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统练高二年级历史
(考试时长90分钟 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2023.5顺义二模)
1. “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下图“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示意图”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
A. 龙山、半坡 B. 红山、河姆渡 C. 仰韶、良渚 D. 陶寺、大汶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和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材料“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中原和江浙文化区的是黄河流域的仰韶、长江流域的良渚,C项正确;龙山属于甘青文化区,半坡属于中原文化区,排除A项;红山属于燕辽文化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陶寺中原文化区、大汶口属于山东文化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4东城一模)
2. 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的相关信息,未涉及畜牧业的内容,①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的相关信息,②项错误;“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乐,说明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③项正确;“有粮食酿酒附着物”可得出农业有所发展,而制作骨笛子制作体现了手工 业的发展,说明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④项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23.3石景山一模)
3. 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 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 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 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 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出现,且能够建造房屋,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B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提到河姆渡遗址具有一定的农具和能够建造房屋,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022.1石景山期末)
4.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据此可知
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
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而且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而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代表,B项正确;传世历史文献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及考古资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23.1西城期末)
5.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文化遗址建筑多、功能齐、规模大,有统一规划,成员的随葬品差距巨大,制作有陶鼓等乐器,遗留古观象台基址等,反映了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了一定认识,说法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仅有乐器出土,不能说明礼乐制度已确立和发展,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正从多元走向一体,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2022.4海淀一模)
6. 《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
A. 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 B. 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
C. 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 D. 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可以看出,黄帝部落重视农业生产,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太绝对了,排除A项;C项的标志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3通州一模)
7. 距今53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有可能形成了一个交流互动圈,都有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该材料表明( )
A. 中华的各区域文明之间都有过直接联系
B.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C. 文明互动丰富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世界
D. 中华文化逐渐显现出了相近的文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有可能形成了一个交流互动圈,都有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可得出早期中华文明的不同起源之间有相似的文化因素,体现出了相近的文化特征,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并不是都会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相似的地方,而不是突出多元,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上层,而没有各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
(2022.1海淀期末)
8. 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A. 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 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 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 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朝都城遗址出现了城墙、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但是生产活动的痕迹非常少,这说明商朝都城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D项正确;商朝已经不再是原始农耕,排除A项;都城迁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商朝都城之间的分工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20215昌平二模)
9. 商代的征伐,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而周人的封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的现象。周人的封国(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
C. 有助于推动文化认同 D.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有助于”“有利于”等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周代中国。周人的封国造成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这有利于不同族人的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项正确;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间接控制,并非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宗法制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排除B项;周代君主权力尚未形成专制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4丰台一模)
10.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推动了文化认同 D. 淡化了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4石景山一模)
11.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文献纪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甲骨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4500余个,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甲骨文以其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因为
①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
②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
③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甲骨文的价值可以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甲骨文的认识可知,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因为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 ①②A项正确;甲骨文并不是中最早的原始文字,③错误;甲骨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史料价值上,巨大经济效益的说法不符合现实,④错误;故排除BCD项。
(2022.4西城一模)
12. 如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虎纹石磬。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共有5个音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为祭天地山川时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证明
A. 原始音乐随着人类定居生活而产生
B. 金石并用是商朝生产力水平的特征
C. 商朝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高超
D. 商朝时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和文字介绍可知,该石刻十分精美,反映了当时工艺的高超,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音乐的原理,能够演唱歌曲,排除A项;我国处于金石并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为红山文化,所处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不是商朝,排除B项;周朝形成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故选C。
(2021.5房山二模)
13. 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A. 中原文明经丝绸这路传到巴蜀地区 B. 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特征
C. 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古蜀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考古发掘证明,三星堆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借鉴了中原文化的元素,古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三星堆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相似性,不是多元性,故B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不能断定“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故C项错误。
(2022.4西城一模)
14. 有学者指出:制度本身不是孤立的,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下列选项符合此认识的是( )
①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②羁縻制猛安谋克制奏折制
③租调制均田制三长制④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通过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维护西周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租调制、均田制和三长制,通过建立新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互相促进和补充,推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因此,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三者之间没有互动,②不符合题意;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都属于选官制度,但实行于不同时期,彼此之间没有互动,④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22.4丰台一模)
15. “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西周早期文献中,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即“事神致福”。西周中期,求“福”途径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后期又增加了善待百姓、“以德求福”的内容。求“福”途径的变化
A. 反映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成熟 B. 说明西周时期抛弃了鬼神信仰
C. 体现稳定宗法分封秩序的探索 D. 反映我国商业文明的发展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是宗法的体现,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以及增加了善待百姓,是为了加强统治,是维护秩序的体现,因此材料主旨反映出稳定宗法分封秩序的探索,C项正确;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1东城期末)
16. 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 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 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 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楚材晋用”、“晋材楚用”及“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说明在当时诸侯割据纷争的背景下,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以实现富国强兵,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领域上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吸收外来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1西城期末)
17.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下列言论,顺应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的是( )
A.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C. “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 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法明”“国务壹”等法家思想,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C项正确;强调尧舜之道和仁政的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A项;墨子主张“法天”不能适应战国时期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B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不能顺应各诸侯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1石景山期末)
18.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 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 B. 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
C. “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 D. 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山戎主动交好中原晋国,晋悼公接受“和戎”建议,与戎族订立盟约,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首个霸主是齐国,排除A项;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与“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22.1石景山期末)
19. 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发展的需要 B. 个人发展的需要 C. 人才流动的需要 D. 百家争鸣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士”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游学各国,思想活跃,具备一定才能才会被各国国君赏识,A项正确;“士”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与个人发展、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C项;“士”阶层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021.1昌平期末)
20.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 B.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
C. 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 D. 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体现的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对血缘等级制的冲击,D正确;A错在“完全解体”,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的,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022.5西城二模)
21.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 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
A. 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 B. 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 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 D. 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在不同的领域提出统一的主张,如度量衡、车轨等,其目的在于希望自己的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主观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A项;孟子、墨子等思想提出之时,该学派已经创立,排除B项;D项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022.4顺义二模)
22. 春秋初期,士人游说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做官,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士人去原本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
①华夏族群开始成为礼仪之邦 ②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③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 ④封建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春秋早期,只要在“华夏”范围内做官,便不算违背道义,到了后来即使到士人去原本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议,这说明春秋时期各地之间交流加深,华夏族范围扩大,士人对原属于蛮夷地区的秦楚等地也产生了华夏认同感,说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材料并没有提到华夏为礼仪之邦,①华夏族群开始成为礼仪之邦,是错误的。②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是符合题意的,是正确的。③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也是符合题意的,是正确的。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人才选用的问题,④封建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用是错误的。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23.5丰台二模)
23.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所谓淫民,是指“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的人。这一主张有利于( )
①增强魏国实力②缓和民族矛盾③打击贵族特权④抑制土地兼并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魏国。通过变法使得魏国实力大增,可知①正确,据材料“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可以看出打破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打击贵族特权,可知③正确,②错在材料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缓和,④错在材料并未列举对土地的管理措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2020.4海淀一模)
24. 《墨子》云:“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之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即夏商西周时期,建国必先立宗庙,宗庙既是祭祖的地方,又是施政场所。这表明,中国早期国家
①国家机构与宗族组织合一②依据宗法关系来治理国家
③排斥异姓贵族的政治权力④不能得到地方诸侯的效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宗庙既是祭祖的地方,又是施政场所”可知体现了中国早期家国同构的特点,依据宗法关系治理国家是当时的特点,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异姓贵族的政治权利和不能得到地方诸侯的效忠,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022.6新高考)
25.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1石景山期末)
26. 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豪富势力 B. 开发边疆地区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控制、监督各地豪富,打败越族、匈奴并移民实边等做法,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削弱豪富势力只是部分措施的具体目的,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开发边疆地区与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不符,排除B项;增加政府收入与“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21.5西城二模)
27. 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朝议制度的优势在于
A. 确保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
C. 通过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D. 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朝议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皇帝决策,所以B正确;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因此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裁决,所以A错误;朝议制度是一种议事制度,不属于礼仪,所以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军国大事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因此不会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所以D错误。
(2021.5丰台二模)
28.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A. 兼采儒家思想 B. 专任法家之术
C. 杂糅阴阳学说 D. 奉行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的法律中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说明秦的统治兼采儒家思想,而不是专任法家之术,故选A,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杂糅阴阳学说,排除C;汉初奉行无为而治,排除D。
(2022.5昌平二模)
29. 如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可以用来说明秦国和秦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调度,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到秦朝统一后,一直用虎符调兵,说明调兵方式具有延续性,说法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说明地方将领拥有五十人以下的调兵权,而秦朝的太尉只是虚职,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2023.3房山一模)
30.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
A. 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 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
C. 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 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吏的“五善五失”体现了秦国统治者认识到官吏品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官吏的言行对民众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可知秦朝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且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吏的考核,非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二、主观题(共55分)
(2021.4海淀一模)
31. 曾随之谜
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铜缶
编钟
(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诸侯国。
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解析】
【详解】(1)根据“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并综合所学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从而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根据“伯括受命,帅禹之绪……”等内容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根据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32. 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三家分晋,北部出现长城。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
(2)关系: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济条件;商鞅变法通过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进一步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从诸侯国数量看,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量减少;从晋国的变化看,三家分晋;从北部边疆看,北部出现长城。趋势:根据三幅图可以看出,诸侯国数量减少,由分裂走向统一;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北边修筑长城说明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
(2)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济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通过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进一步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21.4石景山一模)
33. 商鞅变法
材料一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注:如果现在的法令规定让有斩首军功的人去做医生或者工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者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韩非子·定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评析韩非子对商鞅变法中关于军功爵制的看法。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疏:“秦……用商鞅之法……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盐铁论·非鞅》:“大夫(桑弘羊,汉武帝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曰:‘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注:赡是充足富余的意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同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员董仲舒和桑弘羊,为什么对商鞅赋税改革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答案】(1)韩非认为商鞅通过军功爵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不合理,根据军功大小决定一个人政治地位的高低,就好比让战士担任医生和工匠一样未必称职。韩非子的质疑有一定道理但认识不全面,从选官制度方面来看军功爵制确有不完善之处,但商鞅建立军功爵制的目的是鼓励秦人杀敌立功,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且军功爵制打击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新的官僚制度的形成。
(2)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反对过度盘剥百姓,认为商鞅赋税改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所以贬低商鞅赋税改革;桑弘羊主管财政经济,看到商鞅赋税改革中征收山泽税既能增加政府财政,又不过度增加人民负担,站在增加国家财政税收的角度,所以赞赏商鞅赋税改革。
【解析】
【详解】(1)根据“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者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可知韩非认为商鞅通过军功爵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不合理,根据军功大小决定一个人政治地位的高低,就好比让战士担任医生和工匠一样未必称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韩非子的质疑有一定道理但认识不全面,从选官制度方面来看军功爵制确有不完善之处,但商鞅建立军功爵制的目的是鼓励秦人杀敌立功,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且军功爵制打击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新的官僚制度的形成,所以韩非的观点是片面的。
(2)根据“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知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反对过度盘剥百姓,认为商鞅赋税改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所以他贬低商鞅赋税改革;根据“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并结合所学可知桑弘羊主管财政经济,看到商鞅赋税改革中征收山泽税既能增加政府财政,又不过度增加人民负担,站在增加国家财政税收的角度,所以赞赏商鞅赋税改革。
(2022.1东城期末)
34. 古代赋役
材料一 (董仲舒说)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几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唐会要·租税上》
(1)依据材料一,概述秦代农民赋役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唐中期赋役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答案】(1)赋役沉重,农民负担比古代大大增加;种类繁多、赋役并行,赋税包括田租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包括更卒、正卒和戍卒。
(2)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征税的主要依据发生变化,由人丁转为资产;税种简化,取消租庸和各种杂徭,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
原因:安史之乱和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税收减少。
【解析】
【详解】(1)根据“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知秦代赋役沉重,农民负担比古代大大增加;种类繁多、赋役并行,赋税包括田租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包括更卒、正卒和戍卒等。
(2)变化:根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得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征税的主要依据发生变化,由人丁转为资产;税种简化,取消租庸和各种杂徭,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原因主要是安史之乱和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税收减少。
(2022.1昌平期末)
35. 古代货币
材料一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圆形方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元朝基本不用铜钱,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放松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货币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元时期货币的演变过程,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答案】(1)影响:推动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为后世铜钱提供了形制。
(2)演变过程: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南宋时,商业活动中纸币的重要性超过铜钱;元朝时纸币成为主币。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纸钞因政府过量投放而导致信用下降;铜币供不应求;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赋税改革的推动;白银自身的优点。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为后世铜钱提供了形制等方面回答。
【小问2详解】
演变过程:据材料“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可知,北宋开始出现纸币;据材料“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可知,南宋时,商业活动中纸币的重要性超过铜钱;据材料“元朝基本不用铜钱,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可知,元朝时纸币成为主币。
原因:据材料“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纸钞因政府过量投放而导致信用下降;铜币供不应求;据材料“明朝中期,朝廷被迫放松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可知,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据材料“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赋税改革的推动;白银自身的优点。
【点睛】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统练高二年级历史
(考试时长90分钟 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2023.5顺义二模)
1. “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下图“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示意图”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
A. 龙山、半坡 B. 红山、河姆渡 C. 仰韶、良渚 D. 陶寺、大汶口
(2023.4东城一模)
2. 距今约9000—7500年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3.3石景山一模)
3. 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 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 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 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 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022.1石景山期末)
4.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据此可知
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
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23.1西城期末)
5.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022.4海淀一模)
6. 《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
A. 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 B. 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
C. 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 D. 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
(2023.3通州一模)
7. 距今53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有可能形成了一个交流互动圈,都有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该材料表明( )
A. 中华各区域文明之间都有过直接联系
B.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C. 文明互动丰富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世界
D. 中华文化逐渐显现出了相近的文化特征
(2022.1海淀期末)
8. 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A. 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 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 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 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2021.5昌平二模)
9. 商代的征伐,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而周人的封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的现象。周人的封国(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
C. 有助于推动文化认同 D.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2023.4丰台一模)
10.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推动了文化认同 D. 淡化了血缘关系
(2020.4石景山一模)
11.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甲骨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4500余个,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甲骨文以其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因为
①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
②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
③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甲骨文的价值可以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2.4西城一模)
12. 如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虎纹石磬。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共有5个音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为祭天地山川时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证明
A. 原始音乐随着人类定居生活而产生
B. 金石并用是商朝生产力水平的特征
C. 商朝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高超
D. 商朝时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2021.5房山二模)
13. 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A. 中原文明经丝绸这路传到巴蜀地区 B. 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特征
C. 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2022.4西城一模)
14. 有学者指出:制度本身不是孤立的,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下列选项符合此认识的是( )
①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②羁縻制猛安谋克制奏折制
③租调制均田制三长制④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22.4丰台一模)
15. “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西周早期文献中,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即“事神致福”。西周中期,求“福”途径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后期又增加了善待百姓、“以德求福”的内容。求“福”途径的变化
A. 反映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成熟 B. 说明西周时期抛弃了鬼神信仰
C. 体现稳定宗法分封秩序的探索 D. 反映我国商业文明的发展需求
(2023.1东城期末)
16. 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 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 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 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023.1西城期末)
17.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下列言论,顺应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的是( )
A.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C. “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 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023.1石景山期末)
18.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 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 B. 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
C. “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 D. 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2022.1石景山期末)
19. 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发展的需要 B. 个人发展的需要 C. 人才流动的需要 D. 百家争鸣的需要
(2021.1昌平期末)
20.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 B.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
C. 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 D. 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
(2022.5西城二模)
21.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 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
A. 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 B. 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 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 D. 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2022.4顺义二模)
22. 春秋初期,士人游说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做官,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士人去原本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
①华夏族群开始成为礼仪之邦 ②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③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 ④封建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23.5丰台二模)
23.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所谓淫民,是指“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的人。这一主张有利于( )
①增强魏国实力②缓和民族矛盾③打击贵族特权④抑制土地兼并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2020.4海淀一模)
24. 《墨子》云:“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之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即夏商西周时期,建国必先立宗庙,宗庙既是祭祖的地方,又是施政场所。这表明,中国早期国家
①国家机构与宗族组织合一②依据宗法关系来治理国家
③排斥异姓贵族的政治权力④不能得到地方诸侯的效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022.6新高考)
25.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0231石景山期末)
26. 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豪富势力 B. 开发边疆地区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巩固国家统一
(2021.5西城二模)
27. 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朝议制度的优势在于
A. 确保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
C. 通过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D. 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2021.5丰台二模)
28.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A. 兼采儒家思想 B. 专任法家之术
C. 杂糅阴阳学说 D. 奉行无为而治
(2022.5昌平二模)
29. 如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3.3房山一模)
30.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
A. 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 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
C. 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 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
二、主观题(共55分)
(2021.4海淀一模)
31. 曾随之谜
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铜缶
编钟
(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2. 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1.4石景山一模)
33. 商鞅变法
材料一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注:如果现在的法令规定让有斩首军功的人去做医生或者工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者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韩非子·定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评析韩非子对商鞅变法中关于军功爵制的看法。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疏:“秦……用商鞅之法……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盐铁论·非鞅》:“大夫(桑弘羊,汉武帝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曰:‘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注:赡是充足富余的意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同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员董仲舒和桑弘羊,为什么对商鞅赋税改革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2022.1东城期末)
34. 古代赋役
材料一 (董仲舒说)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几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唐会要·租税上》
(1)依据材料一,概述秦代农民赋役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唐中期赋役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22.1昌平期末)
35. 古代货币
材料一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圆形方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元朝基本不用铜钱,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放松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货币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元时期货币的演变过程,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