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9: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 诗 三 首
【基础达标】
(易考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渭水之南的华山绝壁千rèn( ),高耸mó tiān( )。被称“xī yuè”( )。华山东峰上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荒废,现仅存yí zhǐ( )
(易错题)二、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组是( )。
A.不破楼兰终不还。( 归来 )
B.南望王师又一年( 向远处看 )
C.却看妻子愁何在。( 妻子和孩子 )
D.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天 )
(易混题)三、根据句子内容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却:A.后退; B.推辞,拒绝; C.再。
1.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
2.我见他诚意相邀,就没有推却。(_____)
3.山高路险,令人望而却步。(_____)
漫:A.到处都是,遍; B.广阔,长; C.不受约束,随便。
4.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
5.漫山遍野开放着映山红。(_____)
6.我们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_____)
(易混题)四、写同音字组词。
1.yí ( ) 留 怀( ) ( ) 表 ( ) 为平地
2.tì 鼻( ) ( ) 头 ( ) 身
3.wū ( ) 师 玷( ) ( ) 云密布 ( ) 陷 房( )
(易考题)五、先解释加点的词,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百战: 金甲:
句意: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纵酒: 青春:
句意:
(易考题)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城/遥望/玉门关 B.五千/仞/岳上摩天
C.剑外/忽传/收/蓟北 D.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还”读“huán”,意思是“回还”。
B.“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穿金甲”是指战士征战时穿着金甲衣。
D.“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将晓”的意思是“将要天亮”。
3.我们在表达誓死杀敌的坚定决心的时候,可以引用诗句(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戌边的时间之长,边塞战斗频繁的句子是:________。
(2)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采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河的壮阔、雄奇的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3)《从军行》中以戌边战士的口吻,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综合提升】
(易考题)七、 课文内容梳理。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被称为诗人“生平____________”。本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______________,后半部分写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凸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祖国山河的____________,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铺垫;第三句中的“泪尽”二字将____________宣泄无遗;第四句中的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________,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____________。
3.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边塞诗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写景壮阔悲凉,有一种压抑感,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4.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
B.第三句“泪尽”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可谓度日如年。
C.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D.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易考题)八、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 。  
3、解释字词的含义:   
涕泪: 却看: 漫: 。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 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拓展探究】
(真题)九、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 、 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4、最后两句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 的修辞方法。
5、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 的写法,先交代 ;中间两联采用 的写法,描写 ;尾联采用 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 主义色彩。
十、综合实践。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 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节目中诗词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各个诗歌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1.上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设计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 ( 答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马腾同学想研究一下唐代的边塞诗,他先搜集了一些边塞诗, 然后写了一篇研究报告。下面的诗歌中,( )(多选)可能是他搜集的对象,他的研究报告的名字可能叫( )(单选)
A.崔颢《黄鹤楼》 B.汉乐府《江南》 C.王翰《凉州词》
D.王维《使至塞上》 E.《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
F.《当小学生遇见苏轼》 G. 《葡萄美酒-从唐诗看古代的物种引入》
参考答案:
9 古 诗 三 首
一、
仞 摩天 西岳 遗址
二、B
解析:B.南望王师又一年( 盼望)
三、
1.C 2.B 3. A 4. C 5. A 6. B
四、
1. 遗、疑、仪、夷
2. 涕、剃、替
3. 巫、污、乌、诬、屋
五、
1. 百战:战事很多。 金甲:磨破的铁甲。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
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纵酒:开怀畅饮。 青春:明媚的春天。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六、
1.B
解析:选项B的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正确节奏划分:五千仞/岳/上摩天。
2. C
解析:C.“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破了将士们铁制的盔甲。“穿金甲”是指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被磨穿。
3.B
解析: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践行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与表达誓死杀敌的坚定决心相吻合。故选B。
4.(1)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穿金甲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情况。
七、
1. 杜甫 第一快诗 初闻喜讯的惊喜 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 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
2. 宋 陆游 雄阔壮丽 亡国之恨 企盼 失望与埋怨
3.D
解析:《从军行》一、二两句写边塞环境的悲壮、开阔,三、四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从而表达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B
解析: B.第三句“泪尽”一词,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盼望收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现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渴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一直未能如愿。
八、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内古诗的理解情况。“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眼泪 回头看 随便   
4、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5、喜   
6、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7、疾速飞驰 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内古诗的理解情况。
九、
1、B
解析:B.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3、视觉、听觉
4、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 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 借代
5、实写 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 虚写 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 实写 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 浪漫
解析:【译文】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赏析】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十、
1.①“中国诗词大会”这几个字巧妙地排列,加之简单的弧形背景,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图画;不仅主题突出,而且形式优美。
②徽标对“中”字做了变形处理,像一位古人在对月吟诗,古人的长袖化成了长长的卷轴,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感。
2. C D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