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4高三下·广东月考)北京时间2023年7月29日22点,贵州省榕江县“村超”总决赛正式打响。当天,超过20万人涌进榕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村超”总决赛开始时,驻守长城站(62°S,58°W)的科研人员观看时间为当地区时( )
A.7月28日10:00 B.7月28日22:00
C.7月29日10:00 D.7月29日22:00
2.决赛当天,北京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内开展了地球运动相关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记录了某月连续四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表(表中为北京时间),通过长期记录,同学们发现一年中日出时刻有两天相同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06:41 17:59
06:41:48 17:58:12
06:42:37 17:57:23
06:43:27 17:56:33
3.该中学所在的经度约为( )
A.115°E B.125°E C.110°E D.120°E
4.根据上表判断,此时可能是( )
A.2月 B.4月 C.8月 D.10月
5.若4月5日日出的地方时是x点,一年中还有一天日出的地方时也是x点,这一天可能是( )
A.3月6日 B.6月6日 C.9月8日 D.10月8日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冰壶运动是一种集技巧与智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称为“智者的游戏”。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熔化作用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8.下列岩石中属于图中②类岩石的是( )
A.玄武岩 B.砾岩 C.板岩 D.片麻岩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是亚马孙河支流,流域森林茂密,河流流出山地,河道弯曲,该河中下游地区多牛轭湖发育。图为圣母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P地最易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10.导致牛轭湖与原河道分离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侧蚀 B.流水下蚀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某地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图为该地的地质剖面图,图中T1、T2、T3是C地河流凸岸形成的河流阶地(抬升了的河漫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A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为(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12.B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最合理的是( )
A.断裂位移一风化侵蚀一水平挤压一固结成岩
B.水平挤压一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位移
C.风化侵蚀—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位移
D.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位移—风化侵蚀
13.C地多级河流阶地从早到晚的形成顺序和形成时期的地壳运动分别为( )
A.T1、T2、T3地壳持续性抬升 B.T3、T2、T1地壳持续性抬升
C.T1、T2、T3地壳间歇性抬升 D.T3、T2、T1地壳间歇性抬升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我国某地丹霞地貌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大:东侧以圆顶岩丘为主,西侧以顶斜、陡坎、麓缓的峰林为主。下图示意该地丹霞地貌的不同演化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判断图示丹霞地貌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5.图示地区东西两侧地貌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壳运动 B.岩石性质 C.地势起伏 D.地质构造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轨迹图”,图2为“某日全球光照示意图”,图中弧线BAC表示晨昏线,①②③④⑤为世界著名卫星发射基地。
(1)太阳直射b位置时,北半球节气为 ,该日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昼长最长的是 地。
(2)当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c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为 。当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c期间,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的是 地。
(3)右图中若AB为晨线,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左图中 (b或d)位置,M地日出地方时为 。
(4)右图中若AC为晨线,图中③地太阳日出的方位是 。此时全球有两个日期,则较大日期范围占全球范围之比约为 。
(5)仅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考虑,相比⑤地,②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是 。
17.(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经内、外力作用塑造成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因位于地平线以下而闻名。大同土林有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岭、土台等,其物质来源复杂,颜色、岩性各异。土林中植被稀疏,低矮的草本植物可将土林顶部的土体固结在一起。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对土林的形成和消亡起重要作用。推测再过几百年,大同土林会烟消云散,化作满沟沙砾。图1示意大同土林地理位置。图2示意大同土林景观。
(1)结合材料,推测大同土林沉积物的来源。
(2)简述大同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3)请结合土林的发育过程,为保护大同土林提出合理的建议。
18.(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图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
材料二: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河道较多,经多次分叉和汇聚,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来回摇摆,分分合合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状态。图2示意辫状河流及沙洲景观。
(1)指出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
(2)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推断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方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3)试描述图中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1.北京时间7月29日22点是东八区(120°E)的区时,58°W属于西四区,时间相差12小时,所以长城站当地时间晚于北京时间,故驻守长城站的科研人员观看该赛事直播,应该在当地时间7月29日10: 00打开电视观看,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决赛当日为7月2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京位于直射点纬度以北位置,故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A
4.D
5.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1、晨线上同时刻看到日出,但地方时不同(因为经度不同);2、同纬度、不同经度,先后看到日出,但看到日出时的地方时相同(因为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同);3、同经度、不同纬度,不一定同时看到日出,但任何时候地方时都是一样的(因为经度相同)。
3.该中学所在地正午12:00时,北京时间为(17:59-6:41)/2+6:41=12:20,根据地方时换算规律,该中学所在的经度约为115°E。
故答案为:A。
4.从日出日落时间来看,连续四天白昼变短且昼长均小于12时,黑夜变长,该中学所在地为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往南移,应为10月。
故答案为:D。
5.结合所学知识,若4月5日日出的地方时是x点,一年中还有一天日出的地方时也是x点,这一天可能是与4月5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9月8日。
故答案为:C。
【答案】6.D
7.D
8.B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6.根据图示,①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型岩浆岩;④是岩浆侵入地下形成的,是侵入型岩浆岩;②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是沉积岩;③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结合所学知识,冰壶为花岗岩制成,为侵入岩,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由上题分析可知,③为变质岩,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8.根据第一题可知,②为沉积岩,玄武岩为岩浆岩,A错误;砾岩为沉积岩,B正确,板岩和片麻岩都为变质岩,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9.A
10.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9.读图,P地位于山区河流的出山口处,最易形成冲积扇,A正确;河口三角洲多位于河流的入湖、入海口处,B错误;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形成,两种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是由于受侧蚀影响,河道不断弯曲,随着弯曲度增大,后经裁弯取直,弯曲最大部分与原河道分离而形成,A正确;
B、流水下蚀一般在河流上游,使河道越来越深,B错误;
C、流水沉积为堆积地貌,不会导致牛轭湖与原河道分离,C错误;
D、牛轭湖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地壳下陷是内力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D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
11.A处岩层明显向下弯曲,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B正确;背斜岩层向上拱起,A错误;地垒和地堑是断层地质构造,与向斜无关,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图中的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在强大的水平挤压作用下,B处岩层发生断裂位移,位于断层线附近的岩层易破碎,被风化侵蚀之后形成B处地貌(沟谷或河流)。综上所述,B处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位移-风化侵蚀,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河流阶地是由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如果是持续性抬升不可能出现多级阶地,AB错误;海拔越高的阶地被抬升的次数越多,说明越早形成,图中三级阶地中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T1、T2、T3,所以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是T1、T2、T3,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14.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丹霞地貌经过沉积形成了砂岩后,经地壳上升,出露地表,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由三幅图的侵蚀程度来看,③侵蚀程度较轻,形成最早,①图侵蚀程度加重,岩层被侵蚀下切,②图的顶部继续被侵蚀,变得平缓,是最后形成的地貌形态,故发育阶段依次是③①②,C对,ABD错。
故答案为:C。
15.A、地壳运动在小区域内差异小,A错误;
B、岩石的性质不同,受侵蚀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B正确;
C、地势起伏差异不大,C错误;
D、均经历挤压,地质构造相同,地貌景观存在差异主要是遭受侵蚀程度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夏至;⑤
(2)先变慢后变快;①
(3)d;8:00
(4)东北;3/4
(5)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更替;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b点在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b位置时,北半球节气为夏至,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①②③④⑤五地中⑤位于北半球且纬度最高,故昼最长。
(2)当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c位置,即从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为先变慢后变快。当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c期间,即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但向南移动,①位于南半球,其余位于北半球,故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的是①。
(3)右图中若AB为晨线,说明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即位于左图中的d点;读图可知,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线经度相差30°,则地方时相差2小时;AB为晨线,则90°W将昼半球平分,地方时为12:00;图中M点所在经线位于90°W经线以东,与之相差60°,因此M的地方时比90°W早4小时,“早加晚减”,故M的地方时为16:00,即日落为16:00,日出则为8:00。
(4)由题干可知,右图中若AC为晨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半年,③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地球上,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另一条为0:00 经线(不要与0°经线相混淆)。0:00 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若AC为晨线,则90°W经线的地方时为0:00。从90°W向东至180°为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270°/360°=3/4。与旧的一天相比,新的一天为较大日期,因此较大日期范围占全球范围之比约为3/4。
(5)与⑤地相比,②两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发射可以获得更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
【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17.【答案】(1)风带来的尘土;河水和湖水携带的泥沙;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
(2)流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冬季风带来的尘土等在古湖盆堆积成深厚的土层,后经地壳抬升,湖水外泄,土层裸露地表;在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如塔如林的土林地貌。
(3)在土林外围地带构筑汇流渠,减少区域汇流对土林的冲刷;人为控制灌木植被的生长,增加草本植被的覆盖率;禁止在土林周边区域开垦土地,以减少周边水土流失对土林景观造成的危害。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读图1可知,大同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冬季风(西北风)带来的尘土颗粒在此沉积,为土林提供物质来源;土林离河湖较近,河湖水挟带的泥沙为土林提供物质来源;盆地内有火山分布,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沉积,成为土林的物质来源等。
(2)由材料可知,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分布在大同盆地。大同盆地内的河湖挟带的大量泥沙以及冬季风挟带的尘土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在古湖盆堆积形成深厚的土层;后来地壳抬升,河湖水外泄,土层裸露,接受外力侵蚀;在长期的风力、流水等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岭、土台等地貌,逐渐形成如塔如林的土林。
(3)由以上分析可得,土林的发育过程中流水以及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以及植被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为保护土林,可以在土林外围地带构筑汇流渠,减少区域汇流对土林的冲刷;人为控制灌木植被的生长,提高草本植被的覆盖率,减缓其风化速度;禁止在土林周边区域开垦土地,保护植被,以减少周边水土流失对土林景观造成的危害。
【点评】大同土林沉积物的来源可以从河湖水、风力作用、火山活动等角度分析。大同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可以从外力堆积、地壳抬升、外力风化、外力侵蚀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
(2)先进积后退积。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为退积。
(3)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流水沉积沙洲凸显,沙洲阻塞河道;丰水期河流水量大,流水侵蚀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影响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有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沉积物丰富、沉积物颗粒小、河流与水体的高差大,更有利于三角洲进积而增大,反之则减小;山麓地势高低影响了三角洲的形状,流水向低处流淌,低处扇三角洲面积大,高处较小;沿岸风浪大小影响沙丘的移动,也影响扇三角洲的形态。
(2)根据材料信息,“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即进积是沉积物颗粒大小是自下而上增大,而退积是沉积物颗粒大小是自下而上颗粒减小。读图可知,甲图中存在两者过程的叠加,图中开始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陆地沙源物质多,供应速度快,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面积不断变大,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陆地沙源物质少,供应速度慢,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速度减缓,为退积。所以是先进积后退积。
(3)由材料可知,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由于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当行进至河床平坦开阔处或者冲积扇上,由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减慢,携沙能力大大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由于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在河流枯水期时,沙洲凸显,将河流水道阻挡,使河道多次分叉或汇聚,在宽阔的河道上来回摇摆,最终形成辫状河流。
【点评】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1 / 1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4高三下·广东月考)北京时间2023年7月29日22点,贵州省榕江县“村超”总决赛正式打响。当天,超过20万人涌进榕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村超”总决赛开始时,驻守长城站(62°S,58°W)的科研人员观看时间为当地区时( )
A.7月28日10:00 B.7月28日22:00
C.7月29日10:00 D.7月29日22:00
2.决赛当天,北京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1.北京时间7月29日22点是东八区(120°E)的区时,58°W属于西四区,时间相差12小时,所以长城站当地时间晚于北京时间,故驻守长城站的科研人员观看该赛事直播,应该在当地时间7月29日10: 00打开电视观看,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决赛当日为7月2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京位于直射点纬度以北位置,故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内开展了地球运动相关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记录了某月连续四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表(表中为北京时间),通过长期记录,同学们发现一年中日出时刻有两天相同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06:41 17:59
06:41:48 17:58:12
06:42:37 17:57:23
06:43:27 17:56:33
3.该中学所在的经度约为( )
A.115°E B.125°E C.110°E D.120°E
4.根据上表判断,此时可能是( )
A.2月 B.4月 C.8月 D.10月
5.若4月5日日出的地方时是x点,一年中还有一天日出的地方时也是x点,这一天可能是( )
A.3月6日 B.6月6日 C.9月8日 D.10月8日
【答案】3.A
4.D
5.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1、晨线上同时刻看到日出,但地方时不同(因为经度不同);2、同纬度、不同经度,先后看到日出,但看到日出时的地方时相同(因为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同);3、同经度、不同纬度,不一定同时看到日出,但任何时候地方时都是一样的(因为经度相同)。
3.该中学所在地正午12:00时,北京时间为(17:59-6:41)/2+6:41=12:20,根据地方时换算规律,该中学所在的经度约为115°E。
故答案为:A。
4.从日出日落时间来看,连续四天白昼变短且昼长均小于12时,黑夜变长,该中学所在地为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往南移,应为10月。
故答案为:D。
5.结合所学知识,若4月5日日出的地方时是x点,一年中还有一天日出的地方时也是x点,这一天可能是与4月5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9月8日。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冰壶运动是一种集技巧与智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称为“智者的游戏”。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熔化作用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8.下列岩石中属于图中②类岩石的是( )
A.玄武岩 B.砾岩 C.板岩 D.片麻岩
【答案】6.D
7.D
8.B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6.根据图示,①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型岩浆岩;④是岩浆侵入地下形成的,是侵入型岩浆岩;②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是沉积岩;③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结合所学知识,冰壶为花岗岩制成,为侵入岩,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由上题分析可知,③为变质岩,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8.根据第一题可知,②为沉积岩,玄武岩为岩浆岩,A错误;砾岩为沉积岩,B正确,板岩和片麻岩都为变质岩,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是亚马孙河支流,流域森林茂密,河流流出山地,河道弯曲,该河中下游地区多牛轭湖发育。图为圣母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P地最易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10.导致牛轭湖与原河道分离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侧蚀 B.流水下蚀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答案】9.A
10.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9.读图,P地位于山区河流的出山口处,最易形成冲积扇,A正确;河口三角洲多位于河流的入湖、入海口处,B错误;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形成,两种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是由于受侧蚀影响,河道不断弯曲,随着弯曲度增大,后经裁弯取直,弯曲最大部分与原河道分离而形成,A正确;
B、流水下蚀一般在河流上游,使河道越来越深,B错误;
C、流水沉积为堆积地貌,不会导致牛轭湖与原河道分离,C错误;
D、牛轭湖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地壳下陷是内力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某地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图为该地的地质剖面图,图中T1、T2、T3是C地河流凸岸形成的河流阶地(抬升了的河漫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A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为(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12.B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最合理的是( )
A.断裂位移一风化侵蚀一水平挤压一固结成岩
B.水平挤压一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位移
C.风化侵蚀—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位移
D.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位移—风化侵蚀
13.C地多级河流阶地从早到晚的形成顺序和形成时期的地壳运动分别为( )
A.T1、T2、T3地壳持续性抬升 B.T3、T2、T1地壳持续性抬升
C.T1、T2、T3地壳间歇性抬升 D.T3、T2、T1地壳间歇性抬升
【答案】11.B
12.D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
11.A处岩层明显向下弯曲,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B正确;背斜岩层向上拱起,A错误;地垒和地堑是断层地质构造,与向斜无关,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图中的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在强大的水平挤压作用下,B处岩层发生断裂位移,位于断层线附近的岩层易破碎,被风化侵蚀之后形成B处地貌(沟谷或河流)。综上所述,B处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位移-风化侵蚀,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河流阶地是由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如果是持续性抬升不可能出现多级阶地,AB错误;海拔越高的阶地被抬升的次数越多,说明越早形成,图中三级阶地中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T1、T2、T3,所以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是T1、T2、T3,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我国某地丹霞地貌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大:东侧以圆顶岩丘为主,西侧以顶斜、陡坎、麓缓的峰林为主。下图示意该地丹霞地貌的不同演化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判断图示丹霞地貌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5.图示地区东西两侧地貌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壳运动 B.岩石性质 C.地势起伏 D.地质构造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14.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丹霞地貌经过沉积形成了砂岩后,经地壳上升,出露地表,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由三幅图的侵蚀程度来看,③侵蚀程度较轻,形成最早,①图侵蚀程度加重,岩层被侵蚀下切,②图的顶部继续被侵蚀,变得平缓,是最后形成的地貌形态,故发育阶段依次是③①②,C对,ABD错。
故答案为:C。
15.A、地壳运动在小区域内差异小,A错误;
B、岩石的性质不同,受侵蚀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B正确;
C、地势起伏差异不大,C错误;
D、均经历挤压,地质构造相同,地貌景观存在差异主要是遭受侵蚀程度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轨迹图”,图2为“某日全球光照示意图”,图中弧线BAC表示晨昏线,①②③④⑤为世界著名卫星发射基地。
(1)太阳直射b位置时,北半球节气为 ,该日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昼长最长的是 地。
(2)当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c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为 。当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c期间,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的是 地。
(3)右图中若AB为晨线,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左图中 (b或d)位置,M地日出地方时为 。
(4)右图中若AC为晨线,图中③地太阳日出的方位是 。此时全球有两个日期,则较大日期范围占全球范围之比约为 。
(5)仅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考虑,相比⑤地,②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是 。
【答案】(1)夏至;⑤
(2)先变慢后变快;①
(3)d;8:00
(4)东北;3/4
(5)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更替;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b点在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b位置时,北半球节气为夏至,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①②③④⑤五地中⑤位于北半球且纬度最高,故昼最长。
(2)当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c位置,即从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为先变慢后变快。当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c期间,即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但向南移动,①位于南半球,其余位于北半球,故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的是①。
(3)右图中若AB为晨线,说明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即位于左图中的d点;读图可知,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线经度相差30°,则地方时相差2小时;AB为晨线,则90°W将昼半球平分,地方时为12:00;图中M点所在经线位于90°W经线以东,与之相差60°,因此M的地方时比90°W早4小时,“早加晚减”,故M的地方时为16:00,即日落为16:00,日出则为8:00。
(4)由题干可知,右图中若AC为晨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半年,③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地球上,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另一条为0:00 经线(不要与0°经线相混淆)。0:00 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若AC为晨线,则90°W经线的地方时为0:00。从90°W向东至180°为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270°/360°=3/4。与旧的一天相比,新的一天为较大日期,因此较大日期范围占全球范围之比约为3/4。
(5)与⑤地相比,②两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发射可以获得更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
【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17.(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经内、外力作用塑造成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因位于地平线以下而闻名。大同土林有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岭、土台等,其物质来源复杂,颜色、岩性各异。土林中植被稀疏,低矮的草本植物可将土林顶部的土体固结在一起。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对土林的形成和消亡起重要作用。推测再过几百年,大同土林会烟消云散,化作满沟沙砾。图1示意大同土林地理位置。图2示意大同土林景观。
(1)结合材料,推测大同土林沉积物的来源。
(2)简述大同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3)请结合土林的发育过程,为保护大同土林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风带来的尘土;河水和湖水携带的泥沙;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
(2)流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冬季风带来的尘土等在古湖盆堆积成深厚的土层,后经地壳抬升,湖水外泄,土层裸露地表;在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如塔如林的土林地貌。
(3)在土林外围地带构筑汇流渠,减少区域汇流对土林的冲刷;人为控制灌木植被的生长,增加草本植被的覆盖率;禁止在土林周边区域开垦土地,以减少周边水土流失对土林景观造成的危害。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读图1可知,大同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冬季风(西北风)带来的尘土颗粒在此沉积,为土林提供物质来源;土林离河湖较近,河湖水挟带的泥沙为土林提供物质来源;盆地内有火山分布,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沉积,成为土林的物质来源等。
(2)由材料可知,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分布在大同盆地。大同盆地内的河湖挟带的大量泥沙以及冬季风挟带的尘土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在古湖盆堆积形成深厚的土层;后来地壳抬升,河湖水外泄,土层裸露,接受外力侵蚀;在长期的风力、流水等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岭、土台等地貌,逐渐形成如塔如林的土林。
(3)由以上分析可得,土林的发育过程中流水以及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以及植被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为保护土林,可以在土林外围地带构筑汇流渠,减少区域汇流对土林的冲刷;人为控制灌木植被的生长,提高草本植被的覆盖率,减缓其风化速度;禁止在土林周边区域开垦土地,保护植被,以减少周边水土流失对土林景观造成的危害。
【点评】大同土林沉积物的来源可以从河湖水、风力作用、火山活动等角度分析。大同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可以从外力堆积、地壳抬升、外力风化、外力侵蚀等角度分析。
18.(2024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图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
材料二: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河道较多,经多次分叉和汇聚,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来回摇摆,分分合合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状态。图2示意辫状河流及沙洲景观。
(1)指出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
(2)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推断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方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3)试描述图中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1)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
(2)先进积后退积。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为退积。
(3)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流水沉积沙洲凸显,沙洲阻塞河道;丰水期河流水量大,流水侵蚀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影响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有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沉积物丰富、沉积物颗粒小、河流与水体的高差大,更有利于三角洲进积而增大,反之则减小;山麓地势高低影响了三角洲的形状,流水向低处流淌,低处扇三角洲面积大,高处较小;沿岸风浪大小影响沙丘的移动,也影响扇三角洲的形态。
(2)根据材料信息,“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即进积是沉积物颗粒大小是自下而上增大,而退积是沉积物颗粒大小是自下而上颗粒减小。读图可知,甲图中存在两者过程的叠加,图中开始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陆地沙源物质多,供应速度快,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面积不断变大,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陆地沙源物质少,供应速度慢,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速度减缓,为退积。所以是先进积后退积。
(3)由材料可知,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由于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当行进至河床平坦开阔处或者冲积扇上,由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减慢,携沙能力大大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由于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在河流枯水期时,沙洲凸显,将河流水道阻挡,使河道多次分叉或汇聚,在宽阔的河道上来回摇摆,最终形成辫状河流。
【点评】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