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 案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使印度获得独立的原因,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和影响,加深理解这一时间段内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培养时空观念。
重点: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和改革。
难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影响;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一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的主要特点。
探学新知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具体表现
(1)东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印尼民族大起义第一阶段 印尼民族大起义第二阶段
时间 1926-1927年 1927年
领导 印尼共产党(1920年成立) 印尼民族党(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
方式 武装起义 不合作政策
结果 被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被迫转入地下。获得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3)西亚: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4)南亚: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②领导者:甘地。
③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背景 阿姆利则惨案 - -
时间 1920-1922年 1930-1934年 1940-1942年
概况 甘地号召印度人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后进行“食盐进军”。甘地的行动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其部分要求 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 “退出印度”的行动。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历史背景:“一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北非、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2.埃及华夫脱运动
(1)领导者: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2)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街垒战。
(3)结果:英国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4)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后,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完全成功。
3.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1)领导者:克里姆。
(2)斗争对象: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3)结果
①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
②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4.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1)背景: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占埃塞俄比亚。
(2)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在共产党领导下,工人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抗美斗争
(1)时间:1926年。
(2)领导者:桑地诺。
(3)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4)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遭到当局刺杀。
(5)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
(2)内容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5.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习题巩固
1.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主张联合亚洲名国与列强“讲武”,“为被压迫的民族来打不平”;甘地提出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争取实现自治”。这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B.宗教传统阻碍革命进程
C.斗争形式受到国情影响 D.国际局势决定革命手段
2.埃及的扎格鲁尔和印度的甘地两个历史人物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战败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C.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D.一战后的殖民地解放斗争
3.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曾经给印度造成“厄运”的列强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4.1938年,卡德纳斯将墨西哥国民革命党以地方首领控制的地方党组织改为以地方的军人、工人、农民和民众团体为党的基层组织系统,在中央设工人、农民、军人和人民四个部,将墨西哥工人联合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及其他全国性群众团体纳入党内。这次改组( )
A.增加了地方党组织独立性 B.奠定了制宪运动的阶级基础
C.有利于增强改革的民意支持度 D.建立了工农联盟的社会主义政权
5.“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声……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上,他领导的运动
A.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状态
C.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D.使本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6.提拉克利用宗教思想建立其社会政治理论,他主张用古代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政治纲领的合理性,用对印度教经典的新释义号召群众。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
A.引导民众参加解放运动 B.谋求国大党的合法地位
C.弘扬印度传统宗教文化 D.打击印度封建顽固势力
7.甘地认为,发展手工纺织运动可以使人远离大城市而生活,是对每个人都应从体力劳动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原则的践行,是印度人民摆脱英国人剥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径。这一主张意在
A.抵制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B.推动印度自治和独立
C.恢复小农经济发展模式 D.促进民族纺织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