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玲玲的画》。
认识8个生字,并能书写9个字,掌握生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8个生字,并能书写9个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和爸爸的智慧引导。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一深刻道理。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和她对爸爸的感激之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1)展示画作,引入话题
①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色彩鲜艳、充满创意的学生画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 询问学生:“你们喜欢画画吗?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画画的经历和感受?”
(2)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①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画画有关的课文,题目是《玲玲的画》。”
② 提问学生:“你们想知道玲玲的画是怎样的吗?她在画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3)学生讨论,预测内容
①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预测课文的内容。
②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揭示答案,进入正文
① 告诉学生:“现在我们要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玲玲的画究竟是怎样的,她在画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② 引导学生翻开课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通过巧设导入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和预测,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① 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玲玲的画》,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课文的氛围和情感。
② 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模仿并体会如何更好地朗读这篇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感知课文内容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标注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②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和标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①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在朗读和标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生字的读音、新词的意思等。
②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分享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和对课文的理解,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②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课文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还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字新词教学
(1)多媒体辅助认读记忆
①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新词及其标准读音,引导学生跟读并尝试记忆。
② 设计互动游戏环节,如“生字接龙”或“找朋友”(即匹配正确的词语),增强学习趣味性。
(2)小组合作竞赛巩固
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套生字新词卡片。
② 小组内成员互相提问、回答,共同记忆生字新词。
③ 举行小组间的竞赛,如“生字新词大比拼”,通过快速抢答的形式,检验并巩固学习成果。
(3)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
① 引导学生分享在生活中遇到的与生字新词相关的情境或故事。
② 通过举例或模拟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和用法。
(4)创意书写强化记忆
① 让学生用新学的生字新词创作简短的句子或故事。
② 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多样化的生字新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字新词,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感受玲玲的情感变化。
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自然段,并用铅笔圈出生字新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生字新词教学
①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新词,如“叭”、“弄脏”、“满意”等,引导学生认读、记忆。
② 通过猜词游戏、接龙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生字新词。
(3)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① 教师提问:“玲玲为什么把水彩笔弄到了画上?”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答:“玲玲正在得意地端详自己的画,不小心把水彩笔弄到了画上。”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② 教师继续提问:“玲玲的爸爸是如何帮助玲玲解决问题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爸爸建议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点什么,玲玲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画变得更好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爸爸的智慧引导,学会在面对问题时寻找解决方案。
③ 教师提问:“玲玲后来为什么满意地笑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因为玲玲按照爸爸的建议,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幅画变得更好了,所以她满意地笑了。”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4)生字生词及句子分析讲解
①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详细解释,如“叭”表示声音,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水彩笔掉到画上的声音;“弄脏”表示使某物变得不干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弄脏自己的画作。
② 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疑难句子,如“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5)结合课文展开叙述讲解
① 引用课文原话:“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让学生感受爸爸对玲玲的鼓励和支持,明白在面对问题时要有信心和勇气。
② 分析讲解爸爸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并谈谈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③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类似事情的经历和解决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勇敢和富有创造力。
(五)生字生词及句子分析讲解
(1)生字新词详细解析
① “叭”字教学
读音:bā
字义:象声词,形容物体落地或撞击的声音。
举例:课文中“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了纸上”,引导学生想象声音并模仿。
互动:问学生是否听过类似的声音,并尝试用“叭”字描述。
② “弄脏”词汇理解
词义:使某物变得不干净。
造句:玲玲不小心把水彩笔弄脏了画。
讨论:如何避免弄脏东西?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情境。
③ “满意”情感体验
词义:感到满足和愉悦。
情感引导:回想一下,你们什么时候感到满意?为什么?
课文中运用:玲玲后来为什么满意地笑了?引导学生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
(2)疑难句子深入剖析
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分析:这句话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过于悲观,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提问: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心态?
②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讲解:这句话强调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积极思考和寻找方法。
讨论:你们能想到哪些例子,说明坏事如何变成好事?
启发: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将坏事转化为好事?
(3)对比赏析与师生互动
① 对比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如原句与改动后的句子对比,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② 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他们对生字新词和疑难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六)深入解读文本,感悟生活智慧
(1)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爸爸的鼓励
① 引用课文原话:“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让学生跟读并体会爸爸语气中的鼓励和智慧。
② 讨论:如果你是玲玲,听到爸爸这样说,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鼓励和玲玲情感的变化。
(2)分析爸爸的话,探索深层意义
① 分析讲解:爸爸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都可以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② 互动问答: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当时是怎么做的?现在回想起来,你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爸爸的话。
(3)开展小组讨论,拓展思维与创造力
①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玲玲,你会在弄脏的地方画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不同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② 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创意和想法。通过互相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目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爸爸的鼓励和智慧引导,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从个人经历中汲取智慧,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回顾爸爸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勇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七、课后作业
布置抄写生字的作业,巩固生字新词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一幅画或照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