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端午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4: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端午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端午粽》课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庭亲情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掌握《端午粽》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 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文化,感受家庭团聚的温馨和快乐。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并表达课文中描述的粽子制作过程及其美味特点。
2. 感悟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屈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粽子图片,引起好奇心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我会在课前准备一些精美的粽子图片,通过展示给学生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会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粽子!”接着,我会进一步询问:“你们对端午节和粽子有哪些了解呢?”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认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讲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在学生对粽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为他们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我会说:“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与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在这一天,我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这样的介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又能为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打下基础。
(3)互动讨论,加深理解
在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互动讨论。我会问:“你们家里端午节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家庭的端午节习俗。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家庭亲情意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我相信能够成功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深入探索字词奥秘
(1)自主圈点与初步理解
① 引导学生翻开课本,自主阅读《端午粽》课文,用彩色笔圈出生字新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② 鼓励学生尝试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2)教师引领与精准讲解
①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逐一展示,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领读,确保学生准确发音。
② 对于每个生字新词,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义、用法和例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记忆。
(3)互动游戏与巩固记忆
① 设计“生字新词找朋友”游戏,将生字新词的卡片与对应的意思卡片配对,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记忆。
② 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关于生字新词的问题,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联系生活与应用实践
①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能用到这些生字新词,并尝试造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②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制作一个生字新词卡片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新词,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三)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1)教师引领,感悟语调
① 教师首先以富有感情的语调为学生示范朗读《端午粽》,特别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停顿的恰到好处,将课文中的情感和节奏传达给学生。
② 邀请几位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感受不同语调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2)学生跟读,共同提升
① 全班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
② 分小组进行朗读练习,每个小组内成员相互倾听、评价,并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共同进步。
(3)角色扮演,增强记忆
① 选取几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外婆、小孩等,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朗读课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记忆力。
② 角色扮演后进行小组分享,让其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情感表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创意朗读,展示个性
①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意朗读课文,可以是快板、歌唱、舞蹈等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② 创意朗读后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欣赏并学习不同的朗读方式,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分段讲解与互动问答
①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端午节家里都会准备什么?”通过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② 教师逐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尝试复述粽子的制作过程。提问:“粽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外婆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包粽子?”
③ 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生字新词的教学,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等,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2)深入品读与情感体会
① 教师选取课文中描述粽子美味的段落,如“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让学生闭眼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
② 师生共同讨论端午节的家庭团聚氛围,提问:“你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结合屈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3)创意活动与拓展延伸
① 设计一个“小小粽子制作师”的活动,让学生用彩泥或纸张等材料制作自己的粽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②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家的端午节习俗和粽子制作技巧,增进家校合作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①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以及粽子制作的过程和美味特点。
②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制作粽子,并写下制作过程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字词解释与句子分析
(1)生字新词学习
① “端”、“粽”等生字:我们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生字,并让他们跟读、书写,确保能够正确掌握。
② 新词“端午节”、“粽子”等:我们将通过生活实例和课文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些新词的意义,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新词描述事物的能力。
(2)多音字辨析
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如“节”和“叶”等,我们将通过对比句子、举例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不同读音和用法。
(3)形近字比较
针对形近字如“午”和“牛”等,我们将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差异,通过趣味性的比较游戏,加深他们对形近字的辨识能力。
(4)句子理解与赏析
选取课文中描述粽子制作过程、味道特点等优美句子,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的语言赏析能力。
(5)特殊句式分析
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我们将通过例句展示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语法结构和表达效果。
(6)互动问答与展示
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家里是怎么制作粽子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粽子的理解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以上字词解释与句子分析的教学过程,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课堂互动与问答
(1)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 教师提问:“课文中提到的‘青青的箬竹叶’和‘白白的糯米’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感受粽子的色彩和食材的美。
②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粽子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课文内容
①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内容。
② 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对粽子文化和端午节习俗的认识,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补充。
(3)趣味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① 教师准备一张画有粽子的大图片,邀请学生上台用彩色笔为粽子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时讲述为什么选择这种颜色。
② 学生们轮流上台涂色并分享自己的理由,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4)问题填空,巩固课堂所学
①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说外婆包的粽子非常好吃,有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等多种口味。请你回忆一下,外婆还为你包过哪些口味的粽子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外婆还为我包过______和______口味的粽子。”
② 教师继续提问:“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请你说出至少两种。”
学生回答:“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______和______等习俗。”
通过这样的问题填空形式,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回忆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课外延伸
1. 鼓励学生在家中亲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和习俗,与同学分享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作业安排
1. 抄写并背诵《端午粽》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与家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完成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3. 创作一幅与端午节相关的画作或手工制作,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