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古代诗歌三首》创读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情感曲线
3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4树立积极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树立积极人生观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情景代入法
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选景点
讲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说人生如果永葆初心,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就不会悲观自弃无所作为。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首诗歌来探究人生如何永葆初心,永葆诗心。
讲述:三首诗简直是三个地方的旅游名片,带领我们去领略湖山风光,感受自然与社会之美。为了更好地体验这次旅行,老师为大家设计了四个任务环节:选景点、选驴友、选人生、辨诗心。首先是选景点,来,让我们出发——
【屏幕显示】
中国旅游网推出三个热门景区搞活动,分别是建德江上的“烟渚”景区、杭州西湖望湖楼景区、江西上饶黄沙道夜景景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凭背诵古诗可以免费得
A 烟渚暮色
B 风雨望湖楼
C 黄沙道夜景
到一张游览门票。你觉得哪一个景区最适合自己?
先让我们看看诗人们在各自景区里经历了什么?
(一)概括事件,明所遇
朗诵诗歌,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诗人所历:
【屏幕显示】一次停泊、一次骤雨、一次夜行
(二)翻译诗句,明所见
1结合注释诵读第一首诗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分别用偏正短语列出第一首诗诗人所见:
(被烟雾笼罩)的江中小岛,(空旷)的野外(低矮)天空和树木,清澈的江水,(亲近的)月影(和李白的月下独酌好有一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讲述:
很多有特殊关联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统一的意境。也就是笼罩着作者情绪的情境。我们可以用质疑法来辨别体会意境。比如这里的意境是欢乐的吗?不是。是轻松的吗?不是。
【屏幕显示】
不欢乐,很忧伤;不轻松,很沉重;不热闹,很孤独。
2我们可以用填空的办法继续翻译诗歌,更全面地去体味诗歌的意境。
【屏幕显示】
船夫将船停泊在(笼罩着烟雾)的江中小岛边。
夕阳落下,暮色降临,客旅在外的我为(新的一天)而忧愁。
远望四野(空旷),远处的天空仿佛(比树还要低);
近看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仿佛(离人更近了)。
【屏幕显示】
景物特点:
光线(朦胧),空间(空旷),气氛(寂静)
3下面用同样的办法来走进第二首的意象和意境。
【屏幕显示】
(黑色)的乌云如同翻滚的墨汁,(布满天空,遮山蔽日),
(白亮)的雨滴洒落船头,乱如(跳珠)。
大雨骤至,人们都(吓得惊慌失措。)
忽然,
一阵(席卷而来)的大风吹散了(乌云),
吹净了(雨滴)。
望湖楼下,
湖水(重新恢复平静),
就像(乌云退尽明朗高远的)天空。
【屏幕显示】
景物特点:
光线(由暗到明),空间(广阔),气氛(热闹)
4尝试用这种填空的办法将第三首诗歌改写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屏幕显示】
参考注释:
别枝:移别枝头,升上树梢。
鸣蝉:鸣叫着的蝉。
天外:天边。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引申为降落。
旧时:从前的。
茅店:茅草搭建的旅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溪桥:溪水上的桥。
见:通“现”。出现。
【屏幕显示】
天边的明月移别枝头升上树梢,
树影变幻惊飞了栖息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送来阵阵蝉鸣
和稻花的香气,农人们正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一阵阵青蛙的叫声,仿佛也在齐声应和着。
天边几颗星星被云影遮得时隐时现,
不一会儿,
眼前落下了几滴雨水。
(赶路的我急忙寻找避雨的地方,)
溪水淙淙流淌,我走到桥头拐弯,
只见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边
从前熟悉的一家客店
突然出现在眼前。
【屏幕显示】
景物特点:光线:朦胧 空间:宽广 气氛:闲静
自然美+社会美
5意象与意境之别
【屏幕显示】
象——本义:大象。引申义:1相似2事物的外表形态。(形状、光泽、色彩、声音、
意象——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绘画上体现为对客观物像的变形。
意境——意境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概括地说,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如果我们只凭客观物象特点,会发现这三个地方差不多。1号景区、2号景区、3号景区,你会怎么选呢?请根据意象和意境的原理说出你的选择和想法。
预设:
1号景区给人的感觉是沉闷压抑寂寥清冷,容易引起忧愁孤独伤感的情绪。
2号景区给人的感觉是犹如观影视大片,刺激好玩,有意思,画面是变动的,人的情绪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沉浸在由慌乱到放松的欢快里。
3号景区给人的感觉是诗情画意中略带慌乱和惊喜。一派夏夜山村的温柔夜色,有声有色,动静宜人,虽有小雨,却逢茅店,可谓有景有情有趣。
结论:
很显然,根据意境特点,二号和三号景区更受欢迎啊。
第二板块 选“驴友”
交友要慎重。交驴友就更得慎重。因为关系到旅程的安全和快乐呀。那么我们根据什么选驴友呢?
1根据直觉。从三首诗中各找出你感觉最能间接传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来品读:
(1)近
写孤独。将水中月影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为了安慰诗人,而主动靠近诗人一样。寄情于物,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
(2)忽
写惊喜。时间副词,表示事情突然发生,出乎意料。这里写出诗人对突然到来的大风吹散乌云骤雨感到惊喜,心情和湖水一样重新恢复平静,和乌云退去的天空一样变得明朗。
忽。
写惊喜。对寻找到避雨之处的惊喜。对寻找熟悉的地方避雨的惊喜。对在寂静无人的山村里、突逢下雨而找到熟悉的地方避雨的惊喜。
2根据逻辑:
【屏幕显示】
以第一首为例——
是什么?愁
为什么愁?新(新的一天)
愁得怎么样?感到空旷,自身渺小,感到天低,空间狭隘,江水清澈,可是无人赏游,只有月亮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江水中,愿意亲近我。(迷茫无助、孤独无力而又孤芳自赏)
讲述:遵循“三步走”策略,你对诗眼的理解有可能变化。比如第二首可能是
散——
是什么?紧张慌乱消散。
为什么?风卷残云,雨收云散,湖面恢复平静,又可以在船上自在游玩,观赏山水风光了。
怎么样?
心情重又变得辽阔开朗,一如高远的天空。
第三首可能是
明——心如明月皎洁,看到的景物自然也明亮,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和信心。心如明月皎洁,就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随时为“小确幸”而欣喜愉快。心如明月皎洁,就愿意珍藏一切所见,把日常记录下来,张贴在记忆的画廊里。这就是年轻时的辛弃疾,心灵纯粹美好,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旅行,热爱生活,就如夜空的一轮明月,散发着温柔的光芒。
3见到景物之后,诗人的情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视线的移动、所见景物的变化、事情的发展而变化的。请你说说这三首诗的感情前后经历了什么变化?
第一首情感变化:忧愁——孤独
第二首情感的变化:惊慌——旷达
第三首情感的变化:愉悦————(紧张)——喜悦
第三板块选人生
猜猜三位诗人各自年龄有多大?
第一首诗的背景
【屏幕显示】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离乡赴洛阳应试不第,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正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科举不中。同年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 ,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这就是那首导致孟浩然被唐玄宗嫌弃的诗。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讲述:所以《宿建德江》在讲述一种心情,高考落榜的心情。
任务:诗歌总是用意象暗示思想感情。带着你对背景的了解,重读诗歌,聚焦某个字词,说说新的发现。
【屏幕显示】
例如:烟渚:烟雾笼罩,朦胧不清——暗示诗人感到前途渺茫,看不清方向。
野旷:四野空旷——个体渺小天低树:成长空间逼仄 月近人:心灵孤独无依
【屏幕显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问舟子》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屏幕显示】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鲜明印记。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第二首诗的背景
【屏幕显示】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端,被新党排挤打压。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屏幕显示】
35岁心系庙堂乐在当下
【屏幕显示】苏轼年谱
颠沛流离,永葆诗心
【屏幕显示】
第三首诗的背景:贬官闲居江西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这一年辛弃疾40岁,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第四板块辨诗心
讲述:油盐酱醋,苦辣酸甜,吃穿住行,喜怒哀乐,一个有诗心的人,人生百味皆可入诗。那么什么是诗心?诗心需要凝视生活,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审美观照。
1语言上的诗心
讲述: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
例如:二三首诗都有一个忽字,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忽”。
一样,惊喜之情。
“忽”的动感诗意分析
在诗歌的“起承转合”中担任着“转”的作用。
情况突转,情境翻新,潜藏着情绪的剧烈起伏,使诗歌的意脉流转加速,动感强烈。往往用来表达惊奇、惊喜、欢快之情。
相反,静景为主,则往往表达平静、低沉、忧郁之情。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除了从动静角度来赏景,还可以从色彩角度、感官角度、视角变换、时空变化、意象的象征义、潜台词的角度来欣赏写景诗词。说说你的发现。
如:由远到近——
视角变换——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由仰视到俯视,再平视,最后俯视,写出了一个人立于船头观察风雨变幻的淡定姿态。
再如:
白:白能不能换成大?
色彩对照鲜明,既透着美,亦隐含着黑白颠倒混淆的现实。
苏轼被贬谪的经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新:指的是新的前途。而不仅止是字面上新的一天。
孟浩然怀才不遇的经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再如《西江月》:视觉、听觉、嗅觉、甚至触觉、赞美山村夏夜的美好景象,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及时遇到客店的欣喜之情。全诗景象宁静美好,情感基调欢乐。
2生活中的诗心
自主诵读赏析下列诗句:
【屏幕显示】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拟人。春天来了,池塘边的草地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园中的柳树像变戏法一样,翠绿的树枝里面突然传来鸣禽的叫声。写出了作者看到春天来临的惊喜。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比喻。绮、练都是丝织品,绮是染色的丝织品,练,(本义是一种加工丝或丝织品的工序,即通过水煮等方式把丝麻、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古代把“练”作为“白绢”的代称,色彩对照鲜明,写出了晚霞的绚烂,江水的清澈见底,透出婉约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对比反衬。以声写静。蝉的聒噪持续不断,衬得树林越发寂静,鸟儿自在啼鸣,显得深山更加幽静。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对仗。绕,表明荷花茂盛,香远益清,围绕着弯弯曲曲的河岸送到行人身边,荷叶圆圆的影子,覆盖着开满荷花的池塘,静美宜人,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浩荡,仿佛流到天地之外;远山隐约,和蓝天碧水相接,若有若无。夸张手法传神地写出江流蜿蜒仿佛无边无际的状态。
【屏幕显示】
朗诵《诗心》
诗心热情而敏感。在司空见惯中欣赏美好,在坎坷困顿中发掘诗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好。
诗心博大而超然。在物欲横流中抵抗庸俗,在尘土纷嚣中不迷失自我,站得高、看得远、读得透。诗心给你一双抬头看天外的慧眼,随时可以腾出身来仔细打量这世界。不为一时之得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一地之失而萎靡不振。
诗心纯洁而饱满。诗心是青春的昭示,是生命的内涵。执着的追求,非凡的想象,不倦地创造,永恒的热爱,是诗心本色。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歌。
课外阅读诗歌鉴赏类书籍,
积累诗人其他作品不少于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