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乃统天
THE RULE OF THE YUAN DYNASTY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初中历史课件
1)识读地图,知道元朝的广阔疆域,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知道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主权意识。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辨析材料,能够客观评价蒙古帝国西征的影响,了解元朝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大背景,能够借由回族的形成、白塔寺等遗迹,阐释元朝的民族交流交融现象,并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识读地图,能准确说出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并能围绕中央集权的大概念,借助图示,联系唐宋时期的史事,理解行省制度的作用意义,知道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课堂导入
有一天忽必烈正在看儒家典籍。当他翻阅《易传》(该书是对儒家经典《易经》的注释)时,看到书中有这么一句: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他于是请旁边的儒生给他翻译下,儒生便说:
“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初始本原。
这种元气便统治着大自然。”
忽必烈喜不喜欢这个“元”? 你如何知道的?他又为什么喜欢呢?
DAIZAIQIANYUAN
西汉疆域
唐朝疆域
元朝疆域
*图片来自史图馆
与西汉、唐朝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
生活在元朝的人,会如何介绍元朝的辽阔疆域呢?(同学上来比划)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如何评价蒙古帝国对外扩张的影响?
TAOLUN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
——摘编自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一
MATERIAL 1
④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这些从西域迁移来东方的人,被当地人如何称呼呢?
QUESTION
WANWUZISHI
我国历史上
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穆斯林
维吾尔族
蒙古族
汉族
回族
今天各个民族语言中对“回族”的其他称谓:
藏族将回族称为“卡西(Kace)”,可能因为西藏部分回族来自克什米尔;
蒙古族称回族为Hotun,据说当地回族来自和田;
新疆维吾尔族则将回族称为“东干(Tung’gan)”,据说因为当地回族来自潼关;
云南的佤族和傣族将回族称为“帕西(Basi)”,意为来自波斯的人。
——摘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元代回回遍天下” ——《明史·西域传》
对“回族”的不同称呼反映出回族的形成具有什么特点?
他们来源广泛,通过迁移,和汉族或其他民族杂居、通婚。
NAITONGTIAN
请阅读教材52页第三自然段,补充图片划线空白处。然后从(秦朝、隋唐、宋朝)选词完成右侧划线处。并尝试说明元朝政治的特点。
皇帝
_____(军权)
_____(监察权)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_____(政权)
元朝中央行政机构图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______设立枢密院
宋朝
______完善三省六部制
隋唐
______设立御史大夫
秦朝
元朝政治的特点
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
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______”,直属于______。
腹里
中书省
中书省的双重属性:
中书省既是中央中枢机构,
也是腹里的地区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的属性:
地方上遇到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上处理,带有“行中书省事”的头衔,简称“______”。
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
地方自主性大不大?会不会形成割据?
变成
行省制度
唐宋元三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关系,能用哪个天平来代表?为什么?
TAOLUN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军权、政权、财权)
地方
中央
中央
中央
地方
地方
对外作战屡屡求和、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唐朝设节度使
(地方掌握军权、政权和财权)
后来爆发“安史之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元朝的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平衡。
我们如何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今天中国的省制跟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
TAOLUN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积极影响
元朝是否在所有地方都设的是行省呢?
TAOLUN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地区,
人们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元朝统治者如何解决呢?
台湾地区与大陆交通不便,元朝统治者该如何管理呢?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这些地方又如何管理呢
中央政府 在西藏和台湾地区正式设立机构。
首次在西藏和台湾地区正式设立机构有什么意义呢?
QUESTION
西藏和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西域、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现今北京城内为数不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北京妙应寺始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是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查选址,经帝师八思巴推荐,由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的,时称“大圣寿万安寺”。作为忽必烈的家庙,成为元朝皇族祭祀祈福的活动中心。
——北京白塔寺管理处
当我们今天看到北京的这座藏传佛教寺庙,被元朝皇帝当作是家庙。小小的白塔寺,它见证了多少历史呢?
它见证了西藏归属中国;
它见证了境内汉、藏、蒙古等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它见证了元朝对少数民族信仰的尊重。
……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的统治
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制度。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首次在西藏和台湾地区设置机构。
学习完本课,关于如何促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1、《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认为:“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禅让制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4、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3、下列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地区的历史(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蒙古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D.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课后作业
1、有人认为忽必烈是蒙古大汗,而不是中原皇帝。
学习完本课,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请给出你的观点和依据。
2、学有余力的同学们下去后可以搜集资料,比较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分封制的异同。
MEETING AFTER MEETING MOUNTAINS AND RIVERS课题 七下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2022年新课标中关于本课内容记记述分为两个层面,“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通过地图,了解到元朝的广阔疆域,知道元朝对地方和边疆的管辖措施,了解行省制度创设的意义,以及西藏和台湾地区正式并入我国版图,明确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另外,学生还需要借助元朝广阔疆域了解元朝的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知道元朝开始形成的回族,懂得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了解元朝对丝绸之路的保护和驿站的开设,促进中外交流,使得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其产生的影响。
教 材 分 析 本课共三个子目: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构成总分关系,元朝的疆域辽阔,一是域内民族进一步交流交往交融,二是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三是边疆地区,元朝对西藏和台湾地区是如何管辖的。最终主题收回到元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整课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学 情 分 析 初一阶段的学生,对元朝的历史了解的不多。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从文本和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老师可以充分放手学生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但是在材料文本的概括和归纳方面,还需要老师做好知识的铺垫,在提问的处理上循循善诱。比如在对蒙古侵略这样的历史事件,要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做辩证分析。 对于元朝的民族交融,汉族学生会对回族和藏族会缺少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借由白塔寺等遗迹去带领学生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形成并让学生初步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 学生在理解“中央集权”这种抽象概念时,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里可以用图示法,像权力示意图,和天平来解释中央地方权力比重大小,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最后,许多学生在说明西藏和台湾等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会缺少证据的佐证说明,在这里要强调元朝设立的机构,强化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教 学 目 标 识读地图,知道元朝的广阔疆域,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知道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意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辨析材料,能够客观评价蒙古帝国西征的影响,了解元朝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大背景,能够借由回族的形成、白塔寺等遗迹,阐释元朝的民族交流交融现象。(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识读地图,能准确说出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并能围绕中央集权的大概念,借助图示,联系唐宋时期的史事,理解行省制度的进步意义,知道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重点 知道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难点 理解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民族交融的贡献。
教学准备 无。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P3构建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本课的标题,其实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皇帝也看过,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① 忽必烈对汉族文化特别感兴趣之后,一天,他正在看《易传》,看到这一句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引导学生结合翻译来思考,忽必烈对这句话的“元”字,是否喜欢,为什么喜欢? 学生:喜欢,因为这个“元”很大,并且对他来说,这还是一种新的开始。 ①:本课的标题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元。”作为线索,能够很好贯穿本课的内容,也能让同学们对本课内容有个提纲挈领式的认知。 通过问题前置,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P4第一节:大哉乾元 P5教师:忽必烈喜欢这个“大”字,我们来看看元朝的疆域,与汉唐的极盛时期相比,元朝的疆域相比多出了哪些部分?② 学生:(结合地图,指出东北、台湾和西藏等区域) 教师:比前朝地疆域多出这么多,可以看出,元朝的将疆域怎么样? 学生: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P6(过渡)很好,元朝的疆域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蒙古民族对外征战,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蒙古的西征呢?③ 教师呈现材料:并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学生可以讨论。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评价。 (1)给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2)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提问:元朝时期,大量西域的人口来到华夏,他们被称为什么呢? 学生:??? 教师交待: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 (在课件这一页的备注里会有这点内容。) (4)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教师提问:这条“道路”叫什么呢?......元朝时有一个旅行家,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到中国,他是谁呢? 学生:丝绸之路......马可波罗。 P7第二节:万物资始 过渡:忽必烈喜欢元,不仅因为它的“大”,还有它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个始,会有什么意思呢? (学生:开始,第一个,第一次,最先......) 对,没错,那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2页前两个自然段,看看元朝有什么创始性的功绩?④ P8:学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P9:学生:在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教师进而追问,回族是什么形成的呀? 学生:阅读文本回答。 教师:在蒙古西征之后,大量民族迁移,有因为战争被迫过来中国的,还有走丝绸之路过来中国交流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跟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长期聚居,通婚,然后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P10:我们可以看看今天中国境内,不同地方对回族的称呼,我们能看出回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呢?⑤ 学生:他们来源广泛,经过迁徙,和汉族等聚居...... (过渡)没错。正是在元朝广阔的疆域里,不同民族得以进一步交流交往,经过迁徙,聚居和通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那么,现在元朝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又该如何进行统治呢?请看第三节,乃统天。 P11:第三节:乃统天 P12:元朝在中央是如何治理的呢? 教师呈现元朝中央行政机构图,请学生阅读52页第三自然段并补充完整。 教师进而呈现表格,请学生从(秦朝、隋唐、宋朝)选词完成右侧划线处。并尝试说明元朝政治的特点。⑥ 学生:元朝在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机构。枢密院,是宋朝设立的,中书省和六部,是隋唐时期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元朝设御史台,也是借鉴了秦朝设立御史大夫。 教师:没错,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是在政治制度上,他是继承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说,元朝的统治者,延续了中华文明。 P13:元朝的中书省还有个功能,同学们请看地图。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元朝中书省的双重性质。 它不仅是中央中枢机构,管辖着六部,同时也是腹里的地区最高行政机构。 那如果地方出事了,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看52页下面的相关史实。 P14: 学生:地方上遇到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上处理, 教师:那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的头衔,简称什么呢? 学生:行省。 教师呈现中书省权力示意图⑦:那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在中书省把官员派到地方去处理问题,说明最开始这些行省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但是后来,地方一直有事,怎么办呢? 学生:那就把他们变成长期的 教师:对,到了忽必烈后期,行省慢慢变成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设路府州县。那么问题又来了, 地方自主性大不大?这些行省会不会形成割据呢? P15:在讲这个问题前,需要同学们回顾下前面所学的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状况。 请同学们思考唐宋元三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关系,老师在这里给出了三个天平,你觉得各个朝代能用哪个天平来代表中央地方关系?为什么?⑧ 学生:地方权力比中央重的是唐朝,因为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有军权、政权和财权,逐渐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回答的太对了!那宋朝呢? 学生:宋朝应该是中央权力大于地方。宋太祖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利用杯酒释兵权和更戍法,削弱地方军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削弱了地方政权,还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权,最终导致宋朝地方力量薄弱,在对外作战中连连失败。 教师:回答的也很正确!是这样的。那元朝的行省制度呢?地方的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重大事务都要报告中书省裁定,军权在中央有枢密院统帅,这样使得行省的权力大而不专,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平衡点。 P16: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呢? 学生: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呈现元朝的地图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中国的省制跟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⑨ 学生:中国的省制就是从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师:没错啊,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也就是我们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P17:那元朝是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设行省呢?请同学们看地图。⑩ 学生:这里不是,这里是宣政院辖地。 学生:这里也不是,这里是琉球,没有行省。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比较细致啊,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在地图上是空白的,就在宣政院上面的那块,那里是哪里呀? 学生:这里是西域,元朝在这里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教师:没错。那现在我们来看看,西藏地区, 人们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元朝统治者如何管理呢? 学生: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政院。 教师:是的,那台湾地区呢? 学生: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教师:之前有没有朝代在西域设置机构? 学生:有,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教师:那有没有朝代在西藏和台湾设置机构呢? 学生:没有。 教师:也就是说,元朝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是中央王朝首次在这里设置机构。那这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说明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教师:对,还可以说明什么? 学生:西域、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18教师:很好!请同学们再看看北京的白塔寺以及管理处给出的简介。当我们今天看到北京的这座藏传佛教寺庙,被元朝皇帝当作是家庙。小小的白塔寺,它见证了多少历史呢? 学生:它见证了西藏归属中国; 它见证了境内汉、藏、蒙古等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它见证了元朝对少数民族信仰的尊重。 P19:教师小结。 P2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说道: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同学们,学习完本课,关于如何促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师:很好!那我们这节课新课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练习。 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比较三个朝代的疆域,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③:通过史料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对蒙古西征进行辩证评价,全面认识蒙古西征的影响。 尤其是民族交融和中外交通交流上,可以适当延伸下,谈及下“回回”与元朝的“丝绸之路”。 ④让学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和关键信息。 ⑤同时,通过图片和称谓,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回族形成的特点,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增强学生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⑥:通过让学生完成元朝机构结构图,给出中原王朝的参照,让学生们形成纵向联系的学习观念,同时也向学生传达出,元朝的政治文明是和汉唐具有延续性的。 ⑦政治制度对于初一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用示意图的形式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行省制度的推行。 ⑧以大概念“中央集权”作为切口,用天平的图示来衡量唐朝、宋朝和元朝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对比,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大历史观。 在已有的知识上建立知识的拓展,注重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最近学习区”,符合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⑨通过古今的联系,引导同学们关注现实,注重观察生活中的活历史,历史在现今的存在,并尝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⑩始终用问题引领,来贯穿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用寻宝的语气告诉学生寻找元朝境内没有设置行省的区域。 通过出示相关的材料,引导同学们思考,在这些地方是如何管理的?
拓展阅读 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0集 忽必烈大帝
课程小结 详见PPT
作业布置 小论文撰写:有人认为忽必烈是蒙古大汗,而不是中原皇帝。学习完本课,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请给出你的观点和依据。 2、搜集资料,比较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分封制的异同。
板书设计 元朝的统治 大 元朝的疆域 对蒙古西征的评价? 始 (1)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2)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统 (1)地方:行省制度 意义 (2)西藏:宣政院 意义 (3)台湾:澎湖巡检司 意义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