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与电流(浦江 丁建平)

文档属性

名称 电荷与电流(浦江 丁建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11-10 18:48:07

文档简介

八上4.1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摩擦起电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
3.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摩擦起电,认识到电并不神秘
2.通过实验现象及过程,帮助学生质疑与提问
3.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是由规律可循的,体验科学的规律性。
2.帮助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
了解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方案设计。
难点:学生通过自学知道摩擦起电本质;设计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案
六、课前准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师:1.请看视频,2.请看实验。
并问:“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摩擦起电
2.授新课
(1)体验摩擦起电
(PPT中展示内容:
①先用塑料尺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②再让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后,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生:活动
师:哪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看到的现象? 生:
(2)自学摩擦起电的原因
师:针对前面的视频和刚才的实验现象,请你提一个最想了解的问题?
(提不出课前稍微的指导下)
生:(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师:ppt指令1.独立自学,试图解决黑板上的这些问题。
生:自学
师:2.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1.逐个讨论2.解决起电原因时,借助什么东西?)
生:(拍手示停)哪个小组先来汇报汇报解决掉的问题。
师:自己组还有补充吗?大家认为他们组讲的怎么样?
其他组能补充一下,说的更明白吗?
生:
(3)电荷间相互作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摩擦起电的原因,也知道了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那么带电物体间能发生什么作用呢?大家猜一下?
生:猜
师:大家为什么这样猜?
生:
师:要检验这个猜想,要做几个方面的实验?(教师板书)
师:谁来谈谈。(如果不行,临时可以加进讨论。)
生;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思路:学生设计方案、修正方案、进行实验、汇报现象、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师:请各小组讨论出一个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案(老师巡视、引导、点拔)
1.不同的方案(例如放在桌面的,使用支架的,拿在手上的)
2.同一方法,不同材料来做这个实验。(例如,+-时,可以用吸管和吸管,吸管和纸)
生:讨论并得出方案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案。(展示方案要有顺序,先来那些放桌子上的。)   生:小组展示,谈自己的方案
师:你们组还有补充吗?    
生:
师:其它组有没有更好的?(或者有没有另外好的方案呢?)
生:
师:好,针对交流结果,大家开始实验!
生:学生实验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3.小结
师: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生:
课件4张PPT。八上第四章 第1节(第1课时)浦江县第四中学 丁建平1.独立自学:
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把阅读收获
用笔划出来。2.小组合作:
整合出小组最值得向全班汇报的收获,
准备班级展示。1.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任务单中
写出简要步骤,(可附简图);2.组内交流确定最优方案,准备班级展示。你有学到什么?
还有哪些疑惑?任务单
一、自学:
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常态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即电中性)。原子核中的正电荷很难转移,而核外电子容易发生转移。
有的物质的原子核吸引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在摩擦时容易得到电子,使负电荷总数大于正电荷总数,对外显负电(即带负电荷)。有的物质的原子核吸引核外电子的能力弱,摩擦时容易失去电子,使负电荷总数小于正电荷总数,对外显正电(即带正电荷)。
当吸管和纸摩擦时,吸管得到了部分电子带电,纸会失去部分电子而带电;当吸管与生料带摩擦时,吸管会失去部分电子而带电,生料带得到部分电子而带电。你们知道,吸管和纸,吸管和生料带,摩擦后各自带什么电吗?
带电物体(如摩擦过的尺子)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细水流等)。
同时带电物体之间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二、探究:
1.供选器材:橡皮、笔芯、大头针、纸张、两根吸管(聚丙烯)、生料带;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写出简要的步骤(可附简图)。
三、收获与疑惑:
通过前面的学习交流, 你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疑惑?

阅读材料
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常态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即电子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即电中性)。原子中的正电荷(即原子核中的质子)很难转移得失,而负电荷(即核外电子)容易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发生转移或得失。
有的物质的原子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摩擦时容易得到电子,使负电荷总数大于正电荷总数,对外显负电(即带负电)。有的物质的原子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弱,摩擦时容易失去电子,使负电荷总数小于正电荷总数,对外显正电(即带正电)。
当吸管和纸摩擦时,吸管得到了部分电子而带负电,纸会失去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当吸管与生料带摩擦时,吸管会失去部分电子而带正电,生料带得到部分电子带负电。
你们能借助吸管、纸、生料带讲讲摩擦起电的原因? 一、自学:
二、探究:
1.供选器材:橡皮、笔芯、大头针、纸张、两根吸管(聚丙烯)、生料带;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写出简要的步骤(可附简图)。
三、感悟:
通过前面的学习交流, 你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