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学案 (4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学案 (4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9 10:24:45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整合与评价
微专题1 全面认识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变动,即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人口的自然变动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因素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移、人口政策、习俗、战争等。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适度的人口增长会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②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口过快增长会抵消经济发展的成就;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优越地区人口稠密
①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过于炎热、过于干燥和过于寒冷的地区人口稀疏。
②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稠密,地势高峻的地区人口稀疏。
③水源充足的地区人口稠密,水源短缺的地区人口稀疏。
④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稠密,土壤贫瘠的地区人口稀疏。
⑤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稠密。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决定人口的分布。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人口布局的根本性的变化。
③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的开发历史有关,开发历史又与自然环境的优劣有关。
④政治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3.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
人口结构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社会经济、地域特征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各特征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
(1)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一般可把人口的年龄分为三组:儿童少年组(0~14岁)、劳动力组(15~64岁)、老年组(65岁及以上)。根据这三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2)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表示。性别比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人口的性别结构对人口自身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人类是依靠两性的结合来繁衍后代的,因此两性比例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并进一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的速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会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女性多于男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男性多于女性。人口的性别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如许多行业或职业对于劳动者的性别有着不同的要求,如钢铁厂等重工业需要大量的男性职工,纺织厂需要大量的女性职工。
4.人口移动与地理环境
(1)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总数的变动和人口自然构成的变化。人口移动的直接结果之一,是使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者减少。这种增减,一方面由移民本身引起,另一方面来自移民的生育行为。人口移动的直接结果之二,是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移动有利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有利于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在社会经济上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对立的地区,各方的移动效应差别很大。
对于迁出地而言,利弊兼有。以利而论,首先,人口迁出解决了人口过剩和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第二,迁出人口的汇款增加了迁出地的收入。第三,迁出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新的技术和接受一定的教育,返乡后对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大批劳动人口迁出不利于迁出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且高素质人口较多,他们的迁出必然带来人才的流失和抚养、教育费用的损失。第二,大规模劳动力迁出会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依靠输出劳动力获得的收入和其他收益愈多,则对迁入区经济形势的变化愈敏感。
典例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0年美国人口数量达到3.31亿人,成为世界上人口总数排名第三的国家且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分布图。
材料二 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的人口预测数据显示,纽约、芝加哥等都会地区的人口持续减少,而相较之下,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等地的人口出现增长。这也揭示出当前美国人从北往南、从东往西的“搬家”潮流——从全国最大都会区的“铁锈地带”和东北部,搬到“阳光地带”和西岸。
(1)描述美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3)请从“推拉理论”的角度,说明当今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往“阳光地带”和西岸迁移的原因。
【答案】 (1)分布不均;东北部(东北沿海和五大湖区)人口稠密;南部和西部沿海人口较多;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2)煤、铁资源丰富;开发时间长(历史悠久等);工业、金融贸易发达,经济基础好(或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3)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地带,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自然环境优美;东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南部和西部气候温和(宜人)。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美国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五大湖地区,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主要在10~99人/千米2,说明这些地区人口较多;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说明该地区人口稀少,总体来看人口分布不均匀。第(2)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是其老工业基地,靠近五大湖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开发时间较长,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能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较为丰厚的工资待遇,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员到来,导致该区人口密集。第(3)题,推力: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地带不利于老年人生存的因素如环境污染严重,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阳光地带”和西岸的拉力可从两区域利于老年人生存的因素回答。如该区南部和西部自然环境更加优美,纬度更低,气候温和,适宜老年人养老居住。所以当今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往“阳光地带”和西岸迁移。
微专题2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线状图(曲线图、折线图)
曲线图、折线图是采用曲线或折线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这种图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及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曲线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2.柱状图
该类图形一般在横坐标上标出分类项,而在纵坐标上标出数据的大小,这样可以强调数据是随分类项(如时间等)变化的。分析柱状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3.圆形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圆形图是以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图。这种图在反映总体内部结构时,比柱状图更为清晰。分析圆形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4.二维坐标图
二维坐标图又叫平面直角坐标图,用横、纵坐标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图中的点、线等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二维坐标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5.三角形图
三角形坐标轴图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1)读图关键
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而非绝对数据;②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是100%;③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个;④三个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
(2)判读方法
①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即如图中的箭头A、B、C所示的方向。
②找到与所判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即邻轴。如图中A轴的邻轴是C轴。
过所求点作平行于邻轴的平行线a、b、c(即转为所判读坐标轴原点处的二维坐标,简称“转三为二”)。
③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图中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据依次是0~14岁约26%;15~64岁约47%;65岁及以上约27%。
④检验三个数据之和是否为100%。
典例巩固 性别比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通过对地区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部分社会问题。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达1 618.6万人,位居全国第二。读图,回答(1)~(3)题。
图Ⅰ 浙江省2010—2020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
图Ⅱ 浙江省2020年省外人口金字塔图
(1)与2010年相比,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本省(  )。
A.制造业吸引力强化
B.养老产业吸引力下降
C.义务教育对男童的吸引力下降
D.卫生事业吸引力强化
(2)2020年,以下年龄段中,因性别比失衡而导致社会问题较严重的是(  )。                 
A.0~9岁 B.9~18岁
C.30~39岁 D.54~63岁
(3)有专家分析图Ⅰ、图Ⅱ认为:2010—2020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导致人口迁入由个体迁入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入。其判断依据为(  )年龄段的性别比变化。
A.1~12岁 B.45~56岁
C.57~69岁 D.70~81岁
【答案】 (1)A (2)C (3)B
【解析】 第(1)题,由图Ⅰ可知,相比于2010年,2020年15~45岁年龄段性别比上升幅度大,结合材料“通过对地区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地产业发展状况”和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数据可知,相比于2010年,2020年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而总的来说,制造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较多;读图Ⅱ可知,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很低,且养老产业对男性或女性的吸引没有差别;相比于2010年,2020年0~15岁人口性别比下降,与我国人口性别比接近,且义务教育是法定义务,对男女童无差别对待;材料中未提及卫生事业发展相关因素。第(2)题,性别比失衡主要造成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与0~18岁年龄段关系不大;据图Ⅱ可知,浙江省2010—2020年省外流入人口30~39岁年龄段性别比在140以上,该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择偶问题突出,已婚男性面临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54~63岁年龄段性别比虽然也较高,但考虑其子女普遍已成年,且结婚时间长,感情稳固,造成的社会问题较少。第(3)题,设问中“举家迁入”意味着性别比均衡化。2020年浙江省1~12岁人口较之于2010年虽然性别比趋于均衡,但该年龄段人口不具有迁移的主动性;45~56岁年龄段性别比显著下降,意味着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化;57~69岁年龄段人口2020年和2010年性别比变化不大;70~81岁年龄段性别比降低到80左右,趋于不均衡。
微专题3 人口类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1.人口分布
角度 术语
分布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西北部人口分布),人口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人口稀少 的原因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水源短缺、海拔高、山区面积广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口稠密 的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平原面积广大,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2.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的难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往往使迁入区人口性别比上升,年龄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调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资本的流动。
③改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自地理大发现后,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大陆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人类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物质能量保障。如美洲大陆的金矿、银矿、铜矿、石油、铁矿、铝矿等,都为世界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3.我国“民工潮”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典例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异悬殊。四川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现象。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1)试比较川东和川西的人口分布情况。
(2)“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有什么影响
(4)近年来,很多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你觉得应如何吸收这些劳动力
【答案】 (1)川东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盆地;川西地区人口稀疏,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地区。
(2)“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导致的。
(3)有利影响:促进了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利影响:造成人才外流,当地劳动力不足,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
(4)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回乡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回乡民工参加工作;政府组织培训民工,提高民工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
【解析】 第(1)题,结合四川的地形、气候可知,平武至盐源一线以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该线以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第(2)题,四川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经商,形成很多“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第(3)题,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有利方面主要表现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增加收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改善生态环境;不利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才流失,劳动力减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第(4)题,当地政府应通过政策优惠,吸引返乡民工在家乡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对民工的培训;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企业迁入。
2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综合思维)
2.对比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分析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和原因。(区域认知)
3.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①   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属性
(1)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②    或长期性的变化。
(2)空间属性:跨越某种③    界线。
3.人口迁移的分类
(1)④    :一个国家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
(2)⑤    :一个国家内部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
  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⑥    环境的变化。
(3)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意义:反映出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a.国际人口的⑦    迁移急剧增加。
b.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c.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⑧    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我国的人口迁移
1.意义
(1)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2)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⑨    的发展。
2.原因: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
【答案】 ①定居地 ②永久性 ③行政区域 ④国际迁移
⑤国内迁移 ⑥社会经济 ⑦政治性 ⑧来源地 ⑨经济文化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在19世纪,我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其数量和规模为历史最高。“闯关东”既是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次移民壮举,它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及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既有自发的客观因素,也有内在的政治因素。你认为影响“闯关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题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
情境1 下列为京沪高铁上四位旅客的谈话内容。
甲说:“我去北京游览完长城刚回来。”
乙说:“我四年前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马上就要毕业了。”
丙说:“我到北京找工作,但没找到,所以现在返回老家。”
丁说:“我去上海采购。”
任务 判断哪位旅客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答案】 甲外出旅游,没有变更定居地,不属于人口迁移;乙外出求学,居住地变更,且时间超过一年,并跨越行政界线,属于人口迁移;丙返回老家,居住地没发生变更,不属于人口迁移;丁外出购物,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
情境2 下图为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示意图。
任务1 若A、B、C代表同一国家的不同行政区域,则代表人口迁移现象的箭头是哪几个 有人口流动现象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哪几个
【答案】 A1→B1和C1→A2跨越行政区域,属于人口迁移;A1→A2和C1→C2没有跨越行政区域,属于人口流动,但不属于人口迁移。
任务2 若A、B、C表示不同的国家,按地理范围划分,则表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的箭头分别是哪几个
【答案】 A1→B1和C1→A2跨越了两国的国界线,属于国际人口迁移;A1→A2和C1→C2无法确定是否跨越了本国的行政区域界线,故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培育地理实践力
情境 春运,即春节运输,是我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以春节为中心,在每年农历腊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廿五之间,共40天左右。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发布,交通运输部、民航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作春运。
任务1 庞大的春运客流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吗 为什么
【答案】 不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因为春运客流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其居住地不会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任务2 春运客流反映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主要有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基本形式。如下表所示: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定居地不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 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外出活动
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 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等
2.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迁移,跨省界但未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迁移。
下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行政区内流动,常被认为是人口流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1.在一列从苏州开往武汉的火车上,四位旅客进行了如下谈话。其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说:“我此次是去武汉出差。”
B.乙说:“我被武汉大学录取,正要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武汉是去探亲访友。”
D.丁说:“我去武汉是去旅游的。”
【答案】 B
【解析】 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甲、丙、丁分别是去武汉出差、探亲访友、旅游,都是短时间活动,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变更,因此不属于人口迁移;乙是去武汉读大学,居住地发生了变更,且时间较长,属于人口迁移。
2.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答案】 B
【解析】 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这种人口迁移成为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B正确。
主题2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情境 广州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到了新疆;爸爸大学毕业后为了寻找好工作,迁到了广州;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目前定居美国。
任务1 影响李明爷爷一家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国家政策
C.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D.婚姻家庭因素
【答案】 B
任务2  导致李明爸爸发生人口迁移的拉力有(  )。
①优厚的经济待遇 ②良好的工作环境 
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任务3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类似李明爸爸的迁移现象规模日益    (加大/缩小),该种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
是              。
【答案】 加大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任务4 根据材料及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进行连线。
【答案】 
人才引进——培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情境 进入2018年以来,多个省市发布了人才引进新政,包括落户奖励、“零门槛落户”等措施,甚至打出了几年内引进百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口号,“抢人”热潮涌动。
城市 落户政策/目标
辽宁沈阳 推出“人才新政9条”,对符合条件的中专以上学历人才都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
福建福州 出台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八措施”;从境外引进的人才,经认定为A、B、C类人才的,落地后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从境内引进的人才,经认定为A、B、C类人才的,落地后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奖励
湖北荆门 三年内,引进2万名本专科毕业生
广东东莞 引进第八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安徽合肥 力争5年吸引1 000万大学毕业生
北京 3年累计获得7 000万元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申请落户;优秀的天使和创投基金高管可直接落户
湖南长沙 规定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
江苏南京 研究生以上学历或40周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山东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取消省级高层次人才及其共同居住的父母、配偶、子女落户限制;取消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具有专业职称、技能等级人才的就业年限、社保年限、单位性质、居住场所限制;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急需人才凭人社部门证明直接落户
天津 以海纳百川、广聚英才的理念要求,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激励措施落实,改革人才落户制度
城市 住房补贴
辽宁沈阳 放宽了享受房租补贴受益群体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技师、本硕博都可以享受补贴,从0.6万元到1.5万元不等
湖北荆门 对纳税实体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按每年2 000元标准连续3年给予住房补贴
安徽合肥 力争5年吸引100万大学毕业生,对于来肥企业工作且符合人才目录的博士、全日制硕士和“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三年内每月分别给予3 000元、2 000元生活补贴
广东珠海 计划成立珠海市安居集团,未来五年筹集不少于30 000套人才住房,用于妥善解决各类人才安居需求。被评定的一、二、三类人才则可选择与政府按各占50%的比例,申请购买珠海市共有产权房,分别为160 m2、120 m2、100 m2,连续工作10年后可无偿获赠政府所持有的50%产权
河南郑州 对在郑州工作并拥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以上的非郑户籍人才,在郑州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院士级给予500万元奖励外加300 m2以下的免租住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则是200万元奖励及200 m2以下的免租住房
湖南长沙 在长沙工作,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买首套房无任何限制
任务1 各地对引进人才给出哪些共性条件
【答案】 户籍、住房、经济待遇。
任务2 试对“抢人”大战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出评价。
【答案】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降低人才培养费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才流通更多涌向经济发达、发展前景好的地区,人才资源分布过度集中,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大量人才流失。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土壤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
自然 灾害 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20世纪30年代,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西迁至加利福尼亚州
2.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经济发展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 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国
交通和通信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了妨碍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通信的进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大型建设项目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方向 新疆石油基地建设吸引人口迁入;西部大开发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方向 我国:①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区;②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③20世纪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环境与秩序,导致大量人口迁出战乱区 叙利亚内战爆发,导致大量人口外迁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文化教育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纳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人口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夫妻因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而进行的迁移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历史上曾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印度境内约1 500万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有200万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候鸟式”养老是时兴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我国某省(区、市)老年人通常冬季到海南省居住,夏季再返回原地居住。据此回答1~2题。
1.该省(区、市)最可能是(  )。                  
A.广东 B.云南 C.安徽 D.黑龙江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省(区、市)冬季气候与海南省冬季气候差异大。广东省与海南省冬季气温接近,老年人不需要“候鸟式”养老;云南省四季如春,气候适宜老年人养老,也不需要“候鸟式”养老;安徽省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与海南气候差异小;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对老年人养老不利,因此该省老年人最需要“候鸟式”养老。
2.该省老年人选择海南省作为冬季养老目的地,主要原因是海南省(  )。
A.气候条件适宜 B.土地资源丰富
C.社会保障健全 D.城镇化水平高
【答案】 A
【解析】 海南省位于热带地区,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老年人居住和养老;城镇化水平高和土地资源丰富对老年人养老无直接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候鸟式”养老属于季节性养老,主要是受气候因素影响。
  春运,是中国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中国铁路12306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正月初七已累计发售车票3.85亿张。读春运期间热门出发和到达城市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政治 D.风俗习惯
4.春运期间,“北上广”三市的人口流出和流入都进入了前四名,形成一个对流高峰,其主要原因是(  )。
A.“北上广”的外来定居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很多
B.“北上广”高校多,外地大学生多
C.春节期间到“北上广”旅游的人数增多
D.“北上广”与其他城市人才交流频繁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根据我国传统文化习俗,春运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回家探亲,外出打工的人员回家乡过年团聚,故主要影响因素是风俗习惯。与气候、交通、政治无关。第4题,“北上广”经济发达,外来就业的流动人口非常多,这部分人要回老家过年,因此人口迁出量大;部分年轻人在大城市定居后,不再回老家过年,而让自己的父母到大城市来团聚,因此人口迁入量大,故春运期间“北上广”人口迁出和迁入形成对流高峰;外地大学生回家过年,春节期间到“北上广”旅游,这些属于单向流动;春节期间为假期,“北上广”与其他城市人才交流少。
主题3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及其影响
情境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任务1 人口净迁出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净迁入指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六大洲中,哪些大洲是国际劳动人口的净迁出地 哪些大洲是净迁入地
【答案】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人口净迁出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是人口净迁入地。
任务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吸引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
【答案】 国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口相对较少;文化与教育事业发达;政治环境安定;社会氛围自由宽容。
任务3 分析人口迁移数量过多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增加了迁入地在资源、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医疗卫生、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负担。
生态移民——培育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情境 材料一 下表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数据截至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km2 9 025.4 5 310 17 441.6 10 541.4 21 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材料二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曾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300 mm,蒸发量却在200 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示意图和宁夏北部水系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区图   宁夏北部水系图
任务1 说出宁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答案】 人口分布不均;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
任务2  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答案】 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风俗习惯接近。
任务3 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 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减轻人地矛盾,促进多种经营,实现脱贫致富。
1.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地区 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变化原因
拉丁 美洲 由迁入变为迁出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
欧洲 由迁出变为迁入
北美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部 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迁移以行政导向为主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发性迁移少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从中部向东部,从西南、西北部向东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任何人口迁移都会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总结如下:
迁出区 迁入区
对人口 发展的 影响 人口数量减少;加快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人口的性别比下降;人才外流,人口文化素质水平降低;影响民族构成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人口性别比上升;人才涌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提高;民族构成趋于复杂
对环境 的影响 缓解人地矛盾;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加剧人地矛盾,增加环境压力;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给自然和生态带来压力,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对社会 经济的 影响 利于人种基因交流,为新民族形成高素质的身体等提供了可能,明显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整体上促进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全球发展,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广东流往北京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工资待遇较低
B.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环境优美
【答案】 1.C 2.A 3.C
【解析】 第1题,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拉丁美洲较北美落后,拉丁美洲人到北美务工;亚洲和拉丁美洲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西亚石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且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人口从非洲迁往西亚;从欧洲迁往亚洲,是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第2题,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我国民工应从内地迁往沿海、从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湖南位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广东位于沿海发达地区,因此从湖南流往广东与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相同;河北和山东同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从河北流往山东与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同;广东和北京同位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广东流往北京与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同;重庆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从湖北流往重庆与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同。第3题,乙地工资待遇较低对人口迁移吸引力小,不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户籍管理制度严格不利于人口迁移;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为实现家人团聚,有利于人口由甲地迁往乙地;甲地环境优美,使得甲地对人口的“拉力”较大,不利于人口由甲地迁往乙地。
  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各年龄段人口迁移原因统计图,回答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拆迁搬家引起的人口迁移在25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分布较均匀
B.因工作调动引起的人口迁移以45~49岁年龄段为主
C.作为随迁家属产生的人口迁移以65岁及以上年龄段为主
D.因学习培训引起的人口迁移以0~14岁年龄段为主
5.我国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①促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②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 
③有些地区土地闲置,出现“空心村” ④必然出现“城市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因拆迁搬家引起的人口迁移在25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分布较均匀,因工作调动引起的人口迁移以20~44岁年龄段为主,作为随迁家属产生的人口迁移以0~14岁年龄段为主,因学习培训引起的人口迁移以15~24岁年龄段为主。第5题,我国人口目前主要是从农村迁入城市,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对促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较小;人口从农村地区大量迁出,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的人地矛盾,②正确;农村青壮年人口外迁,导致土地闲置,甚至出现“空心村”,③正确;过快、过猛的人口迁移会导致城市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但这不是一种必然现象,④错误。
【随堂检测】
  暑假期间,家住河南省的小明去位于贵州省的姑妈家旅游,发现贵州省与河南省在城镇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经查阅资料,小明汇总了两省的相关数据(如下表)。读图,回答1~3题。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地形
河南省 16.7 9 936.6 58 887 以平原为主
贵州省 17.6 3 852.0 19 586 以山地为主
1.小明此次贵州之旅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际人口流动
C.国内人口迁移 D.国内人口流动
2.导致两省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土地面积 ②地形 ③经济 ④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与河南省相比,贵州省(  )。
A.内部文化差异更大 B.对外交通更便利
C.人口分布更均匀 D.城镇数量更多
【答案】 1.D 2.C 3.A
【解析】 第1题,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流动和国内人口流动。小明从河南去贵州旅游,属于短期的空间运动,且未跨出国门,属于国内人口流动。第2题,据两省统计表可知,河南和贵州土地面积相差不大,①错误;河南以平原为主,经济较发达,贵州以山地为主,经济相对落后,②③正确;文化对人口密度差异影响不大,④错误。第3题,与河南省相比,贵州省地理环境差异大,民族众多,内部文化差异大;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更少,地形起伏更大,城镇数量更少。
  读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万人/年),回答4~5题。
主要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主要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4.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B.从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疏区迁移
C.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D.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5.表中迁入国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较高的经济收入
C.丰富的自然资源 D.独特的文化风俗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表格显示,目前世界人口主要迁出国为发展中国家,而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表中无法反映世界人口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从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疏区迁移;表中国家全部都临海,没有内陆国。第5题,表格显示,目前世界人口主要迁出国为发展中国家,而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所以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文化风俗都不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到发达国家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获得经济利益。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公布。读东北三省两次人口普查统计图,回答6~7题。
6.影响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7.东北三省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  )。
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加重地方财政压力
C.缓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D.促进本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东北三省减少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可以推测其人口流出多为外出务工人员,因此影响其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自然、政治及社会文化因素无法根据题目信息推出。第7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东北三省地区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减幅较大,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增幅明显,人才、劳动力流失严重,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及税收收入,加重地方财政压力;东北三省地区人口变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不大。
2第一节 人口分布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描述世界及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自主预习】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①      来衡量。
2.世界人口分布
(1)总体概况
分布极不平衡,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2)区域差异
a.各大洲分布状况差异很大,②    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b.各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③   个,包括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塞俄比亚。
(3)世界城乡人口分布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④    ,乡村人口比例逐渐⑤    。⑥    城镇人口比例最高,非洲城镇人口比例最低。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⑦      地区,鲜明的季节更迭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是宜居地带。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⑧    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越⑨    的地区,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
(4)土壤:土壤是通过⑩    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1)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人文因素影响人口分布。
(2)     因素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影响。
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     、规模的制约。
【答案】 ①人口密度 ②亚洲 ③13 ④上升 ⑤下降
⑥北美洲 ⑦湿润、半湿润 ⑧平原 ⑨干燥 ⑩农业  经济  类型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下图为东亚地区夜间卫星照片图,请同学们思考,图中亮度高的地区人口密度如何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主题1 世界人口的分布
情境1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3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其中亚洲有7个国家。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任务1 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哪些 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答案】 人口稠密区有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五大湖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历史悠久。
任务2 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答案】 7个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任务3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南极大陆由于纬度最高,气候严寒,不适宜人类居住。
任务4 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口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案】 人口第一大国是中国,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
情境2 巴西是个移民国家,大部分人口有欧洲血统,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分布。
任务1 据图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答案】 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北部)人口稀少。
任务2 说明甲地形区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
【答案】 甲地形区为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低纬),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总体特征 分布区 原因
世 界 人 口 分 布 很 不 平 衡 区 域 性 人口 密集区 东亚、南亚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五大湖区) 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 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 自然条件恶劣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
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南极洲大陆区
地 带 性 纬度 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位 置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 分布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度和降水适宜
B.北半球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大
C.南半球温带地区地势起伏大
D.南半球温带地区气候恶劣
2.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①地人口稀疏——海拔较高
B.②地人口稠密——气候温和
C.③地人口稠密——地处平原
D.④地人口稀疏——距海较近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大,而且温带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故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南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温度和降水差异较小,气候条件相近。南北半球温带地区地势均有明显起伏,但南半球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小才是其人口少的主要原因。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位于亚马孙雨林地区,该地区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气候湿热,人口较为稀疏。根据图中人口密度可以判断出②地人口稀疏,④地人口稠密。③地位于东亚沿海地区,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人口较为稠密。
主题2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情境1 材料一 图Ⅰ示意某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图Ⅱ示意某国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
  材料二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表。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29 ℃ >24 ℃ 18~24 ℃ <18 ℃ <10 ℃
任务1 图Ⅰ、图Ⅱ、表中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
【答案】 河流 地形 气候
任务2  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或    。
【答案】  温带 亚热带
任务3 解释图Ⅱ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 m的原因。
【答案】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居住。
情境2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屏太行山,西、南倚吕梁山和黄河,北至长城,地势总体上呈“两山夹一川”态势,东西两侧山地丘陵隆起,中部呈串珠式盆地塌陷,河流、平原镶嵌其间,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下图为2015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任务1 简述山西省人口分布的特点。
【答案】 人口分布不均;南部人口密集,北部人口稀疏,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密度最小;城市人口密度大,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小。
任务2 指出影响山西省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答案】 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等。
任务3 太原市是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试简述其原因。
【答案】 经济较发达,人口迁入多;地形平坦,适宜居住;靠近河流,水资源充沛。
嘉南平原人口密度的变化——培育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情境 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岛西部浊水溪以南,由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而成,是台湾岛面积最大的平原。嘉南平原早期许多地方是对天气依赖程度很高的“看天田”,直到嘉南大圳(灌溉用的水渠)完工后,遂有“谷仓”之美称。
任务1 与图示东部地区相比,判断影响嘉南平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原因。
【答案】 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农业等。原因:嘉南平原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平原面积较大,土地较广阔;河流多,水源充足;河流冲积,土壤深厚,农业发达。
任务2 说明嘉南平原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 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阔,适合耕种;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产量提高;气候适宜;高雄为台湾南部的工业中心,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地理 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海拔500 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季节更迭鲜明,适宜开展多种生产活动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适中的高原或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则人口密集,降水少则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由于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不同,人口分布也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开采区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产分布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经济因素 相对分散而均衡 对土地的高度依存
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工业、交通、商业的不断发展
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国际贸易的发展
科技、交通运输条件 人口向消费地、交通运输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聚集 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其数值在0到1之间,系数越大代表人口空间分布越不均衡。读2000—2020年我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年份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0.711 0.718 0.735
胡焕庸线两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
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
四大地区 东部 0.365 0.398 0.427
中部 0.302 0.305 0.336
西部 0.773 0.765 0.771
东北 0.449 0.459 0.504
1.据表分析(  )。
A.我国人口分布趋于分散
B.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分散
C.西部地区人口公布趋于均衡
D.2000—2010年,东南人口更加集中
2.2010—2020年,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趋势(  )。
①有助于地区均衡发展  ②有助于人民享受现代化成果 
③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 ④利于持续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水平
C.政策影响 D.社会发展
【答案】 1.D 2.D 3.A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在各个地区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人口分布趋于集中;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升高,说明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增加;由图可知,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较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2000—2010年,东南半壁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升高,且东南地区人口数量较多,故东南人口更加集中。第2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2010—2020年,西部地区人口基尼系数在升高,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增加,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①错误;西部地区人口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助于人们享受现代化成果,但不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②正确,③错误;西部人口分布趋势较为集中,使得生态脆弱区人口较少,有利于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④正确。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环境,一般人口分布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因此,我国人口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
【随堂检测】
读世界人口分布比重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人口集中分布最弱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政策 D.经济
2.下列有关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均较大
B.赤道地区水热丰富,人口分布集中
C.热带的高原地区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D.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无人定居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平原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开发历史悠久,适宜居住,也集中了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形成了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因此地形、气候和经济对人口集中分布影响较大。政策影响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但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说明政策是影响图中人口集中分布最弱的因素。第2题,虽然北纬30°附近人口最多,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北纬30°附近的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人口密度小,因此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不是都较大;赤道地区过于湿热,不适宜居住,因此赤道地区人口分布并不集中;热带地区的高原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适宜居住;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但北冰洋沿岸地区有因纽特人定居。
  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该线东侧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侧人口密度小,人口少。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3~4题。
3.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植被种类多 B.土地面积大
C.水热条件好 D.土壤肥力高
4.广东比湖南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耕地面积大
C.开发历史悠久 D.经济发展水平高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东侧为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物产丰富;植被种类多也受气候影响;该线西侧土地面积大于东侧;该线以东的东北地区有黑土分布,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则红壤发育,土壤肥力较低。第4题,广东和湖南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因此气候不是广东比湖南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湖南地处长江流域,平原面积广,耕地面积比广东大,广东丘陵面积较大且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广东开发历史较湖南更短;广东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人口迁入多,人口密度比湖南大。
2第三节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通过估算人口最高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观。(人地协调观)
3.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并分析影响因素。(区域认知)
【自主预习】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历程
(1)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①    。
(2)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②    增长。
(3)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3.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③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4.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也与人口迁入率和④    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限制性原因
(1)主观原因
a.社会经济发展对⑤      的需求与日俱增。
b.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
(2)客观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资源问题及表现
(1)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⑥      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⑦      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意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⑧      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⑨    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⑩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答案】 ①缓慢 ②迅速 ③科技进步 ④迁出 ⑤自然资源 ⑥过度放牧 ⑦自然资源 ⑧社会经济 ⑨经济 ⑩生活方式  最适宜  科技发展水平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为8 032 122 420人,其中印度以1 426 711 933人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以1 425 722 992人位居全球第二,第三至第九名分别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孟加拉国、俄罗斯。印度人口超过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主题1 人口增长
情境 图Ⅰ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图Ⅱ为世界“10亿”人口年表。
任务1 描述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征。
【答案】 世界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口增长曲线大致呈“J”形;进入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任务2 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答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进一步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小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呈“L”形
B.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为中世纪
C.在旧石器时代,人口增长缓慢
D.现代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铁器时代是因为人口出生率远大于铁器时代
2.影响图中各阶段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因素是(  )。                 
A.宗教信仰 B.自然灾害
C.社会生产力水平 D.人口政策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为现代;在旧石器时代,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现代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铁器时代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自然灾害、人口政策会直接影响图中各阶段人口增长的快慢,但都不是根本因素。
主题2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情境 下图为漫画《地球的眼泪》。
任务1 为什么环境对人口的增长具有限制性
【答案】 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任务2  对人口发展具有明显限制性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答案】 对人口发展具有明显限制性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
任务3 人类怎样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答案】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的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资源的重要性及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资源 重要性 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森林资源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据此回答1~2题。                 
1.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是(  )。
A.人类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B.资源供应相对有限
C.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D.人类科技水平还不高
2.下列有关目前世界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正在显著扩大
B.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
C.由于存在水循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森林遭破坏,土地沙化加快,但气候反常事件减少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要与资源的供应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第2题,因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超过其更新能力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森林遭破坏会使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主题3 人口合理容量
情境1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477万人(2021年4月),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下面两图分别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图Ⅰ)和气候分布图(图Ⅱ)。
图Ⅰ
图Ⅱ
任务1 简述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
【答案】 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及西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人口稀疏。
任务2 分析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
【答案】 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任务3 试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合理容量较大的原因。
【答案】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广大;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水平高。
情境2 一块草地,有牧民在这里放牧生活。当牧民人数为100人时,牧民能幸福地生活,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若牧民人数增加到200人,则牧民的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并出现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现象,但尚能生存。
任务1 若牧民人数再增加,则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根据材料,探讨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答案】 环境承载力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一个极限值,也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则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值,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任务2 如何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 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合理消费;发展科技;加强区域合作。
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人口容量的影响——培育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情境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由于工程建设,库区的大量城镇、村庄被淹没,移民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按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m计算,水库淹没区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多个县(市、区)。至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时,移民总数超过100万人。
三峡地区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土地过度开垦,人地矛盾尖锐,库区人均耕地仅0.08公顷,而周边又多为贫瘠的坡耕地。围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妥善安置好库区百万移民问题,形成了三种移民方案。
第一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就地后靠,大力发展山区农业生产。
第二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外迁。
第三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就地后靠与外迁相结合。
任务 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三峡移民方案的选择涉及人口合理容量的问题。第一种方案将导致当地人口压力增大,势必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第二种方案移民工程量大、投资大、工作难度大,而且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第三种方案既避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减少了移民工程量,缓解了移民迁入地的经济负担。所以第三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
1.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等。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环境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一个地区的资源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3.人口最高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点 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人口最高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确定,因此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都具有相对确定性
4.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某地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区生产总值、矿产资源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6万人、12万人、20万人、25万人。该地目前的总人口为15万人。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16万人  B.12万人  C.20万人  D.25万人
【答案】 B
【解析】 根据“短板效应”可知,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为12万人。
2.该地的人口总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是(  )。
A.a【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该地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即b  读某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单位:万人),回答3~4题。
3.图中显示影响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是(  )。
A.河流分布 B.纬度因素
C.矿产分布 D.旅游资源
4.能够有效提高宁夏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是(  )。
A.禁止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采
C.降低消费水平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而水资源分布与河流分布密切相关,因此影响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是河流分布,而不是纬度因素、 矿产分布、 旅游资源。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水资源是制约宁夏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宁夏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禁止开采地下水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加快矿产资源开采会加大水资源的消耗,加剧水资源短缺;降低消费水平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随堂检测】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产业革命前
B.产业革命至二战后结束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至2016年
2.最能反映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死亡率 D.生产力水平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曲线斜率最大,人口增长最快。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是度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单独无法反映人口增长快慢;生产力水平是影响人口增长的最根本因素。
读图,回答3~4题。
3.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环境质量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资源数量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环境质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②③符合题意。
4.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科技发展水平、资源、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质量等,其中资源状况是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越丰富,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读某省(区、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省(区、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木桶的“短板效应”,图示省(区、市)水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所以该省(区、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
6.该省(区、市)最可能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湖北省
C.山东省 D.广东省
【答案】 C
【解析】 该省(区、市)水资源短缺,但矿产、土地、生物资源丰富,因此最可能是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生物资源短缺;湖北省、广东省的水资源充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