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教案+练习+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教案+练习+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0 10:09:56

文档简介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 ) 骈( )尽粟( )一石( ) 槽枥( )
2、 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 (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4、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 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达标测试:4、阅读题
( 1)、C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4).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利用文中注释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分析理解文章和概括中心的能力。
2.对怀才不遇一类文学作品做一点初步的探究。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设计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设计2:以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3:以本文的写作方法导入。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这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史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2.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画出通假字。
伯乐相(xiàng)马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
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见:通“现”,表现。 耶:通“耶”,吗。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断句准确。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如朗读停顿: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思考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6.探究文理。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7.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四、探究与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以上你的探究结果,课后与同学交流。
4.开展一堂以“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的主题班会。
五、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资料宝藏】
1.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古今名人话“人才”
事情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发现人才、提拔人才。——邓小平
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不会毁于别人,只会毁于自己。——博斯威尔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徐风和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礼记》
得士则强,失士则亡。——东方朔
得贤杰而天下活,失贤杰而天下乱。——范仲淹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3.《马说》解 (刘国盈)
这是抗争,是针砭,是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辛辣讽刺和有力的控诉。?
韩愈的文学思想中,有这样一个主张:“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人之于言也,……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及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韩愈所说的“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或者说“其皆有弗平者”,并不都是牢骚,有所谓“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的;但是,也有因“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的。而《马说》就是属于“使自鸣其不幸”的。
在封建社会里,埋没、摧残人才,是一个大问题。所谓“贤者居下,而不肖者恒居其上”,这就引起了社会上的不平。韩愈的生活经历也是如此。他一连应试四次,才考上了进士。唐制,进士及第,还必须参加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命之为官。韩愈考上进士是不容易的,可是,又三试于吏部都没有及格,一直在京师住了整整十年,始终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这自然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对于这种不公平,韩愈当然要作“不平之鸣”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一开头就是不平和牢骚。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这句话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正面意思,而在于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是说:世上没有伯乐那样识马的人,虽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永远不会被发现。
伯乐,传说是天上的掌马星。春秋秦穆公时,孙阳善相马,故称孙阳为伯乐。有人把伯乐注解为名孙阳,这是不确切的。此处的伯乐,指善于识马的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两个“有”字,含义不同。前一个“有”字,当有没有的意思讲,后一个“有”字,就引申为发现的意思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世上有伯乐那样识马的人,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第一句话还只是一种不平和牢骚,那么,这句话便是一种愤怒了。所谓“千里马常有”,就是说任何时候都是有千里马的。“而伯乐不常有”,则是说识马的伯乐,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这也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识马的伯乐,这还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愤怒的否定吗?
在现实生活中,既然根本就没有识马的伯乐,那么,虽然是名贵的千里马,也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见称于世了。这自然不是千里马的过错,而是人的愚蠢。对于这样愚蠢的人,不言而喻,只配给他以轻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不同于一般马,例如它一次能吃光一石料粮,因此,不能用对待一般马的办法来对待千里马。可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自然也不是千里马的过错,而只能责问那些愚蠢的人!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是抗争,是针砭,是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辛辣讽刺和有力的控诉。
这里的“策之”、“食之”、“鸣之”,从句式上来看是完全相同的。“策”:竹鞭,引申为驾驭。“之”:千里马的代词。“策之”,即驾驭千里马;“食之”,即喂养千里马;那么,“鸣之”,自然就应该是呼唤千里马了。这三句的意思是:驾驭千里马而不按照千里马的办法(去驾驭它),喂养千里马而不根据千里马的需要(去喂养它),呼唤千里马而不懂得千里马的心意(去呼唤它)。可是,有人把“鸣之不能通其意”,解释为:千里马鸣叫时,马的主人又不懂它的心意。这样就把“鸣之”变成“之鸣”了,似值得商榷。
《马说》通篇是喻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它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的情怀,同时也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马说》的结构,也十分精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的。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设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无怪乎自《马说》出,伯乐识马,便成为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句成语了。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4.推荐阅读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①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jī)年:满一年,即不到周年。
《马说》中考试题全解析
(2011?安徽省)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
【答案】

15. (5分)
(1)或:有时 (2)见:显现
(3)等:等同 (4)安:怎么 ,怎能
(5)执:拿着,举着
16. (4分)
(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分)
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3分)
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三)(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买其首五百金( )
(4)鸣之不能通其意( )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三)(11分)2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2010年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卷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8.(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2010年芜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三)(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正反对比 阐述,他们都希望 优秀人才能得到识别和重用 。(4分)


 大庆市(09黑龙江省)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BDD
《马说》中考试题一
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三、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6题。
(一)(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二)(10分)
饮酣,乃渭然叹曰:“莫
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公被衽而避 (2)故撞之 (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24、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
晋 平 公 与 群 臣 饮。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26、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你欣赏的 一个人物,加以点评。(3分)
19、(1)有时(2)通“饲”,喂 (3)用鞭子打 (4)面对
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23、(1)通“披”,穿 (2)所以 (3)这
24、晋 平 公 /与 群 臣 /饮。
25、放了他,把它(这件事)作为我的警戒。
26、师旷:勇敢正直,机智镇定,敢于冒死进谏
晋平公:心胸开阔,勇于纳谏,知错就改。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二)(9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9分)
23.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2008年山东省烟台市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7.韩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
(广东汕头卷)2007年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 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l0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1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2006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1或尽粟一石。食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4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C2.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3.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17.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一样”)
18.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 2策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答案:1.即使;驱使、驱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D 4.D 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
D.一箪食,一豆羹
答案:12.B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 D 8.A 9.C 10.A
课件58张PPT。马 说一种
文体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河南孟州韩园正音读“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朗读正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朗读正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朗读正音读书译“马”注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译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食料。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他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表现在外面,想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译文:注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译文品文问“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文论点是哪一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生动形象 文章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把握主旨比喻论证法。
为什么采用比喻论证?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 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能为统治阶级效劳出力的人才
善于发现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扼杀人才的庸人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理(以喻寓理)的手法: 世上先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统治者,然后才会有人才出现。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统治者却不常有。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因此,虽有人才,却埋没在昏庸的领导者手下,不被人称为人才。3.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对人才,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和科研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有的领导者不懂得以上道理,也没有提供以上条件。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人才甚至可能连普通人也不如,怎能要求他发挥巨大作用呢?
让爱因斯坦去种田,可能不如没文化的农民;让陈景润到工厂抡大锤,他不如文盲的打工仔。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领导者不用管理人才的方法管理人才,不落实对人才的应有待遇,对人才的呼声也不理解,甚至还认为这些人才有不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有厌恶情绪,却面对着人才说:“我这里没有人才!”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人才吗?恐怕是不懂人才,不理解人才,也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吧。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执卷诵“马”背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理解性背诵默写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揭露“食马者”愚妄的句子是:身边寻“马”快马
黑马
野马
天马你身边还有哪些“马” ?害群之马
识途老马
老骥(伏枥)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填带“马”的成语(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快




一汗




万(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万






兵单





悬闭卷知“马”骈    死于槽枥     之间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piáncáo lìshísùdànsìsìshíxiànsì正音注音马说
伯乐
奴隶人
骈死
槽枥
一种文体
善于发现人才的统治者
仆役
两马并驾
马槽 马棚马厩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一食
尽粟一石
尽粟一石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
是马也

小米 泛指粮食
十斗为一石
著称
同“饲” 喂养
这样才美不外见
安求其能千里
策之
不以其道
与常马等
尽其材通“现” 表现
怎么
驾驭
方法
等同,一样
通“才”,才能执策而临之
临之
其真无马邪
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鞭
到(它)跟前
难道  
同“耶” 吗
恐怕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埋没在那些仆役手里,(跟普通的马)同死在马厩里,不拿千里马的美名来称呼它。  翻译句子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么?大概是真的不懂马吧!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把握主旨韩愈
退之
唐代
邓州南阳
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保存韩愈档案姓名

朝代
籍贯
文集名
评价
其他阅读口译下面的短文、年龄驾伸沉遇拉苎麻织的衣服覆盖俯太行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呜,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山坡行动迟缓【译文】
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楚策四》,这则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是汗明见春申君时所引用的,他要用这个故事向君主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参读 了解韩愈经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网络论坛韩愈为什么采用曲笔论人才?
现在还存在埋没、摧残人才的问题吗?
假如你就是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
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再 见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民乐 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