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22: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变”中漫溯——《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
作者述缘起
《故乡》教学案例设计缘起:5年前,第一次上公开课,内容也为《故乡》,按照老模式,老传统,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场来找“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从而推测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出现以下问题:
1学生细节寻找散而乱,从而导致思路不清晰且耗时过多。
2由于前面环节耗时过多,学生对材料掌握不够,导致在课堂上对老师的层级问题抓不中要害,无法对文章的理解进入深度思考。
3对文本材料未进行有效筛选与剪裁,使得整个文本的解读单薄而散乱。
五年中,随着对课堂,对语文的理解逐步深入,我时常想起如果再让我执教《故乡》,我要怎么改进。我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要怎么传达给学生,而不让学生觉得生硬不自然?这样长的文章,该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做到文本细分,又能做到深度挖掘?
我和我的同仁们在办公室里不断的去讨论这个事,收到了他们非常好的创意式的解决方案,于是,就有了我这堂课的初步设想:
01
用作业的形式倒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并且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由对比的表格图换成了思维导图。
0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101平台上发布问题讨论,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表看法,从而真正做到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只针对问题与理解上的误差进行有效点拨。
03
《故乡》的内容量极大,牢牢抓住”变“这个词,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一个活动化的加工,通过寻变之相到思变之因,问变之路,悟变之志,期变之美这几个环节把情节,人物,环境,主题,乃至课后作业等做一个有机的整合。
经过三次磨课,内部细节的打磨与调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堂课。感谢我的语文组同仁们,做我的后盾,支援,与灵感缪斯。
《故乡》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变”一词来呈现“闰土”和“杨二嫂”的苦难人生,从而体现主旨。
2. 理解“希望”概念,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改变社会的励志力量。
重点:.通过“变”一词来呈现“闰土”和“杨二嫂”的苦难人生,从而体现主旨。
难点:理解“希望”核心概念,感受作者强烈情感。
核心素养培养:文本分析能力,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思维导图,知人论世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充分运用101平台,在语文课堂上的初尝试。
课前布置任务:
1,请以“变”为中心,给《故乡》完成一个思维导图。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那句话?请发表在101平台的讨论区。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故乡》的情节,发现《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具体描绘了他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故乡的人或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具体的变化是什么呢?我让同学们回家做了一个课后作业,请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初这些变化,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所做的思维导图是怎样的。
(挑选同学们所做的思维导图,点评几幅优秀作品)
二,寻变之相
在这些优秀的思维导图中,我挑选了其中一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思维导图还又没有补充,先请这幅思维导图的作者来做一做说明与阐释。
该生思维导图如下:
好,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个思维导图有何处可以补充?要求结合文本细节进行分析。
从这则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变得如何了?
思维导图预设:
从这张故乡变化图中,你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故乡之变,变得全面衰败,每况愈下。
那么,坏在何处?
明确:精神变得麻木,关系变得隔膜,人性变得卑劣,希望变得渺茫。
三,思变之因
故乡变化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几段关于原因的话,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展示):
1.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2.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点播朗读。并对这些原因的背后进行深入分析)
但这还只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何在呢?
此处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1.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北京,清政府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要求赔款列强近4亿5千万量白银偿还各国,且计息,最后共计9亿多,这九亿多最后分摊到各省及各色人等。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民主共和制很快被军阀专制取代,军阀混战,官绅勾结。
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在1921年来到中国所拍摄的一些真实照片。
请同学说一说,导致闰土如此痛苦,麻木到极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压榨,国家的混乱,军阀割据的倾轧…………
继续追问:在这《故乡》中,是不是只有闰土这样苦?还有谁苦?请说说理由。
明确:杨二嫂也很苦,是苦难,是现实的压榨让她的人性变得如此刻薄,她所顺走的东西都是一些小东西,如手套,如狗气杀,她的家境也在这30年中变得破落。她终日坐着,悠闲自在,现在却只能到处奔波,去顺别人的东西。她的颧骨变高了,也没有搽白粉了,这说明她瘦了,她也没有什么闲钱来搽白粉了。
“我”也很苦,“我”的家境破落,只得变卖家产,异地居住,辛苦辗转奔波,“我”的母亲也现出凄凉的神情,这说明这三十年终究是颇多不如意。
可见:在故乡中,没有人能幸免,在黑暗的一切笼罩之下,众生皆苦,真正的水生火热,谁也没好过谁。谁都在这场社会苦海中以各种方式在挣扎。
四,问“变”之路
在这每况愈下的全面衰败中,是不是就毫无希望了呢?请同学们思考,在这所有向下变化的力量中,有没有那股向上变的力量在?是什么?
明确:“我”
虽然“我”如此辛苦辗转,但在这辗转中,“我”在不停的思考,很鲜明的感知到了故乡的变化,并很深切的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所以他说了这样一些话:
(课件展示)
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种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1.:“我”明确的知道未来所要过的生活吗?
明确:不清晰,因为文中是这样说的: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说明他的内心其实是很迷茫的,对未来并不清晰。
提问2:想到希望,为什么又害怕起来了呢?
明确:他感觉到自己所要创造的新生活,可能很渺茫,并且任务非常艰巨,难以实现。
提问3:如何理解结尾这句话?
(提前布置作业在101平台上,现在就可以拿出来进行点评。)
五,悟“变”之志
主题展示:作者写《故乡》其目的是什么?(采取填空形式)
作者通过描写“我”的一次回乡经历,重点描绘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深刻揭示了农民在( )与( )的剥削,掠夺下的悲惨命运,旧社会乡村全面凋敝衰败的情景,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 ),精神上的( ),表达了对底层农民的( )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 )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我”的一次回乡经历,重点描绘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深刻揭示了农民在( 帝国主义 )与( 封建主义 )的剥削,掠夺下的悲惨命运,旧社会乡村全面凋敝衰败的情景,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 隔膜 ),精神上的(麻木 ),表达了对底层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
六,期“变”之美
课后作业:
时隔20年之后,宏儿路过故乡,他见到了儿时好友水生,那个曾经衰败的故乡变成什么样了呢?请依据历史走向,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续写见面情景,字数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精神变得麻木
变:人性变得卑劣
关系变得隔膜
希望变得渺茫
建议:
1. 可能需要师生互动配合密切,才能进行深度挖掘。
2. 内容上,可能量有些多,要进行适度删减。
《故乡》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变”一词来呈现“闰土”和“杨二嫂”的苦难人生,从而体现主旨。
2. 理解“希望”概念,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改变社会的励志力量。
重点:.通过“变”一词来呈现“闰土”和“杨二嫂”的苦难人生,从而体现主旨。
难点:理解“希望”核心概念,感受作者强烈情感。
核心素养培养:文本分析能力,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思维导图,知人论世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充分运用101平台,在语文课堂上的初尝试。
课前布置任务:
1.请以“变”为中心,给《故乡》完成一个思维导图。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那句话?请发表在101平台的讨论区。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故乡》的情节,发现《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具体描绘了他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故乡的人或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具体的变化是什么呢?我让同学们回家做了一个课后作业,请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初这些变化,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所做的思维导图是怎样的。
(挑选同学们所做的思维导图,点评几幅优秀作品)
二,寻变之相
在这些优秀的思维导图中,我挑选了其中一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思维导图还又没有补充,先请这幅思维导图的作者来做一做说明与阐释。
该生思维导图如下:
好,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个思维导图有何处可以补充?要求结合文本细节进行分析。
针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和表现,来说一说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思维导图预设:
从这张故乡变化图中,你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故乡之变,变得全面衰败,每况愈下。
那么,坏在何处?
明确:精神变得麻木,关系变得隔膜,人性变得卑劣,希望变得渺茫。
三,思变之因
故乡变化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几段关于原因的话,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展示):
1.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2.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点播朗读。并对这些原因的背后进行深入分析)
但这还只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何在呢?
此处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1.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北京,清政府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要求赔款列强近4亿5千万量白银偿还各国,且计息,最后共计9亿多,这九亿多最后分摊到各省及各色人等。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民主共和制很快被军阀专制取代,军阀混战,官绅勾结。
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在1921年来到中国所拍摄的一些真实照片。(课件展示)
请同学说一说,导致闰土如此痛苦,麻木到极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压榨,国家的混乱,军阀割据的倾轧…………
继续追问:在这《故乡》中,是不是只有闰土这样苦?还有谁苦?请说说理由。
明确:杨二嫂也很苦,是苦难,是现实的压榨让她的人性变得如此刻薄,她所顺走的东西都是一些小东西,如手套,如狗气杀,她的家境也在这30年中变得破落。她终日坐着,悠闲自在,现在却只能到处奔波,去顺别人的东西。她的颧骨变高了,也没有搽白粉了,这说明她瘦了,她也没有什么闲钱来搽白粉了。
“我”也很苦,“我”的家境破落,只得变卖家产,异地居住,辛苦辗转奔波,“我”的母亲也现出凄凉的神情,这说明这三十年终究是颇多不如意。
可见:在故乡中,没有人能幸免,在黑暗的一切笼罩之下,众生皆苦,真正的水生火热,谁也没好过谁。谁都在这场社会苦海中以各种方式在挣扎。
四,问“变”之路
在这每况愈下的全面衰败中,是不是就毫无希望了呢?请同学们思考,在这所有向下变化的力量中,有没有那股向上变的力量在?是什么?
明确:“我”
虽然“我”如此辛苦辗转,但在这辗转中,“我”在不停的思考,很鲜明的感知到了故乡的变化,并很深切的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所以他说了这样一些话:
(课件展示)
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种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1.:“我”明确的知道未来所要过的生活吗?
明确:不清晰,因为文中是这样说的: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说明他的内心其实是很迷茫的,对未来并不清晰。
提问2:想到希望,为什么又害怕起来了呢?
明确:他感觉到自己所要创造的新生活,可能很渺茫,并且任务非常艰巨,难以实现。
提问3:如何理解结尾这句话?(提前布置作业在101平台上,现在就可以拿出来进行点评。)
(在点评中进行深入,深化,升华)
总结:走,意味着这希望之路必须通过实践创造出来,走的人多了,意味着这希望之路必须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追随,共同去改变,路成,希望就会变成实现。旧故乡只有在这样的希望之路之下才能变成新中国!)
五,期“变”之美
课后作业:
时隔20年之后,宏儿路过故乡,他见到了儿时好友水生,那个曾经衰败的故乡变成什么样了呢?请依据历史走向,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续写见面情景,字数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建议:
1. 内容上已经进行了适度删减。但是,关于“希望”的部分一定要出来。要强调,才会有更多的正能量。
2. 中间关于变坏的内容,和前面的关于“变”的现象之间有些重复,时间上耗时过多,可以进行整合。
3. 板书设计上,还可以更精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