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总统不但任期长,还拥有任命总理、提起全民公决、解散议会及宪法委员会等专属权力。但自宪法颁布的第三年起,没有一个总统敢于解散议会;相反,多名总统迫于众议院和舆论压力而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 封建政治残余犹存 B. 共和体制得到巩固
C. 政体变更颇为频繁 D. 参众两院彼此掣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由材料可知,虽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拥有较多的法定权力,但其实际行使权力仍受到由民选产生的议会的深刻影响,其实质是权力中心由国家元首向民选权力机关转移,这有助于巩固共和政体,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封建政治残余,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政体较为稳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议会两院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图所示为1909年发表于《神州日报》上的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讽刺了清政府( )
注:望远镜上写着“报”字,官员投向“秘密文件”柜中的文件封面写着“未经宣布”。
A. 政治改革倒行逆施 B. 内阁官员权倾朝野
C. 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拒绝西方政治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09年(中国)。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正处于“预备立宪”时期,但政府的重大政治决策仍然是由统治集团的小圈子秘密作出的,且拒绝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漫画讽刺的,正是清政府假借“君民共主”之名维护专制统治之实的举动,A项正确;清朝的内阁并没有权倾朝野,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图中信息并未涉及西方政治文明,报刊属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
3. 宋真宗想让驸马成为加宰相衔的节度使,当时一位门下侍郎反对道:“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驸马之名)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升任宰相),恐腾物议。”宋真宗“再三问之’’也无法改变其态度,最终妥协。这说明当时( )
A. 皇权深受相权牵制 B. 宰相仅为名誉头衔
C. 谏议机制发挥作用 D. 皇帝尊重社会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真宗为驸马加官进爵的想法因遭到门下省官员的屡次反驳而作罢,这说明当时的谏议机制仍然发挥作用,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相权对皇权的牵制,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宋朝宰相仍可参政,不是荣誉头衔,排除B项;门下省官员履行职责批评朝政的言论,并不属于社会舆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 善书,又称劝善书,多数由乡绅和士族阶层创作或辑录而成,主要内容是民众道德及有关事例、言论。作为一种通俗读物,善书“是一种不论贫贱贵富,儒、佛、道三教共通又混合了民间信仰的规劝人们实践道德的书”。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善书”的撰辑和刊刻( )
A. 发挥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B.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D. 丰富了乡约、族规的形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善书”的主要内容和受众群体看,其撰辑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儒学伦理也是善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善书的流行有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政府在善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善书的形式和功能与乡约、族规存在明显区别,排除D项。故选A项。
5. 1957年,在讨论在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方案时,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坚决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强调把广西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对国家和当地是很不利的。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
A. 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 使壮族人民开始翻身当家作主
C. 寄托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 D. 体现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广西的汉族人口多于壮族人口,设立省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寄托了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缩小各民族经济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C项正确;A项夸大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的影响,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各族人民已实现当家作主,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已进入收尾阶段,且发展重工业也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D项。故选C项。
6. 史载,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其税制也为唐朝所继承。但明清之际却有史学家提出,隋朝的富庶,连汉唐的极盛时期也无法与之媲美。隋朝的“富庶”最可能得益于它( )
A. 厉行“大索貌阅” B. 强调“藏富于国”
C. 改良了农业工具 D. 开创了义仓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富庶”并不是因为其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强于汉朝和唐朝的极盛时期,而是因为在隋朝统治时期,社会财富通过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均田制和租调制高度集中于政府的管控之下,B项正确;“大索貌阅”是户籍登记管理的手段,并不能使社会财富获得增长,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并没有出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产工具创新,排除C项;义仓制度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的社会救济体制,并不能解释国家富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 治安官是美国各个县(county)的执法者,负责维持县域内的治安,常被译为“警长”。治安官由民选产生,可连任。据不完全统计,自1924年威斯康星州产生该州第一位女性治安官以来,州内已有超过1/3的县出现女性候选人,有的人被提名不止一次。这反映出,美国基层治理( )
A. 凸显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B. 以维护地方的治安为核心
C. 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的交织 D. 注重激发女性的参政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美国在独立之前已存在基层自治的传统,材料显示出一战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基层自治活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的基层治理既传承了自治传统,又体现出男女平等的现代化趋向,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男女平等化趋向,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美国基层自治的核心无关,排除B项;D项因果颠倒,基层治理并不是女性参政意识被激发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 汉初,刘邦在宣布“轻田税”的同时提高了贸易税的税额。贤良文学之士普遍认可这一做法,他们强调:“治人之道……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由此可见,汉代重农抑商的终极追求在于( )
A. 构建勤劳致富的风俗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打击土地兼并的潮流 D. 优化劳动力的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背后,寄托了统治阶级进行教化、移风易俗的追求,以及让人们“足于食”的民本情怀,这说明重农抑商的根本意图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民众暴动的风险,进而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从“毋示以利”的言论可见,政策制定者希望人们勤劳,却不推崇致富,排除A项;抑商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只是手段,并非终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表所示为洋务运动后期部分民用企业停办情况说明。这些信息可印证,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初衷在于( )
企业 经营时间 经营方式 停办原因
台湾基隆煤矿 1876—1892年 官办 亏损
安徽池州煤矿 1877—1891年 官督商办 亏损
兰州织呢局 1879—1882年 官办 经营不善
广西富川煤矿 1880—1886年 官督商办 产品质量低劣
热河平泉铜矿 1881—1886年 官督商办 亏损
A. 助力“自强”运动 B. 拉动社会资本投资
C. 调整制造业布局 D. 抵御外来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的行业看,洋务民用企业多为原材料开采和初步加工业以及生产周期较短的轻工业,且关停的多为亏损企业,这主要是因为洋务民用企业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支撑,A项正确;官督商办的目的是改善经营状况,而不是拉动社会资本投资工业,排除B项;采矿企业的分布主要是受资源分布的影响,并不是洋务派有意改变工业集中于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布局,排除C项;抵御外来经济侵略是兴办民用企业的客观效果,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唐中期,长安城内修建了专门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客户坊”,到五代时“又听人入财拜官,以财多少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贾,布在列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 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
C. 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 D.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建立流动人口居住的专门地点到用钱获得官位,表明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有所提高,即社会地位提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都市的规模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税收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考古人员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发现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了大型红烧土排房、围壕、祭祀广场、七足镂空器和鸟型神器(陶器)。该聚落最有可能是( )
A. 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 B. 社会阶层高度分化的城市
C. 原始人群时期的成就 D. 具有早期国家雏形的都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出土文物信息,可以判断当地尚未进入青铜文明时代,但已掌握较高超的制陶技术,据此可知最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村落,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早期国家雏形的相关信息,排除B、D两项;原始人群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之前,对应的是旧石器时代前中期,排除C项。故选A项。
12. 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江西发展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 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 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 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 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海运的兴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江西的内河航运失去了优势,没有能够适应新的交通方式,因此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这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说明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B项正确;“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的说法错误,古代的各种交通方式,各有优劣,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江西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历史影响,“现代交通发展”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交通变迁与区域发展”,而“水运交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解读最合理的是( )
历史现象 历史背景
A 魏晋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求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战乱频繁,生活物资匮乏
B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北民南迁加快了民族交融
C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国家颁行《唐本草》 印刷术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
D 晋代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空海来华 佛教在东亚深入广泛传播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在东亚广泛传播,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同时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排除A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家学渊源和个人的刻苦练习,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B项;唐代在医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时代发展的反映,并不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且唐代仍是传统的雕版印刷,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在其代表作《骑士》中这样描写:一位失聪老者的仆人用他人的资源和私产做人情,自己一毛不拔,就成了“人民救星”,他的代表性台词为“德谟斯(希腊语意为‘民众’)啊,哪里有一个公民比我更爱你?”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喜剧( )
A. 渲染拜金主义 B. 反映平民生活 C. 讽刺现实政治 D. 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一位失聪老者的仆人用他人的资源和私产做人情,自己一毛不拔,就成了“人民救星”,表明自己不奉献却受到民众的拥护,说明直接民主的弊端,是对现实政治的讽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金钱的绝对崇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政治形式的反讽,排除B项;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未涉及理性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 )
A. 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C. 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D. 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该学者的言论强调了引入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即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日本文化独具特色,是因为其融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而非排斥外来文化,排除A项;该学者并没有对中日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项;大化改新前,日本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 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 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 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5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因为倾慕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产阶级)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闽粤的“三合会”,湘鄂黔蜀的“哥老会”……都曾经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材料二 欧美的学者论到东洋的问题来,总不免是有几分隔靴搔痒的毛病的,朱镜我(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社会底研究——历史过程之回溯》(发表于1928年9月)有不少的很重大的错误的分析,这大约也是他所依据的魏特夫的《觉醒的中国》误了他……所以我在这儿要发表出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的我的意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唯物史观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法则,而是具体化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达到顶峰。当时《读书杂志》开辟的“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总结道,论战参与者“虽然谁都以唯物自居,而时常会陷于唯心的魔窟;谁都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甚至“不瞭理清楚历史的唯物论,或者有意滑头而曲解而修改而捏造了他们的所谓历史唯物论”。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谈谈你对“贯通起来”的看法。
【答案】(1)主要表现:先进的中国人已开始用阶级分析法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进程;进步学者不仅认识到欧美学术在东亚历史研究上的不足,还发现早期中共党员存在教条主义倾向,并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论战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学研究进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国统区的社会改造和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提供了理论参考;(答出两点即可)论战存在偏激倾向,忽略了史学研究“求真”的要求;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学术讨论受到参与者政治立场的严重干扰。(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看法: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多有共通之处;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深入分析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郭沫若敢于揭示西方权威的谬误,其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研究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内涵;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已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多有相似之处。(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主要表现:根据材料“(无产阶级)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可得出先进的中国人已开始用阶级分析法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进程;根据材料“欧美的学者论到东洋的问题来,总不免是有几分隔靴搔痒的毛病的,朱镜我(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社会底研究——历史过程之回溯》(发表于1928年9月)有不少的很重大的错误的分析,这大约也是他所依据的魏特夫的《觉醒的中国》误了他”,可得出进步学者不仅认识到欧美学术在东亚历史研究上的不足,还发现早期中共党员存在教条主义倾向,并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评价: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末,唯物史观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法则,而是具体化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可得出论战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学研究进步;根据材料“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达到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国统区的社会改造和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提供了理论参考;根据材料“论战参与者‘虽然谁都以唯物自居,而时常会陷于唯心的魔窟;谁都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可得出论战存在偏激倾向,忽略了史学研究“求真”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学术讨论受到参与者政治立场的严重干扰。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看法: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是主义的重合之处进行论证,借鉴双方的积极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多有共通之处;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深入分析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郭沫若敢于揭示西方权威的谬误,其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研究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内涵;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已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多有相似之处。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1971年被视为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这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1967年7月,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该法规定,在合资企业中,外资可占49%的股份,必要时还可以提高。外国资方可以将属于自己的80%的利润汇走,余下的20%应投资南斯拉夫企业,外资所得利润的税率为35%。同时规定,外资不能在银行、保险、国内运输、贸易、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科研部门投资。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这一阶段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搞活了经济。但统计数据显示,1965—1969年,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1960—1965年,仅为5.31%。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
——摘编自马细谱《南斯拉夫兴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中国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1980—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向国务院建议邀请西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商议采用合资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一位来华参与合资谈判的德国人回忆道:“中国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迈向市场经济,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条件……”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三年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允许外国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被写进宪法,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例。
——摘编自迟铭、季鲁明《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引进外资环境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和上海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外资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市场化导向;目标较为激进;注重法制引领;外资流向存在失控;影响存在两面性。(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地理位置不同,广东吸引中国港澳的投资和华侨投资更加便利;产业基础不同,深圳、珠海等地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小,上海产业基础雄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深;慎重开展对外开放试点的考量,广东以港澳近邻、侨乡等地区为单位开展试点,上海以中外合资企业为突破口进行试点。(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历史经验:改革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设限;改革应立足国情,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与经济改革的衔接,有法必依,维护法制的公信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5—1971年的南斯拉夫。根据材料“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可得出市场化导向;目标较为激进;根据材料“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可得出注重法制引领;根据材料“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可得出外资流向存在失控;根据材料“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可得出影响存在两面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可得出地理位置不同,广东吸引中国港澳的投资和华侨投资更加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业基础不同,深圳、珠海等地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小,上海产业基础雄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深;慎重开展对外开放试点的考量,广东以港澳近邻、侨乡等地区为单位开展试点,上海以中外合资企业为突破口进行试点。第二小问历史经验:综合两则材料主要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设限;改革应立足国情,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与经济改革的衔接,有法必依,维护法制的公信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对历史上的疫病的学术研究,其意义不在于为未来的突发自然灾疫提供直接的对策,而在于长远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价值的稳定、文化的发展、精神的提升。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医药的成就相关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否定或修改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评析:我赞成该学者的观点。对历史上的疫病研究不应持功利的目的,而应该充分挖掘古代人类应对疫病的智慧和文化价值内涵。
理由: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历史上应对疫病的做法大多已显得落后,甚至存在荒谬之处;古代文明应对疫病的历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如政府在中国古代应对灾疫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而古代西欧的教会在抗疫、救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古代的人们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积累的抗疫经验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如利用一些迷信的说法劝导人们,对传染源进行隔离;在畏惧、逃避、对抗和预防疫情的过程中,朴素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彰显和传播。(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结论:疫病历史研究应重视文化价值。
示例二评析:我反对该学者的观点。历史的警示和借鉴意义,是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应忽略的,对历史上的疫病的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理由:疫病的暴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古今并无明显区别;尽管古人对疫病成因的认识具有蒙昧色彩,但古人积累的防疫、抗疫观念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古代医药学应对疫情的尝试可以为现代药物研究提供启发,如青蒿素的发现就受到中国古代抗击疟疾的启发,近年来,一些中成药在治疗突发性传染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社会面对疫情时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启发我们抗疫不能片面依赖医疗技术的进步。(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结论:疫病历史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对材料中学者的观点可以是赞成的态度。理由可围绕古代文明应对疫病的历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如政府在中国古代应对灾疫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而古代西欧的教会在抗疫、救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古代的人们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积累的抗疫经验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如利用一些迷信的说法劝导人们,对传染源进行隔离;在畏惧、逃避、对抗和预防疫情的过程中,朴素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彰显和传播等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疫病历史研究应重视文化价值。
对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也可以持反对态度。理由可围绕尽管古人对疫病成因的认识具有蒙昧色彩,但古人积累的防疫、抗疫观念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古代医药学应对疫情的尝试可以为现代药物研究提供启发,近年来,一些中成药在治疗突发性传染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社会面对疫情时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启发我们抗疫不能片面依赖医疗技术的进步等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疫病历史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7世纪开始,当第一批大西洋沿岸的白人殖民者开始到内地寻找新机遇时,“西部”就在英裔美国人的想象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对许多白人来说,它充满了浪漫,散发着强烈的吸引力。表所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印象的几个片段。
西部印象 概况
自然风光 19世纪末,“荒蛮的西部”成为吸引美国内外男女老少的游览胜地。尤其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铁路向西部进一步的延伸以及和印第安人之间战争的减少,西部度假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部人时常到西部观光,并在“荒野”远足或进行短途旅行
牛仔文化 西部不仅为东部市场提供肉牛,还创造出“牛仔”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是年轻未婚的男士,多数是白人,也有许多非裔美国人。他们中大多数后来定居西部,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有人回忆说:“总的来说,我在(赶牛)路上度过的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是广袤土地上孤独的冒险家……我们拥有自由和勇敢者的激情”
新兴都市 1890年,当勘探者在科罗拉多州的小镇克里德附近发现银矿时,矿工们蜂拥而至。一时间,每天都有150至300人到达克里德。随着社区日益扩大,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各式建筑迅速出现。1893年,银价大跌,到19世纪末,克里德几乎成了空城
——据[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整理
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美国西部与移民文化”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移民在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阐述:“西部”在美国独立之初,被主体居民视为“蛮荒之地”,南北战争前后,围绕自由州和蓄奴州(两种经济制度)争夺问题,西部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为广大自由民前往西部进行开发大开方便之门。移民是美国西部开发主力军。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铁路建设的加快和美国西部矿藏的开发,大量民工(包括华工等外籍移民)涌入西部,造就了一个个“新兴都市”。正是移民的辛勤劳动,使美国西部迅速变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家园。移民也是美国西部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大量来自美国东部的自由民(含获得解放的非洲裔)驱赶牲畜进入西部并定居下来,塑造了具有美国风情的“牛仔文化”,牛仔文化所蕴含的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情怀,为美国的文化、影视作品提供了不竭源泉,美国西部旅游业多由移民及其后代经营,他们在与美国东部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文化交流中,充当了文化的传播者。
综上所述,移民在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同塑造了美国的地域文化和多元文明。
示例二
论题:美国西部主流文化构建掩盖了移民的艰辛和苦难。
阐述:美国东部居民以及城外的劳工移民大规模“西部”始于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自由州和蓄奴州(两种经济制度)的激烈争夺。这一进程充满了苦难和血腥。部分移民充当了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的施暴者。纵使“西部文化”得到了文人、学者乃至官方的美化,但大规模驱逐和屠杀原住民印第安人带来的灾难不应被忽视,“西部文化”冒险精神的背后,是印第安文化遭到重创乃至毁灭性打击的事实。大多数移民也是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的受害者,美国西部的开发本质上是工业资本在西部的扩张,大多数移民在西部从事的是畜牧、开矿、修路等繁重的劳动。随着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道路建成,资本很快流出并寻找新的“乐土”,“新兴都市”昙花一现,大多数移民仍然穷困。以华工等为代表的外来移民,在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后,还是为主流社会所歧视并排斥。
总之,移民在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对原住民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非欧洲族裔的移民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移民在美国西部的命运,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代美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印象的几个片段,包括自然风光、牛仔文化、新兴都市,选择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美国西部与移民文化”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东部人时常到西部观光”、“当勘探者在科罗拉多州的小镇克里德附近发现银矿时,矿工们蜂拥而至”可得出移民在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根据材料“我在(赶牛)路上度过的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印第安人”可分析出美国西部主流文化的构建掩盖了移民的艰辛和苦难;其次,结合南北战争、《宅地法》颁布、“西进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印第安人的悲惨境遇、牛仔文化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梅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总统不但任期长,还拥有任命总理、提起全民公决、解散议会及宪法委员会等专属权力。但自宪法颁布的第三年起,没有一个总统敢于解散议会;相反,多名总统迫于众议院和舆论压力而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 封建政治残余犹存 B. 共和体制得到巩固
C. 政体变更颇为频繁 D. 参众两院彼此掣肘
2. 下图所示为1909年发表于《神州日报》上的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讽刺了清政府( )
注:望远镜上写着“报”字,官员投向“秘密文件”柜中的文件封面写着“未经宣布”。
A. 政治改革倒行逆施 B. 内阁官员权倾朝野
C. 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拒绝西方政治文明
3. 宋真宗想让驸马成为加宰相衔的节度使,当时一位门下侍郎反对道:“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驸马之名)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升任宰相),恐腾物议。”宋真宗“再三问之’’也无法改变其态度,最终妥协。这说明当时( )
A. 皇权深受相权牵制 B. 宰相仅为名誉头衔
C. 谏议机制发挥作用 D. 皇帝尊重社会舆论
4. 善书,又称劝善书,多数由乡绅和士族阶层创作或辑录而成,主要内容是民众道德及有关事例、言论。作为一种通俗读物,善书“是一种不论贫贱贵富,儒、佛、道三教共通又混合了民间信仰的规劝人们实践道德的书”。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善书”的撰辑和刊刻( )
A. 发挥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B.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D. 丰富了乡约、族规的形态
5. 1957年,在讨论在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方案时,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坚决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强调把广西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对国家和当地是很不利的。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
A. 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 使壮族人民开始翻身当家作主
C. 寄托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 D. 体现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诉求
6. 史载,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其税制也为唐朝所继承。但明清之际却有史学家提出,隋朝的富庶,连汉唐的极盛时期也无法与之媲美。隋朝的“富庶”最可能得益于它( )
A 厉行“大索貌阅” B. 强调“藏富于国”
C. 改良了农业工具 D. 开创了义仓制度
7. 治安官是美国各个县(county)的执法者,负责维持县域内的治安,常被译为“警长”。治安官由民选产生,可连任。据不完全统计,自1924年威斯康星州产生该州第一位女性治安官以来,州内已有超过1/3的县出现女性候选人,有的人被提名不止一次。这反映出,美国基层治理( )
A. 凸显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B. 以维护地方的治安为核心
C. 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交织 D. 注重激发女性的参政意识
8. 汉初,刘邦在宣布“轻田税”的同时提高了贸易税的税额。贤良文学之士普遍认可这一做法,他们强调:“治人之道……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由此可见,汉代重农抑商的终极追求在于( )
A. 构建勤劳致富的风俗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打击土地兼并的潮流 D. 优化劳动力的配置
9. 下表所示为洋务运动后期部分民用企业停办情况说明。这些信息可印证,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初衷在于( )
企业 经营时间 经营方式 停办原因
台湾基隆煤矿 1876—1892年 官办 亏损
安徽池州煤矿 1877—1891年 官督商办 亏损
兰州织呢局 1879—1882年 官办 经营不善
广西富川煤矿 1880—1886年 官督商办 产品质量低劣
热河平泉铜矿 1881—1886年 官督商办 亏损
A. 助力“自强”运动 B. 拉动社会资本投资
C. 调整制造业布局 D. 抵御外来经济侵略
10. 唐中期,长安城内修建了专门给流动人口居住“客户坊”,到五代时“又听人入财拜官,以财多少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贾,布在列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 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
C. 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 D.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1. 考古人员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发现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了大型红烧土排房、围壕、祭祀广场、七足镂空器和鸟型神器(陶器)。该聚落最有可能是( )
A. 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 B. 社会阶层高度分化的城市
C. 原始人群时期的成就 D. 具有早期国家雏形的都会
12. 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江西发展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 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 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 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 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13.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解读最合理的是( )
历史现象 历史背景
A 魏晋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求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战乱频繁,生活物资匮乏
B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北民南迁加快了民族交融
C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国家颁行《唐本草》 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
D 晋代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空海来华 佛教东亚深入广泛传播
A. A B. B C. C D. D
14. 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在其代表作《骑士》中这样描写:一位失聪老者的仆人用他人的资源和私产做人情,自己一毛不拔,就成了“人民救星”,他的代表性台词为“德谟斯(希腊语意为‘民众’)啊,哪里有一个公民比我更爱你?”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喜剧( )
A. 渲染拜金主义 B. 反映平民生活 C. 讽刺现实政治 D. 具有理性精神
15.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 )
A. 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C. 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D. 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16. 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 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 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 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产阶级)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闽粤的“三合会”,湘鄂黔蜀的“哥老会”……都曾经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材料二 欧美的学者论到东洋的问题来,总不免是有几分隔靴搔痒的毛病的,朱镜我(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社会底研究——历史过程之回溯》(发表于1928年9月)有不少的很重大的错误的分析,这大约也是他所依据的魏特夫的《觉醒的中国》误了他……所以我在这儿要发表出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的我的意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唯物史观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法则,而是具体化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达到顶峰。当时《读书杂志》开辟的“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总结道,论战参与者“虽然谁都以唯物自居,而时常会陷于唯心的魔窟;谁都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甚至“不瞭理清楚历史的唯物论,或者有意滑头而曲解而修改而捏造了他们的所谓历史唯物论”。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谈谈你对“贯通起来”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1971年被视为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这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1967年7月,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该法规定,在合资企业中,外资可占49%的股份,必要时还可以提高。外国资方可以将属于自己的80%的利润汇走,余下的20%应投资南斯拉夫企业,外资所得利润的税率为35%。同时规定,外资不能在银行、保险、国内运输、贸易、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科研部门投资。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这一阶段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搞活了经济。但统计数据显示,1965—1969年,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1960—1965年,仅为5.31%。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
——摘编自马细谱《南斯拉夫兴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中国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1980—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向国务院建议邀请西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商议采用合资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一位来华参与合资谈判的德国人回忆道:“中国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迈向市场经济,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条件……”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三年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允许外国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被写进宪法,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例。
——摘编自迟铭、季鲁明《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引进外资环境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和上海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外资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对历史上的疫病的学术研究,其意义不在于为未来的突发自然灾疫提供直接的对策,而在于长远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价值的稳定、文化的发展、精神的提升。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医药的成就相关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否定或修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7世纪开始,当第一批大西洋沿岸的白人殖民者开始到内地寻找新机遇时,“西部”就在英裔美国人的想象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对许多白人来说,它充满了浪漫,散发着强烈的吸引力。表所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印象的几个片段。
西部印象 概况
自然风光 19世纪末,“荒蛮的西部”成为吸引美国内外男女老少的游览胜地。尤其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铁路向西部进一步的延伸以及和印第安人之间战争的减少,西部度假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部人时常到西部观光,并在“荒野”远足或进行短途旅行
牛仔文化 西部不仅为东部市场提供肉牛,还创造出“牛仔”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是年轻未婚的男士,多数是白人,也有许多非裔美国人。他们中大多数后来定居西部,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有人回忆说:“总的来说,我在(赶牛)路上度过的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是广袤土地上孤独的冒险家……我们拥有自由和勇敢者的激情”
新兴都市 1890年,当勘探者在科罗拉多州的小镇克里德附近发现银矿时,矿工们蜂拥而至。一时间,每天都有150至300人到达克里德。随着社区日益扩大,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各式建筑迅速出现。1893年,银价大跌,到19世纪末,克里德几乎成了空城
——据[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整理
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美国西部与移民文化”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