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22:1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说课稿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桃花源记 》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园。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人关系融洽而友好,但是作者又清楚的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即用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社会的标本展现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学习本文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了解那个时代。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篇文章是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个别语言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需要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出发和前面还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文章词句,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抓住重点段落分析,深入领会关键的词语所表达的内容,对文章进行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感知,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陶渊明文章创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故事情节;
(2)细心品味,从词句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的矛盾,理解作者向往的社会是像桃花源一样的人人平等、没有战争、和谐安宁、躬耕劳作的理想社会。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诵读;讨论;探究。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预设2分钟)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我会先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乌托邦”的含义,进而明确“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作者在书里描写了他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后来就用乌托邦指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是外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称赞,而我国古代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桃花源”,进而导入本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预设8分钟)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教师纠正朗读错误。其次我会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说一说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叙述了渔人打渔,误入桃花源,并目睹了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及人们闲适的生活,渔人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却始终无所得。
至此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简单的了解,这就为深入研读环节做好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和文本对话,也是我们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环节一) 说一说,品析语句(预设10分钟)
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
屏显:文字《桃花源记》第二段、第三段
问题预测:学生对课外诗词的理解可能不够精确,老师及时帮助。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2、出示背景,二探桃源
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和平,以及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桃花源外又是怎样一番场景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原年间。
资料: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赋税徭役繁重,战事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即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 《羌村·其三》)
问题1: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
问题2:桃花源里人人平等、和谐安宁、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桃花源外战乱纷飞、民不聊生,如果你是来自战乱的渔人,你喜欢在哪里生活?
问题3:这样美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呢?作者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这六个字该如何解释?
问题4: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尝试成功。
3.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问题的理解不深不全,这时教师的补充要及时,教师补充,发挥教师帮助学生作用。
(环节二)读一读,入情入境:(3分钟)
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深深铭刻在世人心里,让我们再朗读一次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一下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设计意图:再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环节三) 探一探、寻根求源(7分钟)
一探陶渊明生平背景
二探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
得出结论:他蔑视权贵、厌恶官场、归隐自豪——“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一生喜欢两样东西:
一个是美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一个是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田园悠闲的生活使他愉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的笔下几亩地、几间屋、几株树、几种花,远处村落何如,鸡鸣狗吠何处,琐琐屑屑、平平淡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闻”。 他本性所爱即山水自然,他离开官场犹如离开“樊笼”,他回到农村,躬耕田园,实现生活的理想。
设计意图:从陶渊明的作品,来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诗词归纳也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有更清晰的了解。
(四)主题归纳(预设4分钟)
桃花源一经面世,就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出你的感受。此时提出让学生用文字去表达出桃花源美好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桃花源理想是历代文人和百姓的共同追求,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桃花源理想的认识。明确: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毕竟是美好的想象,世人也必将无法再次进入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美好生活难求的情感,那里寄托了作者渴望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延伸作业(预设1分钟)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我的作业设计为:
背诵本文(全班)
2.将文中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有能力的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因为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布置了分层作业,目的是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得到信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的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