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区域认知)
【自主预习】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① 保护做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② 性等。
3.要求: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③ 。
2.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3)新时期
a.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b.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④ 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c.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提出: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3.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⑤ 经济带。
(2)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是我国⑥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发展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⑦ 、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2.规划: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⑧ ”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3.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⑨ 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答案】 ①生态环境 ②可持续 ③不平衡 ④京津冀
⑤内河 ⑥生态文明 ⑦地缘相接 ⑧一体化 ⑨非首都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地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应如何协调发展
主题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情境
任务1 从地理空间位置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 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长江经济带由内陆和沿海连接了丝绸之路,同时能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南接珠三角经济区,南北两侧都是我国最具活力的沿海发达地区,长江经济带居于二者之间,经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内部空间组成看,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经济带有利于承接东部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任务2 分析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答案】 主要存在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黄金水道的利用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制约因素。
任务3 为保证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分析这种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案】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长江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效益;有利于挖掘长江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形成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缩小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市场壁垒,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海陆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因素 条件 影响
外部环境 国际 背景 连接了“一带一路” 能同时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国内 背景 长江经济带北接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南接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 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力量、资金雄厚,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市场广阔,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依托和保障
内部环境 自身 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区、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空间 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
战略 发展条件 发展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沿岸纵横交错的铁路线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东部沿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部沿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山、水、河、湖生态要素丰富多样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3.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
(1)“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两翼”: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依靠沪蓉和沪瑞两大通道,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
(3)“三极”: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4)“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长江经济带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级行政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入了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是( )。
A.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充足 B.矿产和水力等资源丰富
C.人才充足,技术力量雄厚 D.海陆空交通运输便利
2.在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和保护中要( )。
A.坚持经济发展优先 B.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C.适当限制中小城市的发展 D.优先发展成渝周边地区
3.下列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沙尘暴
C.水体污染 D.酸雨
【答案】 1.B 2.B 3.B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如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更为便利。第2题,在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和保护中要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坚持生态优先,适当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第3题,长江生物灭绝等反映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长江流域水体污染严重;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冶炼业发达,降水充足,酸雨灾害较多;沙尘暴属于自然灾害,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
主题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情境1 材料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材料二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完工通水。
材料三 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图和京津冀三地产业规划定位图。
任务1 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给河北带来的影响。
【答案】 有利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京津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利影响:加剧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任务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对京津冀的有利影响。
【答案】 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善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任务3 河北省植树造林,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说明此生态屏障的位置及生态效益。
【答案】 位置:河北省北部和西部山地。生态效益: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保护农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等。
任务4 试分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交流与联系;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情境2
任务1 说明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答案】 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坐落于华北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任务2 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合作;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任务3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雄安新区重点营造优美的亲水生态环境,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绿色、环保、高端高新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实现错位发展;依托白洋淀湿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
1.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一核、两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1)“一核”:北京。
(2)“两城”:北京和天津(主要引擎)。
(3)“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主体框架)。
(4)“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5)“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2.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定位
3.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分别具有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优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镇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
(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2)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格局。
(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4)使之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区域之间信息、产品、劳动、技术等的联系。
(2)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
(3)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
(4)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5)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工作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读2019年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小 B.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半数
C.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 D.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2.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北京、天津的优势是( )。
A.廉价劳动力 B.土地资源
C.环境承载力 D.资金、科技和人才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京津冀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均不超过10%,第一产业比重小;图中显示,京津冀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高仅38.7%;图中显示,河北的第三产业比重刚超过50%,第三产业并不占绝对优势;三地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因此三大产业不是均衡发展。第2题,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中,与河北相比,北京、天津在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明显不占优势,但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融资体系更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多,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因此在资金、科技和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随堂检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规模、重化工业发展、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地资源紧缺等发展瓶颈。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回答1~2题。
1.长江经济带( )。
A.范围广,上、中、下游发展均衡
B.能源少,导致发展遭遇瓶颈
C.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弱
D.发展快,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2.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 )。
①依托长江水运,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②鼓励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集群发展
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④实施生态补偿,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上、中、下游跨越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不均衡;长江上游水能、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丰富;长江经济带工业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强;由于经济发展快,河湖污染加重、上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凸显。第2题,要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依托长江水运,建立上、中、下游联运,并连接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分工合作、互通有无,①正确;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应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应统筹协调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关系,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发展,才能发挥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自优势,增强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②错误,③正确;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应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激发沿江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④正确。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读京津冀都市圈图,回答第3题。
3.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型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发展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
【答案】 B
【解析】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应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不能盲目迁入重工业;发挥地区的生态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科技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赶超京津地区;河北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无金融服务的优势,应依托人力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经济的产业。
2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海洋权益的含义和范围。(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紧迫性。(综合思维)
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战略布局及其内容。(综合思维)
【自主预习】
一、海洋权益
1.概念: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① 和利益的统称。
2.范围:在② 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③ ,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3.管辖范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可以将管辖海域范围从3海里或12海里扩大到200海里④ 和大陆架,而且宽大陆架国家还可以主张超出200海里范围的大陆架。
二、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
1.战略
(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⑤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海洋强国: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⑥ 的国家。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2.推动海洋⑦ 发展。
3.创新海洋⑧ 。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5.维护海洋⑨ 。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⑩ 。
【答案】 ①权利 ②领海 ③管辖权 ④专属经济区 ⑤生态环境 ⑥综合实力 ⑦经济 ⑧科技 ⑨权益 ⑩治理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什么重要意义
主题1 海洋权益
情境 材料一 2012年9月25日,《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出版。白皮书明确表述,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材料二 中国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明朝初期,为防御东南沿海的倭寇,中国就将钓鱼岛列入防区。清朝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三四百年前的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地图都明确标示出钓鱼岛属于中国。甲午战争后,日本秘密把钓鱼岛“编入”冲绳县管辖,“二战”后,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等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但20世纪50年代,美国擅自将钓鱼岛纳入其托管范围,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归还”日本。
任务1 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原因。
【答案】 钓鱼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距离大陆和台湾岛都比冲绳岛近,是我国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而与冲绳群岛之间有冲绳海槽相隔,没有地质上的关联;钓鱼岛距离台湾最近,而距离琉球群岛中的冲绳岛很远,钓鱼岛与我国的联系更密切,所以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
任务2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原因。
【答案】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并一直持续、和平、有效地行使着主权和管辖权。美国在“二战”后私自把钓鱼岛“施政权”秘密授予日本是不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效力的,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也不能改变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事实。
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包括其领海上空、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内水 领海基线向陆地的一面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毗连区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专属经 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公海 在国际法上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海洋部分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 底区域 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读图,回答1~2题。
1.水域①是( )。
A.内水 B.毗连区
C.公海 D.领海
2.专属经济区包括(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水域①位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为沿海国的内水。第2题,②为领海,③为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包括②③④区域。
主题2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情境1 材料一 2019年7月11日是第十五个中国航海日。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青岛时表示“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3万亿元,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
材料二 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习近平提到,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任务1 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
【答案】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任务2 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海洋强国
【答案】 我国应该坚持走陆海统筹、开发与保护并重、科技兴海、依法治海、军民融合、合作共赢之路,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情境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海洋牧场可通过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渤海渔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因过度捕捞及受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渔业资源衰退明显。新时代以来,环渤海地区积极发展海洋经济,采取先建牧场再牧渔的做法,海洋牧场发展迅猛。下图为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示意图。
任务1 简述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分布特点。
【答案】 分布不均衡;环渤海湾、广东省沿海地区和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最为集中;其余沿海相对较少。
任务2 分析环渤海地区“先场后牧”做法的必要性。
【答案】 利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减少海洋污染);规划(开发)适宜的海洋牧场空间;利于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任务3 山东省率先推出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分析该模式对国家安全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提供优质的水产品,减轻土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温室气体排放,利于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保障环境安全。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海洋事关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战略布局 具体内容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加强陆海统筹建设,将滨海开发向海洋延伸,发展海洋产业,振兴海洋经济,构建海运大通道。统筹陆海资源配置、规划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布局,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创新海洋科技 奉行科技先行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技术瓶颈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各种开发活动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保护好海域、海岛、海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维护海洋权益 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及其资源开发的环境安全,进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蓝色伙伴关系”,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保护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世界海洋规则制定,构建和平、公平的海洋秩序
读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2002—2016年)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包括( )。
①海盐生产 ②海洋水产 ③滨海旅游业 ④海洋信息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关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传统产业产值仅次于日本
B.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
C.海洋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上升
D.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信息服务属于新兴海洋产业。第2题,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在10%以下,但2006年所占比重为10%;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随堂检测】
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类海域范围示意图,回答1~2题。
1.专属经济区范围是领海基线向海延伸( )。
A.12海里
B.24海里
C.200海里
D.350海里
2.下列关于图中②海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所有国家开放
B.外国船只可以自由通行
C.各国享有捕捞自由的权益
D.沿海国对其拥有绝对主权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国家享有部分主权权利及其他管辖权的海域为专属经济区,它的宽度从领海基线起,向外延伸不超过200海里。第2题,读图可知,②区域为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为领海,沿海国家对其享有绝对主权;其他国家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沿海国领海。
读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图,回答3~5题。
3.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的分布特点是( )。
A.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B.由陆地向海洋递增
C.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D.由沿海向外海递增
4.导致江苏省沿海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 )。
A.石油 B.沿海陆地污染物
C.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D.重金属
5.下列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B.加强入海污染源的监控
C.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D.停止实行“伏季休渔制”
【答案】 3.C 4.B 5.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沿海重、外海轻,分布特点是由沿海向外海递减。第4题,根据图中距陆地越近,污染越严重的趋势分析,污染源主要是沿海陆地污染物。污染物不一定是石油,可能是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也可能是有机质和营养盐类、重金属等。第5题,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就是经济、环境等协调发展,而停止“伏季休渔制”必然会造成过度捕捞,鱼类生态环境破坏。
2第四章整合与评价
微专题1 交通运输线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
影响方面 主要影响
自然环境 不合理的交通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交通线的不合理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农业 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交通线的建设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影响农业区位:乳畜业、园艺业的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需要及时运输,要沿交通线布局,而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促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
工业 工业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都需要运输,运输是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的沿线地带,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城市 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条件有所不同;一个地区交通运输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影响聚落的形态和扩展方向,重要的交通线往往成为城市的轴线
商业 交通便利的地区,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往往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范围较大的区域,还是城市的内部,便利的交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例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甲地某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自从沿线高速公路建成后,以经营该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在甲地逐渐衰落,而在乙地日趋兴盛。下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M至甲地的交通线。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和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答案】 M市为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快捷、方便,使乙地吸引更多食客,高速公路在乙地有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馆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 拥有某传统美食产品和稳固客源市场(M市)是甲地以某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高速公路建成后,乙地紧靠高速公路且有出入口连接,比甲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吸引该传统美食餐馆和M市消费者集聚,由于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餐饮业得以兴起;同时,甲地由于客源的大量减少,餐饮业走向衰落。
微专题2 列表对比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开发意义
类型 分布 内涵 开发利用意义
海底 矿产 资源 滨海砂矿 近岸带 海洋底部蕴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总称 形成近海石油工业部门;多金属结核是未来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
石油、 天然气 大陆架浅海海底
多金属 结核 大洋海盆
海洋 生物 资源 鱼类 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 海洋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鱼、虾、贝、藻等 食用、药用等;通过养殖、增殖,实现可持续利用
藻类
其他
海洋 化学 资源 食盐 海洋水体中 海水中包含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类;加速海水淡化,提供淡水
其他
海洋 能源 资源 潮汐能 海水及其运动中 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 为可再生资源,污染小;作为新的能源
海流能
波浪能
温差能
盐差能
海洋 空间 资源 交通空间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海上、海中、海底环境中可利用的空间部分 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生活空间;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
生产空间 海上电站、人工岛、围海造陆、海洋牧场
通信空间 海底光缆
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
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
典例巩固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据此回答(1)~(3)题。
(1)浙江省的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是因为( )。
①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域,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长江、钱塘江等大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③沿岸有寒流和暖流交汇
④位于寒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几年,浙江规定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在东海渔区实行三个月的“休渔期”,主要目的是( )。
A.避开恶劣的台风天气
B.修补渔船和渔网
C.该时段鱼类游向深海区
D.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近几年,广东省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置大量废弃船只,主要原因是( )。
A.阻止渔船在该海域捕鱼
B.为该海域走私船只设置障碍
C.防止捕鱼船拉网作业
D.为鱼类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答案】 (1)B (2)D (3)D
【解析】 第(1)题,渔场一般出现在饵料丰富的海域,即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或有寒暖流交汇的海域。第(2)题,“休渔”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第(3)题,沉船可以起到海底礁石的作用,增加海水扰动,引起海水上泛,为鱼类提供躲避天敌的场所等。
2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2.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3.从区域视角,认识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自主预习】
一、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① 、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② 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古代交通运输方式:北方以③ 交通为主,南方④ 发达。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3.特点:⑤ 、网络化、空间集聚倾向。
4.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意义:大幅度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⑥ ,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⑦ 发展。
(2)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3)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
(4)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城市格局。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1)沿海型经济带:以⑧ 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2)沿河型经济带:以⑨ 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3)沿路型经济带:以⑩ 、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4)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答案】 ①旅客 ②空间位移 ③陆路 ④水运 ⑤高速度 ⑥时间 ⑦河流 ⑧港口 ⑨河流 ⑩铁路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义乌是个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1991年4月义乌民航机场通航,成为我国第二个县级航空港。1993年、 2006年和2012年三次扩建。2007 年开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临时航线。2014年8月,成为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第一个县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义乌北距杭州萧山机场只有约120 km,为什么还要在义乌建设民航机场 为什么金华没有民航机场,而其管辖的义乌却有民航机场 是什么原因促使义乌机场不断扩建,并成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主题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情境1 首批通过中老铁路(中国昆明到老挝万象,路线如图)运往中国的泰国水果,自泰国罗勇府出发,途经廊开车站进入老挝境内后卸货转运,于2022年4月1日经中老铁路运往中国昆明,于清明节前在昆明上市。这批泰国水果包括40吨榴梿和20吨椰子,装在冷藏集装箱内,运输时间为4~5天。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泰国优质农产品经中老铁路运往中国乃至欧洲,进一步凸显中老铁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任务1 我国进口泰国水果通过中老铁路运输之前,主要选择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答案】 公路运输和海洋运输。
任务2 与原有运输方式相比,我国进口泰国水果通过中老铁路运输的突出优势是什么
【答案】 运输速度较快。
情境2 下图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
任务1 分析我国交通点和线布局的特点。
【答案】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交通点密度大、规模大;交通线东稠西疏。
任务2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交通网络的形成,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人口、城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物质交换等联系非常频繁。为了区域之间联系的便利,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这种经济方便、快捷迅速的交通网络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员和信息的沟通交流。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培育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情境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建设在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远期(2040年)按照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的规模建设七条跑道和约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机场预留控制用地按照终端(2050年)客流吞吐量1.3亿人次,飞机起降量103万架次,九条跑道的规模预留。
任务1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航空运输速度快,但运价高。
任务2 分析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主要原因。
【答案】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国际性大都市,航空运输需求巨大,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大幅增长。
任务3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预留控制用地,主要是考虑了什么因素
【答案】 主要考虑了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
1.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及合理选择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输 方式 运输特点
运量 运价 运速 灵活性 连续性 成本
水路 大 ↓ 小 低 ↓ 高 慢 差 差 低
铁路 较快 差 好 投资大、占地广
公路 较慢 好 好 短途运输成本低
航空 快 差 差 投资大
管道 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差 好 投资大
(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多、快、好、省”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与等高线平行,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交通线建设中的保障。技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3.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 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坦地形为港口提供建设用地,且有利于布置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影响较大
经济、社 会因素 受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地区需求最大
下图为两城市间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与运量、运费、运速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增大。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运量最大的是水运,运量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与材料所示影响因素的搭配,正确的是( )。
A.a——运量 B.b——运速
C.c——运费 D.d——气象
2.2020年,我国派往新冠疫情严重的意大利支援的专家医疗队选择的运输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可知,图中有两条线在d的最高位置重合,所以d表示气象;由材料“运量最大的是水运,运量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可知,图中有两条线在b的最低位置重合,所以b表示运量。据图分析,②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运量最小,应为空运;④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运量最大,应为水运;①比③运量大,受气象因素影响小,可判断①为铁路运输,③为公路运输。又根据“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可知,c表示运速,a表示运费。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②为航空运输。航空运输的运速最大,我国专家医疗队支援意大利需要及时就位,应选择航空运输。
读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与现有铁路线相比,徐州至南京现有高铁线( )。
A.列车停靠站点更多 B.线路更加平直
C.货运量更大 D.沿线人口更加密集
4.江苏高铁密度远大于中西部省级行政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经济因素
C.技术因素 D.资源因素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高铁主要连接中大城市,与现有铁路线相比,列车停靠站点更少;由图可知,现有高铁线的线路更加平直;高铁主要以客运为主;现有高铁线和铁路线沿线均经过中大城市,人口密集程度差异不大。第4题,地形因素主要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建设难度等,对交通运输线的密度影响较小;高铁以客运为主,江苏高铁密度远大于中西部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因为江苏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技术是高铁修建的保障,但不是影响高铁密度的主要因素;江苏常规矿产资源较少。
主题2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境1 石家庄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铁路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1968年后又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石家庄获得了较快发展,现在人口数量已超过1 000万。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炉,石家庄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石家庄近期将打通多条通往北京、天津的断头路,着力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任务1 石家庄城市发展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
【答案】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任务2 推测近几年石家庄的空间发展方向。
【答案】 向北京、天津方向发展。
任务3 说明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答案】 影响聚落的形成,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聚落的布局。
情境2 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图甲示意由东京至福冈(博多)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新干线是日本的高速铁路系统,全线均为纯客运服务,图乙示意日本群岛新干线分布。
图甲
图乙
任务1 简述从东京至福冈新干线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答案】 从东京出发,0~450 km内,随距离的增加,新干线所占份额上升;400~800 km内,新干线的份额占绝对优势;800 km后,新干线所占份额下降。
任务2 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指出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缩短出行时间,促进人员流动;加强区域联系(或城乡联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运河城市:扬州——培育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情境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南北,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誉。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得到了改善,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任务1 简述古扬州城所在地区河网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任务2 古扬州城因大运河的兴起而兴起,因大运河的衰落而衰落。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答案】 大运河的淤塞,使运河城市失去了客货集散转运的功能;海上运输的发展和铁路的建设,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任务3 结合材料判断,促使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什么
【答案】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交通运输布局的联系日趋密切。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线路,将众多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行、对外交流和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表是交通运输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运输种类 举例
城市的 形成 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诞生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水运 杭州、西安的形成
城市的 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交通运输布局的联系日趋密切,交通运输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对外交流和发展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 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与铁路枢纽区位密切关联
城市的 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一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水运、铁路、公路等的变化 扬州、济宁、聊城因运河淤塞,发展受阻
3.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城镇的布局和发展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4.交通经济带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而资本、技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中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信息流动和物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
(2)交通经济带促进了经济发展
交通经济带对区域经济中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加了交通运输的运营里程,增加了交通运输的货物量和旅客数量,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交通经济带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
(3)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经济带规模的扩大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集聚,扩大了交通经济的发展规模,并提高了交通经济带的发展质量。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是古人对扬州的赞誉与向往。扬州位于京杭运河沿岸,历史上曾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读京杭运河古今通航图,回答1~2题。
1.古代京杭运河沿线城市众多的原因是( )。
A.水源丰富 B.水运便利
C.景色优美 D.便于军事防卫
2.现今扬州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京杭运河沿线环境污染严重
B.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
C.扬州能源资源的枯竭
D.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变化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古代京杭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所以沿线城市众多的原因是水运便利。第2题,现今扬州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区域铁路、海运、公路的发展,同时京杭运河通航河段减少,其在区域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导致其经济地位下降。
2021年1月7日,鄂州在建机场经中国民用航空局同意正式命名为鄂州花湖机场,于2022年已投入使用。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将分别主要承担客运和货运任务,并联动互补,武汉城市圈双枢纽航空运输网逐步成形。读武汉国际航空港双机场位置图,回答3~4题。
3.花湖机场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它将( )。
A.推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降低第一产业的产值
B.为鄂州、黄石等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C.推动周边区域临空农业的发展,扩大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
D.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导致失业人员增多
4.在已有天河机场的情况下,仍投320多亿元巨资并选择鄂州建设花湖机场,主要原因是( )。
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②提高铁矿石、水泥等运输的时效性
③水陆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备
④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⑤与天河机场分工联动,提升国际航空港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花湖机场可以推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但是不会降低第一产业的产值;传统资源型工业原料及产品的运输量比较大,一般采用水运或者铁路运输,不会采用航空运输,所以花湖机场的建设对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花湖机场的建设将扩大临空农业的销售范围,推动周边区域临空农业的发展,扩大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机场的建设将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4题,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将分别主要承担客运和货运任务,并联动互补,表明建设花湖机场可以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①正确;铁矿石、水泥不采用航空运输,②错误;据图可知,鄂州水陆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备,具备了建设机场导航、供油、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排水等设施、系统的条件,③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鄂州高新技术产业是否发达,④错误;由材料“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将分别主要承担客运和货运任务,并联动互补”可知,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分工联动,可以提升国际航空港的地位,⑤正确。
【随堂检测】
图Ⅰ、图Ⅱ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Ⅰ与图Ⅱ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④ D.丁—③
2.下列贸易中,选择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乙
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
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
D.集成块:硅谷—渥太华,选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读图Ⅰ可知,甲运输方式的速度最快,且运量最小,应为航空运输;乙运输方式的速度和运量都较大,应为铁路运输;丁运输方式的速度最慢,而运量最大,应为水运。由此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读图Ⅱ可知,①运输方式的运费最高,应为航空运输;②运输方式在短程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公路运输;③运输方式在中程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铁路运输;④运输方式在远程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水运。所以交通运输方式的正确配对是甲—①,乙—③,丙—②,丁—④。第2题,天然橡胶从泰国运到上海应选择海洋运输(水运);铁矿石从澳大利亚运到中国也应选择海洋运输;鲜花从荷兰运到美国应选择航空运输;集成块从硅谷运到渥太华应选择航空运输。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德干高原中部人口稀少。印度目前正在规划新德里到金奈的高速铁路,但有些专家却担心高速铁路的运营效益。读印度部分铁路分布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已建成铁路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城市 C.耕地 D.地形
4.有专家担心新德里到金奈高速铁路的运营效益,主要原因可能是该铁路经过的地区( )。
A.地形崎岖,地质不稳 B.气候干旱,维护成本高
C.人口少,交通需求量小 D.距离较远,建设投资大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图中已建成铁路连接了印度主要城市,故影响图中已建成铁路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城市;已建成铁路没有沿河流分布;耕地对铁路的影响相对较小;铁路经过了平原、高原、山地,地形不是主导因素。第4题,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和城市较少,新德里到金奈的高速铁路经过德干高原中部,客源少,运输效果不佳;新德里到金奈高速铁路主要经过平坦的德干高原,况且东高止山低矮,地质条件也相对稳定;铁路经过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并不干旱;距离远近不是影响该铁路运营效益的主要因素。
读三座城市示意图,回答5~6题。
5.根据三座城市的地域形态,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
A.三座城市均沿铁路线延伸
B.地域形态均呈狭长条状
C.促使其发展的因素与形成的因素相同
D.城市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答案】 D
【解析】 城市形态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三座城市均沿交通线分布。
6.株洲和嘉兴的城区分布表明( )。
A.交通线的变化会引起城区分布的变化
B.城区的分布变化带动交通线的发展
C.沿河分布没有沿铁路分布好
D.城区由沿铁路分布发展到沿河流分布
【答案】 A
【解析】 株洲和嘉兴的城区分布均受到交通线变化的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