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亲爱的爸爸妈妈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谬( )________ 憧( )________ 缭( )________
戮( )________ 幢( )________ 潦( )________
泻( )________ 悼( )________ 粹( )________
泄( )________ 绰( )________ 猝( )________
2、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荒缪( ) 键忘( ) 头发班白( ) 响彻云宵( )
3、填空。
(1)本文作者是美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萨特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2)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人。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2)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3)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5、在括号内填写引用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1)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 )
(2)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
(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
6、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1)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2)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4)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
7、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8、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 、 、 、 9、(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11、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12、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3、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14、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15、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16、第2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17、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18、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19、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表达实践
20、安格尔写下:“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以这句话作引子,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想。
中考链接
21、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阿拉法特的话表明了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三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1)
(2)
(3)
妙语精华
☆“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公益广告
1、停止战争,为了孩子!
2、看看孩子脸上那天真的微笑,我们又怎舍得让这份和平与安宁转瞬即逝呢?
3、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
4、不要让橄榄枝从鸽子的嘴里滑落。
5、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
6、只有记住战争的痛苦,才能珍惜幸福的和平。
7、让我们用橄榄枝抹去战争的噩梦。
8、30万人的鲜血和生命还不够我们铭记战争的创伤吗?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3、残暴,无人性 14、时间顺序 15、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16、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17、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18、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19、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20、略。21、(1)我是为追求和平而来。(2)必要时会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战斗。(3)希望大家为争取和平而共同努力。13、残暴,无人性 14、时间顺序 15、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16、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17、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18、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19、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20、略。21、(1)我是为追求和平而来。(2)必要时会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战斗。(3)希望大家为争取和平而共同努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聂华苓
赏图抒感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47年前的克拉库耶伐次,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的惨剧,我们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回有更多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背景简介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是前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万(1991年资料)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是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的地区,工业都较为发达。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法西斯的暴行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
随着希特勒的铁蹄践踏整个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
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法西斯的暴行(配图)
作者简介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台湾。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著作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
聂华苓: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预习反馈
杀戮( lù ): 杀害(多指大量地)。
肃穆( sù mù ): 严肃安静。
荒谬(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盟誓( méng ): 发誓;宣誓。
憧憬( chōng jǐng ): 向往。
健忘: 容易忘事。
明赫白( hè)
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穷形尽相)
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灭绝人性)
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凄风苦雨)
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荒谬)
5、严肃而庄严。——(肃穆)
朗读欣赏
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在南斯拉夫的记忆是“沉重” “美丽”的,为什么呢? 作用是什么?
引 文
沉重:“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整个民族的英勇
作 用——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是点睛之笔。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你在文中找到了纳粹残杀百姓的所谓理由了吗?
“灭种”。47年前,纳粹竟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他们竟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看纪念演出,作者重点记叙了女演员朗诵的迪桑卡的诗,朗读全诗,体会感情。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
从另一方面,反衬了纳粹的残暴,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一句,为什么给“人”字加了引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 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在座谈会上,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对于那段日军侵华的历史,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
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 本 人 :
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安格尔的反驳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拓展延伸
假如你曾目睹了百年来祖国的历史,曾亲眼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而今,旭日东升,华夏大地重新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面对这一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慨。请你对当代的中学生说几句话。注意语言流畅,恰当的运用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看下面一篇短文,结合文中引用的诗歌,谈谈你对“珍爱和平”的感受。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
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他们就骗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她的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
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总结全文
本文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端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战争了。
课外知识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之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 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的统计,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
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受苦难的人民
馆内
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课后练习
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篇短文,驳斥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