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雪梅》这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雪梅》这首古诗的大意,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通过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梅花的精神。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取长补短。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雪梅》这首古诗的大意,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欣赏梅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取长补短。
2. 理解诗中通过雪与梅的比较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① 教师首先展示一系列梅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强。通过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梅花吗?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课题《雪梅》。
②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卢钺及《雪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雪梅》,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在初读中整体把握诗歌的大意。
(3)字词解析,深入理解
① 教师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字生词,如“逊”、“输”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和在诗中的用法。
②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重点句子,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对比赏析,让学生感受梅花和雪各自的特点和优劣,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哲理。
(4)师生互动,课堂问答
①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梅花和雪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诗中是如何比较的?诗人为什么要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②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5)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①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梅花和雪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以及诗人所要传达的哲理。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的道理。
② 教师布置拓展延伸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梅花的古诗或名句进行赏析,并尝试写一段短文谈谈对“取长补短”这一道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引导范读与学生跟读
① 教师首先进行一遍富有感情的范读,注意字音的准确性和节奏的把握,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② 学生紧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跟读,特别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停顿,确保初次接触古诗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语音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与体会韵律美
① 在跟读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熟悉古诗的内容。
②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使其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中。
(3)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朗读感受
① 学生完成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朗读感受,如哪些句子读起来特别优美,哪些字词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等。
② 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中,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课堂小结,强化初读感知效果
①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如字音、节奏、韵律等,帮助学生巩固初读感知的效果。
②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古诗的大致内容,为接下来的深入解读做好铺垫。
(三)字词解析与句子探究
(1)生字生词学习
①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如“逊”、“输”等。通过展示生字生词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等,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和书写。
②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例句和图片等直观教具,解释生字生词的含义和用法,如“逊”字在诗中表示不及、不如的意思,“输”字则表示失败、失利。
(2)重点句子分析
① 教师选取诗中的重点句子,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朗读、讨论和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含义和哲理。
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如“逊”、“输”等词的使用,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语言的魅力。
(3)字词句综合赏析
①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选取一些典型的字词句进行综合赏析。通过分析字词句的含义、用法和表达效果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对比赏析,如比较“逊”和“输”在表达上的差异,以及“三分白”和“一段香”在描写上的特点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以上字词解析与句子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雪梅》这首古诗的字词句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这一教学过程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双边互动和创意性,营造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深入解读
(1)引导学生发现梅与雪的特点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读了《雪梅》这首诗,你们觉得梅花和雪各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梅与雪的词语和句子,如“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白”字突出了雪的洁净无瑕,“雪却输梅一段香”中的“香”字则展现了梅花的芬芳。
②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雪中的梅花和梅花旁的雪景,感受它们的美丽与特点。
(2)探究诗人将梅与雪并置的用意
① 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要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呢?这样做有什么深意吗?”引导学生思考雪与梅的关联,理解它们在诗中所代表的意象。
② 教师点拨:“雪代表了纯洁无瑕,而梅则代表了坚强与不屈。诗人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是为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3)小组讨论与分享
① 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分小组讨论梅与雪的特点以及诗人将它们并置的用意,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分享本组的见解。
②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人们应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4)课堂互动与拓展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或者人物可以像梅花和雪一样,让我们取长补短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②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和课堂互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雪梅》这首古诗的意蕴和哲理,还能够在思考和分享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问答
(1)启发思考:感受梅花与雪的特点
① 教师提问:“诗中梅花与雪各有何特点?你们能从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或情境?”
② 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梅花坚强不屈,雪纯洁无瑕,我想到了冬天里的坚韧与纯洁。”
③ 教师点评:“很好,你们感受到了梅花的坚强和雪的纯洁,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品质。”
(2)深入探索:理解诗中哲理
① 教师进一步提问:“诗人为什么要将梅花与雪放在一起写?这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②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如:“梅花与雪各有特色,诗人通过对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要学会取长补短。”③
教师总结:“非常棒!你们理解了诗中的深层含义,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找——,欣赏有哪些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同时的例子不断完善?”自己。”
② 学生
(积极3发言),联系实际如::“找寻比如生活中的我们班例子里,有的同学
擅长①数学 教师,引导有的:“擅长请语文你们在,生我们可以活互相中学习找,一共同进步。”
③ 教师点评:“很好,你们已经能够将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
(4)创意表达:发挥想象,创作小诗
①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你们以‘取长补短’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②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创作,如:“取长补短进步快,同学之间互学习。梅花雪中共成长,取长补短记心间。”
③ 教师点评并鼓励:“非常棒!你们都成为了小诗人。记住,取长补短不仅能让我们进步,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总结提升:回顾课堂,深化理解
①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课堂问答,我们不仅理解了《雪梅》这首诗的深层含义,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道理。”
② 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取长补短”这一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③ 教师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践行“取长补短”的道理,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强品质,还领悟到了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雪梅》这首古诗。
2. 收集其他描写梅花的古诗或名句,并尝试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取长补短”这一道理的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