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5:20:39

文档简介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____。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  )。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  )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  )。
(摘自《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在惊天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那么 即使 不可捉摸
B.遐想 因此 不仅 任重道远
C.妄想 因此 即使 任重道远
D.妄想 那么 不仅 不可捉摸
2.下列各项有关上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句子成分,用符号标示为:(古蜀国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备注,“面纱”的下面是双横线)
B.“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C.“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句末的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D.三个加点词语“文明”“已经”“过去”在文中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副词、名词。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B.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辉煌灿烂的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
C.古蜀国遗址曾在1986年震惊了世界,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D.古蜀国遗址曾在1986年震惊了世界,辉煌灿烂的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正式参加空间站时代。
B.2020年底,资阳市“村村通客车”民生工程顺利完成,有效缓解了农村“出行难”。
C.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数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口数据支撑。
D.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
5.(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B.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牧的《夜雨寄北》和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篇。
C.李白,唐代诗人,号称“诗仙”,其诗作《行路难》选自《李太白集》。
D.《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6.(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4)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长沙过贾谊宅》中,刘长卿先抒写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然后写到“   ,   ”,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6)诗人常使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
   ”的两句,写出了在征途中回忆梦境,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综合性学习(7~12题,共12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学习与探究
石林县第二届课外阅读大赛即将在4月份举行,为在赛场上一展鹿阜中学的风采,我中学准备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7.围绕主题设计两种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一:   
活动方式二:   
8.初三的小王一头扎在题海战术里,在他看来,初三时间紧,哪有闲工夫看与考试无关的书。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负责人,你该如何劝说他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名著阅读
9.下面是选自《朝花夕拾》的一段话,请阅读后作答。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 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 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选文中为什么事情而争论 “他” 指的是谁 是一个怎样的人
10.下面是选自《昆虫记》的一段话,请阅读后作答。
“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爪钩住那层旧皮,使它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蜕出来。那些旧皮就只剩个空壳……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选文中的昆虫是什么 它是怎样喝水的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临写与鉴赏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12.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 B.
C. D.
三、阅读(13~26题,共32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颈联中的“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旷日:荒废时日。
15.结合文意,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意思
A.薄暮冥冥 薄:    B.沙鸥翔集 集:   
C.人不对 对:    D.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   
16.翻译下面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17.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
①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最美职工”名单正式出炉。一份份奖励,彰显着劳动的无上荣光,折射出时代的价值追求。他们当中有农民工,有技术员,有工会干部,有新型劳动者,在他们身后,是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亿万劳动者。
②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勤奋,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得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③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工厂车间里毫米、微米级的精细打磨,基层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实验室里更高更快更精的刻苦攻坚,无不是劳模精神的现实写照。石油精神、红旗渠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动者为中国人点亮了灵魂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从城乡面貌,到衣食住行,知识与创新将成为“臂非加长而见者远”“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的重要力量。精神为劳动注入灵魂,知识为劳动提高品质,劳动者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愈发从容坚定。
④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而脱离了劳动的人,只会失去活力,失去与社会的联系。有人说,幸福不是唾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
⑤《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19.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
以“金融扶贫”帮助老区百姓致富的李二国,深耕计量检定领域30多年、专利超百项的黄金娟,与挤揉刮甩的抹灰工艺较劲、技冠全国的许纪平,他们之所以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
21.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22.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生命的盘虬
黄婉婷
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一会儿聊家里的猫,一会儿说楼下的树,突然又指着我的手背问道:“这是什么呀?”“这是青筋啊。”她一脸的迷惘。要我怎么向一个四岁的小孩去解释什么是青筋呢?“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小侄女仰着头好奇地说。是啊,这不就是生命的树根吗?
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然而找寻不到它们的由来,好像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它们像是细线般在指间、手背上延伸开来,如同河流般汇集到手腕,弯弯曲曲地向上攀爬着。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某天停下脚步去细看,原先尚是浅细的根茎早已生长出许多的小茎,紧紧地依附在墙上,它变得愈发的茁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新碧,像一条细细的墨绿河道在墙壁上流泻着,让我感到一种静穆,与生命的勃发。我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那真似年久的大树四下徘徊的盘虬,它们盘根错杂而狰狞地袒露着,显示着外婆的衰老与枯竭,又似乎隐含着无尽的力量。
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呈现的分别是生机与衰亡,然而它们都在岁月、风雨中愈加弥深。十几年的风雨刮倒了大树,却没有刮去爬山虎,它仍旧翠绿地依附在墙上,时或趁着微风掀开这碧绿的帘子,打量着日复一日相似的景与行走殊貌的人。而外婆呢,在经历幼年丧父、青年蒙受战乱、中年饱受饥荒与晚年丧夫的种种苦难之后,仍保持着淡然的心态。我总能回想起她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着太阳的样子,那般的平和安详,好像往日的苦难都不存在,余下的便是静谧的日子。
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株大树呢?只是人总是看到它的枝繁叶茂、它的硕果累累、它的枯枝残叶,却没走近去看那盘缠的根虬。我记得老屋外不远处有棵榕树,那树很高大,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叶,撒下点点的斑影,它是如此茁壮,看不见丝毫的枯竭。然而走过去,却总有粗大的根茎伏在泥土里,像金石一样坚固,那是拿石头砸下去也不会断裂的根!我记得刚种下几年的树并没有这缠绕的根虬,遑论粗壮如斯。又想,树根既然在土下生长着,何必要探出头来呢?外婆便会说,树老了就会这样的,根长出来了才好去抵挡风雨。我想到了青筋,人开始变老,手上的青筋也会不住地凸显出来。
我记忆中外婆的模样,是上了初中暑假再回老家时的样子。那时外公已去世,同条胡同里的邻居或死或离,四周一片寂静。我总是怀着恐惧走过那段青苔遍布的小巷去看望她,残败不堪的老屋泛着清幽的光与微微的寒气。外婆开始变得衰老,总听不清我的话,只是一味地低声应答。她的头发花白,脸上皱纹遍布,宽大的衣服遮盖不了她佝偻的背,以及那双满是青筋的手。一段时间里我为之惊恐,似乎死亡便这般在她的四周缠绕着。我看看自己,那未褪去稚嫩的手背上只有很浅的青丝,但那似乎预示着青筋终究会冒出来,慢慢侵蚀我的生命。我在外婆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她对死亡的恐惧,她每天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去咒骂命运的不公。有一天,我突然问:“您不怕死吗?”“我怕啊,所以我每天都穿戴好衣服去等待着。”她轻轻地说,“有你们记着我就好。”外婆几年前去世了,她最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她长久所渴求的自尊在病痛中荡然无存,满口的胡话,终日的昏沉。然而在她最后的一丝清明中,我想她是坦然的。关于死亡,外婆早已洞悉,能做到向死而生,死亡便不那么让人恐惧。也正如她曾表达的,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她终究存在过,这就够了。
当我再看到那枯败的榕树与它那仍旧缠绕不休的根茎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在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也如同一道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像是盘虬的枝干又发出枝丫,慢慢地生长、茁壮,或许百年后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观仰它的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
于是,我俯下身与小侄女对视着:“你就像棵小树,这就是树根,或许现在它还很浅看不出来,但当你经历了伤心痛苦的事情的时候,流下的眼泪就像雨水一样,你见过树苗浇水就会长大吧,那时候这些小树根也会冒出来,那表示你成长了,能经受风雨了。”
生死枯荣,从来都不是间断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9日,有改动)
23.文章围绕“生命的盘虬”描绘了哪些相关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六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2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与小侄女关于生命的对话,请分别说说有什么作用。
26.从全文看,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有什么好出?
四、作文(40分)
27.(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触动了我
题目二:有人说,教育就是当你离开母校后,除了知识以外剩下的东西。三年初中生活,母校一定会为你留下什么。毕业在即,请以“致母校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感谢母校留给你的远比知识更为珍贵的札物。
要求:
1 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 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 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A
4.D
【知识点】名词;副词;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2)本题考查词性,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结合语境可知,第一个括号应填“遐想”。“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是原因,“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是结果,故第二个括号应填“因此”。“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语意上有递进关系,故第三个空应填“不仅”。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结合语境,考古工作应是“任重道远”。
故答案为:B
2.ABC.正确;
D.有误,三个加点词语“文明”“已经”“过去”在文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副词、名词。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语序的衔接。仔细阅读语段可知,文段叙述的对象是“三星堆遗址”,CD选项叙述的对象是“古蜀国遗址”,故可排除CD选项。“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语序不当。故可排除B选项。
故答案为:A
4.A.有误,搭配不当,将“参加”改为“进入”;
B.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状况”;
C.有误,语序不当,将“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数据”改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诗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1)晓镜但愁云鬓改
(2)千里共婵娟
(3)月是故乡明
(4)少年不识愁滋味
(5)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6)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鬓、滋 、寂 、凫
故答案为:⑴晓镜但愁云鬓改 ⑵千里共婵娟 ⑶月是故乡明 ⑷少年不识愁滋味⑸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⑹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诗歌朗诵赛;故事演讲赛
8.示例:小王:你好!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速度、理解程度,提高了对文字的组织运用的能力。中考临近,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也能缓解紧张情绪,让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去迎接中考。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7.本题考查活动栏目的设计。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本题作答围绕着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选择两个活动方式拟写名称即可。
故答案为:诗歌朗诵赛 ;故事演讲赛 。
8.本题考查语言表。首先要有称谓(小王);其次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阅读文学作品的好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治性情等);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示例:小王:你好!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速度、理解程度,提高了对文字的组织运用的能力。中考临近,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也能缓解紧张情绪,让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去迎接中考。
【答案】9.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懦弱,冷酷。范爱农,他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的人。
10.蝉,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9.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名著人物的把握。文中的“他”是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从文中“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可知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故答案为: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懦弱,冷酷。范爱农,他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的人。
10.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掌握。阅读语段可知,语段选自《昆虫记》。由“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等语句可知,语段中描写的昆虫是蝉;原文介绍“蝉”喝水时的文字是: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一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蝉,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答案】11.观、将、知、短、乐、殊、倦、察
12.D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⑴ 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字体的辨析能力。结合对五大书法字体的特点辨析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故答案为:观、将、知、短、乐、殊、倦、察
12.A.有误,作品结构紧密,笔画圆润,不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B.有误,作品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不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C.有误,作品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不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D.作品中的字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故答案为:D
【答案】13.B
14.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3.ACD.正确;
B.有误,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颈联“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人在逆境之中,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答案】15.迫近;停歇;回答;买
16.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17.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18.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甲】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中就感到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自己的朋友。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要得到一条好狗,有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个人没有回答。猎人自己思考,难道是要我努力耕作获得财物,然后买到好狗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劳作。努力耕田劳作家里就富起来,家里富起来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各种事情都是这样。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1) 句意:傍晚的天色昏暗。薄 :迫近 (2)句意: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 :停歇 (3)句意:没有人回答他。对:回答 (4)家里富有了,就可以买得到好的狗。市:买
故答案为:迫近 ;停歇;回答 ;买 。
1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忧:担忧;乐:快乐。②中重点词语有:入:在家里,出:在外面;
故答案为: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以看出“感极而悲者”是指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故答案为: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18.ABD.正确。
C项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是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
故答案为:C
【答案】19.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
21.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感叹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名言,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的观点。
22.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论证过程;论据;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②引传说、故事、诗歌等,激发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19.本题考查开篇分析。结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分析,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述内容。
故答案为: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首先回答: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然后分析原因。结合“以‘金融扶贫’帮助老区百姓致富的李二国,深耕计量检定领域30多年、专利超百项的黄金娟,与挤揉刮甩的抹灰工艺较劲、技冠全国的许纪平,他们之所以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分析,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结合“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分析,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所以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
故答案为: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
2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分析。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感叹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名言,结合“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分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的观点。
故答案为: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感叹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名言,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的观点。
22.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思路分析。结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分析,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结合‘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分析,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结合‘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故答案为: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答案】23.自己手背上的青筋;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老屋外不远处那颗榕树缠绕的根虬;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
24.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身上缠扰着的青筋”比作“盘虬的枝干发出的枝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茁长成长的过程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25.开头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再次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既回答了开头小侄女的提问,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题。
26.以“生命的盘虬”为线索,贯穿全文;“盘虬”本意形容树木枝干盘旋弯曲的样子,在这里用大树比喻生命,用盘虬比喻生命的坚强和根源,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3.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细读文本可知,由第一段“自己手背上的青筋”,想起“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还想到了老屋外不远处那棵榕树缠绕的根虬。由此可知,文章围绕“生命的盘虬”描绘了以下相关内容:青筋的出现让“我”联想到生命的树根和学校的爬山虎;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勃发和衰老;榕树坚固的根虬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力量;外婆面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让“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故答案为:自己手背上的青筋;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老屋外不远处那颗榕树缠绕的根虬;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六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身上的青筋比作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形象地说明了青筋是生命成长的见证。同时,通过比喻盘虬的枝干发出枝丫,慢慢生长、茁壮,表明青筋是生命力的体现。这句话还暗示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百年后青筋长成参天大树,让人们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这样的表达,使得青筋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身上缠扰着的青筋”比作“盘虬的枝干发出的枝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茁长成长的过程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25.本题考查情节的分析。文章开头的对话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让读者了解到“我”与小侄女之间的互动,以及“我”对青筋的感慨。结尾的对话则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通过“我”对小侄女的教导,揭示了生命的成长和承受力的培养,以及面对生死的态度。这两处对话的设计,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突出。
故答案为:开头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再次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既回答了开头小侄女的提问,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题。
2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好处在于:一方面,标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即生命的坚韧和成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核;此外,标题还暗示了生命的传承和延续,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启发。
故答案为:以“生命的盘虬”为线索,贯穿全文;“盘虬”本意形容树木枝干盘旋弯曲的样子,在这里用大树比喻生命,用盘虬比喻生命的坚强和根源,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27.【答案】那个微笑,触动了我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它们或微不足道,或平凡无奇,但却能在心底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对于我来说,那个触动我的瞬间,就是那一个微笑。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我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穿梭,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途经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时,我不禁放缓了速度,准备等待绿灯亮起再通过。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位老人。他坐在人行道边的长椅上,满头白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穿着一件褪色的旧衣服,手中拄着一根拐杖,显得有些孤独和无助。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不禁涌起了一股同情之情。
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她大约五六岁的样子,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两个可爱的小辫子。她跑到老人身边,甜甜地叫了声“爷爷”。然后,她坐了下来,依偎在老人的身边,用她的小手握着老人的大手。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不禁感到了一丝温暖。这个小女孩的出现,让原本孤独的老人有了一丝生气和活力。她用自己的陪伴和关爱,让老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关怀。
就在这时,小女孩突然抬起头,对着我露出了一个灿烂的微笑。那个微笑是如此纯真、如此温暖,仿佛能瞬间融化所有的寒冷和孤独。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那个微笑,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关爱。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不应该忘记关爱和陪伴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那个微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回首往事,那个微笑仿佛成了我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学会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爱心和关怀去温暖这个世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份感动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一:关键词:触动材料体裁:无具体体裁限制材料分析:题目一简洁明了,重点在于“触动”这个关键词。“触动”意味着某种情感、经历或现象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感受或影响。写作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明确是什么触动了自己,这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等。然后,探讨为什么会被触动,可能是因为其背后的意义、价值或与自己的关联。在写作过程中,要着重描述触动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感受。开头可以通过引入触动自己的事物来吸引读者,中间详细叙述触动的原因和过程,结尾可以总结自己从触动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立意提取:《那一刻,触动了我》《微笑,触动了我》
题目二:关键词:母校、感谢、珍贵礼物材料体裁:书信材料分析:这道题目以“致母校的一封信”为题,要求学生感谢母校留下的比知识更为珍贵的礼物。这需要学生回顾初中生活,思考母校给予的除知识外的其他收获。写作思路:首先,明确母校留下的珍贵礼物是什么,如良好的品德、珍贵的友谊等。然后,讲述这些礼物对自己的影响和意义。信的开头可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中间具体描述母校留下的珍贵礼物,结尾可再次表达对母校的感谢和祝福。注意书信的格式。立意提取:《致母校的一封信:感谢您给予的精神财富》《致母校的一封信:那些珍贵的情谊》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2)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____。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  )。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  )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  )。
(摘自《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在惊天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那么 即使 不可捉摸
B.遐想 因此 不仅 任重道远
C.妄想 因此 即使 任重道远
D.妄想 那么 不仅 不可捉摸
2.下列各项有关上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句子成分,用符号标示为:(古蜀国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备注,“面纱”的下面是双横线)
B.“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C.“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句末的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D.三个加点词语“文明”“已经”“过去”在文中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副词、名词。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B.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辉煌灿烂的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
C.古蜀国遗址曾在1986年震惊了世界,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D.古蜀国遗址曾在1986年震惊了世界,辉煌灿烂的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正式参加空间站时代。
B.2020年底,资阳市“村村通客车”民生工程顺利完成,有效缓解了农村“出行难”。
C.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数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口数据支撑。
D.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
【答案】1.B
2.D
3.A
4.D
【知识点】名词;副词;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2)本题考查词性,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结合语境可知,第一个括号应填“遐想”。“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是原因,“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是结果,故第二个括号应填“因此”。“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语意上有递进关系,故第三个空应填“不仅”。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结合语境,考古工作应是“任重道远”。
故答案为:B
2.ABC.正确;
D.有误,三个加点词语“文明”“已经”“过去”在文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副词、名词。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语序的衔接。仔细阅读语段可知,文段叙述的对象是“三星堆遗址”,CD选项叙述的对象是“古蜀国遗址”,故可排除CD选项。“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语序不当。故可排除B选项。
故答案为:A
4.A.有误,搭配不当,将“参加”改为“进入”;
B.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状况”;
C.有误,语序不当,将“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数据”改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B.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牧的《夜雨寄北》和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篇。
C.李白,唐代诗人,号称“诗仙”,其诗作《行路难》选自《李太白集》。
D.《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答案】B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诗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4)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长沙过贾谊宅》中,刘长卿先抒写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然后写到“   ,   ”,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6)诗人常使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
   ”的两句,写出了在征途中回忆梦境,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1)晓镜但愁云鬓改
(2)千里共婵娟
(3)月是故乡明
(4)少年不识愁滋味
(5)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6)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鬓、滋 、寂 、凫
故答案为:⑴晓镜但愁云鬓改 ⑵千里共婵娟 ⑶月是故乡明 ⑷少年不识愁滋味⑸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⑹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综合性学习(7~12题,共12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学习与探究
石林县第二届课外阅读大赛即将在4月份举行,为在赛场上一展鹿阜中学的风采,我中学准备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7.围绕主题设计两种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一:   
活动方式二:   
8.初三的小王一头扎在题海战术里,在他看来,初三时间紧,哪有闲工夫看与考试无关的书。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负责人,你该如何劝说他
【答案】7.诗歌朗诵赛;故事演讲赛
8.示例:小王:你好!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速度、理解程度,提高了对文字的组织运用的能力。中考临近,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也能缓解紧张情绪,让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去迎接中考。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7.本题考查活动栏目的设计。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本题作答围绕着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选择两个活动方式拟写名称即可。
故答案为:诗歌朗诵赛 ;故事演讲赛 。
8.本题考查语言表。首先要有称谓(小王);其次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阅读文学作品的好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治性情等);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示例:小王:你好!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速度、理解程度,提高了对文字的组织运用的能力。中考临近,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也能缓解紧张情绪,让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去迎接中考。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名著阅读
9.下面是选自《朝花夕拾》的一段话,请阅读后作答。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 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 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选文中为什么事情而争论 “他” 指的是谁 是一个怎样的人
10.下面是选自《昆虫记》的一段话,请阅读后作答。
“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爪钩住那层旧皮,使它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蜕出来。那些旧皮就只剩个空壳……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选文中的昆虫是什么 它是怎样喝水的
【答案】9.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懦弱,冷酷。范爱农,他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的人。
10.蝉,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9.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名著人物的把握。文中的“他”是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从文中“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可知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故答案为: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懦弱,冷酷。范爱农,他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的人。
10.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掌握。阅读语段可知,语段选自《昆虫记》。由“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等语句可知,语段中描写的昆虫是蝉;原文介绍“蝉”喝水时的文字是: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一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蝉,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临写与鉴赏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12.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11.观、将、知、短、乐、殊、倦、察
12.D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⑴ 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字体的辨析能力。结合对五大书法字体的特点辨析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故答案为:观、将、知、短、乐、殊、倦、察
12.A.有误,作品结构紧密,笔画圆润,不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B.有误,作品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不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C.有误,作品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不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D.作品中的字符合“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这一特征;
故答案为:D
三、阅读(13~26题,共32分)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颈联中的“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
【答案】13.B
14.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3.ACD.正确;
B.有误,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颈联“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人在逆境之中,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旷日:荒废时日。
15.结合文意,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意思
A.薄暮冥冥 薄:    B.沙鸥翔集 集:   
C.人不对 对:    D.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   
16.翻译下面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17.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答案】15.迫近;停歇;回答;买
16.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17.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18.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甲】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中就感到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自己的朋友。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要得到一条好狗,有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个人没有回答。猎人自己思考,难道是要我努力耕作获得财物,然后买到好狗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劳作。努力耕田劳作家里就富起来,家里富起来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各种事情都是这样。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1) 句意:傍晚的天色昏暗。薄 :迫近 (2)句意: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 :停歇 (3)句意:没有人回答他。对:回答 (4)家里富有了,就可以买得到好的狗。市:买
故答案为:迫近 ;停歇;回答 ;买 。
1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忧:担忧;乐:快乐。②中重点词语有:入:在家里,出:在外面;
故答案为: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以看出“感极而悲者”是指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故答案为: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18.ABD.正确。
C项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是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
故答案为:C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
①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最美职工”名单正式出炉。一份份奖励,彰显着劳动的无上荣光,折射出时代的价值追求。他们当中有农民工,有技术员,有工会干部,有新型劳动者,在他们身后,是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亿万劳动者。
②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勤奋,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得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③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工厂车间里毫米、微米级的精细打磨,基层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实验室里更高更快更精的刻苦攻坚,无不是劳模精神的现实写照。石油精神、红旗渠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动者为中国人点亮了灵魂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从城乡面貌,到衣食住行,知识与创新将成为“臂非加长而见者远”“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的重要力量。精神为劳动注入灵魂,知识为劳动提高品质,劳动者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愈发从容坚定。
④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而脱离了劳动的人,只会失去活力,失去与社会的联系。有人说,幸福不是唾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
⑤《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19.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
以“金融扶贫”帮助老区百姓致富的李二国,深耕计量检定领域30多年、专利超百项的黄金娟,与挤揉刮甩的抹灰工艺较劲、技冠全国的许纪平,他们之所以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
21.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22.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9.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
21.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感叹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名言,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的观点。
22.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论证过程;论据;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②引传说、故事、诗歌等,激发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19.本题考查开篇分析。结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分析,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述内容。
故答案为: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首先回答: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然后分析原因。结合“以‘金融扶贫’帮助老区百姓致富的李二国,深耕计量检定领域30多年、专利超百项的黄金娟,与挤揉刮甩的抹灰工艺较劲、技冠全国的许纪平,他们之所以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分析,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结合“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分析,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所以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
故答案为: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
2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分析。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感叹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名言,结合“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分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的观点。
故答案为: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感叹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名言,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的观点。
22.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思路分析。结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分析,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结合‘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分析,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结合‘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故答案为: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生命的盘虬
黄婉婷
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一会儿聊家里的猫,一会儿说楼下的树,突然又指着我的手背问道:“这是什么呀?”“这是青筋啊。”她一脸的迷惘。要我怎么向一个四岁的小孩去解释什么是青筋呢?“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小侄女仰着头好奇地说。是啊,这不就是生命的树根吗?
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然而找寻不到它们的由来,好像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它们像是细线般在指间、手背上延伸开来,如同河流般汇集到手腕,弯弯曲曲地向上攀爬着。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某天停下脚步去细看,原先尚是浅细的根茎早已生长出许多的小茎,紧紧地依附在墙上,它变得愈发的茁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新碧,像一条细细的墨绿河道在墙壁上流泻着,让我感到一种静穆,与生命的勃发。我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那真似年久的大树四下徘徊的盘虬,它们盘根错杂而狰狞地袒露着,显示着外婆的衰老与枯竭,又似乎隐含着无尽的力量。
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呈现的分别是生机与衰亡,然而它们都在岁月、风雨中愈加弥深。十几年的风雨刮倒了大树,却没有刮去爬山虎,它仍旧翠绿地依附在墙上,时或趁着微风掀开这碧绿的帘子,打量着日复一日相似的景与行走殊貌的人。而外婆呢,在经历幼年丧父、青年蒙受战乱、中年饱受饥荒与晚年丧夫的种种苦难之后,仍保持着淡然的心态。我总能回想起她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着太阳的样子,那般的平和安详,好像往日的苦难都不存在,余下的便是静谧的日子。
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株大树呢?只是人总是看到它的枝繁叶茂、它的硕果累累、它的枯枝残叶,却没走近去看那盘缠的根虬。我记得老屋外不远处有棵榕树,那树很高大,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叶,撒下点点的斑影,它是如此茁壮,看不见丝毫的枯竭。然而走过去,却总有粗大的根茎伏在泥土里,像金石一样坚固,那是拿石头砸下去也不会断裂的根!我记得刚种下几年的树并没有这缠绕的根虬,遑论粗壮如斯。又想,树根既然在土下生长着,何必要探出头来呢?外婆便会说,树老了就会这样的,根长出来了才好去抵挡风雨。我想到了青筋,人开始变老,手上的青筋也会不住地凸显出来。
我记忆中外婆的模样,是上了初中暑假再回老家时的样子。那时外公已去世,同条胡同里的邻居或死或离,四周一片寂静。我总是怀着恐惧走过那段青苔遍布的小巷去看望她,残败不堪的老屋泛着清幽的光与微微的寒气。外婆开始变得衰老,总听不清我的话,只是一味地低声应答。她的头发花白,脸上皱纹遍布,宽大的衣服遮盖不了她佝偻的背,以及那双满是青筋的手。一段时间里我为之惊恐,似乎死亡便这般在她的四周缠绕着。我看看自己,那未褪去稚嫩的手背上只有很浅的青丝,但那似乎预示着青筋终究会冒出来,慢慢侵蚀我的生命。我在外婆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她对死亡的恐惧,她每天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去咒骂命运的不公。有一天,我突然问:“您不怕死吗?”“我怕啊,所以我每天都穿戴好衣服去等待着。”她轻轻地说,“有你们记着我就好。”外婆几年前去世了,她最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她长久所渴求的自尊在病痛中荡然无存,满口的胡话,终日的昏沉。然而在她最后的一丝清明中,我想她是坦然的。关于死亡,外婆早已洞悉,能做到向死而生,死亡便不那么让人恐惧。也正如她曾表达的,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她终究存在过,这就够了。
当我再看到那枯败的榕树与它那仍旧缠绕不休的根茎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在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也如同一道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像是盘虬的枝干又发出枝丫,慢慢地生长、茁壮,或许百年后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观仰它的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
于是,我俯下身与小侄女对视着:“你就像棵小树,这就是树根,或许现在它还很浅看不出来,但当你经历了伤心痛苦的事情的时候,流下的眼泪就像雨水一样,你见过树苗浇水就会长大吧,那时候这些小树根也会冒出来,那表示你成长了,能经受风雨了。”
生死枯荣,从来都不是间断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9日,有改动)
23.文章围绕“生命的盘虬”描绘了哪些相关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六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2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与小侄女关于生命的对话,请分别说说有什么作用。
26.从全文看,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有什么好出?
【答案】23.自己手背上的青筋;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老屋外不远处那颗榕树缠绕的根虬;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
24.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身上缠扰着的青筋”比作“盘虬的枝干发出的枝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茁长成长的过程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25.开头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再次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既回答了开头小侄女的提问,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题。
26.以“生命的盘虬”为线索,贯穿全文;“盘虬”本意形容树木枝干盘旋弯曲的样子,在这里用大树比喻生命,用盘虬比喻生命的坚强和根源,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3.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细读文本可知,由第一段“自己手背上的青筋”,想起“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还想到了老屋外不远处那棵榕树缠绕的根虬。由此可知,文章围绕“生命的盘虬”描绘了以下相关内容:青筋的出现让“我”联想到生命的树根和学校的爬山虎;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勃发和衰老;榕树坚固的根虬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力量;外婆面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让“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故答案为:自己手背上的青筋;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老屋外不远处那颗榕树缠绕的根虬;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六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身上的青筋比作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形象地说明了青筋是生命成长的见证。同时,通过比喻盘虬的枝干发出枝丫,慢慢生长、茁壮,表明青筋是生命力的体现。这句话还暗示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百年后青筋长成参天大树,让人们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这样的表达,使得青筋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身上缠扰着的青筋”比作“盘虬的枝干发出的枝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茁长成长的过程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25.本题考查情节的分析。文章开头的对话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让读者了解到“我”与小侄女之间的互动,以及“我”对青筋的感慨。结尾的对话则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通过“我”对小侄女的教导,揭示了生命的成长和承受力的培养,以及面对生死的态度。这两处对话的设计,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突出。
故答案为:开头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再次写“我”与小侄女的对话。既回答了开头小侄女的提问,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题。
2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好处在于:一方面,标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即生命的坚韧和成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核;此外,标题还暗示了生命的传承和延续,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启发。
故答案为:以“生命的盘虬”为线索,贯穿全文;“盘虬”本意形容树木枝干盘旋弯曲的样子,在这里用大树比喻生命,用盘虬比喻生命的坚强和根源,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四、作文(40分)
27.(2024九下·石林开学考)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触动了我
题目二:有人说,教育就是当你离开母校后,除了知识以外剩下的东西。三年初中生活,母校一定会为你留下什么。毕业在即,请以“致母校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感谢母校留给你的远比知识更为珍贵的札物。
要求:
1 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 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 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那个微笑,触动了我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它们或微不足道,或平凡无奇,但却能在心底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对于我来说,那个触动我的瞬间,就是那一个微笑。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我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穿梭,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途经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时,我不禁放缓了速度,准备等待绿灯亮起再通过。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位老人。他坐在人行道边的长椅上,满头白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穿着一件褪色的旧衣服,手中拄着一根拐杖,显得有些孤独和无助。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不禁涌起了一股同情之情。
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她大约五六岁的样子,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两个可爱的小辫子。她跑到老人身边,甜甜地叫了声“爷爷”。然后,她坐了下来,依偎在老人的身边,用她的小手握着老人的大手。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不禁感到了一丝温暖。这个小女孩的出现,让原本孤独的老人有了一丝生气和活力。她用自己的陪伴和关爱,让老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关怀。
就在这时,小女孩突然抬起头,对着我露出了一个灿烂的微笑。那个微笑是如此纯真、如此温暖,仿佛能瞬间融化所有的寒冷和孤独。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那个微笑,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关爱。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不应该忘记关爱和陪伴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那个微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回首往事,那个微笑仿佛成了我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学会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爱心和关怀去温暖这个世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份感动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一:关键词:触动材料体裁:无具体体裁限制材料分析:题目一简洁明了,重点在于“触动”这个关键词。“触动”意味着某种情感、经历或现象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感受或影响。写作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明确是什么触动了自己,这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等。然后,探讨为什么会被触动,可能是因为其背后的意义、价值或与自己的关联。在写作过程中,要着重描述触动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感受。开头可以通过引入触动自己的事物来吸引读者,中间详细叙述触动的原因和过程,结尾可以总结自己从触动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立意提取:《那一刻,触动了我》《微笑,触动了我》
题目二:关键词:母校、感谢、珍贵礼物材料体裁:书信材料分析:这道题目以“致母校的一封信”为题,要求学生感谢母校留下的比知识更为珍贵的礼物。这需要学生回顾初中生活,思考母校给予的除知识外的其他收获。写作思路:首先,明确母校留下的珍贵礼物是什么,如良好的品德、珍贵的友谊等。然后,讲述这些礼物对自己的影响和意义。信的开头可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中间具体描述母校留下的珍贵礼物,结尾可再次表达对母校的感谢和祝福。注意书信的格式。立意提取:《致母校的一封信:感谢您给予的精神财富》《致母校的一封信:那些珍贵的情谊》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2)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