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18: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七年级下册
1.积累重点词语,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章设置悬念和误会的构思特点,理解标题的妙处。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他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生活了几十年,其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作品有《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鹿衔草》等。其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走近作者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自己生活多年的边疆,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山里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小茅屋提供干柴、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人的方便,给小茅屋补充柴、米的行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撵( ) 驿路( ) 陡峭( )
竹篾( ) 修葺( ) 折损( )
露宿( ) 喷香( )
恍惚( ) 菌子( )香气四溢( )
字音字形
niǎn
qiào
miè

zhé
jùn
huǎng hū

pèn

lù sù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词义理解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驿路梨花----
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
1.划分文章层次。
2.勾画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二(9-12)
写“我”和老余在深山赶路,在梨花林中发现小屋。
写小茅屋使我们解除了疲劳、饥饿,我们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一(1-8)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五(37):
写小姑娘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再写梨花,引用诗句点题。
四(28-36)
三(13-27)
写我们和瑶族老人之间的误会,及从瑶族老人那里得知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战士
1.文中写到了哪些人?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我”和老余:在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休息;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歇息;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这些人物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这些人物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精读课文
出现 顺序 人 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
2 瑶族老人
3 梨花妹妹
4 解放军
5 梨花姑娘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出现顺序 人 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现在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修葺小茅屋 为方便后来人 现在
3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小茅屋盖好后至她出嫁前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他们中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发现小茅屋—— 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跟小茅屋有关的故事——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
根据“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理清文章思路。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
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这两种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试找出文中插叙的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第22-24段:插叙瑶族老人讲述在山中迷路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
借老人的讲述交代了“屋主人”。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实,表现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第33段
插叙:哈尼小姑娘讲述小屋的来历。
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更曲折,又揭示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试找出文中插叙的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插叙
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1)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文章内容;(2)推动情节发展;(3)为下文内容做铺垫;(4)衬托、刻画、突出人物形象;(5)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和两个误会,说说其表达效果。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不是主人,主人家是谁呢?
悬念三:房子是解放军战士盖的,为什么盖房子?
误会一:误以为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
误会二:误以为梨花是房子的主人。
解开误会:解放军为了方便路人盖房子,梨花和她妹妹照看小茅屋。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设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和两个误会,说说其表达效果。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
我喜欢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文中人物形象较多,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我喜欢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较多,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我喜欢梨花的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较多,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我喜欢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较多,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我喜欢“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较多,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文中的梨花姑娘并没有出场,形象却十分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的。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间接描写从侧面刻画
通过对自然景物梨花的描写。文中多处描写美丽、洁白、香气四溢的梨花,以梨花之美衬托人物之美,赞美梨花姑娘心灵的美好。
通过他人的讲述。瑶族老人的讲述、梨花妹妹的讲述,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的缘由,表现了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对小茅屋中物品的描写。从“我”和老余的视角,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细腻而有层次地描写了小茅屋内的陈列,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细心、周到、乐于助人。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间接描写从侧面刻画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驿路梨花----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表现出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同时,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说结尾,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崇敬之情。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想一想,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
乐的高尚品德。
跳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
驿路梨花
梨花林中发现小屋
小屋解除我们的疲劳、饥饿
得知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山峦层叠天色晚,做铺垫
小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小屋主人周到,彰显品质
猜小屋主人,深化悬念
误认小屋主人,再设悬念
说出小屋主人名字,似解悬念
小姑娘讲述小屋来历
讲出盖屋之人,又生悬念
小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梨花衬人,心灵纯美
雷锋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