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上课时间: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2、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分析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有关史料分析各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培养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除了古代中国文明能够传承至今,其他三个都断绝在历史中,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用具:学案、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课前读】
【明确目标】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早期农耕畜牧的发展,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唯物史观)②搜集各文明区域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出现的史料,知道文明诞生的标志。(史料实证)③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家国情怀)④结合各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时空观念)
【自主学习,读记要点】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地区 农作物 家畜
西亚 大麦、小麦、豆类 羊、猪、牛等
南亚 芋头
中国 水稻、粟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
影响:农耕生产需要定居生活,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五大文明:
①诞生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②发展特征: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2)古巴比伦文明
①建立: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②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颁行《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3)古埃及文明
①时间: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②制度: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③文化成就: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④特点:代埃及王权神授,权威至上,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的核心。
(4)古印度文明
①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是
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文明成果:佛教文化;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方法。
(5)古希腊文明
①起源:公元前2千纪,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②典型特征:小国寡民。
③城邦制度代表:斯巴达(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和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④文化成就: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梳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探究交流】
合作探究一: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提示:法老被视为神和真理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权威、智慧、正义的化身。
合作探究二:阅读教材P5“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提示:两河流域依靠境内河流农业发达,苏美尔人发明了测量土地的60进制,而早期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尼罗河提供的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
合作探究三: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在印度神话中用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提示:婆罗门教创造了关于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的神话,是为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的特性。用不同种姓出自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位,来附会和比拟不同种姓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
【教师点拨】
1.农耕和畜牧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前提。
2.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3.地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4.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