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单元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20:35:14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根据下面语段,回答问题。(8分)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自在畅游于自然山川。在黄河壶口,看那畅快驰chěng的河水、沟底飞转的漩wō;在各拉丹冬,看那疏松的冰面、漫yì的流水;在勃朗峰,看那色彩斑斓、彩霞漫天的峰diān,无穷变幻、 ① 的特色美景;在丽江,看那放牧着牛羊的草甸、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旅行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开阔眼界,使我们的心灵在自然中飞扬, ② ,让我们的灵魂在人文中徜徉!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驰chěng      ②漩wō   
③漫yì    ④峰diān   
(2)在横线①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捉摸不透 B.神机莫测
C.瞬息万变 D.日新月异
(3)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补齐②处的内容。(2分)
【答案.】(1)骋 涡 溢 巅(每空1分)
(2)C 捉摸不透:难以捉摸、难以猜测、难以预料。神机莫测:指神妙的计谋使人难以预料。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根据①处横线前面“无穷变幻”的提示,应选“瞬息万变”。故选C。
(3)【答案示例】 示例一:令我们的思想在美景中沉淀
示例二:使我们的思考在美景中深邃(2分)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阅读游记,不仅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更要领会其精神内涵。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C.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搭载着三名航天员荣耀归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空中分队率先抵达,搜救队员展开相关检测和处置工作。
D.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让我欣赏了丽江的人文风景和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之情。
【答案】D 
【解析】搭配不当,应改为“让我欣赏了丽江的人文风景,感受到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之情”。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路过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
B.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C.我们在学习游记时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游记这一文体。
D.《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处吗
【答案】A 
【解析】“远眺古城全貌”后的逗号应为分号。
4.下面是河北省园博园中的四块广告牌,请从中选出一则你最喜欢的公益广告词,并说明理由。(4分)
我选     中的广告词,理由是:
【答案】示例一:甲 用词典雅,而且押韵,富有文化气息,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
示例二:乙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
示例三:丙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提示人们要爱惜花草树木。
示例四:丁 用平实的语言提示我们要珍爱环境,浅显易懂,明白晓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广告词。解答本题,首先仔细研读四则广告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则。然后从用词、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入手,确定赏析角度。如甲图中的广告词用词典雅,且上下句韵脚相同;乙图中的广告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丙图中的广告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丁图中的广告词,语言平实。最后从选定的角度入手,结合广告词的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5.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4分) (  )
【情境】恢复线下教学初期,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口罩,但小明觉得戴口罩不舒服,经常把口罩摘掉。班长发现后,想劝说小明遵照规定佩戴口罩,班长对小明说:
A.“学校的规定大家都得遵守,谁都不能例外。从明天起,你必须按要求戴口罩,否则就别来上学了。”
B.“整天戴着口罩是不舒服,我和你有同感,但不戴口罩有安全隐患,为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你还是遵照规定坚持佩戴口罩吧。”
C.“整天戴着口罩,我也感觉不舒服,但学校的规定我们也不好公然违反,你看可不可以这样,在进出校门以及老师在场时,你最好佩戴口罩。”
D.“学校要求我们要做好个人防护,我希望你能按时测体温,勤洗手,勤消毒,让老师和家长放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A项,“从明天起,你必须按要求戴口罩,否则就别来上学了”语气太强硬;C项,“在进出校门以及老师在场时,你最好佩戴口罩”的做法不符合校规,违背了“劝说小明遵照规定佩戴口罩”的目的;D项,“按时测体温,勤洗手,勤消毒”不符合“劝说小明遵照规定佩戴口罩”的语境。答案选B。
6.学校开展“校园环境美化”活动,学生会小西同学接受电视台采访,发表宣传活动的即席讲话。(4分)
记者:小西同学你好,你们学校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活动有哪些亮点
小西:①您好,自活动拉开帷幕以来,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兴致盎然,这段时间校园里弥漫着快乐的气氛。②同学们借助古典诗文,开展充满诗情画意的“为校园美景起美名”活动。③同学们在图书角贴上自己设计的阅读海报,使校园充满书香氛围。④我认为,为校园之美出一份力,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分内之事。
即席讲话要观点明确,针对性强。你认为小西的四句发言中,哪句话可以删去 请结合记者采访的问题进行选择并阐明理由。
【答案】 第④句可删去。记者的问题是“你们学校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活动有哪些亮点”,但第④句话“我认为,为校园之美出一份力,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分内之事”是小西个人的观点,不是学校活动的亮点。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回眸上林湖
①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曾在《乡关何处》中对这一个他“小时候三天两头去玩水的地方”有过不少的着墨;优美的如诗人俞强的《上林湖之绿》,这篇难得一见的美文曾被纳入高中语文考试阅读题中。还有那年读无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在他细细的追溯间品出一份上林湖所特有的沧桑来:从东汉至唐宋,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转身,上林湖越窑上千年的盛衰便在他豪迈大气的笔端奔泻而出,令人浮想联翩……
②自然,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北人,上林湖是去过多次的,秋色的明媚、冬日的静谧更有满湖的春光,皆一一领略,细细储存,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那么,我能够做的,便是一次次地靠近它,感受它……
③这个夏日的黄昏,再一次陪同几位客人前往,其间的一位老师去年曾有过一次上林湖之行,记忆尤为深刻,以他所言:来慈溪,若不去上林湖,便算不得到过慈溪;到了上林湖,不去看荷花芯窑遗址,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是的,从千年之前的窑火在荷花芯窑燃起的那一刻开始,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中国青瓷文化发祥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无论是谁,只要听说过上林湖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都免不了会萌生出一睹为快的念头来。
④所以,如果你从未来过,那么这一刻,请循着我的足迹前行——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只要看岸边拍照的对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只要看晚霞中随风舞动的洁白婚纱,这般动人的景致,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间
⑤登上等候在岸边的机动船,嘈杂的机器发动声却是不合时宜的,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被重新谱了曲,如此突兀生涩。好在船行不过数里,便至古越窑遗址——荷花芯窑。荷花芯窑几经修葺,依然镌刻着岁月的屐痕。立于几十米长的遗址前,你仿佛能感受到远古的炉火熊熊,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是谁在窑工的号子里捧出第一片青瓷 来往的桨影船帆间扬起的是谁的希望 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
⑥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渺,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⑦上林湖深湾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吴家溪也将在近期被整体拆迁。我们让船停在村子的对面,从各个角度把它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之下。说是村子,其实不足十来户的人家。残垣断壁、茅屋土墙,看上去虽是萧条荒凉,倒也与这青山绿水有着说不出的贴合,或者竟可以说它是美的。这美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就像它的谦卑、它的质朴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不需要任何浓墨重彩。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留恋着故土迟迟不愿离去,想着不久之后眼前这个村落将不复存在,不免怅然。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
⑧回眸上林湖,碧波万顷,所有的感慨因这一片开阔而变得透明,岸边依然有拍照的新人,让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满满的幸福。多年之后,他们的脸上会布满皱纹,他们的世界会渐渐混沌,而上林湖,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7.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填空。(2分)
①    →荷花芯窑→②    →吴家溪
【答案】上林湖畔 上林湖中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荷花芯窑”找到其前后一部分的描写:结合“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可知,写了“上林湖畔”;结合“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湖中此刻山风徐徐”可知,写了“上林湖中”。
8.从修辞、句式、用词、人称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写一段批注。要求:至少两个角度。(4分)
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渺,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答案】①运用叠词,例如“徐徐”“涟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②句式上运用对称句,例如“愈行湖面愈是浩渺,愈行湖水愈是澄澈”,展现出上林湖湖水的宽阔和清澈,读起来富有节奏感;③调动多种感觉描写景物,例如画线句中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般的感觉;④善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例如“你的呼吸”将湖水拟人化,“如玉青瓷”将瓷器比作玉,以及最后的反问句,使描写更加生动;⑤非常讲究遣词,例如使用表颜色的词“釉色”“青”“碧”,给人无比美好的画面感。(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至少从两个角度写出批注。注意结合具体词句来体会其形式上或内容呈现、情感表达上的妙处。
9.文章第①段中介绍了许多作家写上林湖的作品,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示例)通过介绍他人作品,表现上林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情怀和历史价值;引述他人作品及文字,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文化气息;同时,为下文作者描写上林湖之旅作铺垫。
【解析】根据第①段“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还有那年读无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可知,分别用了“余秋雨”“俞强”“无雨兄”等人“关于上林湖的文字”,印证了开头第一句“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说明许多人把上林湖作为游览和写作对象,突出了“上林湖”的地位、价值和人们对它的独特情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合第②段“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可知,为下文“我”描写上林湖之旅作铺垫。同时,对文学作品的介绍渲染了文化气息,奠定了对上林湖进行赞美的感情基调。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0. 作者在回眸上林湖之余,不禁产生了“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的疑问,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情思。(4分)
【答案】)①“上林湖的一切美好”指上林湖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上林湖悠久灿烂的越窑青瓷文化、上林湖人与自然无比贴合的人文气息、上林湖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对“一切美好”进行诠释)表现了作者对上林湖的喜爱与赞赏。②作者通过介绍上林湖青瓷文化,赞美上林湖先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③作者含蓄地表达对吴家溪将被整体拆迁的惋惜惆怅之情,启迪人们要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④作者表达对“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的感慨和无奈,思考并担心传统文化的衰微,呼唤人们要铭记和传承上林湖的自然、历史、人文等一切美好的文明成果。
【解析】通读全文,从作者对上林湖方方面面的介绍可知,表达了对上林湖的喜爱与赞赏;根据第③段“到了上林湖……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和第⑤段“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可知,表达了对荷花芯窑青瓷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根据第⑦段“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不免怅然”可知,表达了对吴家溪将被整体拆迁的惋惜惆怅之情;根据第⑧段“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第⑦段“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可知,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微的感慨和无奈,希望人们铭记和传承上林湖的自然、历史、人文等一切美好的文明成果。
(二)阅读梁衡的《雨中明月山》,完成后面题目。(16分)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蒙蒙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褪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蒙蒙,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 ”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 “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给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由当地的黄豆、胡萝卜干、姜丝等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把栏杆拍遍》)
11.作者最后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阅读第③—⑥段,揣摩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①毛竹青绿,拔地接天,让人精神振奋;②深山秋景图令人赞叹不已;③“一石观景处”可以远眺、近看永葆青春朝气的翠竹;④主人让我们增长了竹子方面的见识;⑤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让人震撼;⑥主人热情设茶款待,充满温馨;⑦来年春天可以吃鲜笋,值得期待。(任意答出4点即可)
【解析】读懂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恰当归纳概括即可。如从第③段的“竹节处的笋叶还未褪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可以概括出,毛竹拔地接天,让人精神振奋。
12.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2)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修辞运用角度)(2分)
【答案】(1)“层层”“满”“翻滚”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竹子茂密而壮观的特点,体现作者感受到青春朝气。
(2)“猛扑”“裹挟”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湿云浓雾”气势汹涌,动态感十足,简直像是要猛扑过来把人带走,表达作者对这幅“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1)“层层”的意思是一层又一层,“满”是充满的意思,“翻滚”是翻飞滚动的意思,写出了竹子之多与繁茂,它们“永葆青春朝气”,表达了作者对竹的赞美之情。(2)根据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及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明确该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即可。用“猛扑”“裹挟”来形容湿云浓雾,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湿云浓雾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云雾的气势汹涌,表达作者对眼前这幅“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的赞美。
13.文章第②段写到游人第一天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答案】(示例)运用对比(或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前两天游人“不为所动”、走了一半等反应,为下文写第三日爬山游玩蓄势,与第三天雨中爬山众人精神为之一振形成反差,表达自然风光胜过人工景点的感触。这样写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印象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结合文章第③段到第⑥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第②段先写游人第一天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而后从第③段开始众人态度逐渐转变,这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富有变化,突出了“我们”对第三日的自然风光的沉醉之情。据此概括即可。
14.下列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第④段画线句:
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给人看的。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1)表达方式:       
(2)表达效果不同点:
第④段画线句:            
链接材料:              
【答案】(1)表达方式:议论
(2)第④段画线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表明山上不仅有自然美景供人欣赏,还提供了笋子等物产资源,表达作者对明月山的赞美之情。(答到既可观赏又提供物产资源,表达赞美之情即可)
链接材料:表现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最终铸就的。说明“未经磨难不成材”的道理。(表达作者对黄河力与美的赞美之情)
【解析】(1)都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2)第④段画线句:“这山不只是为了给人看的”,表明了山的功能不仅是观赏,结合文中的“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可以看出,它还可以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物产资源。链接材料:点明了黄河的特点——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游客在旅游中既能观光赏景,又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材料二】
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带孩子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在旅游中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缅怀先烈,让孩子获得历史熏陶、文化感悟,成为诸多“家庭团”对红色旅游的新诉求。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发出了军歌嘹亮、红色运动会、红色趣味游戏、大型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旅游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将游客引入对上海红色基因的情景体验之中。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旅行体验,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新增的时尚元素,如智能导览、趣味闯关、互动微游等,也激发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的兴趣。
如今,一座座新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城市,一批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一条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已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心中的红色向往。
【材料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如今,许多地区以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模式,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河南新县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1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
B.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注重趣味性,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C.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
D.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可知,B项中“必须注重趣味性”表述不全面。故选B。
16.材料中,政府为了给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支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4分)
【答案】 一是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二是加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即可提炼政府为了给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做出的努力。
17.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4分)
【答案】①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②承载家庭教育的功能,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④能搞活乡村经济,助力乡村的全面发展。(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一“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材料二第一段“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材料三“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即可概括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原因。
三、作文(50分)
18.按要求作文。(50分)
万事万物皆可入画,亲人师友的关怀,是一幅饱含深情的画;努力拼搏的身影,是一幅催人奋进的画;敢于担当的英雄,是一幅永载史册的画;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你也可以画一幅画,画风景,画梦想,画盛世中华……
  请以“画”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画”为名词时,是指画成的艺术品,也可以理解为一幅画面,一处风景。如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是不同色彩的风景画。从这个角度选材,可以写自然的风景,春花冬雪,朝霞落日;写祖国的河山,泰山的雄奇,黄山的美丽,西湖的秀美。如果“画”是指某个画面或某段经历展现出来的抽象的情感,从这个角度选材,可以写社会风貌、自身经历, 如生活细节中蕴含亲情的画面,赛场上奔跑所展现的勇争第一的画面,疫情中医护人员逆光而行的英雄画面。以“画”为中心词,进行拓展,如画一幅风情画,画一画未来,画现在的盛世繁华,让“画”动起来,写作的内容更丰富。这样,我们不再只是欣赏者,而是制作者、创造者,这会更有意义。作文给了我们极大的写作空间,注意选材新颖,立意力求深刻。
【佳作展台】
最美的画
生活中,每天都会上演许许多多的事,有些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像一缕春风,柔柔地吹进心海里,荡起涟漪,令人动容,成为眼中最美的画。
春暖花开,去山中踏青,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周末我和家人一起来到琅琊山,一起寻找那苏醒后的春色。
一进山门,新鲜的空气袭面而来。道路两旁,花草丛生。一阵山风吹过,不时有几只鸟儿掠过,“哗哗”的流水声萦绕在耳畔,春色仿佛整个儿把人包裹了起来……
我们一路有说有笑,随着赏春的人流向山中走去。远处,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个轮椅,渐渐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轮椅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赏春的人流中显得有些特殊,这不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情不自禁地向他俩走去。
“妈,你看这多美,出来看看,不比在家好多了吗 ”那中年男子伏在老太太的肩上说道。“是呀,春天来了,看看这里的风景,心情也好多了。”老太太笑着说。
“那您老还不愿意出门,让我劝了好半天。”
“妈不是怕耽误你工作吗 ”老人握住儿子的手说,“辛苦了一周,妈也想让你歇歇。”
“妈,您真傻,我是您儿子,您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不知怎么了,我的眼睛一热,喉头一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阵风吹过,吹乱了老人额前的头发,没等老人动手,儿子已经走到她面前,蹲下身子,伸手轻轻地将母亲的头发拨向一边。眼前这温馨的一幕,让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赏春的人流中,大多是父母带着孩子,像这样儿子带着年老的母亲来的,很少见。现在的社会,长大的孩子们都忙于自己的生活,还有谁能牺牲自己的时间来陪一陪自己已年迈的父母呢 又有谁知道父母的心愿呢
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感慨万千。在这美丽的春天,我想这位幸福的老太太必定找到了最美的画。
回过神来的我,跑到爸爸妈妈身边,牵起了他们的手。“山里美吗 ”妈妈笑着问道。“嗯,太美了!”我大声地喊着,“妈妈!我看到了最美的画啦!”说完,我撒开步子,向前跑去……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语言优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写“我”和家人周末去爬山时的见闻,表现了“我”看到的“最美的画”——儿子陪年老的母亲爬山。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了这幅“最美的画”。叙议结合,结尾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点题,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根据下面语段,回答问题。(8分)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自在畅游于自然山川。在黄河壶口,看那畅快驰chěng的河水、沟底飞转的漩wō;在各拉丹冬,看那疏松的冰面、漫yì的流水;在勃朗峰,看那色彩斑斓、彩霞漫天的峰diān,无穷变幻、 ① 的特色美景;在丽江,看那放牧着牛羊的草甸、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旅行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开阔眼界,使我们的心灵在自然中飞扬, ② ,让我们的灵魂在人文中徜徉!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驰chěng      ②漩wō   
③漫yì    ④峰diān   
(2)在横线①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捉摸不透 B.神机莫测
C.瞬息万变 D.日新月异
(3)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补齐②处的内容。(2分)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阅读游记,不仅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更要领会其精神内涵。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C.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搭载着三名航天员荣耀归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空中分队率先抵达,搜救队员展开相关检测和处置工作。
D.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让我欣赏了丽江的人文风景和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之情。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路过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
B.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C.我们在学习游记时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游记这一文体。
D.《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处吗
4.下面是河北省园博园中的四块广告牌,请从中选出一则你最喜欢的公益广告词,并说明理由。(4分)
我选     中的广告词,理由是:
5.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4分) (  )
【情境】恢复线下教学初期,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口罩,但小明觉得戴口罩不舒服,经常把口罩摘掉。班长发现后,想劝说小明遵照规定佩戴口罩,班长对小明说:
A.“学校的规定大家都得遵守,谁都不能例外。从明天起,你必须按要求戴口罩,否则就别来上学了。”
B.“整天戴着口罩是不舒服,我和你有同感,但不戴口罩有安全隐患,为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你还是遵照规定坚持佩戴口罩吧。”
C.“整天戴着口罩,我也感觉不舒服,但学校的规定我们也不好公然违反,你看可不可以这样,在进出校门以及老师在场时,你最好佩戴口罩。”
D.“学校要求我们要做好个人防护,我希望你能按时测体温,勤洗手,勤消毒,让老师和家长放心。”
6.学校开展“校园环境美化”活动,学生会小西同学接受电视台采访,发表宣传活动的即席讲话。(4分)
记者:小西同学你好,你们学校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活动有哪些亮点
小西:①您好,自活动拉开帷幕以来,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兴致盎然,这段时间校园里弥漫着快乐的气氛。②同学们借助古典诗文,开展充满诗情画意的“为校园美景起美名”活动。③同学们在图书角贴上自己设计的阅读海报,使校园充满书香氛围。④我认为,为校园之美出一份力,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分内之事。
即席讲话要观点明确,针对性强。你认为小西的四句发言中,哪句话可以删去 请结合记者采访的问题进行选择并阐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回眸上林湖
①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曾在《乡关何处》中对这一个他“小时候三天两头去玩水的地方”有过不少的着墨;优美的如诗人俞强的《上林湖之绿》,这篇难得一见的美文曾被纳入高中语文考试阅读题中。还有那年读无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在他细细的追溯间品出一份上林湖所特有的沧桑来:从东汉至唐宋,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转身,上林湖越窑上千年的盛衰便在他豪迈大气的笔端奔泻而出,令人浮想联翩……
②自然,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北人,上林湖是去过多次的,秋色的明媚、冬日的静谧更有满湖的春光,皆一一领略,细细储存,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那么,我能够做的,便是一次次地靠近它,感受它……
③这个夏日的黄昏,再一次陪同几位客人前往,其间的一位老师去年曾有过一次上林湖之行,记忆尤为深刻,以他所言:来慈溪,若不去上林湖,便算不得到过慈溪;到了上林湖,不去看荷花芯窑遗址,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是的,从千年之前的窑火在荷花芯窑燃起的那一刻开始,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中国青瓷文化发祥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无论是谁,只要听说过上林湖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都免不了会萌生出一睹为快的念头来。
④所以,如果你从未来过,那么这一刻,请循着我的足迹前行——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只要看岸边拍照的对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只要看晚霞中随风舞动的洁白婚纱,这般动人的景致,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间
⑤登上等候在岸边的机动船,嘈杂的机器发动声却是不合时宜的,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被重新谱了曲,如此突兀生涩。好在船行不过数里,便至古越窑遗址——荷花芯窑。荷花芯窑几经修葺,依然镌刻着岁月的屐痕。立于几十米长的遗址前,你仿佛能感受到远古的炉火熊熊,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是谁在窑工的号子里捧出第一片青瓷 来往的桨影船帆间扬起的是谁的希望 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
⑥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渺,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⑦上林湖深湾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吴家溪也将在近期被整体拆迁。我们让船停在村子的对面,从各个角度把它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之下。说是村子,其实不足十来户的人家。残垣断壁、茅屋土墙,看上去虽是萧条荒凉,倒也与这青山绿水有着说不出的贴合,或者竟可以说它是美的。这美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就像它的谦卑、它的质朴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不需要任何浓墨重彩。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留恋着故土迟迟不愿离去,想着不久之后眼前这个村落将不复存在,不免怅然。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
⑧回眸上林湖,碧波万顷,所有的感慨因这一片开阔而变得透明,岸边依然有拍照的新人,让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满满的幸福。多年之后,他们的脸上会布满皱纹,他们的世界会渐渐混沌,而上林湖,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7.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填空。(2分)
①    →荷花芯窑→②    →吴家溪
8.从修辞、句式、用词、人称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写一段批注。要求:至少两个角度。(4分)
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渺,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9.文章第①段中介绍了许多作家写上林湖的作品,有什么作用 (4分)
10. 作者在回眸上林湖之余,不禁产生了“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的疑问,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情思。(4分)
(二)阅读梁衡的《雨中明月山》,完成后面题目。(16分)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蒙蒙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褪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蒙蒙,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 ”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 “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给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由当地的黄豆、胡萝卜干、姜丝等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把栏杆拍遍》)
11.作者最后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阅读第③—⑥段,揣摩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哪些。(4分)
12.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2)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修辞运用角度)(2分)
13.文章第②段写到游人第一天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14.下列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第④段画线句:
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给人看的。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1)表达方式:       
(2)表达效果不同点:
第④段画线句:            
链接材料: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游客在旅游中既能观光赏景,又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材料二】
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带孩子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在旅游中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缅怀先烈,让孩子获得历史熏陶、文化感悟,成为诸多“家庭团”对红色旅游的新诉求。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发出了军歌嘹亮、红色运动会、红色趣味游戏、大型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旅游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将游客引入对上海红色基因的情景体验之中。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旅行体验,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新增的时尚元素,如智能导览、趣味闯关、互动微游等,也激发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的兴趣。
如今,一座座新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城市,一批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一条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已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心中的红色向往。
【材料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如今,许多地区以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模式,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河南新县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1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
B.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注重趣味性,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C.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
D.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
16.材料中,政府为了给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支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4分)
17.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4分)
三、作文(50分)
18.按要求作文。(50分)
万事万物皆可入画,亲人师友的关怀,是一幅饱含深情的画;努力拼搏的身影,是一幅催人奋进的画;敢于担当的英雄,是一幅永载史册的画;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你也可以画一幅画,画风景,画梦想,画盛世中华……
  请以“画”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