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3.1-3.2 机械运动、运动和力培优练习
考点一、机械运动
例1:(2023新昌期末)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以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植物开花 B.月球绕地球运动 C.战斗机在空中飞行 D.运动员奔跑
变式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下列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
变式2:(2023七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②与③ B.③与④ C.①与④ D.①与②
变式3:(2023七下·柯桥期中)如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则下列选项中能与之相对应的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
A.B.C.D.
变式4: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
B.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C.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D.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跟选择的参照物无关
考点二、参照物
例1:(2023七下·上城期末)小金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他认为自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静坐的监考员 B.教室角落的垃圾桶
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 D.黑板前的讲台桌
例2: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标准来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C.研究物体运动,选取地面作为参照物是最适宜的,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D.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例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变式1: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可判断(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变式2: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必定向北行驶 B.乙车必定向南行驶
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 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可能是相同的
变式3: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变式4: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变式5:(2023七下·金东期末)清晨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选取的参照物不恰当的是( )
A.旗杆 B.天安门 C.升旗手 D.五星红旗
变式6: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变式7: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
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变式8:在全运会开幕式上,有人观察到会场主旗杆上的旗帜和两位火炬手刚结束传递时手中火炬火焰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
C.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向右运动
D.乙火炬手可能静止,甲火炬手向右运动
变式9:“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前沿同一方向运动,并且‘神舟八号”飞船飞向“天宫一号”缓慢地靠近,最后实现连接,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神舟八号”飞船是以 为参照物,其中速度较大的是 。(填“神州八号飞船”“天宫一号”)
变式10:(2023七下·婺城期末)如图为甲、乙两名跳水队员在10米双人跳台上同步跳水的精彩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下运动的
C.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下运动的
D.在观众看来,两位运动员都是静止的
考点三、机械运动的分类
例1:(2023七下·武义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2)物体甲的速度为 米/秒。
(3)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例1) (例2)
例2:甲、乙两人同时沿同一直线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的s-t图象如图所示,乙的速度为1米/秒。若运动3秒时两人相距1米,则甲、乙两人出发点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
A.6.8米 B.4.8米 C.2.8米 D.0.8米
例3:(2023七下·兰溪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A.B.C.D.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上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变式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a所示,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C.D.
变式2:质量相同的M、N两件货物在两台吊车钢索的牵引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的s t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 )
A.两件货物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6秒货物M的速度小于货物N的速度
C.吊车钢索对货物M的拉力大于货物M的重力
D.货物N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2) (3)
变式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变式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4) (5)
变式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变式6: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秒内,物体做 运动,第3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在0~4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在 秒内物体处于加速直线运动状态,在2~4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考点四、速度
例 1:(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末)学习科学常需对科学量进行估测,人步行速度(米/秒)约为( )
A.5.8 B.10.1 C.4.2 D.1.3
变式2: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变式3:(2021七下·越城期中)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4s 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4s 时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 4m
变式4: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 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 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 P1、P2 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与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9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 米/秒 B.25 米/秒 C.30 米/秒 D.40 米/秒
变式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考点五、力是什么
例1:2024年4月25日20:59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二天早上5:05飞船与天宫核心舱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核心舱。
(1)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由发动机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喷出,从而获得上升的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选填 “发动机”或“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是 的。
变式1: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受力物体同时一定也是施力物体 D.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变式2:下列有关力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人推车前进时,人同时也受到车对人的推力
B.两个物体只要互相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塑料瓶会变瘪,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脚踢足球使球飞起来,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考点六、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1:(2022七下·诸暨期末)下图四种情况,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风力使树枝弯曲 B.运动员将标枪投出 C.压力将铝板压成锅 D.压力使球和脸都变了样
例2:(2023七下·婺城期末)如图为杭州亚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其中有一个力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用力拉弓弦弯了B.用力垫球,球飞出去C.用力蹬,蹦床下陷 D.用力蹬跳板,跳板弯曲
变式1:(2022七下·婺城期末)小科用矿泉水瓶做了两个实验。请回答:
(1)他用力捏矿泉水瓶,可观察到瓶子变扁,这是因为力能 。
(2)如图,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
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1) (2)
变式2: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的四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3)以上的这种实验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作 法。
(3)
变式3:(2022七下·东阳期中)如图所示是小科自制的探究力的三要素的装置,直尺与吸盘之间用胶水固定,直尺上固定有A、B、C、D四个挂钩。
(1)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左拉A、C挂钩时,观察到拉 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该实验可说明力的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若要说明力的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有影响,可选用 挂钩,运用到的试验方法是 。
考点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1:(2022七下·嘉兴期末)如图,师生间开展掰手腕活动。假设学生对老师的力为F1,老师对学生的力为F2,若学生获胜,则关于两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 B.F1>F2 C.F1(例1) (例2)
例2:(2023七下·上城期末)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站在滑板上,做出特定动作能够使滑板升到空中。在此过程中,使滑板向上运动的力是( )
A.人对滑板向下的力 B.滑板对人向上的力
C.地面对滑板向上的力 D.滑板对地面向下的力
变式1:(2023七下·上城期末)鸡蛋碰石头,结果往往是蛋碎了。关于鸡蛋与石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
B.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
C.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D.无法确定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变式2:(2022七下·永康期中)小红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简易吊车,她想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这种简易吊车直立在地面上时支撑直杆所受的力。回家后,她找来一根细绳和一根塑料直尺,仿照简易吊车的结构组成如图所示的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在 A 处挂一重物时,绳对手指以及杆对掌心均有作用力。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D.
变式3:如图所示,坐在船中的人用力向前推动另一艘船时,发现自己坐的船向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还可说明物体间 。
变式4:(2022七下·新昌期末)气球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器材。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左手压气球,两球都变形了,说明力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向后喷气,气球前进,使气球向前运动的施力物体是 (选填“气球内喷出的气体”或“气球外的空气”)。
(3)如图丙所示,手指戳气球,气球凹进,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选填“形状”或“运动状态”)。
课后作业
1.下列图像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2.(2023七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3.(2023七下·富阳期末)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4.(2023七下·上虞期末)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关于火箭、飞船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 火箭和飞船升空的施力物体是地面
B.火箭从地面加速发射升空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C.运载火箭升空“穿破云雾”,是以飞船作为参照物
D.飞船进入太空后所受重力和地球上是一样的
5.(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是端午节的赛龙舟比赛场景,队员们正奋力划浆,而龙舟上的鼓手正”静坐”在船头上用力击鼓,鼓手”静坐”在船头,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河流中的水 B.鼓手乘坐的龙舟
C.赛道两边的浮标 D.河道两岸的观众
(5) (6)
6.(2023七下·丽水期末)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10-20秒,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10秒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C.0-10秒,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的路程长
D.通过前15米时,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7.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秒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秒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 )
A.BD间距离为850米 B.AB间距离为255米
C.BD间距离为1190米 D.AD间距离为680米
8.(2022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s-t)图像如图所示。在 t=5秒时两线相交。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 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大于乙
C.6秒时,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
D.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8) (9)
9.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方向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两车相对公路上某参照物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前20s内两车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情况,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车在靠近,而乙车在远离 B.两车都在做变速运动
C.两车速度一直相等 D.两车之间的距离一直不变
10.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所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
下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
速度v/(km/h)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停车距离s3/m
1 45 9 14 23
2 75 15 38 53
3 90 18 56 ▲
4 105 21 76 97
(1)根据表中已给的数据,分析计算并填写尚缺的数据 。
(2)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影响司机的反应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停车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
(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请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
11.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达B地行驶的速度;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12.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13.(2022七下·金东期末)“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餐度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 再根据两点间的距高算出该车在这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 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是否超速。
14.(2023七下·平湖期末)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空气温度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关系如下表所示:
空气温度t/℃ 0 5 10 15 20 25 ……
声音速度v/m·s-1 331 334 337 340 343 346 ……
(1)如果测得今天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为345.4m/s,则今天的气温是 ℃
(2)地列车A以40m/s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与之相邻的另一轨道上的高速列车B正以60m/s的速度迎面驶来。A车司机拉响汽笛,发出两声短促的汽笛声,汽笛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s。两车未相遇,第一声汽笛拉响后ls两车距离减小了多少?B车接收到这两声汽笛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当时气温为15℃)
15.(2023七下·富阳期末)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如图所示,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坐标中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与时间的曲线图。
(2)小球在沿斜面滚下5秒的时间内平均速度是多大?
(3)若斜面长50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 (选填“<”、“=”或“>”)10秒。
16.(2023七下·义乌期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像中(下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4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
求:(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下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
(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7.(2023七下·婺城期末)我市全面进入轨道交通时代!2023年4月7日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义东线后通段(体育馆站—明清宫站)开通并运营,这标志着,轨道交通义东线全线贯通。自从轻轨开通之后,从金华市区前往义乌城区最快只要36分钟,前往东阳城区最快只用54分钟。家住金华市区的小科同学趁五一假期和父母一起去体验了金华到横店的轻轨。请回答:
(1)以正在进站的轻轨为参照物,在站台排队等待的小科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轻轨列车上安装有拉环,拉环的手抓处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 。
(3)体育馆站至明清宫站,线路长约13.2公里,中间没有停靠站,若轻轨以120km/h的速度行
驶,则需要通行时间为 分钟。
(4)该线路全线(金华市区至东阳城区)长103.5公里,若以最短时间达到,计算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大?(写出计算过程)
18.(2022七下·乐清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超声波测速
测距:如图甲所示,固定不动的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可表示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段内所通过的距离,计算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选定的参照物为 .
(2)如图乙,若t0=0.8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米。
(3)某次对汽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汽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秒,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4秒,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2秒,如图丙。请通过计算说明汽车在限速100千米/小时的高速路段行驶时是否超速。
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3.1-3.2 机械运动、运动和力培优练习
解析
考点一、机械运动
例1:(2023七下·新昌期末)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以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植物开花 B.月球绕地球运动
C.战斗机在空中飞行 D.运动员奔跑
【答案】A
【解析】在物理学中,将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
【解答】植物开花,描述的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机械运动无关,故A符合题意;月球绕地球运动,战斗机在空中飞行,运动员奔跑,描述的都是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即都是机械运动,故B、C、D不合题意。
变式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下列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
【答案】B
【解析】在物理学中,将物体之间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据此分析判断。
行星相对于自己的中轴位置不断改变,则行星在自转,做机械运动,故A不合题意;
鲜花怒放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机械运动无关,故B符合题意;
骏马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即骏马在做机械运动,故C不合题意;
枯黄的落叶相对树尖的位置不断改变,即树叶做机械运动,故D不合题意。
变式2:(2023七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②与③ B.③与④ C.①与④ D.①与②
【答案】C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解答】①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v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速度不变,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②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s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③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v与t成正比,即物体处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s与t成正比,速度不变,即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由上分析可知: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①和④。
变式3:(2023七下·柯桥期中)如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则下列选项中能与之相对应的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
A.B.C.D.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特点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那么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时间不变,速度增大,与题意不符,故A不合题意;
B.速度随时间不断减小,故B不合题意;
C.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故C不合题意;
D.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
变式4: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
B.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C.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D.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跟选择的参照物无关
【答案】C
【解析】(1)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2)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而静止只是相对的,所以研究物体运动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
【解答】A、机械运动是物体的位置的变化,不是物质的运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不能简单理解成是一切机械的运动,空气的流动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应属于机械运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当物体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时,则两物体间发生了机械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知,要判断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考点二、参照物
例1:(2023七下·上城期末)小金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他认为自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静坐的监考员 B.教室角落的垃圾桶
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 D.黑板前的讲台桌
【答案】C
【解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金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他认为自己是运动的,则他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变化的。因为小金相对窗外巡视员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他选择的参照物为巡视员,故C正确,而A、B、D错误。
例2: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标准来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C.研究物体运动,选取地面作为参照物是最适宜的,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D.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答案】C
【解析】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所谓参照物,就是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标准来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宇宙间没有真正不动的物体,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在不停的绕太阳高速旋转,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例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B
【解析】房子上烟囱冒出的烟向左飘动,那么风向左刮。
①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动,那么:a.甲车静止;b.甲车向右运动;c.甲车向左运动,但是速度比风的速度小;②乙车上的旗子向右飘动,则乙肯定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变式1: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可判断(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答案】A
【解析】比较甲乙两图可知,车窗里的广州塔从车窗的左边向右运动,那么广州塔为参照物时,列车从右向左运动,即列车从东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窗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小芳是静止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变式2: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必定向北行驶 B.乙车必定向南行驶
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 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可能是相同的
【答案】D
变式3: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答案】A
变式4: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答案】D
【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a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 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车速小于风速;
因为b车旗向右飘,所以b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变式5:(2023七下·金东期末)清晨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选取的参照物不恰当的是( )
A.旗杆 B.天安门 C.升旗手 D.五星红旗
【答案】D
【解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确定参照物,若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A.以旗杆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天安门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升旗手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判断五星红旗是否运动,不能以五星红旗本身作为参照物,故D正确。
变式6: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答案】D
变式7: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
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答案】C
变式8:在全运会开幕式上,有人观察到会场主旗杆上的旗帜和两位火炬手刚结束传递时手中火炬火焰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
C.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向右运动
D.乙火炬手可能静止,甲火炬手向右运动
【答案】D
变式9:“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前沿同一方向运动,并且‘神舟八号”飞船飞向“天宫一号”缓慢地靠近,最后实现连接,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神舟八号”飞船是以 为参照物,其中速度较大的是 。(填“神州八号飞船”“天宫一号”)
【答案】天宫一号;神州八号飞船。
【解析】(1)“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飞船是静止的;
(2)因为是“神舟八号”飞船飞向“天宫一号”缓慢地靠近,后实现连接,所以其中速度较大的是神州八号飞船。
变式10:(2023七下·婺城期末)如图为甲、乙两名跳水队员在10米双人跳台上同步跳水的精彩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下运动的
C.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下运动的
D.在观众看来,两位运动员都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AB.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的,故A正确,B错误;
C.以乙为参照物,甲的位置保持不变,即甲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在观众看来,两位运动员的位置都在变化,即都是运动的,故D错误。
考点三、机械运动的分类
例1:(2023七下·武义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2)物体甲的速度为 米/秒。
(3)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答案】(1)向西 (2)2 (3)4
【解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
(2)根据公式计算出甲的运动速度;
(3)根据图像计算出2s时二者到出发点的距离,然后相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5s时,乙到出发点的距离为8m,且保持静止状态;甲继续以相同的速度继续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在向西的方向上位置不断改变,因此乙的运动方向是向西的。
(2)根据图像可知,甲的速度为:;
(3)根据图像可知,运动2s时,乙到出发点的距离为8m,甲到出发点的距离为:s甲=v甲t甲=2m/s×2s=4m,那么二者相距:8m-4m=4m。
(例1) (例2)
例2:甲、乙两人同时沿同一直线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的s-t图象如图所示,乙的速度为1米/秒。若运动3秒时两人相距1米,则甲、乙两人出发点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
A.6.8米 B.4.8米 C.2.8米 D.0.8米
【答案】B
例3:(2023七下·兰溪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A.B.C.D.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上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时间距越来越大 (2)A
【解析】(1)可以通过相同时间内小球珴间距来判断其匀速还是变速;
(2)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应不断增大。
【解答】(1)小球的检举在不断变大,故其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2) 小球自由下落时速度一直增大,故为A
变式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a所示,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二者速度大小,然后与各个选项中的图像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距离大于甲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AB.甲和乙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保持不变,那么他们处于静止状态,故A、B不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距离大于乙通过的距离,即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不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距离小于乙通过的距离,即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D符合题意。
变式2:质量相同的M、N两件货物在两台吊车钢索的牵引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的s t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 )
A.两件货物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6秒货物M的速度小于货物N的速度
C.吊车钢索对货物M的拉力大于货物M的重力
D.货物N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答案】B
变式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答案】A
【解析】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结合s=vt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在0~10s内,甲通过的距离小于乙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甲同学的速度小于乙同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个图像的交点对应的路程为100m,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10~20s内,乙同学到起点的距离保持100m不变,即乙静止不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变式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变式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像提取信息,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B错误;
C.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变式6: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秒内,物体做 运动,第3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在0~4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在 秒内物体处于加速直线运动状态,在2~4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答案】(1)匀速直线;静止;40 (2)0~2;80
【解析】(1)根据甲图中的图像形状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和0~4s内的运动距离。
(2)根据乙图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再根据s=vt计算运动距离。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0~2s内,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即做匀速直线运动。2~4s内时,物体的距离保持40m不变,即第3秒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0~4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
(2)根据图乙可知,该物体0~2s内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即二者成正比,因此处于加速直线运动状态。2~4s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40m/s,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vt=40m/s×2s=80m。
考点四、速度
例 1:(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匀速直线(2)路程(3)大于
【解析】(1)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分析解答;
(3)根据图像确定20s时二者的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那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为长方形,则面积S=ab=vt,根据速度公式s=vt可知,S=s,即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路程。
(3)根据丙图可知,20s末时,vA=20m/s,vB=10m/s,则vA>vB。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末)学习科学常需对科学量进行估测,人步行速度(米/秒)约为( )
A.5.8 B.10.1 C.4.2 D.1.3
【答案】D
【解析】人步行的速度为1.2米每秒左右。
【解答】人在走路中一般一秒时间跨出1米的距离。故答案为:D
变式2: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答案】C
【解析】根据计算物体的速度,然后统一单位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猎豹的速度为40m/s=144km/h;旗鱼的速度为108km/h;褐海燕的速度为:;运动员的速度为:。
比较可知,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变式3:(2021七下·越城期中)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4s 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4s 时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 4m
【答案】B
【解析】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运动的方向,结合物体的位移大小和时间比较平均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图线确定两者之间的最大距离。
【解答】A.位移时间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可知甲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可知甲先向正方向运动,然后向负方向运动。对于乙,图线的斜率一直为正,则一直向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
B.前4s内,甲乙位移相等,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
C.4s时,甲乙位置坐标相同,即甲乙相遇,此时距离最小为零,故C错误;
D.在0-6s内,由图线可知,在2s时,两者相距最远,甲乙两物体的最大距离为:4m-m=3m,故D错误。
变式4: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 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 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 P1、P2 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与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9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 米/秒 B.25 米/秒 C.30 米/秒 D.40 米/秒
【答案】A
变式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答案】D
考点五、力是什么
例1:2024年4月25日20:59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二天早上5:05飞船与天宫核心舱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核心舱。
(1)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由发动机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喷出,从而获得上升的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选填 “发动机”或“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是 的。
【答案】(1)喷出的气体(2)静止
【解析】(1)对火箭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发动机向后喷射气体,即对气体施加向后的推力,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气体会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即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它是静止的。
变式1: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受力物体同时一定也是施力物体
D.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受力物体同时一定也是施力物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发生力的作用,例如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等,故D错误符合题意。
变式2:下列有关力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人推车前进时,人同时也受到车对人的推力
B.两个物体只要互相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塑料瓶会变瘪,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脚踢足球使球飞起来,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B
【解析】A.人推车前进时,人同时也受到车对人的推力,因为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两个物体互相接触还要发生形变,才会产生力的作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用手捏塑料瓶会变瘪,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脚踢足球使球飞起来,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不合题意。
考点六、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1:(2022七下·诸暨期末)下图四种情况,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风力使树枝弯曲
B.运动员将标枪投出
C.压力将铝板压成锅
D.压力使球和脸都变了样
【答案】B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各选项,找出答案。
【解答】A:风力使树枝弯曲,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B: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压力将铝板压成锅,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D:压力使球和脸都变了样,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2:(2023七下·婺城期末)如图为杭州亚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其中有一个力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用力拉弓,弓弦弯了 B.用力垫球,球飞出去
C.用力蹬蹦床,蹦床下陷 D.用力蹬跳板,跳板弯曲
【答案】B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包括: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A.用力拉弓,弓弦弯了,即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B.用力垫球,球飞出去,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用力蹬蹦床,蹦床下陷,即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D. 用力蹬跳板,跳板弯曲,即力改变物体的形状。那么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B。
变式1:(2022七下·婺城期末)小科用矿泉水瓶做了两个实验。请回答:
(1)他用力捏矿泉水瓶,可观察到瓶子变扁,这是因为力能 。
(2)如图,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 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答案】(1)改变物体的形状(2)相同方向;作用点
【解析】(1)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只改变这个因素。
【解答】(1)他用力捏矿泉水瓶,可观察到瓶子变扁,这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如图,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相同方向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变式2: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的四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3)以上的这种实验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作 法。
【答案】(1)大小;(2)方向;(3)控制变量法。
【解析】(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甲中一个砝码弯曲程度比乙中两个砝码弯曲程度小,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通过比较甲和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知,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和向下拉效果不同,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以上的这种实验问题的方法物理学上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变式3:(2022七下·东阳期中)如图所示是小科自制的探究力的三要素的装置,直尺与吸盘之间用胶水固定,直尺上固定有A、B、C、D四个挂钩。
(1)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左拉A、C挂钩时,观察到拉 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该实验可说明力的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若要说明力的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有影响,可选用 挂钩,运用到的试验方法是 。
【答案】(1)A;作用点 (2)AB或CD;控制变量
【解析】(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根据图片和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比C点更靠上,则A点的力矩大于C点力矩,那么当拉A处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因为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所以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若要说明力的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有影响,必须控制力的作用点和大小相同,而改变力的方向,可选用AB或CD挂钩,运用到的试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考点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1:(2022七下·嘉兴期末)如图,师生间开展掰手腕活动。假设学生对老师的力为F1,老师对学生的力为F2,若学生获胜,则关于两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 B.F1>F2 C.F1【答案】A
【解析】相互作用力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和两个物体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学生对老师的力与老师对学生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即F1=F2,故A正确,而B、C、D错误。
例2:(2023七下·上城期末)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站在滑板上,做出特定动作能够使滑板升到空中。在此过程中,使滑板向上运动的力是( )
A.人对滑板向下的力 B.滑板对人向上的力
C.地面对滑板向上的力 D.滑板对地面向下的力
【答案】C
【解析】对滑板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站在滑板上,做出特定动作能够使滑板升到空中。在此过程中,使滑板向上运动的力是地面对滑板向上的力,故C正确,而A、B、D错误。
变式1:(2023七下·上城期末)鸡蛋碰石头,结果往往是蛋碎了。关于鸡蛋与石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
B.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
C.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D.无法确定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答案】C
【解析】相互作用力满足: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和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鸡蛋碎了是因为鸡蛋容易碎,石头坚硬,不容易碎,故C正确,A、B、D错。
变式2:(2022七下·永康期中)小红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简易吊车,她想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这种简易吊车直立在地面上时支撑直杆所受的力。回家后,她找来一根细绳和一根塑料直尺,仿照简易吊车的结构组成如图所示的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在 A 处挂一重物时,绳对手指以及杆对掌心均有作用力。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如果没有横杆,那么重物肯定会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此时重物并没有转动,说明手对横杆的力水平向右。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横杆对手的作用力水平向左。
如果没有手指上的绳子,那么重物肯定会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此时重物静止不动,说明手对绳子的拉力阻值了转动,即手对绳子的拉力斜向上。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绳子对手指的拉力斜向下。
变式3:如图所示,坐在船中的人用力向前推动另一艘船时,发现自己坐的船向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还可说明物体间 。
【答案】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2)甲对乙施加力,同时乙对甲也施加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坐在船中的人用力向前推动另一艘船时,发现自己坐的船向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变式4:(2022七下·新昌期末)气球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器材。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左手压气球,两球都变形了,说明力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向后喷气,气球前进,使气球向前运动的施力物体是 (选填“气球内喷出的气体”或“气球外的空气”)。
(3)如图丙所示,手指戳气球,气球凹进,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选填“形状”或“运动状态”)。
【答案】(1)相互的(2)气球内喷出的气体(3)形状
【解析】(1)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解答;
(2)对气球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3)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1)如图甲所示,左手压气球,两球都变形了,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如图乙所示,向后喷气,气球前进,使气球向前运动的施力物体是气球内喷出的气体;
(3)如图丙所示,手指戳气球,气球凹进,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课后作业
1.下列图像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可知,该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A.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则二者成正比,故A符合题意;
B.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即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故B不合题意;
C.时间变化,而路程不变,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故C不合题意;
D.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故D不合题意。
2.(2023七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答案】C
【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战斗机甲是静止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战斗机乙是运动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战斗机乙是静止,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加油机是运动的,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2023七下·富阳期末)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
4.(2023七下·上虞期末)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关于火箭、飞船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 火箭和飞船升空的施力物体是地面
B.火箭从地面加速发射升空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C.运载火箭升空“穿破云雾”,是以飞船作为参照物
D.飞船进入太空后所受重力和地球上是一样的
【答案】B
【解析】(1)对火箭和飞船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4)太空中所有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火箭发动机向后喷气,而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反作用力,则飞船升空的施力物体是喷出的燃气,故A错误;
B.火箭从地面加速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它的速度不断增大,则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故B正确;
C.运载火箭升空“穿破云雾”,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而火箭相对飞船的位置保持不变,故C错误;
D.飞船进入太空后处于失重状态,和地球上不同,故D错误。
5.(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是端午节的赛龙舟比赛场景,队员们正奋力划浆,而龙舟上的鼓手正”静坐”在船头上用力击鼓,鼓手”静坐”在船头,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河流中的水 B.鼓手乘坐的龙舟
C.赛道两边的浮标 D.河道两岸的观众
【答案】B
【解析】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解答】鼓手”静坐”在船头,即鼓手为静止状态,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变。
鼓手相对河流中的水、赛道两边的浮标和两岸的观众的位置不断改变,而相对乘坐的龙舟位置不变,因此选择的参照物为乘坐的龙舟,故B正确,而A、C、D错误。
6.(2023七下·丽水期末)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10-20秒,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10秒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C.0-10秒,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的路程长
D.通过前15米时,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答案】D
【解析】10-20秒,乙车静止;第10秒,,v乙=0m/s;0-10秒,甲车通过的路程与乙车的路程相等;通过前15米,
,。
【解答】A. 10-20秒,乙车静止,故A错误;
B.第10秒,v甲=2m/s,v乙=0m/s,故B错误;
C. 0-10秒,甲车通过的路程与乙车的路程相等,故C错误;
D.通过前15米,,故D正确。
7.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秒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秒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 )
A.BD间距离为850米 B.AB间距离为255米
C.BD间距离为1190米 D.AD间距离为680米
【答案】A
8.(2022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s-t)图像如图所示。在 t=5秒时两线相交。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 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大于乙
C.6秒时,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
D.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从图像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速度公式s=vt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如果甲、乙两个物体做相向运动,那么二者路程相同时它们也可能没有相遇,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两个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都是3m,故B错误;
C.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5m,乙通过的路程为4m,则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故C错误;
D.甲的s-t图像为一条曲线,则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的s-t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那么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9.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方向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两车相对公路上某参照物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前20s内两车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情况,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车在靠近,而乙车在远离 B.两车都在做变速运动
C.两车速度一直相等 D.两车之间的距离一直不变
B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甲车到参照物的距离不断减小,即在靠近;而乙车到参照物的距离不断增大,即远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甲和乙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都是倾斜的直线,因此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两车都在20s内通过100m的距离,根据可知,两车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两车的距离等于它们行驶的路程之和,由于它们的速度相同,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一直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所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
下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
速度v/(km/h)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停车距离s3/m
1 45 9 14 23
2 75 15 38 53
3 90 18 56 ▲
4 105 21 76 97
(1)根据表中已给的数据,分析计算并填写尚缺的数据 。
(2)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影响司机的反应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停车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
(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请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
(1)74(2)速度(3)(4)不要超速行驶
【解析】(1)在第3组中,停车距离=18m+56m=74m。
(2)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影响司机的反应距离的主要因素是速度;
(3)方格纸上横轴表示速度,纵轴表示停车距离,表格中的数据在对应位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如下图所示:
(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不要超速行驶。
11.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达B地行驶的速度;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轿车从A地到B地的时间:t=10时45分-10时15分=30分=0.5h;
从A地到B地的距离:s=120km-70km=50km;
则从A到B地的速度为:;
(2)则从B地到上海需要的时间:.
【解析】(1)将到达A地和B地的时间相减得到轿车的行驶时间,再根据计算轿车行驶的速度;
(2)根据计算从B地到上海所用的时间。
12.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答案】8;0.7;变慢
【解析】(1)已知反应时间和汽车的速度,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反应过程汽车通过的路程即可;
(2)汽车刹车距离是不变的,当不打电话时,根据s刹车=s总-s反应计算出;当打电话时,根据s反应'=s总'-s刹车计算出反应距离,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反应时间。通过比较反应时间的大小解答。
【解答】(1)驾驶员的反应距离:s=vt=20m/s×0.4s=8m;
(2)当不打电话时刹车距离为:s刹车=s总-s反应=33m-8m=25m;
当打电话时反应距离为:s反应'=s总'-s刹车=39m-25m=14m;
反应时间为:;
因为0.7s>0.4s;
所以驾驶员接打电话,会使刹车反应变慢。
13.(2022七下·金东期末)“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餐度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 再根据两点间的距高算出该车在这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 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是否超速。
【答案】(1)轿车(或车内物体)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0:43-10:31=12min=0.2h,
则轿车的平均速度:v=30 km/h÷0.2h=150km/h>120km/h ,该轿车超速
【解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相减得到轿车的行驶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最后与限速标注比较即可。
【解答】(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即监控装置在运动,因为监控装置相对这辆轿车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以轿车(或车内物体)为参照物。
14.(2023七下·平湖期末)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空气温度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关系如下表所示:
空气温度t/℃ 0 5 10 15 20 25 ……
声音速度v/m·s-1 331 334 337 340 343 346 ……
(1)如果测得今天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为345.4m/s,则今天的气温是 ℃
(2)地列车A以40m/s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与之相邻的另一轨道上的高速列车B正以60m/s的速度迎面驶来。A车司机拉响汽笛,发出两声短促的汽笛声,汽笛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s。两车未相遇,第一声汽笛拉响后ls两车距离减小了多少?B车接收到这两声汽笛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当时气温为15℃)
【答案】(1)24
(2)解:已知A车速度vA=40m/s,B车速度vB=60m/s,声音速度v=340m/s
1s后发出第二次笛声,此时两车相距减少了△s=(vA+vB)△t=(40m/s+60m/s)×1s=100m
假设开始两车相距为s,B车第一次收到笛声用的时间:t1=△t+
由于1s后发出二次笛声,则B车第二次收到笛声时需要的时间:t2=△t+
则两次听到时间差为:
△t=t2-t1=△t+ - =△t- =1s- =0.75s
答:第一声汽笛拉响后1s两车距离减小了100m;B车接收到这两声汽笛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75s。
【解析】(1)直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气温每升高5 ℃,声音速度增大3m/s,温度每升高1℃,声音速度增大0.6m/s,所以今天的气温=20℃+(345.4-343)m/s 0.6m/s/℃=24℃
(2)两车是相向行驶的,所以总速度=VA+VB,两车相距减少的量就是两车行驶的总路程S=Vt
接收到这两声汽笛信号的时间间隔=第二次接收到笛声所需的时间-第一次接受笛声所需的时间。
第一次接受到笛声所需的时间=
第二次接受笛声所需的时间=
15.(2023七下·富阳期末)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如图所示,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坐标中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与时间的曲线图。
(2)小球在沿斜面滚下5秒的时间内平均速度是多大?
(3)若斜面长50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 (选填“<”、“=”或“>”)10秒。
【答案】(1)
(2)解:v=S /t=25m/5s=5m/s
答:平均速度为5m/s。
(3)<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五组数据,分别作出五个点,然后将它们用线连起来;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球在沿斜面滚下5秒的时间内平均速度;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根据可知,小球在25~50m所用的时间小于0~25m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小球滚到到底部所用的时间。
【解答】
(1)根据表格中的五组数据,在图象中分别作出五个点,这五个点分别为(1,1)、(2,4)、(3,9)、(4,16)、(5,25),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如图所示:
(2)小球在沿斜面滚下5秒的时间内运动了25m,根据计算出小球沿斜面滚下5s的时间内平均速度;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滚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滚下25m所用的时间为25s,则继续滚下25m,则需要的时间小于5s,所以小球滚下50m所需时间小于10s。
16.(2023七下·义乌期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像中(下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4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
求:(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下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
(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答案】(1)
(2)根据图像可知,汽车在1min内运动的图像与横轴之间围成一个梯形,
梯形的上底为50s,下底为60s,高为10m/s,
那么汽车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为:。
【解析】(1)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各个时间段内汽车的运动速度,然后在对应位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
(2)观察1min内汽车运动的图像与横轴之间围成图形的形状,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出通过的路程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从0~10s末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段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10s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这段图像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下图所示:
17.(2023七下·婺城期末)我市全面进入轨道交通时代!2023年4月7日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义东线后通段(体育馆站—明清宫站)开通并运营,这标志着,轨道交通义东线全线贯通。自从轻轨开通之后,从金华市区前往义乌城区最快只要36分钟,前往东阳城区最快只用54分钟。家住金华市区的小科同学趁五一假期和父母一起去体验了金华到横店的轻轨。请回答:
(1)以正在进站的轻轨为参照物,在站台排队等待的小科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轻轨列车上安装有拉环,拉环的手抓处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 。
(3)体育馆站至明清宫站,线路长约13.2公里,中间没有停靠站,若轻轨以120km/h的速度行
驶,则需要通行时间为 分钟。
(4)该线路全线(金华市区至东阳城区)长103.5公里,若以最短时间达到,计算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大?(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运动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
(3)6.6
(4)解:t=54m=0.9h
v=s/t=103.5km/0.9h=115km/h
【解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根据计算通行时间;
(4)根据公式计算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1)以正在进站的轻轨为参照物,在站台排队等待的小科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是运动的;
(2)轻轨列车上安装有拉环,拉环的手抓处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
(3)则需要通行时间为。
18.(2022七下·乐清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超声波测速
测距:如图甲所示,固定不动的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可表示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段内所通过的距离,计算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选定的参照物为 .
(2)如图乙,若t0=0.8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米。
(3)某次对汽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汽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秒,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4秒,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2秒,如图丙。请通过计算说明汽车在限速100千米/小时的高速路段行驶时是否超速。
【答案】(1)汽车或自己 (2)136
(3)根据图丙可知,两次测速仪与汽车之间的距离差S=68m-34m=34m
两次信号接触汽车的时间差t=1.1s-0.2s=0.9s
136km/h>100km/h所以超速
【解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根据计算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3)根据图像可知,第一次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测距仪的距离为64m,第二次到测距仪的距离为34m,二者相减计算出汽车行进的距离。这段距离对应的时间等于两次信号的相隔时间+第二次发射到接收时间的一半-第一次发射到接收时间的一半,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因为测速仪相对汽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选定的参照物为汽车或自己。
(2)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