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6-02 19: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