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炼字、炼句题的思考角度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炼字、炼句题的思考角度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09: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一 炼字、炼句题的思考角度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2023·济南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2.[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二轮复习定向】
“炼字”“炼句”既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们是最讲究炼句的。因为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都为之生色。赏析语句题是历年高考中与赏析诗眼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常考题型。由于这种题型综合性强,又因赏析角度不固定,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但同时难度也较大。所以,这类题型应该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炼字题考查内容主要有:诗人锤炼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等,试题一般要求找出某句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等; 重点考查考生对字词临时意义(活用意义、双关意义、象征意义等)的理解和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达效果的赏析等。
炼句题在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中已多次考查。具体考查内容有:①理解诗句的含意;②考查句子的精妙之处,有时会指明思考角度,有时不指明思考角度,考生需要综合分析; ③对比分析,分析某联诗句两种写法的优劣。
易错角度 理解不够,炼字炼句角度单一
失误诊断:赏析诗歌中的字(词),一是经常望文生义,即不联系字(词)的具体语境,只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词)的意思;二是不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决途径:掌握必备知识,学会审美鉴赏。
一、炼字必备知识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形容词(修饰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名词 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色彩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副词 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畅的美学效果
二、炼句必备知识
炼句形态 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
炼句内涵着眼于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用拟人的修辞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杨柳枝
刘禹锡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分析“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
答:                                    
                                    
                                    
【技法点拨】
(一)[炼字(词)题]
(二)赏析诗句题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 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采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次韵江晦叔①
苏轼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②。
二江③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注】 ①苏轼屡遭贬谪,直至海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遇赦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与江晦叔以诗唱答。江晦叔,苏轼旧友,时知虔州。②翻水成:典出韩愈“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③二江:长江支流章、贡二水汇合于虔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返故土,友人钟鼓相庆;诗人重见旧时风物,宛如旧梦惊破,又恍惚梦境一般。
B.倾盆大雨衬托“翻水”诗情,著一“仍”字足见诗人未因悠悠尘世而改变的本性。
C.尾联以景结情,语意双关。前句写友人送别,后句寄托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感喟。
D.全诗所见所闻为情取景,重点在诗人情怀的寄托之处:诗风清俊浑厚,蕴含深厚。
4.“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两句被后人称赞为“极为高妙”,请加以赏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秋梦
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6.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专题十一 炼字、炼句题的思考角度——紧扣语言环境,赏析表达效果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解析:答题步骤如下: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表现手法);第三,点出该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铿然”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词意)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手法);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感、主旨)。
2.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诗句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思考这一句与上一句同为对偶句,结构相同,而且都用了比喻,再想想这一句中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是什么,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其次,这一句同上一句一样,都是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歌中颇为常见,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之类;然后再思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 解析:“数”,几个,说明数量之少;“残”,残缺,“残柳”描摹了一幅凄凉暗淡的图景,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的状态。而这些景色是“炀帝行宫”中的。皇帝的行宫本应生机盎然、热闹非凡,如今却只剩下几株残败的柳树,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答案:“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对点训练
1.解析: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意思是: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夸张表现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答案:B
2.解析:“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纵横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赞马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即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
答案: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诗人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3.解析:C项,“前途渺茫的悲凉感喟”错误。从尾联来看,以“二江争送客”之动,衬托“木杪”“桥横”之静,当为淡定不惊的胸襟;从全诗思想脉络看,诗人借与江晦叔以诗唱答,表明自己历经沧桑后的彻悟,前面写世事变幻而自己心志不变,紧接着还作了新诗。所以这里的“悲凉感喟”不合逻辑。
答案:C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炼句的能力,“极为高妙”提醒考生应从技法和表达效果层面思考。“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的意思是:无论世事如何像浮云般变幻不定,我的心永远像孤月高悬般洁净明亮。诗人把无常的世事比作变幻不定的浮云,苏轼一生几次被起用,几次遭贬,“浮云世事改”是对朝廷政治生活变化无常的一种反映;“孤月此心明”把自己光明磊落的心志比作洁净明亮的孤独之月,是说自己的操守,表示这颗忠君爱民之心始终不变,就像天上的孤月一般洁净明亮。综合上下两句思考,以浮云衬托明月,以世事之变衬托坚贞之心志,强化了诗人的品格。
答案:①把无常的世事比作变幻不定之云,把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比作明朗孤独之月,生动贴切,意蕴丰厚。②以浮云衬托明月,以世事之变衬托坚贞之心志,越发表现诗人品格之可贵。
5.解析:B项,“而无法成眠”错误。“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魂断”也是由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中的“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
答案:B
6.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态,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的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戌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思妇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夫君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思妇“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那么“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诗人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答案:不好。“晨”字虽然清晰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