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下3.14《明朝的统治》课件+教案【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下3.14《明朝的统治》课件+教案【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16:39:50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点击此处开启称帝之旅
明朝的统治
如何从零开始当皇帝?
第一步
打天下
建立统一政权
第二步
守天下
巩固统治、加强皇权
第三步
治天下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朱元璋是如何做的?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初中历史课件
1)掌握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归纳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以及历史影响;对朱元璋进行正确的历史评价。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科举考试的历史变革,分析“八股文”的弊端。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史料实证
打天下——明朝的建立
守天下——朱元璋强化皇权
治天下——八股文与经济发展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1398)
放牛娃
乞丐
和尚
起义军领袖
明朝开国皇帝
改名为“朱元璋”,谐音“诛元璋”,将自身化为诛灭元朝的利器,起义是朱元璋的人生转折点。
为什么要起义?
第一季:打天下
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尊。 ——《洪武实录》
材料一
MATERIAL 1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
第一季:打天下
第一季:打天下
朱元璋
朱元璋
张士诚
1351刘福通
陈友谅
乱世群雄割据,赢到最后的秘诀是:
第一季:打天下
明朝
朝代
1368
建立时间
明太祖朱元璋
建立者
应天府(南京)
都城
阅读课本 填一填
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迁都到北京
打天下(√)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
如今我终于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了大明皇帝!然而天下初定,不服者甚多:在地方上,被我征讨过的军阀、前朝余党尚在;在朝堂上,我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也根基不稳;并且回想起元末地方行省分裂、中央皇权旁落的教训,朕实在寝食难安,各位军师是否有良方助我稳定朝野?
必须加强皇权
第二季:守天下
军师献策
军师献策:如何对症下药?
分割地方长官权力、派亲信镇守地方,巩固疆域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核心:加强皇权
元 末
地方:行省制,地方行中书省长官权力过大,分裂割据。
中央:朝臣权力过大,皇权旁落成为傀儡
元 末
明 初
地方:刚刚统一,地方残余势力仍在。
中央:平民皇帝根基不稳。
明 初
加强皇权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行中书省
中央
中央
布政使司
(军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军务)
按察使司(司法)
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司互相牵制,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明朝的统治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地方
2)朱元璋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
材料二
MATERIAL 2
想一想
回忆历史上有哪些类似的分封?有什么弊端?
明朝的统治
地方的势力隐患逐渐消除,中央朝廷的事则更为头痛,以丞相为首的一众大臣不顾朕的旨意肆意妄为,隐隐有复现元末朝倾权野之相!朕心里有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打算,只是……
第二季:守天下
朱元璋有什么前所未有的打算?又为什么想到这个打算?
如果你是朱元璋,你要怎么办?
这个官员总是奏我的谗言,给他贬官,这个奏折就不用呈给皇上了,下去办吧。
丞相
丞相大人,这是地方使司呈给皇上的奏折,请您查阅。
官员
遵命,丞相大人!
官员
最后的丞相:胡惟庸
8-
8-
历史重现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央
1)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集中。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刑罚。”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MATERIAL 3
中书省(丞相)
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本质还是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朝的统治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殿









1380年,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但问题是皇帝一人根本处理不了海量的奏章与政务。
于是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大学士并没有实权,只是幕僚秘书性质。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直接提拔杨士奇等七人入职内阁,参与政务,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直到明英宗即位后,内阁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皇帝通过票拟、朱批跟内阁学士们商量国事,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制度也成熟定型。
殿阁大学士
创立内阁
票拟、朱批,内阁制度成熟
朱元璋
朱棣
明英宗
明朝的统治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央
2)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朝廷兵权过于集中,随时都有造反的风险,为了守天下,不得不防啊!
明朝的统治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央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我每日都待在皇宫处理军国大事,如果官场有背叛、造反的倾向,我怎么能第一时间掌握呢?我需要设立一个特务机构成为我的耳目!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央
明成祖成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并称为“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东厂
锦衣卫
8-
这体现了什么?
8-
历史重现
哈哈,锦衣卫把你生气的画像给我看了。
皇上
宋讷,你昨天为什么生气啊?
皇上
因为书童打翻了我的茶杯,皇上为何知道?
官员
国子监祭酒 宋讷
明朝的统治
第二季:守天下
加强皇权的措施:影响
皇帝
内阁(明成祖)
五军都督府
六部
锦衣卫、东厂(明成祖)
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守天下(√)
如何评价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材料四
MATERIAL 4
后世流传的朱元璋画像
利: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弊:皇权高度集中失去制约;厂卫特务机构造成社会恐怖;国家兴衰依靠皇帝个人的素养,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治天下
明朝的统治
第三季:治天下
朕已经完成了打天下和守天下的历史任务,接下来大明王朝的治理,就看子孙后代们了。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科举考试的变化
政治:科举考试的变化
历代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出现的变化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宋朝
明朝
分科考试
创立科举制
增加科举
考试科目
创立殿试武举
增加取士名额公平规范考试

明朝的统治
第三季:治天下
八股文
朱熹《四书集注》
答案解释
阅读课本 填一填
第三季:治天下
“四书”、“五经”
题目范围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后四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八股文”
答案解释
思想文化:思想僵化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材料五
MATERIAL 5
古代科技发明占比表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八股文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阅读课文,填一填
引进推广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
棉织业从南方推广到北方
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北京、南京
商帮:晋商、徽商
治天下(√)
“从零开始当皇帝”已经完结,谈一谈你们的学习感受?
正确评价朱元璋
加强皇权的利与弊
八股文的历史危害
……
明朝的统治
一、打天下

时间:1368
定都:应天府(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二、守天下

三、治天下

明朝的建立
全面改革官制
影响
设置“厂卫”监视军民
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央:废丞相,分散兵权
地方:设三司,封王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政治: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文
思想:思想僵化
1.( 2023·四川雅安) 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
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示是明朝的行政机构图,明太祖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锦衣卫,设立五军都督府,直接掌握军政大权,通过这些措施,明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项;明朝皇权大大加强,排除B项;材料是写明朝中央官制,没有涉及“分割地方权力”,地方制度是“三司”,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湖北恩施)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正确;朱元璋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明代科举为八股文,钳制了思想,材料没体现,排除CD。
3.(2023·湖北宜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八股之害”“败坏人才”可以知道本题强调八股取士对思想僵化、败坏人才的危害。八股取士的原因、目的是为了钳制思想、巩固统治;八股取士的形式是科举文章只能以“四书”、“五经”为范围,要以“八股”的形式答卷,不符题意,排除ABC。
4 .(2023·山东潍坊)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设立阁臣”“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阁权强大时负责票拟奏章,但内阁始终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皇权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题干并未反映出中央机构完善,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文学,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文臣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节选)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
MATERIAL
【答案】
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详解】弊端:据材料“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所学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作答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目的: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隋文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朱元璋通过八股取士选拔人才,不管哪种取士方式,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MEETING AFTER MEETING MOUNTAINS AND RIVERS课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弊端。
教 材 分 析 本课隶属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是第三单元中的开篇,本课既上承宋、元时期君主加强统治的相关内容,又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内容,故而十分重要。 本课重点内容较多,核心考点为明太祖巩固皇权的措施,上课期间同学们的专注时间有限,因此准备课程及讲课时间需要合理安排。
教 学 目 标 1.用朱元璋的生平引出明朝的建立历程,用时间轴、地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实证)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改革科举制的影响。八股取士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形式僵化,过于死板,对中国的创新思想、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历史解释) 3.通过小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以及对朱元璋的个人评价,培养辩证看问题,承认朱元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也分析皇权高度集中对社会进步发展的禁锢。(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八股文的历史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师:朱元璋的个人档案非常传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朱元璋的人生世界,以他的视角看大明的统治,体验“从零开始当皇帝”。 出示图片:朱元璋 师:那么如何从零开始当皇帝?让我们列一列当皇帝要做的事吧 (引导式提问学生) 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当皇帝的三步走,让我们看看今天的主角朱元璋是如何做的 卡通人物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沉浸式角色扮演,情景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导入知识
新课教学 打天下——明朝的建立 出示图片:朱元璋肖像 师:从零开始当皇帝的主角就是图片上的朱元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的人生曲线(讲解) 同学们,朱元璋的人生转折点在哪?(学生回答起义) 没错,起义,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起义? 材料一: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尊。——《洪武实录》 洪武是朱元璋统治时期的年号,朱元璋自己说元末情况(翻译):从前元朝最后的君主(元顺帝)统治不当,海内外民怨四起,百姓生灵涂炭,我从平民起家,承接天命,被神庇佑,平定暴乱,称为皇帝。(史料实证) 出示图片:元末农民起义分布图 师:地图上分布的都是当时割据一方的农民起义军,其中刘福通、韩山童所引领的红巾军是最先起义的,时间为1351年。乱世群雄割据,朱元璋如何赢到最后、一统天下的?秘诀是九个字(学生念出) 把城墙筑高些,加强防御。多储蓄粮食,无饥饿之忧。暂缓当皇帝,避免群雄围攻。先巩固占领区,以保无虞,暂不争名号,免成众矢之的。 出示图片:1644年明朝疆域图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明朝的基础知识。 师:既然都城在南京,为什么这张图把京师标记在北京?对,是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 现在我们完成了打天下的任务 守天下-朱元璋强化皇权 师:(念课件)请各位小军师找出朱元璋文中的重点,思考一下,刚统一天下的朱元璋如何守住天下呢? 材料二: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 师:朱元璋在地方的措施是封王,同学们想一想,历史上有哪些类似的分封?有什么弊端? 典型分封举例: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西晋初年分封诸侯——八王之乱; 弊端:容易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师:(学生朗读)朱元璋有什么朱元璋有什么前所未有的打算?又为什么想到这个打算? 废丞相,直接掌握朝野大权,原因:丞相为首的朝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历史重现: 官员与胡惟庸 可以用学生角色扮演朗读 师:胡惟庸如此欺上瞒下,权力极大,严重威胁了皇权,如果你是朱元璋,你要怎么办? 材料三:材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刑罚。” ——《明太祖实录》 【知识拓展】殿阁大学士与内阁制度 历史重现:朱元璋与宋讷对话 可以用学生角色扮演朗读 师:这两人的对话体现了什么? 木讷(ne四声)体现出明朝的特务机构无孔不入,作为皇帝的耳目监视群臣,皇权高度集中。 材料四:“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图片:后世流传的朱元璋画像 师:同学们小组讨论,谈一谈如何评价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治天下——八股文与经济发展 师:(朗读)那么治天下要注重哪些方面?没错,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政治:历代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出现的变化 出示图片:《四书》、《五经》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填一填八股文的基本内容 思想: 材料五:“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图片:古代科技发明占比表 师:同学们阅读材料,想一想八股文有什么弊端? 经济: 出示图片:引进农作物、青花瓷、乔家大院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填一填明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 师:“从零开始当皇帝”已经完结,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受?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通过老师提供的角度,也可以自己另找角度谈谈感想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任务驱动,问题引发思考、推动课堂 总结讲解基本知识 史料实证 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强学生协作能力,提高专注力与积极性。 情景化,加强互动感 联想回忆所学知识 情景化学习,更加直观、富有乐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知识, 补充课文,培养历史逻辑 情景化学习,更加直观、富有乐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讲解基础知识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拓展阅读 动画评书《明朝那些事儿》 相关资料,接受知识更加直观,拓展思维。
课程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为切入,学习了明朝的统治,包括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文与明朝经济的发展。 课程小结,总结全课,加深学习印象。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以及相对应的练习册 随堂练习题: 1.1.( 2023·四川雅安) 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C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 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 2.(2023·湖北恩施)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3.(2023·湖北宜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八股取士的( D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4.(2023·山东潍坊)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B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节选)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 【答案】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详解】弊端:据材料“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所学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作答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目的: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隋文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朱元璋通过八股取士选拔人才,不管哪种取士方式,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选用中考真题,加强实战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强调用图片与视频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直观、具体地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且加入了历史情景模拟,给学生以带入感、新鲜感,增强课堂的互动和感染力。但是我在课件设计上还有许多需要进步的问题,如进一步加强课件的表现力、正确平衡课件与课堂教授的关系、如何把情景式教学灵活运用在课堂中等等,我会不断学习、努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