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十六中 麻飒华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读、思、品、说的能力,并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三、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词的内容。
2、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词的意境。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四、教学重点:
词人借月咏怀表达的人生感触。
五、教学难点:
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小组合作、探究法
以诵读感悟为总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以合作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深入挖掘文本。
七、教具:PPT课件、投影仪
八、课前预习:
朗读全词,正音,并划出节奏。
2、查阅资料,了解苏轼并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3、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词句大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搜集咏月诗句。(组长整理组内人员搜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渐渐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
导: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天上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触动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回忆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九百三十九年前丙辰中秋(1076年)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一起学习他最为著名的一首词——《水调歌头》(大屏幕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屏显) 阙què 琼qióng 似sì 转zhuǎn 绮qǐ 婵 chán
(2)有板有眼,读对节奏。
(屏显) 如:明月 ∕ 几时 ∕ 有,把酒 ∕ 问 ∕ 青天。
不知 ∕ 天上 ∕ 宫阙,今夕 ∕ 是 ∕ 何年。
我∕欲 ∕ 乘风 ∕ 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 寒。
起舞 ∕ 弄 ∕ 清影,何似 ∕ 在 ∕ 人间。
转 ∕ 朱阁,低 ∕ 绮户,照 ∕ 无眠。
不应 ∕ 有恨,何事 ∕ 长向 ∕别时圆?
人 ∕ 有 ∕悲欢离合,月 ∕ 有 ∕ 阴晴圆缺,此事 ∕ 古 ∕ 难全。
但愿 ∕ 人 ∕ 长久,千里 ∕ 共 ∕ 婵娟。
(3) 按照以上方法,再读全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读词牌及序言,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但《水调歌头》却尤为著名,南宋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古人对这首词有那么高的评价,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2、教师配乐范读。
(三)咬文嚼字,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走近中秋月:
(1)小组合作:① 拿课前勾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请教小组内其他同学。
② 各小组提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释疑。
(2)幻灯出示重要的词
(3)教师提问: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屏显。)(齐读)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强调背景中的重点:被贬、与弟弟离别。可见这是一首写被贬身在密州、心怀子由的作既然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那我们朗读的语速就应该慢一些,深沉一点,读出点思念的味道。
生齐读词作中最能体现思念的下阕前半部分。
2、细品画面,探访中秋月:
导:要想更深地了解词人、词作,我们得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中。
(1)词人在词中为我们营造了四幅画面,你看看是哪四幅画面,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
先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
(屏显)(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2)在四幅画面中,作者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朗读,注意引导。
(可板书:失意——向往——矛盾——留恋——惆怅——慰藉)
你怎么用声音(朗读)传达这种情感?
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时”拖长,苍凉感(失意、无可奈何)“问”重音轻读,宜读出压抑苦闷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应是充满向往之情,应读得高昂些,“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纠结矛盾的,读时应该深沉低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提示:“无眠”应拖音,读出漫漫长夜,词人不能入眠的苦闷。“何事”为总是在怨中对月亮的责问,读得应短,“长向”是“总是”的意思,应读出“一直这样的”的感觉,“别时圆”重音强调“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示:“古”字要拖音,读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难”要重读,突出这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难题 ,“但愿”一句要读得高亢,饱含祝福之情,“长久”要重读。
小组各选择一个画面读一读,赛一赛。
(4)小结:一曲《水调歌头》,让我们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他内心的一轮明月,面对人生的不幸遭遇,他选择了豁达乐观;忍受亲人的分离,送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都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苏轼。
全班同学再次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词,感受词人的情怀以及带给我们的激励。
(5)归结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6)在体味情感中,我们对词作又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老师现在再问那个问题:苏轼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其实不止是在密州,以后他被贬到更远的黄州(1083年《记承天寺夜游》)、惠州,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
(板书:身在失意仕途,心系天下苍生)
机动:词,最初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故称“曲子词”。“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唱一唱”这首词。各组选择一句最喜欢的词,来唱一唱。)
拓展延伸,领悟中秋月:
1、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人格),我能理解(最欣赏)的是……
2、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把课前“抖落”出的“月”展示出来,看哪组最多。(小组投影展示)
教师课前准备几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思 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 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怀 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 寂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安 适
3、结束语:让我们在一次倾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来结束今天的课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课后作业:(《学案》)
1、背诵全词。
2、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 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 。
示例:
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面泛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
3、作品推荐——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
板书设计: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课件24张PPT。水调歌头苏
轼十六中 麻飒华阙 字正腔圆,读准字音。què琼qióng似sì 转zhuǎn绮qǐ 婵chán有板有眼,读对节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咏月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代评论家胡仔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初通文意
走近中秋月
初通文意,走近中秋月同时持、端着禁不住哪里比得上朱红的楼阁雕花的窗户为什么这里指明月1.兼怀子由2.把酒问青天
3.不胜寒4.何似在人间
5.转朱阁
6.低绮户7.何事
8.千里共婵娟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奉调密州,而此时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细品画面
探访中秋月
词人在词中营造了四幅画面,你看看是哪四幅画面,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 把酒问天
起舞弄影
辗转难眠
翘首祝愿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 在四幅画面中,面对明月,作者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怎么用声音表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拖长,苍凉感(失意)重音轻读,压抑苦闷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高昂(向往)深沉低缓(矛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拖音(惆怅)短促,怨中带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亢,饱含祝福之情。
豁然开朗(慰藉) 身在何处?心在何方?身在失意仕途,心系天下苍生本文主题: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拓展延伸
领悟中秋月拓展延伸,领悟中秋月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
把课前“抖落”出的“月”展示出来,
看哪组最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思 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 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 寂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安适 拓展延伸,领悟中秋月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参考话题:
1、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2、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作业:1、背诵全词。
2、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
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 这幅
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 。
示例: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
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面泛醉意,紧握
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
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
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
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
3、作品推荐——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