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八上第五单元《梨园百花(二)》-《越剧黄梅醉芳香》单元整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八上第五单元《梨园百花(二)》-《越剧黄梅醉芳香》单元整体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4-30 10: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姓名 21 所在州市及学校
使用教材 湘艺版 册次、单元、课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课题 越剧黄梅醉芳香
1.指导依据说明及整体设计思路
一、指导依据《义务教育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戏曲的学习要求:总目标: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明:本课内容涉及中国戏曲相关知识,通过《我家有个小九妹》《对花》典型戏曲唱段,引导学生在多元的学习体验中感受这三种典型的南方戏曲的特点和魅力,在生活场景中听到相同的越剧、花鼓戏和黄梅戏,可以进行辨别和鉴赏。(一)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1.对于第四学段的内容要求:欣赏戏剧(含戏曲),探究、理解其中音乐的特点及表现作用。2.学业要求:能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异同,能对音乐在戏剧(含戏曲)中的特点和作用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能辨别我国有代表性的剧种。具有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生活中能经常关注并聆听音乐。说明:通过听、唱、奏、演、看、做、比中中体验三种不同南方戏曲唱腔的韵味,感受越剧、花鼓戏和黄梅戏的美。(二)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1.对于第四学段的内容要求: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戏曲唱段......2.学业要求:每学年背唱歌曲4 6首,包括中国民歌1 2首、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1 2个。3.学习活动建议: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或借助打击乐器和其他课堂乐器等方式开展即兴表演、编创与展示活动。涉及舞蹈或戏曲表演相关内容的编创,因需要一定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学习基本的民族舞蹈动作和戏曲表演动作......说明:本课活动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任务导学,激发学生创作动机,在“任务合作→试唱(奏)试演→表演展示→交流与评价→改进与提高”的流程中,开展编创与展示活动,形成创、演、赏、评一体化的完整学习过程。(三)学习任务5-小型歌舞剧表演。1.能积极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主动担当角色,把握风格特点,完成表演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能对戏剧(含戏曲)中的音乐特点、作用作出简 单评价......能客观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表演,并促进自己和他人改进、提高表演技巧和表现力。说明:通过戏曲动作结合演唱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感受越剧传统文化的声腔美、动作美;通过合作表演黄梅戏唱段《对花》,体验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第四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摘录:对戏剧 (含戏曲)的表现内容、形式、特征及音乐作用的理解、判断和分析基本正确......(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生活情境,思考陪父母看戏时如何为父母介绍相关知识,运用本科所学知识去情景化进行迁移运用知识。整体思路大单元主题:南北戏曲共绽放第1课时小主题:豫剧花鼓暗香来学习内容: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享清闲》,湖南花鼓戏唱段《手拉风箱呼呼响》第2课时小主题:越剧黄梅醉芳香(本课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黄梅戏唱段《对花》本单元设计外的主题:竖笛演奏经典民歌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基于新课标理念中对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结合考虑戏曲课程的实际难度。本次学习活动设计为本单元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本课的定位为“欣赏型歌唱课”,在兼顾四大核心素养落实的同时,侧重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在第1课时学习经验基础上,本课以体验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南方戏曲(越剧、黄梅戏)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学习戏曲的锣鼓经、唱词念白、唱腔、身段动作中,多方位的感受、体悟“越剧黄梅醉芳香,飘香四海”,建立文化自信。此外,之所以把这个单元的竖笛学习内容拿出来,和这册书相关内容整合,旨在践行大单元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把同个主题的学习内容重组归类,进行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配置。站在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角度,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
2.学材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时为这个单元的第2课时,学习内容为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和黄梅戏唱段《对花》。课堂活动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遵循第四学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活动,建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艺术实践活动”的课堂模式。通过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建立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快乐合作。越剧,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第一大剧种,也是在我国影响较大的一种地方戏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越剧的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唱段音乐俏丽婉转,优美动人;旋律流畅,无大的跳动。《对花》选自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中的一段歌舞音乐。演唱形式采用对唱的形式,曲调为五声徵调式,基本为上、下句反复对答式的曲式结构。节奏轻快流畅,旋律优美动听。唱段中保留大量安庆地方口语和句法,强化了作品的乡土气息,衬词的运用更显江南民歌的风味。整个唱段洋溢着浓郁的江南地方音乐的芳香,情趣盎然,反映了乡间欢乐美好的生活和农家少年的生活情趣。学生情况分析:身心方面:在新课标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同学,具有可塑性大、喜欢主动尝试和探索、追求独立等身心特点。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歌声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音色混沌,甚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感。 学习经验: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一般来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学习目的的迁移。他们对于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从旋律、节拍、风格等方面综合的理解感受音乐作品,这些都体现了中学生的进步。 困难预测:越剧和黄梅戏的辨别。为了让学生更明显的感受两种戏曲、清晰辨别两种戏曲,必须抓住这两种戏曲在方言上的差别、旋律音调、声腔特点、表现特点、文化特征,也从听、看、唱、奏、演的丰富学习活动中发现越剧和黄梅戏的魅力,从而喜爱中国的戏曲。黄梅戏唱段《对花》的综合活动编创。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和学习安排,培养学生喜欢黄梅戏,才能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合作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活动编创和展示。
3.学习目标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体验豫剧、越剧、湖南花鼓戏和黄梅戏的不同风格,认识常香玉、严凤英、袁雪芬等表演艺术家;2. 认真聆听并随乐跟唱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享清闲》,体验湖南花鼓戏唱段《手拉风箱呼呼响》的风格特点;3.通过模唱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感受越剧的韵味美,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演唱黄梅戏名段《对花》,体会戏曲的文化魅力。【第1课时学习目标】审美感知:了解豫剧大师常香玉,结合演唱辅以简单的身段动作进行表演,感受豫剧魅力。通过欣赏湖南花鼓戏唱段《手拉风箱呼呼响》,体验质朴有趣的湖南花鼓戏。 艺术表现:有韵味地跟唱豫剧《花木兰》 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体验豫剧唱腔风格。创意实践:在老师的引导下,乐于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积极地参加课堂实践活动,体验豫剧和湖南花鼓戏的美。文化理解:知道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曲,学习花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和报效祖国的精神,通过学习活动对中国戏曲产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欲望。【第2课时学习目标】审美感知:在听、看、唱、做、比、综合实践活动中,欣赏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和黄梅戏唱段《对花》,体验它们的唱腔韵味和风格特点。 艺术表现:通过演唱和模仿动作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越剧和黄梅戏唱段的唱腔和舞韵之美。创意实践:模唱体验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选段,表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片段,能够分角色进行合作表演。文化理解:通过探讨戏曲文化的传承意义,喜欢学习中国戏曲,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出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建立戏曲文化自信。
4.评价目标设计
【第2课时《越剧黄梅醉芳香》】任务一:模唱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评价标准:模唱出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开始部分的选段,并加上动作体验越剧的声腔美、韵味美。任务二: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评价标准:有韵味地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能基本上把握住花腔的特点。任务三:分组表演黄梅戏唱段《对花》评价标准:利用平板电脑提供的资料,分成三组进行排练并展示出学习成果。
5.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跟唱河南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享清闲》,表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教学难点:豫剧、越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的辨别。【第1课时重难点】教学重点:跟唱河南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享清闲》,体验河南豫剧的文化魅力,欣赏湖南花鼓戏唱段《手拉风箱呼呼响》,感受质朴活泼的湖南花鼓戏文化。教学难点:能有韵味地边表演边唱《谁说女子享清闲》片段。【第2课时重难点】教学重点:欣赏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并进行合作表演,建立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愿望。教学难点: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表演黄梅戏唱段《对花》;感受越剧和黄梅戏的风格及其差异。
6.学习设计整体流程
第2课时《越剧黄梅醉芳香》学习设计情景导入(2分钟)1.教师以戏曲动作表演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师表演完后,生叫好)2.师亮相后进行师生戏曲式问好。3.由“戏小曲”带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两种戏曲,引入课题。(板书粘贴课题)学习探究(一)馥郁越韵美-越剧。(8分钟)1.通过PPT地图标注材料,由“戏小曲”介绍越剧(播放视频)板书粘贴第一个标题)2.越剧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关于教材唱段的剧情介绍:3.播放《我家有个小九妹》视频;4.越剧方言特点感受和体验;(1)思考一下:这个唱段的语言与我们平时演唱的歌曲有什么区别?(2)学生方言念白,体会嵊州方言韵味;(PPT展示旋律线)(3)学唱《我家有个小九妹》前段部分;(4)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动作。5.学生加上动作唱《我家有个小九妹》前段部分,体验越剧表演动作之美。6.(循环播放唱段视频,学生完成导学案)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越剧的特点(生:学案,1名学生和师:板书)学案: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越剧的哪种美?为什么?(给1分钟)预设选项:语言之美 唱腔之美 服装之美 剧情之美 动作之美7.越剧表演艺术家及主要派别介绍。(二)黄梅吐芬芳-黄梅戏。(15分钟)1.黄梅戏介绍;(播放视频)2.学生学习锣鼓经的节奏律动。3.学生初步聆听,并在前奏旋律加上锣鼓经。(播放《对花》视频)4.唱段《对花》介绍,黄梅戏《打猪草》介绍;5.展示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图片。6.学生二次聆听,从调式、方言对比听赏《对花》。(标拼音、声调)(播放音频,师用板子打恒拍,生加入拍手)7.探索黄梅戏文化足迹。(1)试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感受旋律的婉转。(2)聆听唱段中间部分,分析上句和下句有什么特点?(音频播放时,师用板子打恒拍)(3)再次聆听唱段中间部分,(引导学生从方言上进行对比,师板书内容)(4)对比普通话,用方言进行念白练习。(5)带方言轻声哼唱《对花》唱段中间部分内容。(6)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再次进行跟唱8.根据中间部分的唱段词义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动作。(给学生1分钟思考,根据歌词进行动作编创)9.师生一起整编舞蹈动作,边唱边熟悉动作。10.结合音频,学生边做动作边演唱。11.最后部分衬词衬句的作用探索。12.完整演唱《对花》。13.解疑《对花》里问的到底是什么花。(视频播放后问答案)14.介绍黄梅戏宗师-严凤英。15.拓展介绍黄梅戏另一首经典唱段《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合作表演(8-10分钟)1.现场介绍戏曲伴奏的常用打击乐器,复习前面学习过的锣鼓经。2.小组合作展风采:女生演唱组,男生演唱组,乐器伴奏组,把舞蹈视频、演奏的节奏型放到pad;3..意犹未尽演戏韵;4..师生评价获成长。拓展迁移(2分钟)1.巩固拓展:一起来做连线题;2.迁移运用:变换情景,辨别唱段《十八相送》的戏曲种类。五、情感升华(2-3分钟)1.梳理本节课内容,同学分享这节课所得;2.小组讨论:传承戏曲文化,学生可以做些什么?3.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情感升华。4.教师总结本课。
7.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以戏曲动作表演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2.师亮相后进行师生戏曲式问好。3.由“戏小曲”带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两种戏曲,引入课题。(板书粘贴课题) 1.观看老师的表演;师表演完后,给老师“叫好”,向老师行礼问好。3.在导学案上填写的基本信息。 以越剧形式导入本课,提前预告学生本课会继续学习戏曲有关知识。老师和学生初步交流,拉近距离,点明本课主题。3.提示学生本节课开始学习,请学生做好准备。
二、学习探究 (一)馥郁越韵美-越剧。(8分钟)1.通过PPT地图标注材料,由“戏小曲”介绍越剧(播放视频)板书粘贴第一个标题)2.越剧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关于教材唱段的剧情介绍;3.播放《我家有个小九妹》视频;4.越剧方言特点感受和体验;(PPT展示旋律线)(1)引导学生进行嵊州方言体验;(2)播放音频;(3)教授动作。6.播放音频。7.循环播放唱段视频,(给1分钟)预设选项:语言之美 唱腔之美 服装之美 剧情之美 动作之美8.越剧表演艺术家及主要派别介绍。(二)黄梅吐芬芳-黄梅戏。(15分钟)1.黄梅戏介绍;(播放视频)2.PPT呈现锣鼓经节奏。3.播放《对花》视频。 4.唱段《对花》介绍,黄梅戏《打猪草》介绍;5.展示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图片。6.播放音频。(标拼音、声调)7.播放音频,师用板子打恒拍,)8.引导探索黄梅戏文化足迹。(1)音频播放时,师用板子打恒拍(2)引导学生从方言上进行对比,师板书内容(3)老师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一句。(4)播放《对花》音频。(5)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6)根据中间部分的唱段词义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动作。9.师生一起整编舞蹈动作,边唱边熟悉动作。10.结合音频,学生边做动作边演唱。11.最后部分衬词衬句的作用探索。12.完整演唱《对花》。13.解疑《对花》里问的到底是什么花。(视频播放后问答案)14.介绍黄梅戏宗师-严凤英。15.拓展介绍黄梅戏另一首经典唱段《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初步了解越剧:观看视频剪辑,听老师介绍越剧。寻找视频中喜欢的内容并分享。(1)思考一下:这个唱段的语言与我们平时演唱的歌曲有什么区别?(2)方言念白;(3)学生跟唱。(4)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动作。(5)加上动作模唱音频。学生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学案: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越剧的哪种美?为什么?学生初步了解黄梅戏。学生学习锣鼓经的节奏律动。学生初步聆听,并在前奏旋律加上锣鼓经。学生二次聆听,从调式、方言对比听赏《对花》。生加入拍手。试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感受旋律的婉转。聆听唱段中间部分,分析上句和下句有什么特点?再次聆听唱段中间部分。对比普通话,用方言进行念白练习。带方言轻声哼唱《对花》唱段中间部分内容。再次进行跟唱1分钟思考,根据歌词进行动作编创。学生依据词义进行动作创编。 设置有趣的“戏小曲”虚拟人物,创设情境,贯穿整课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步了解越剧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多思考靠多观察,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最明显最经典的方言开始体验越剧美的元素。自己总结归纳越剧的特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越剧的学习了解,来对比学习黄梅戏相关知识。为后面合作表演奠定基础。边听赏边练习节奏感,为后面的表演做铺垫。进行多次聆听,从多方面感受黄梅戏唱段《对花》的旋律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多次聆听学习,在了解黄梅戏特色的同时也学习演唱唱段《对花》,实现有效率的深度学习。学生体验初步编创动作,为后面的小组合作做表演做铺垫。
三、合作表演 1.现场介绍戏曲伴奏的常用打击乐器,复习前面学习过的锣鼓经。2.小组合作展风采:女生演唱组,男生演唱组,乐器伴奏组,把舞蹈视频、演奏的节奏型放到pad;3..意犹未尽演戏韵;4..师生评价获成长。 学生进行彩排练习。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四、拓展迁移 1.巩固拓展:一起来做连线题;2.迁移运用:变换情景,辨别唱段《十八相送》的戏曲种类。五、情感升华(2-3分钟) 学生梳理本课知识,巩固旧知。 及时进行知识复习与拓展运用
五、情感升华 1.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情感升华。2.教师总结本课。 梳理本节课内容,同学分享这节课所得小组讨论:传承戏曲文化,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8.参考资料及学生阅读资料
【集锦】越剧老电影合辑(持续更新)-哔哩哔哩 https://b23.tv/Tguyumn【黄梅戏合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UGm2G2X
9.作业设计及设计意图
【单元内容】本单元由四个内容组成:跟唱与欣赏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享清闲》,欣赏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欣赏湖南花鼓戏唱段《手拉风箱呼呼响》,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我将这四个内容进行主题式的单元整合,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为跟唱与欣赏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享清闲》和欣赏湖南花鼓戏唱段《手拉风箱呼呼响》,第2课时为欣赏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精听与演唱黄梅戏唱段《对花》。这节课我选择第2课时内容。【作业设计】(1)观看一部完整的越剧或黄梅戏剧目;设计意图:进行知识巩固延伸。(2)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小组合作展演一首戏曲唱段,唱段内容与表现形式自选。设计意图:根据云南省新音乐中考相关加分政策,将加分项目落实于实际课堂中,体现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10.板书设计
越剧黄梅醉芳香越韵芬芳-越剧 黄梅暗香-黄梅戏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 唱段:《对花》方言:浙江嵊州 方言:安徽安庆唱段特点:清雅婉丽 唱段特点:生动活泼
11.教学反思
本次很荣幸,我被官渡区推荐参加2023年昆明市初中学段音乐课赛,这是一次特别难得的成长机会,更是一次学习机会。参加了这次课赛后,我对于初中音乐教师的发展比之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就好像新课标一直在指引着我成长。首先,声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首要的必备能力,几乎每一节音乐课,都需要一位声乐能力很强的音乐教师,才能完整表现出艺术作品的直观形象和高度,才能正确带领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尤其是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我已经把声乐能力提升放在在今后的个人发展规划里的标红位置。其次,即兴伴奏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作用非常大。即兴伴奏多样性大众化,让其内容多样化、丰富多彩,可以让更多学生喜欢声乐,让更多学生容易接受及理解即兴伴奏。加强即兴伴奏的能力,也是我今后需要提升的内容。从2022年4月21日新课标正式发布,我就开始研读,看过第一遍后,最大的感触是新课标理念的先进性。从此,音乐四大核心素养已经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但依然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如何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新课标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生,从学业质量标准研读到考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特别是这次新课标大赛,让我在实践中对新课标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一、设计初衷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他们的审美体系。本节课通过课堂活动授予学生学习音乐、发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在感受、鉴赏越剧黄梅唱段与创编表演过程中体会到戏曲的美妙。在越剧和黄梅戏的学习上,审美感知也是音乐传达情感体验的介质,是艺术显著的标志。音乐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运用的是旋律构成了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把情感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任何一个美妙的音乐是通过旋律表达情感,这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对于人们的心量具有积极地撞击。初中生的年纪是初具想象力的年龄,他们对美的感受也是比较敏感的,所以通过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来提升他们的审美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初中学生的阅历较浅,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但是只要在音乐课堂上利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喜欢传统音乐,并让学生喜爱听、唱、表现,从正能量的音乐旋律中感悟真善美,净化心灵。二、本课亮点1.探究式学习。我设计一系列的关于越剧和黄梅戏的学习任务,由“戏小曲”带领学生探究,从听、唱、演、奏等活动中一步一步深入,达到深度学习。2.主题式学习。本课主题为“越剧黄梅醉芳香”,认知心理学早就证明了,没有 “问题” 的学习,是最差劲的学习方式。但是,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问题和目标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习就会完全不同了。本课通过感受越剧和黄梅戏的美,立足于生活中的感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来一次主题学习,感受越剧和黄梅戏文化的魅力。3.赏识鼓励式评价。音乐教师一人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心扉,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他们拥有巨大的信心和更多的投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课堂上通过积极语言,鼓励学生放开大胆表演,比如“这位同学的音乐素养真好,知识真丰富”“你也来试一试”“这位同学眼神真好”等等。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钥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支柱。4.以生为本。本课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室环境、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师为其提供的学习工具,选择学习伙伴和乐器等等。把学生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曲子的情绪如何 听到曲子想到了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使学生体现出自己本身的主体地位。三、改进之处学习环节设计可以更巧妙。学习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可能因为不能提前了解学生,只能从理论上进行笼统的学情分析而出现偏差)。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分析目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思想状况,通过教学设计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把他们虽然积累不多,但很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体验这些处于儿童本性的东西挖掘出来,主要是在这个“已知”的基础上发现“未知”,进而能够解决“未知”。改进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希望在以后的教师发展路上,我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去学习成长,我也会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今早往优秀教师的行列靠拢!
注:1.可自行加页。
2.正文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序号:21
单元课题《梨园百花(二)》
大单元主题:《南北戏曲共绽放》
第1课时主题:《豫剧花鼓暗香来》
第2课时主题:《越剧黄梅醉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