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7: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课文。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这篇课文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全文共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传》,趣谈‘碰壁’,燃放花筒,救护车夫、关心女佣等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崇敬。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的思路,了解典型事例,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本单元教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有序推进,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重视迁移运用。第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在理清、理解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人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第三,要关注阅读与习作的关联,引导学生了解通过典型事例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方法,并试着迁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深切怀念。
2.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感悟鲁迅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联系课题和所选取的事件,揣摩作者合理安排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鲁迅鲁迅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联系课题和所选取的事件,揣摩作者合理安排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迁移运用到习作中。
说教法和学法
引导发现法、迁移运用发
教学总体设想
一、以学定教,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的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学生在快速阅读后对信息的筛选、整合的过程,是语文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本单元的目标之一。对课文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是整体把握的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体现。但在已明确了分段的情况下,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能让学生更明确的结构层次,从而更清晰地把握的结构。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快速默读和快速浏览的阅读方法。快速默读意在学生能更加专注地思考问题,从而理清文章中的五件典型事例。而快速浏览旨在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巧妙取舍,扶放有度
著名学者陈丹青先生在《鲁迅是谁》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七十年历史,是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的历史。今天不论怎样谈论鲁迅、阅读鲁迅,我们的感知系统或研究手段,其实都很难真的奏效。”那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教鲁迅”,又该如何带领学生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里跨越时空,去感知鲁迅的多面呢?几经斟酌,我在教学时进行巧妙地取舍。在研读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相关事例说一说这一环节时,在“谈《水浒传》”“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五个事例中,我进行了巧妙的取舍,截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谈《水浒传》建构起鲁迅的形象。在教学中,以谈《水浒传》”事件为例,详细引导学生梳理了面对周晔读书时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鲁迅有什么样的反应?有学生说是委婉的批评,有学生还说这是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提的这个问题,犹如支点一般翘起了学生对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形象的把握,在相互探讨中,一个风趣幽默、爱护晚辈的鲁迅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明朗。教是为了不教,以教促学,以教定学,有扶有放,其他事例让学生与同学合作,继续去关注文本,寻找文中打动人心的细节,谈论自己的体会。“鲁迅半跪着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没有一点大文豪学者的架子。”这些都是学生在自主品读“救助车夫”故事之后所交流的阅读体会,又凸显出了鲁迅同情劳动人民的高大形象。
三、读写结合,重视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习”为主旨,引导学生从感悟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吸收、积累、习得语言。从具体事例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格。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典型事例的梳理归纳,为后面进行写作方法的点拨做铺垫,在学生了解了关于鲁迅的典型事例及他的高尚品格后,及时总结了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的写作策略,明确根据不同的中心,选择、安排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互逆关系,运用读写转化的策略,借助一定的学习支架,将本单元的写作题目《有你,真好》与课堂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写作构思设计,在课堂读写结合实践中,逐步掌握运用典型事例写一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技巧,因文而思,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文本当作范例,以读促写,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四、德育渗透,感化心灵。
课堂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语文教学,既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熏陶、德育渗透的过程。在剖析鲁迅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的高大形象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有你,真好!环卫工人.....”这一句式进行口语表达,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那些平凡却像鲁迅一样伟大的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我校一线四环教学模式和我自己的教学设想,我安排了以下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解释题目:
①多媒体出示图文线索题,猜猜他是谁?指名回答。
②质疑: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侄女。
师: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为什么课题不是我的伯父鲁迅,而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和爱戴。
③板书: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④师导: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板书: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导读达标
(一)初读感受爱戴。
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现在让我们走进追悼会现场,去看看人们追悼伯父的情景。
1.出示: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小周晔亲眼看到了什么?读一读相关语句。
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3.请学生用线画出描写作者当时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引导
引导学生了解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并试着运用。
学生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体会作者心情如落万丈深渊,充满了失
去伯父的悲痛与不舍。)
指导朗读。
师:孩子,我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你读得很轻,语速变得很慢,你是在表达周晔失去伯父的那份悲伤之情吧!是吗?
5.师引读:读得多好啊,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来(齐读)——
设计意图:简练的提问便紧紧抓住课文中心,进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蓄势待发,教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为整堂课的基调一锤定音。
(二)默读课文,理清事例
1.是的,看到此情此景我们感受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从典型事例深入感受他的形象。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至课文结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
2.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组内交流体会。
3.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
4.汇报交流,师板书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燃放花筒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内容与结构的分析中,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三)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师导:追悼会上,泪眼朦胧的周晔悲痛欲绝,与伯父之间的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面对伯父去世的噩耗,她木然发呆,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生接读。是接着引导:特别是与伯父在一起谈《水浒传》的场景。
2.集体交流,突破难点
(1)谈《水浒传》部分请集体读2-3自然段。
①思考:“我”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伯父听后的反应又是什么?
②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课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句子。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保护了我的面子,维护了我的尊严。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③多媒体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帮助学生感悟鲁迅的特点。
④思考:那一句话概括了伯父的特点,指名回答,多媒体出示,师板书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①引读: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我”而去了,小周晔悲痛万分,她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多媒体出示并一起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②过渡:那个对“我”疼爱备至的伯父,那个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伯父,就这样安静地、永远地离开了,怎能不让人悲伤?伯父生前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涌上作者的心头。
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相关事例说一说。
②研读要求:自主选择关于鲁迅的一件事学习,深刻研读,与同学交流,说一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④交流汇报,师补充总结,师板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相关事例交流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此环节中,学习具体事例,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重点语句及相关图片,以此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图文结合,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主题。详细讲解“谈《水浒传》”事例,教是为了不教,以教促学,以教定学,巧妙取舍,扶放有度,让学生感悟鲁迅的高尚品格。
三、读写结合
1.引读:这样的伯父在小周晔长大成人后才渐渐读懂!这样的伯父走了,难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前来吊唁的有,有巴金,巴金《悼鲁迅先生》写道:鲁迅先生,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鲁迅先生,虽然永远见不到你的面了,听不到你的声音,但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2.师导:感谢周晔,她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的泪珠为什么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吗?因为(教师指向板书)学生回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评价鲁迅。
3.口语练习
车夫说:“有你,真好!鲁迅先生,你……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五件事,总结写法:
所选取的事件,揣摩作者合理安排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表达指导
①说什么人 温暖自己的人
②怎么说?和“你”对话,第二人称,“典型事例”,印象深刻。
3.写法迁移:出示图片,结合人物和典型事例学生练说。
有你,真好!环卫工人,你……
设计意图:转换人物角色,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抒发情感。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努力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先学后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借鉴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人。
选做题: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朝花夕拾》、《野草》等。
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学生随着老师的设计思路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个性朗读较少,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改进措施:今后在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引导学生的能力,使得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更加完美。同时,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不吝赐教,针对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