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请为三幅地图订立一个主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 程 标 准
内容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业要求: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地图和研读图片、文字史料,识别西洋的范围,准确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概况、特点、性质,概述其历史意义,初步具有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图片、文字史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倭(wō)患严重的原因,列举戚继光抗倭的成就,感悟戚继光以民族危机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气节。
3.通过阅读教材和梳理时间轴,简述葡萄牙攫(jué)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树立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准确理解史事的意识。
4.通过对比明朝不同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明朝不同的影响,形成中国和平发展离不开海洋的海洋意识。通过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形成阶段,认识“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是传承与创新关系,以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树立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海之和—以德睦邻 海上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西洋之行经历了什么?
西洋在哪?
《天妃灵应之记》碑
俗称“郑和碑”,碑文由郑和亲自撰写,记录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和结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同时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块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纪事碑刻。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文莱
任务1:通过研读文字史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指向目标1)
材料一 皇上嘉其(海外番国)忠诚,命和(郑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赠送)币往赉(là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宣扬朝廷恩德教化)而柔远人(安抚远方的人民)也。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材料二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史 料 实 证
“示中国富强”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人物扫描
明成祖为什么会把远航的任务交给郑和?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指向目标4)
郑和宝船(模型)
先进的造船技术
和航海技术
指南针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丰富的地理知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丰富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任务2:阅读教材71-72页,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自主完成表格,并在课本标画。(指向目标1)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
刘家港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特点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约160人
船数 大船63艘(连小船共百余艘) 17艘 4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三位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郑和的远航有哪些特点?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任务3:通过研读文字史料,分析并概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指向目标1)
材料一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途径锡兰山王国时,其国王攻击中国船团。郑和生擒国王,并把他送到中国。但中国没有杀他,反而将他送回锡兰山。后锡兰山成为中国最忠实的盟邦,每届国王即位,一定请中国册封。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莫不争先呈献,或遣(派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文表朝贡。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为了专制统治,加强海禁政策。然而,海禁政策并没有起到维护明朝安全的作用,反而加剧了来自于海上的侵略——
郑和后续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后续
郑和后续
海之战—倭寇来犯 殖民侵略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称为“倭寇”
谁是“倭寇”?
材料一 滨海细民(平民),以海禁太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嘉靖平倭祗役纪略》
注:明世宗:年号嘉靖(1521年-1567年)
任务4:研读史料,分析明朝中后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向目标2、4)
材料二 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水陆均缺额在半数以上,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既不能御倭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陆上。
——《浅析明朝倭寇问题役纪略》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加强迫使一些百姓从事海盗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任务5:阅读教材74页,列举戚继光抗倭的成就。(指向目标2)
浙江平倭
台州九战九捷
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指向目标2)
家 国 情 怀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
1553年
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任务6:阅读教材,梳理时间轴,简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历史史实。(指向目标3)
郑和后续
海之思—开放包容 经略海洋
历史告诉我们海禁与闭关锁国并不能成为国家安全保障,只有强大的国力、开放的姿态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成为海洋的主人。
古代丝绸之路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代丝绸之路,在历代王朝的经略中获得发展,郑和下西洋无疑是古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
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示意图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创新
1.“(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检测目标1)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检测目标1)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C
你达标了吗
【D】
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检测目标1)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C
4.明朝的倭寇是指当时 (检测目标2)
A.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B.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
C.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D.欧洲殖民者
A
5.他临危受命,率部英勇抗倭,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是
(检测目标2)
A.郑和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6.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1553年,以欺骗方式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检测目标3)
A.西班牙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