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预习模拟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4·端州模拟)下列句型转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改为转述句: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我是不是他最大的孩子。
B.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就不参加体育运动。
改为反问句:难道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就不参加体育运动吗?
C.这场电影我一定去看。
改为双重否定句:这场电影我不可能不去看。
D.我看到了他那乱莲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缩句:我看到了脸。
2.(2023·海沧)以下诗句中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志向的一项是( )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2023六下·黄山期末)下列句子中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像东东这样急性子的人是不可能有耐心完成这个实验的。
B.“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非登上天都峰不可。
C.站在我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竟然没认出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我这样热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功用自是不言而喻。
4.(2024·屏山模拟)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2023·鹿泉)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你如果不努力,就算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无济于事。
B.你不要急躁,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C.奶奶为了找一枚奖章,在家翻箱倒柜地忙了一上午。
D.爸爸见微知著,地理、历史、物理、自然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难不倒他。
6.(2024·梅江模拟)与“翻箱倒柜”结构类似的词语是( )
A.万象更新 B.悬灯结彩 C.焉知非福 D.司空见惯
7.(2024·抚宁模拟)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微知著(著:明显)
B.走马观花(走:牵)
C.自愧弗如(弗:强)
8.(2023六下·揭阳期末)下列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欣喜若狂”一词不一样的是( )。
A.惊天动地 B.多如牛毛 C.闭月羞花 D.胆大包天
9.(2024·抚宁模拟)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张爷爷的书法苍劲有力,真有笔走龙蛇之势。
B.他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实在令人信服。
C.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表演的民族舞巧夺天工,引人入胜。
D.她演奏的古筝曲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0.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再选择意思相同的四字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健儿在多个比赛项目上喜获金牌,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____,徐梦桃在自由式女子滑雪空中技巧决赛中____。
A.勇夺第一压轴出场 B.摘得桂冠拔得头筹 C.一举夺魁惊喜连连
二、积累运用。
11.(2024·抚宁模拟)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3)在于谦的诗中“石灰”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4)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5)《游园不值》中的“值”是“遇到”的意思。
12.(2024·抚宁模拟)句子加工厂。
(1)古典诗词中意境纷繁、气象万千。请任意写出古诗词中带有“雨”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 , 。
(2)请根据例句的修辞手法,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例: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喜欢 慢 飞快
(3)不一会儿,街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缩句)
(4)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修改病句)
(5)任选一个成语,将它的意思用具体情境表现出来。
左右为难喋喋不休无独有偶
三、快乐阅读。(30分)
(2024·抚宁模拟)阅读理解
①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③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进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东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④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体用,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⑤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3.“息”字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 B.停止,歇。 C.消息 D.利息。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解释 ;“自强不息”的“息”应选解释 。
14.选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填上相应的序号。
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反问
①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
②自古至今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
③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④当残雪还没有消融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
15.作者从 、 、 、 、 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16.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找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和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17.将文中加点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8.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2024·抚宁模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对232人使用手机好处情况调查统计
使用手机的好处 方便与人联系 获取更多信息 人数
人数 23 21 58
材料二:大家关于手机的讨论发言
菲菲:我觉得手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的好处太多了。比如,我就通过手机学到了很多知识呢。
壮壮:手机还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呢。用它可以交费、购物、挂号、导航、照相
依依:可它也有弊端,有的人成了“低头族”,他们大量的时间都在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感情都淡漠了。
淘淘:我不同意你说的。用手机不仅能给朋友发文字短信、图片、视频,还能进行语音视频通话,这难道不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吗?
呜呜:长期看手机会损坏视力,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也容易泄露出去,要是被坏人利用,那可就惨了。
材料三:减少“低头族”,降低近视率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近视大军”已高达7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在造成近视的多种原图中,因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所造成的伤害实在不容小觑(qù)。电于产品中所含的短波蓝光可以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到达视网膜。若是长时间接触,就会引起视力的损伤,甚至导致疾病。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受到蓝光的影响会更为严重,对孩子来说,电子产品要看、要用。但要“用之有道、用之有度”。电于产品的使用初衷是为了帮助成长,方便学习,若是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19.阅读材料一、二,判断以下哪项不属于手机的优势?( )
A.通过手机,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学习到很多知识。
B.人们通过手机,能增进面对面交流交往的温度。
C.用手机能给朋友发文字短信、图片、视频,还能进行语音视频通话。
D.通过手机交费、购物、导航、休闲娱乐等,能提高生活便利。
20.从材料三末句中能对应找出“得不偿失”的“得”是指 , ;“失”是指 , 。
21.【创意表达】读上面的材料,看右侧情境,你心中一定有话想说,请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2024·抚宁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乙)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③,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
——《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měng)全蛙,蛙的一种。③擗(pǐ):同“敝”,困、疲劳。
22.给(甲)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以为(wéi wèi) ②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若与?
23.写出“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⑤弗若之矣
24.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中心,结合两则寓言故事,完成表格。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学弈》
《多言何益》 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按时啼叫的鸡。
四、习作(30分)
25.(2024六下·洪山月考)题目:发生在 的一幕
提示:生活中,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请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一个场景,通过具体的事把你心中的触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A.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改为转述句:“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我是不是他最大的孩子”时,句中的“他”指意不明,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父亲”,应改为: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我是不是父亲最大的孩子。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或缩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2.【答案】A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出自苏轼的《浣溪沙》,意思是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没有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B、C、D诗句中的事物都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鉴赏一首诗时,随着诗的形象、意境,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发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要结合具体诗句体会。
3.【答案】A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
【解析】【分析】A项“打破砂锅问到底”意思是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这句中用来描述“东东这样急性子的人”,词语运用不当;
阅读其他三项,BCD三项中词语运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表达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在必得。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对友人的安慰。
D、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情厚谊,以及与好友离别的不舍。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5.【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结合词语的含义,ABC三项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是正确的;
D项中“见微知著”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结合句子表述,应该用“学识渊博”进行表述。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6.【答案】B
【知识点】词语归类
【解析】【分析】“翻箱倒柜”词语结构是并列关系的联合短语,“翻箱”和“倒柜”又都是动宾结构的词语,与这个词语结构相同的是“悬灯结彩”。“司空见惯”是主谓式结构,“五湖四海”是联合式成语结构,“焉知非福”是成语故事,词语结构是主谓式结构。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词语结构,词语结构就是词语的构成形式,词语结构分为单纯词、合成词。要根据具体的词语来分析和选择。
7.【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字词理解。做此题要先理解诗歌词句大意,再根据诗歌词句意思理解做题。A.正确。见微知著: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料到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著:明显。
B.正确。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走:骑。
C.有误。自愧弗如:自感惭愧比不上他人。弗:不。
故答案为:C
【点评】诗歌词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做题时方便搜索调取。遇到不确定的字词,也可联系诗歌词句整体进行分析解释。
8.【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欣喜若狂:高兴得像发了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A.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多如牛毛:像牛毛一样多。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闭月羞花:使花儿害羞,使月亮躲藏起来。形容女子貌美。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
D.胆大包天:形容胆子非常大,敢于胡作非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9.【答案】C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B、D正确。
C.有误,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10.【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喜获金牌的意思就是取得了冠军的胜利,金牌代表第一名、冠军的意思。与“喜获金牌”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有:勇夺第一、一举夺魁、独占鳌头、摘得桂冠、拔得头筹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即可。
11.【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语言得体;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1)正确,《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正确,即兴发言时,我们不仅要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3)在于谦的诗中“石灰”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4)有误,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5)《游园不值》中的“值”是“遇到”的意思。
故答案为:(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正确
【点评】考查了文学及文化常识,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实践作业、课文的理解。课文的理解培了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2.【答案】(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你看他慢的,还不如蚂蚁快。
(3)街道上挤满了人。
(4)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5)妈妈明天出差,临走前一直交代我要注意安全、按时吃饭、上学不要迟到、认真写作业……一句话要反复叮嘱三四次才肯罢休。
【知识点】修改病句;遣词造句;仿写;缩句;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填写的诗句即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带有“雨”字。
(2)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此仿句中也要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示例: 你看他慢的,还不如蚂蚁快。
(3)读句子,找到主语(街道上),谓语(挤满了),宾语(人),删去其余的修饰成分,即:街道上挤满了人。
(4)句式杂糅,删掉“的称号"或把“被评为”改成“获得了”。
(5)选择一个词语,把词语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即可。例,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故答案为:(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 你看他慢的,还不如蚂蚁快。 (3) 街道上挤满了人。 (4)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 妈妈明天出差,临走前一直交代我要注意安全、按时吃饭、上学不要迟到、认真写作业……一句话要反复叮嘱三四次才肯罢休。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古诗文的默写,有仿写,缩句,修改病句,还有情境写话。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答案】13.A;B
14.C;B;D;A
15.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16.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东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7.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也是这种精神。
18.正确;错误;正确
【知识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通过介绍竹子的用途,竹子的品格,表现了竹子顽强不屈,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生命力顽强的品格,也弘扬了竹子品格所象征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息息相关:每一次呼吸都有关联,形容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词中“息"的意思是呼吸时进出的气,故选A。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所以词中“息”的意思是停止,故选B。
故答案为:A、B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①“像”是比喻词,这句话把新竹比作利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②“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睢刻”三个短句句式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③“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是一个反问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D。④“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将新竹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A。
故答案为:C、B、D、A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意思的理解。熟读文章可知,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句子是: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尽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作者的联想是: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故答案为: 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东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7.本题考查改成陈述句。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删除句尾疑问助词“吗”。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即: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故答案为: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也是这种精神。
18.本题考查辨析能力。这段的主要内容是:竹子的用途和品格。故①说法正确。竹、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故②说法不正确。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故③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答案】19.B
20.帮助成长;方便学习;手机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
21.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过于依赖手机,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应适当放下手机,多沟通,增进情感。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材料一是一则对232人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统计。材料二是微信朋友圈里大家的讨论发言。材料三主要写了世卫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近视大军"目前已达6亿,在造成近视的多种原因中,因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所造成的伤害实在不容小舰。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9.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C、D属于手机的优势。B.不属于手机的优势,人们通过手机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见面交流少了,感情都淡漠了。故选B。
故答案为:B
20.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电子产品的使用初衷是为了帮助成长,方便学习,若是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可知,“得”是指帮助成长,方便学习;“失”是指手机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
故答案为:帮助成长/方便学习/手机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
21.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学生结合图片内容组织语言回答即可。示例: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过于依赖手机,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应适当放下手机,多沟通,增进情感。
故答案为: 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过于依赖手机,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应适当放下手机,多沟通,增进情感。
【答案】22.wéi;wèi
23.的;弈秋的教诲;鸿鹄;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4.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和一心想着射鸿鹄的人。;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要看准时机。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学弈》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多言何益》告诉我们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蛤膜,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2.本题考查多音字。多音字是指具有固定字形的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为:多音字,读"wéi”时,指当作;充当。读“wèi"时,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故读音依次为: wéi、wèi。
故答案为:wéi、wèi
23.本题考查多义字。“之"的意思有:①结构助词,“的"。②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③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①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的下棋高手。之:的。②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弈秋的教导。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代词,指天鹅。④虽与之俱学: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之:代词,指前一个人。⑤弗若之矣: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之:代词,指前一个人。
故答案为:的/弈秋的教诲/鸿鹄/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阅读文本可知,《学弈》中写了两个人物对学习的态度: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和一个人学习时三心二意。本文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才会学业有成。《多言何益》写了整天叫个不停地虾蟆、蛙尾和按时啼叫的鸡。意在告诉我们: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故答案为: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和一心想着射鸿鹄的人。/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要看准时机。
25.【答案】 发生在菜市场的—幕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令我忘不掉的人和事,有一位卖菜的大妈最令我难忘。
那是一个刮着冷风,下着大雨的天气,我接到妈妈的命令——去买菜。我打着伞,极不情愿地走出家门,因为我正在看书,而且恰好看到最精彩的地方!
卖菜的是一个穿着朴素,四十多岁的大妈。她满脸慈祥,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鱼尾纹,黑发中也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发。我拿起几个成色不错的白菜,问:“这些多少钱啊 "
“我先称一下,请稍等。"大妈爽快地接过白菜,转过身去拿秤。这时,我看到菜摊上有我最喜欢吃的水果——香蕉。我想买几个回去吃,这时才发现我的钱是买不起香蕉的!我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我可以偷偷拿一个啊!我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不过,偷偷拿一个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反正周围又没有人,我以后就不这样干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做出了决定后,偷偷瞄了一眼背对着我专心称菜的大妈,飞快地拿起一个香蕉藏到了衣服里面。“好了,3块5毛。"大妈转过身,笑眯眯地递给我装了白菜的塑料袋。我脸红了,急忙把钱递过去,转身就跑。"哎——小姑娘!”身后传来大妈的喊声。完了,被发现了!我加快速度奔跑着。尽管我使出全力,但还是被大妈追上了!我低下头,等待责骂。“小姑娘,我还没有找你钱呢!"大妈喘着气,递给我—张5角纸币。我抬起头,发现大妈连伞都没打,淋着雨就跑来了。她脸上淌着雨水,慈爱地说:“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哦!"说完就跑回菜摊的方向了。我愣住了,大妈不顾大雨倾盆给我送钱,而我却.......此时,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既感动又羞愧,我鼻子一酸。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大妈,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心里盘旋,久久不肯散去......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发生在的一幕"写一写生活中让我们难忘的事或一些场景。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选择让你难忘的人、事或场景去写。无论写什么写时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感动、高兴等内心体验,说明为什么难忘,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路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人。文章开头直接点出“有一位卖菜的大妈令我难忘”,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叙事时对妇女的描写很到位,一位热心又勤劳的妇女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1 / 1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预习模拟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4·端州模拟)下列句型转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改为转述句: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我是不是他最大的孩子。
B.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就不参加体育运动。
改为反问句:难道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就不参加体育运动吗?
C.这场电影我一定去看。
改为双重否定句:这场电影我不可能不去看。
D.我看到了他那乱莲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缩句:我看到了脸。
【答案】A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A.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改为转述句:“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我是不是他最大的孩子”时,句中的“他”指意不明,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父亲”,应改为: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我是不是父亲最大的孩子。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或缩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2.(2023·海沧)以下诗句中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志向的一项是( )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答案】A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出自苏轼的《浣溪沙》,意思是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没有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B、C、D诗句中的事物都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鉴赏一首诗时,随着诗的形象、意境,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发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要结合具体诗句体会。
3.(2023六下·黄山期末)下列句子中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像东东这样急性子的人是不可能有耐心完成这个实验的。
B.“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非登上天都峰不可。
C.站在我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竟然没认出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我这样热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功用自是不言而喻。
【答案】A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
【解析】【分析】A项“打破砂锅问到底”意思是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这句中用来描述“东东这样急性子的人”,词语运用不当;
阅读其他三项,BCD三项中词语运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2024·屏山模拟)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表达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在必得。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对友人的安慰。
D、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情厚谊,以及与好友离别的不舍。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5.(2023·鹿泉)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你如果不努力,就算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无济于事。
B.你不要急躁,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C.奶奶为了找一枚奖章,在家翻箱倒柜地忙了一上午。
D.爸爸见微知著,地理、历史、物理、自然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难不倒他。
【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结合词语的含义,ABC三项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是正确的;
D项中“见微知著”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结合句子表述,应该用“学识渊博”进行表述。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6.(2024·梅江模拟)与“翻箱倒柜”结构类似的词语是( )
A.万象更新 B.悬灯结彩 C.焉知非福 D.司空见惯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归类
【解析】【分析】“翻箱倒柜”词语结构是并列关系的联合短语,“翻箱”和“倒柜”又都是动宾结构的词语,与这个词语结构相同的是“悬灯结彩”。“司空见惯”是主谓式结构,“五湖四海”是联合式成语结构,“焉知非福”是成语故事,词语结构是主谓式结构。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词语结构,词语结构就是词语的构成形式,词语结构分为单纯词、合成词。要根据具体的词语来分析和选择。
7.(2024·抚宁模拟)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微知著(著:明显)
B.走马观花(走:牵)
C.自愧弗如(弗:强)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字词理解。做此题要先理解诗歌词句大意,再根据诗歌词句意思理解做题。A.正确。见微知著: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料到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著:明显。
B.正确。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走:骑。
C.有误。自愧弗如:自感惭愧比不上他人。弗:不。
故答案为:C
【点评】诗歌词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做题时方便搜索调取。遇到不确定的字词,也可联系诗歌词句整体进行分析解释。
8.(2023六下·揭阳期末)下列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欣喜若狂”一词不一样的是( )。
A.惊天动地 B.多如牛毛 C.闭月羞花 D.胆大包天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欣喜若狂:高兴得像发了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A.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多如牛毛:像牛毛一样多。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闭月羞花:使花儿害羞,使月亮躲藏起来。形容女子貌美。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
D.胆大包天:形容胆子非常大,敢于胡作非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9.(2024·抚宁模拟)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张爷爷的书法苍劲有力,真有笔走龙蛇之势。
B.他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实在令人信服。
C.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表演的民族舞巧夺天工,引人入胜。
D.她演奏的古筝曲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答案】C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B、D正确。
C.有误,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10.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再选择意思相同的四字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健儿在多个比赛项目上喜获金牌,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____,徐梦桃在自由式女子滑雪空中技巧决赛中____。
A.勇夺第一压轴出场 B.摘得桂冠拔得头筹 C.一举夺魁惊喜连连
【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喜获金牌的意思就是取得了冠军的胜利,金牌代表第一名、冠军的意思。与“喜获金牌”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有:勇夺第一、一举夺魁、独占鳌头、摘得桂冠、拔得头筹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即可。
二、积累运用。
11.(2024·抚宁模拟)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3)在于谦的诗中“石灰”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4)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5)《游园不值》中的“值”是“遇到”的意思。
【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语言得体;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1)正确,《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正确,即兴发言时,我们不仅要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3)在于谦的诗中“石灰”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4)有误,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5)《游园不值》中的“值”是“遇到”的意思。
故答案为:(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正确
【点评】考查了文学及文化常识,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实践作业、课文的理解。课文的理解培了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2.(2024·抚宁模拟)句子加工厂。
(1)古典诗词中意境纷繁、气象万千。请任意写出古诗词中带有“雨”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 , 。
(2)请根据例句的修辞手法,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例: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喜欢 慢 飞快
(3)不一会儿,街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缩句)
(4)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修改病句)
(5)任选一个成语,将它的意思用具体情境表现出来。
左右为难喋喋不休无独有偶
【答案】(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你看他慢的,还不如蚂蚁快。
(3)街道上挤满了人。
(4)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5)妈妈明天出差,临走前一直交代我要注意安全、按时吃饭、上学不要迟到、认真写作业……一句话要反复叮嘱三四次才肯罢休。
【知识点】修改病句;遣词造句;仿写;缩句;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填写的诗句即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带有“雨”字。
(2)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此仿句中也要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示例: 你看他慢的,还不如蚂蚁快。
(3)读句子,找到主语(街道上),谓语(挤满了),宾语(人),删去其余的修饰成分,即:街道上挤满了人。
(4)句式杂糅,删掉“的称号"或把“被评为”改成“获得了”。
(5)选择一个词语,把词语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即可。例,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故答案为:(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 你看他慢的,还不如蚂蚁快。 (3) 街道上挤满了人。 (4)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 妈妈明天出差,临走前一直交代我要注意安全、按时吃饭、上学不要迟到、认真写作业……一句话要反复叮嘱三四次才肯罢休。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古诗文的默写,有仿写,缩句,修改病句,还有情境写话。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三、快乐阅读。(30分)
(2024·抚宁模拟)阅读理解
①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③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进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东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④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体用,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⑤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3.“息”字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 B.停止,歇。 C.消息 D.利息。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解释 ;“自强不息”的“息”应选解释 。
14.选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填上相应的序号。
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反问
①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
②自古至今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
③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④当残雪还没有消融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
15.作者从 、 、 、 、 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16.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找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和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17.将文中加点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8.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13.A;B
14.C;B;D;A
15.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16.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东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7.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也是这种精神。
18.正确;错误;正确
【知识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通过介绍竹子的用途,竹子的品格,表现了竹子顽强不屈,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生命力顽强的品格,也弘扬了竹子品格所象征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息息相关:每一次呼吸都有关联,形容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词中“息"的意思是呼吸时进出的气,故选A。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所以词中“息”的意思是停止,故选B。
故答案为:A、B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①“像”是比喻词,这句话把新竹比作利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②“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睢刻”三个短句句式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③“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是一个反问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D。④“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将新竹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A。
故答案为:C、B、D、A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意思的理解。熟读文章可知,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句子是: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尽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作者的联想是: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故答案为: 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东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7.本题考查改成陈述句。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删除句尾疑问助词“吗”。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即: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故答案为: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也是这种精神。
18.本题考查辨析能力。这段的主要内容是:竹子的用途和品格。故①说法正确。竹、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故②说法不正确。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故③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2024·抚宁模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对232人使用手机好处情况调查统计
使用手机的好处 方便与人联系 获取更多信息 人数
人数 23 21 58
材料二:大家关于手机的讨论发言
菲菲:我觉得手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的好处太多了。比如,我就通过手机学到了很多知识呢。
壮壮:手机还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呢。用它可以交费、购物、挂号、导航、照相
依依:可它也有弊端,有的人成了“低头族”,他们大量的时间都在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感情都淡漠了。
淘淘:我不同意你说的。用手机不仅能给朋友发文字短信、图片、视频,还能进行语音视频通话,这难道不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吗?
呜呜:长期看手机会损坏视力,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也容易泄露出去,要是被坏人利用,那可就惨了。
材料三:减少“低头族”,降低近视率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近视大军”已高达7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在造成近视的多种原图中,因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所造成的伤害实在不容小觑(qù)。电于产品中所含的短波蓝光可以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到达视网膜。若是长时间接触,就会引起视力的损伤,甚至导致疾病。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受到蓝光的影响会更为严重,对孩子来说,电子产品要看、要用。但要“用之有道、用之有度”。电于产品的使用初衷是为了帮助成长,方便学习,若是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19.阅读材料一、二,判断以下哪项不属于手机的优势?( )
A.通过手机,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学习到很多知识。
B.人们通过手机,能增进面对面交流交往的温度。
C.用手机能给朋友发文字短信、图片、视频,还能进行语音视频通话。
D.通过手机交费、购物、导航、休闲娱乐等,能提高生活便利。
20.从材料三末句中能对应找出“得不偿失”的“得”是指 , ;“失”是指 , 。
21.【创意表达】读上面的材料,看右侧情境,你心中一定有话想说,请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答案】19.B
20.帮助成长;方便学习;手机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
21.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过于依赖手机,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应适当放下手机,多沟通,增进情感。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材料一是一则对232人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统计。材料二是微信朋友圈里大家的讨论发言。材料三主要写了世卫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近视大军"目前已达6亿,在造成近视的多种原因中,因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所造成的伤害实在不容小舰。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9.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C、D属于手机的优势。B.不属于手机的优势,人们通过手机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见面交流少了,感情都淡漠了。故选B。
故答案为:B
20.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电子产品的使用初衷是为了帮助成长,方便学习,若是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可知,“得”是指帮助成长,方便学习;“失”是指手机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
故答案为:帮助成长/方便学习/手机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对眼睛产生伤害
21.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学生结合图片内容组织语言回答即可。示例: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过于依赖手机,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应适当放下手机,多沟通,增进情感。
故答案为: 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过于依赖手机,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应适当放下手机,多沟通,增进情感。
(2024·抚宁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乙)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③,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
——《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měng)全蛙,蛙的一种。③擗(pǐ):同“敝”,困、疲劳。
22.给(甲)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以为(wéi wèi) ②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若与?
23.写出“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⑤弗若之矣
24.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中心,结合两则寓言故事,完成表格。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学弈》
《多言何益》 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按时啼叫的鸡。
【答案】22.wéi;wèi
23.的;弈秋的教诲;鸿鹄;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4.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和一心想着射鸿鹄的人。;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要看准时机。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学弈》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多言何益》告诉我们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蛤膜,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2.本题考查多音字。多音字是指具有固定字形的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为:多音字,读"wéi”时,指当作;充当。读“wèi"时,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故读音依次为: wéi、wèi。
故答案为:wéi、wèi
23.本题考查多义字。“之"的意思有:①结构助词,“的"。②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③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①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的下棋高手。之:的。②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弈秋的教导。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代词,指天鹅。④虽与之俱学: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之:代词,指前一个人。⑤弗若之矣: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之:代词,指前一个人。
故答案为:的/弈秋的教诲/鸿鹄/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阅读文本可知,《学弈》中写了两个人物对学习的态度: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和一个人学习时三心二意。本文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才会学业有成。《多言何益》写了整天叫个不停地虾蟆、蛙尾和按时啼叫的鸡。意在告诉我们: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故答案为: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和一心想着射鸿鹄的人。/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要看准时机。
四、习作(30分)
25.(2024六下·洪山月考)题目:发生在 的一幕
提示:生活中,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请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一个场景,通过具体的事把你心中的触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 发生在菜市场的—幕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令我忘不掉的人和事,有一位卖菜的大妈最令我难忘。
那是一个刮着冷风,下着大雨的天气,我接到妈妈的命令——去买菜。我打着伞,极不情愿地走出家门,因为我正在看书,而且恰好看到最精彩的地方!
卖菜的是一个穿着朴素,四十多岁的大妈。她满脸慈祥,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鱼尾纹,黑发中也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发。我拿起几个成色不错的白菜,问:“这些多少钱啊 "
“我先称一下,请稍等。"大妈爽快地接过白菜,转过身去拿秤。这时,我看到菜摊上有我最喜欢吃的水果——香蕉。我想买几个回去吃,这时才发现我的钱是买不起香蕉的!我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我可以偷偷拿一个啊!我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不过,偷偷拿一个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反正周围又没有人,我以后就不这样干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做出了决定后,偷偷瞄了一眼背对着我专心称菜的大妈,飞快地拿起一个香蕉藏到了衣服里面。“好了,3块5毛。"大妈转过身,笑眯眯地递给我装了白菜的塑料袋。我脸红了,急忙把钱递过去,转身就跑。"哎——小姑娘!”身后传来大妈的喊声。完了,被发现了!我加快速度奔跑着。尽管我使出全力,但还是被大妈追上了!我低下头,等待责骂。“小姑娘,我还没有找你钱呢!"大妈喘着气,递给我—张5角纸币。我抬起头,发现大妈连伞都没打,淋着雨就跑来了。她脸上淌着雨水,慈爱地说:“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哦!"说完就跑回菜摊的方向了。我愣住了,大妈不顾大雨倾盆给我送钱,而我却.......此时,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既感动又羞愧,我鼻子一酸。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大妈,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心里盘旋,久久不肯散去......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发生在的一幕"写一写生活中让我们难忘的事或一些场景。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选择让你难忘的人、事或场景去写。无论写什么写时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感动、高兴等内心体验,说明为什么难忘,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路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人。文章开头直接点出“有一位卖菜的大妈令我难忘”,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叙事时对妇女的描写很到位,一位热心又勤劳的妇女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