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个人简历
导入新课
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年 和尚,主要工作:讨饭
1352-1368年 起义造反
1368-1398年 皇帝
生日:1328年10月21日
家庭: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
学历:没有上过一天学,经过自学,
相当于小学五年级
1347-1352年 和尚, 主要工作:撞钟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壹
从放牛娃到男人的巅峰
——明朝的建立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元末民间流行的小令《醉太平·小令》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一、明朝的建立
材料: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朱元璋16岁时因旱灾、蝗灾,父亲,母亲,和兄弟先后因饥饿和瘟疫去世,只剩他和二哥。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 斯寒微之至极也!” ——《明太祖实录》
元末农民起义不断
元末农民战争
一、明朝的建立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地区造反成功,韩山童被推举为明王。韩山童死后,其子韩林儿被推举为小明王,成为天下反元起义军的精神领袖。
1352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另一路起义军,表现出非凡的才干。
这小伙子不错!我把女儿嫁给你!
郭子兴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
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1368年在此建立明朝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朱元璋先后消灭各地群雄,向北进军。
放牛 要饭 和尚 皇帝
25
明朝形势图(1433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
南包安南北距大碛
贰
最是无情帝王家
——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皇明祖训》
朝臣权力过大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分权
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
材料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中央
材料1: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行省制度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②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丞相和中书省
权分六部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唐代
坐而论道
宋代
站立议政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凄厉,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
宋太祖和大臣们最初都是坐而论道的,大家都坐着。不过时间久了,宋太祖觉得大家都坐着显示不出自己的威严,应该想办法让别人都站着,自己坐着,这样自己才有九五之尊的感觉。
明代
跪受笔录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至明清,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
实质: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材料: “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明代政治史》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1382年,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
地方
材料: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地方行省权力过大
分散行省权力
朱元璋的烦恼是什么?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
地方
元朝
中央
行省
①将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中央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明朝
“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废行省,设“三司”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
地方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材料: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我们藩王是皇帝在地方上的军政代表呢~
藩王可在
封地上……
拥有军队
建立王府
设置官署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
军事
有一些大臣把持着军政,军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这可不得不防啊!
掌握军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军事
材料:明以兵部掌兵权,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之于五军都督府。兵部有出兵之令,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
——《春明梦余录》卷三十
①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力统归兵部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只有调兵权
分大为五权归兵部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厂卫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 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监视百官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厂卫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跟朕说说你昨天晚上干啥去了?
我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一起喝酒。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成立东厂
设立厂卫机构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厂卫
锦衣卫印
可以立案、逮捕、审讯、判刑,一家“大包大揽”,对于他们怀疑的大臣“一条龙”服务,只对皇帝负责。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央
地方
废丞相和中书省
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都察院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内阁
六部
三司
厂卫:锦衣卫、东厂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明朝中央集权
叁
明朝的高考制度
——科举考试的变化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那些读书人如果自以为是,思想上生出大逆不道的想法怎么办?
改革科举制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书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标准答案:以南宋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题格式:“八股文”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
《春秋》
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
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
即开始议论
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
举子看榜图
中举者欣喜若狂未中者垂头丧气
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1: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2:(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呆板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一味背诵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
——余全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
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禁锢思想
乖乖的要听话哟!
《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宋代
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创立殿试制度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隋文帝
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明清
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
雏形
确立
完善
发展
僵化
肆
振兴大明的经济
——明朝经济的发展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老百姓吃不饱,天天饿肚子怎么办?
种植高产作物
1、农业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辣椒
花生
向日葵
西红柿
2、手工业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制瓷中心——景德镇
明朝宣德时期青花瓷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北宋时期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3、商业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著名的商帮:徽商、晋商
课堂总结
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厂卫制度:
在地方:
在中央:
答题格式:
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明朝的建立
改革科举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禁锢思想自由,阻碍人才发展
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一些农作物
棉纺织业、丝织业(苏州)、制瓷业(景德镇)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政治
朱元璋
强化皇权
锦衣卫(明太祖)和东厂(明成祖)
“四书”、“五经“
八股文
军事:分大为五,权归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