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忧郁( )懒惰( )诅咒( )惩戒( )红绫(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ànɡ 然( ) quán 伏( ) nüè 待( ) sǒnɡ yǒnɡ ( )
3、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
怂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都去找这只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惩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为他真是“畏罪潜逃”了。
畏罪潜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填空。
(1)我心里也感着__________的酸辛……
A.一股 B.一丝 C. 一缕 D.一阵
(2)三妹想着种种方法____________它,他都不理会。
A. 惹 B.打 C. 逗 D.哄
(3)有一次,_________捉到一只很肥的鼠。
A.突然 B.居然 C. 忽然 D.竟然
5、一位母亲陪着上初三的女儿去商场购物。女儿要买一条花哨的裙子,母亲不同意。女儿当场给了母亲两耳光。当警察要带走女儿时,母亲竟下跪求情。
(1)面对母亲,你会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女儿,你会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1、第一段第一句话,从全文来看,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小猫可爱的姿态的句子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描写表现了三妹对小猫的爱意?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些描写表现了小猫的病态?这些描写预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阳台上的小麻雀
阳台上曾经养过一只小麻雀,现在已是鸟去笼空,但我仍常常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想起它。
那只小麻雀是邻居在修房子时捉到,送给儿子的。母亲怕它飞走,把它的翅膀给剪短了。灰灰的小麻雀,实在算不上漂亮,但它那婉转清亮的叫声,两颗转动灵活的宛如黑珍珠的小眼睛,着实让我喜欢。我特地给它买了一个小小的鸟笼,买了小米,在阳台上为它安了家。每天早晨,揉着惺忪的双眼,我总要到阳台上去问候一下这个小家伙。那一段时间,平淡的日子也好像因了这清脆的叫声有了生机。我把小麻雀当成了朋友,照顾得也格外周到小心。
可是,慢慢地,撒落在阳台上的小米和混合着粪便的沙子却越来越多,我不得不天天打扫清洗阳台。与正经同时,麻雀的叫声似乎少了很多,也暗淡了许多。麻雀慢慢地被冷落起来,只有记起来,才去为它添点水,加点食。
终于,有一天,在我打扫干净阳台之后,我打量了一下那只躲在角落里的毫无色彩的小麻雀,对老公说:“把小麻雀放了吧。”老公以为我是可怜它,就说:“放了吧,它在鸟笼里也怪孤独的。”于是打开鸟笼,老公抓住它,把手从阳台伸了出去,奇怪的是,它并没有振翅高飞,反而直接从三楼掉向地面的花园去了。我立刻明白过来,给它剪短的翅膀还没长好,它还不会飞。果然,摔到地面的小麻雀努力了几次,都没有飞起。一刹那,我的心里灌满自责和歉疚,是我抛弃了它!我匆匆地下楼,一路小跑赶到小花园,想重新带它回家。但小麻雀似乎伤了心,跟我赌气似的,好几次差点就捉到了,但却都溜走了。最后竟钻到灌木丛中,任我怎么呼唤,怎么寻找,再也不出来了。见我在小花园里团团乱转,老公在楼上喊:“上来吧,它不会饿死的。”我怅然地往回走,心里希望它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天空。
这以后,我经常站在窗前向楼下花园里张望,希望能看到那只小麻雀。有一天,领儿子在楼下散步。儿子走着走着,惊叫起来:“妈妈,小麻雀!”我急走几步,是一只已死去的小麻雀。也是灰灰的羽毛,我的心里一紧,莫非……小儿子蹲在麻雀前,仰起小脸问:“妈妈,小麻雀怎么了?”我没有回答,抱起儿子快步走开了。
以后的日子,常常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心情格外沉重,那种感觉,好像是朋友投奔到我家,而我却自私地只能接纳他带来的益处,不能容纳他的缺点,最后竟将他轰出家门!
1、这是一篇以人与动物关系为题材的时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与自己曾经相处过的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4分)
2、对放掉阳台上的小麻雀,“我”与老公的想法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找出文章首尾呼应的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这是为什么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sè yōu duò zǔ chénɡ líng
2、怅 蜷 虐 怂恿
3、(1)鼓动别人却做某事 (2)通过处罚来警戒。(3)犯了最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跑。
4、(1)C (2)C (3) B
5、略
二、(一)
1、总领全文。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3、用红带或绳子逗它玩;买铜铃。一方面表现了小猫的招人喜爱,另一方面为后文三妹伤心做铺垫。4、“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
椅下,不肯出来。”“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预示了它的死亡。
(二)1、小麻雀 怀念和愧疚
2、我是因为麻雀“撒落在阳台上的小米和混合着粪便的沙子却越来越多”,不得不天天打扫清洗阳台;老公是觉得麻雀“在鸟笼里也怪孤独的”。
3、但我仍常常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想起它。
常常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心情格外沉重。
这两处前后呼应,相互照应。
4、自己自私地只能接纳麻雀带来的益处,却不能容纳它的缺点,最后竟将它轰出家门,以至生死未卜,为此深感惭愧。
《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忡国俗文学史用欧行日记用海燕风山中杂记》等。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
2、感知文意,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四、字词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相称(chèn)郁(yù)闷一缕(lǚ)娱(yú)乐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蜷(quán)伏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2、解释下列词语
怂恿: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惩戒:通过惩罚进行警戒。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定罪而逃走。
五、自主合作学习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D.“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3、第三只猫也像前两只一样活泼、有趣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大家喜欢在第三只猫吗?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4、“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就算了,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不幸?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5、“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我的判断是否准确?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六、探讨与探究
1.朗读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考虑“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具体地说也就是养了三次猫。文章据此分为三部分,写了每次养猫的情况和感受。所以这句话不仅暗示了在结构上段落层次的划分,在内容上也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一语,道出了每次养猫的悲剧性结局,为揭示文章的主题定了调。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归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2.全文先后写了三只猫,在材料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请说说这些安排的详略情况及其理由。
第一只猫写得简略,第二只猫稍详,第三只猫写得最详细。这样安排,是因为三只猫虽然是弱小的动物,但前两只逗人喜爱,第三只却令人“可厌”。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不幸的,都令人同情,对比之下,第三只猫显得更为不幸,更令人同情。这就使得它在全文中处于突出的地位,让人清楚地感知,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3、作者在文中仅仅只是给我们将三只猫的故事吗?他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哲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七、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文中第三只猫那样的弱小动物和遭遇不幸的可怜人,读了这篇课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八、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课件12张PPT。猫郑振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六课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作者介绍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忡国俗文学史用欧行日记用海燕风山中杂记》等。郑振铎(1898-1958)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
2.感知文意,完成下表。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活泼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死亡丢失死亡字词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相称( ) 郁闷( ) 一缕( ) 娱乐( )
污涩( ) 怂恿( ) 婢女( ) 蜷伏( )
惩戒( ) 怅然( )
2、解释下列词语
怂恿:
惩戒:
畏罪潜逃:chènyùlǚyúsèsǒngyǒngbìquánchéngchàng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通过惩罚进行警戒犯罪后害怕定罪而逃走。自主合作学习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2、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D.“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3、第三只猫也像前两只一样活泼、有趣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大家喜欢在第三只猫吗?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4、“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就算了,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不幸?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5、“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的判断是否准确?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探讨与探究1.朗读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考虑“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具体地说也就是养了三次猫。文章据此分为三部分,写了每次养猫的情况和感受。所以这句话不仅暗示了在结构上段落层次的划分,在内容上也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一语,道出了每次养猫的悲剧性结局,为揭示文章的主题定了调。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归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文中第三只猫那样的弱小动物和遭遇不幸的可怜人,读了这篇课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