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检测(二)
1.“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A.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B.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C.宗教法庭可以审判一切案件 D.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2.13世纪时,法国统治者开始看重塑造国王和王室成员的雕像,并将之摆在巴黎的公众场所,诸如教堂旁、塞纳河畔和主要道路两侧;到14世纪下半叶,统治者的塑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中。法国统治者此举( )
A.受到宗教改革的推动 B.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C.意图抗衡教会的权威 D.推动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3.在中世纪的欧洲,若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因而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撤回忠诚”。这反映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B.带有绝对的专制性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属于行政等级关系
4.有学者指出,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 )
A.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5.中世纪欧洲教会法主要是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个人的品德、生活守则的一些宗教规则、章程和法规。同时,教会法对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以及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等都有所涉及。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 B.教会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C.公正司法贯穿全社会 D.基督教伦理法律化趋势
6.在中世纪,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除非它迫切需要增加人口。1345年,在黑死病过后不久,威尼斯允诺授予任何愿意到它那里定居的人公民权……有机会的时候,在“新”“老”公民之间也要做出区分。1386年的一个法令规定,只有“老”威尼斯人才可以与扎根于此城的德意志商人进行交易。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 )
A.开放性有待提高 B.具有锐意改革的基本精神
C.世俗人群与教会矛盾深重 D.政治上向周围乡村开放
7.中世纪时,法国的大部分领地被依靠城市市民支持的法国国王获取,并控制了西北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地区,进一步强化了国王的权力。这主要说明( )
A.王权的强大是法国获得领地的前提 B.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源于城市自治
C.王权与市民阶级根本利益趋向一致 D.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强化了封建王权
8.“因为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它成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大量的人口、资金从四面八方涌入了城市……因此,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对于材料主旨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中世纪西欧的大学都位于城市 B.城市是中世纪西欧经济中心
C.城市经济繁荣但是没有自治权 D.城市为大学提供了经济基础
9.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 B.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10.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在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 )
A.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对立
C.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D.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11.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余人。至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30余人,15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12.中世纪学者皮朗曾这样描述“某一事件”的历史效果:“现在这些文明的诞生地突然失去了它的文明,地中海把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分开,而不是将其统一起来;原来连接拜占庭帝国与西部日耳曼诸王国的纽带断裂了。”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伊斯兰文明的扩张 B.北方蛮族的南侵
C.法兰克王国的崛起 D.罗马帝国的衰亡
13.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
14.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公元1240~1645年)和桑海帝国(公元1460年~公元1591年)。这说明在古代( )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5.有学者认为,伊斯兰教兴盛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武力征服,许多时候异教徒只要缴纳人丁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宽容方面比基督教、犹太教做得好。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上最开放和包容的国家
B.非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教国家要缴更多的税
C.在伊斯兰教影响下欧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D.阿拉伯帝国曾和基督教、犹太教发生过对抗
16.公元360年落成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着一个巨大的中央圆顶。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推动其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阿拉伯帝国推动文化交流
C.奥斯曼帝国扩张 D.新航路开辟带来文明交融
17.阿兹特克帝国“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但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贡,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这表明,“三方联盟”( )
A.是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 B.促成阿兹特克建立了联邦制帝国
C.加强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联合 D.意味着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
18.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的“发明”了农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一观点( )
A.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B.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C.意在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D.反映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必要性
19.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20.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建立的十进位计算法早了1000多年;在公元6至7世纪期间,玛雅人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年为365.242天。这说明古代美洲文明( )
A.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B.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已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D.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
21.南亚与美洲的文化
史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佛教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四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史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史料二反映出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三提及的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4)据史料四,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控制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法律,还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说明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A项正确;教会法并不是当时欧洲唯一的法律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法庭,而且其也不能审判一切案件,排除C项;宗教伦理和法律体现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两者很难合二为一,而是各自发挥着作用,偶尔会有重合之处,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统治者在城市空间中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力,并将改造后的都城作为自己的象征,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其自身的权威,抗衡教会的权威,巩固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宗教改革是16世纪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进一步强化王权,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领主与附庸(封君与封臣)双方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拒绝义务(撤回忠诚),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特点,即双方是一种双向契约关系,A项正确;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较弱,排除B项;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不同于西周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排除C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封主和与附庸是臣属关系而非行政等级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的码头汇集了来自世界众多地区的商品,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教会法既包括规范教会组织和教徒个人的规定,也涉及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等内容,教会法内容丰富,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教会法内容,不能直接反映神权与王权矛盾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教会法执行情况,“公正司法贯穿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教会法内容不仅包括基督教伦理,还包括很多关于社会生活的内容,“基督教伦理法律化”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也要做出区分”等信息可得出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较为封闭,开放程度较低,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城市固守传统,并不提倡改革,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不想对外开放的一面,而不是政治上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世纪时,法国的大部分领地被依靠城市市民支持的法国国王获取,并控制了西北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地区,进一步强化了国王的权力。”可知,法国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扩大了自己的疆域,奠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D项正确;材料说明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强化了封建王权,排除A项;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封建王权和市民阶级根本利益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西欧的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可得出城市为大学提供了经济基础,D项正确;“大学都位于城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城市是中世纪西欧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没有体现城市是否有自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形成的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被近代资产阶级所借鉴,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D项正确;有限王权的思想来源于中世纪西欧素有法律传统,排除A项;资产阶级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排除B项;天主教会腐败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C项正确;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只是国王加强王权的工具,并不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排除A项;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合作,而非对立,排除B项;三级会议由由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组成,并非只能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将铸币权从地方收归到中央,说明的是封建王权不断强化,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庄园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货币贬值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文明逐渐兴起。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不断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控制着西地中海地区,对当时欧洲东西部的统一及联系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正确;北方蛮族南下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建立起日耳曼诸多王国,对后世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兰西王国的崛起、罗马帝国的衰亡,并没有使欧洲东西部分开或纽带断裂,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创造的,排除A项;题干内容不能反映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排除C项;题干也并未体现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也随着在非洲得到发展,反映了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A项正确;从来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得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非洲文化的吸引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伊斯兰教宽容基督教、犹太教,其需要缴纳人头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可知非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国家需要多缴纳人头税,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宗教政策相对开明,但不能说是世界上最开放和最包容的国家,排除A项;欧洲宗教改革的时间为16世纪以后,且题干并未表明宗教改革,排除C项;题干并未表明宗教之间的对抗,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中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拜占庭帝国,建筑也由教堂变为清真寺,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与土耳其建筑风格变化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考查美洲文明。材料指出,“‘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只是“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要求他们按时“交税纳贡”,以满足阿兹特克帝国的军事扩张,A项正确。“三方联盟”没有促成阿兹特克建立联邦制帝国,“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三方联盟”只是一个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而不是政治联盟,排除C项;“三方联盟”“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因而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不是从“三方联盟”体现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立创造各具特色的文明,非洲地区也独立创造了非洲人特点的文明,因此这一观点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排除A项;材料表明不同地区独立创造文明的事实,不是“发展的统一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可得出印加帝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有一套管理体系,不能说明效率高,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建立二十进位算术系统并计算出地球公转时间,这些反映出美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B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了玛雅人的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的十进位计算法早,并未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美洲文明未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洲文明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1.(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婆罗门教的冲击;自身缺乏改革。
(3)成就:发明了独特文字;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
(4)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详解】(1)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可知,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种姓制度。特征:根据材料“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原因:根据材料“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可知,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根据材料“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可知,婆罗门教的冲击;根据材料“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而反观佛教自身却缺乏改革。
(3)成就:根据材料“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可知,发明了独特文字;根据材料“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可知,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
(4)原因:根据材料“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可知,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根据材料“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可知,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根据材料“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可知,外族侵略与破坏。
22.(1)作用: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了文化交流。
(2)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3)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影响了启蒙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详解】(1)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根据材料“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可分析出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根据材料“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可分析出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了文化交流。
(2)影响:根据材料“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可分析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可分析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可分析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3)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影响了启蒙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材料“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 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 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可分析出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根据材料“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可分析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3.(1)变化: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统治阶层的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2)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可知,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根据“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可知,罗马帝国统治阶层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根据“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可知,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和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的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根据“(城市)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可知,城市学校为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可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学校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