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21: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023·新课标卷·27·史学研究 2023·山东卷·3·隋京畿区的变动 2023·湖北卷·3·唐代初期的民族政策 2023·湖南卷·3·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2023·浙江6月选考·16·门阀士族 2023·北京卷·3·贞观之治 2021·山东卷·3·经济重心南移 2021·广东卷·3·史学研究 1.“两个趋势”:社会发展从分裂到统一;民族关系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 2.“三大特征”: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3.“四个阶段”: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29年,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西晋时期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2)灭亡: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教材开发] 阅读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P29)“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
思考:这一印文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印文图片是反映西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
(2)士族的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特权,形成士族阶层;东晋时期,南逃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刘裕夺权建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的开发
背景 北方人民南下躲避战乱,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4.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概念阐释】 五胡内迁
(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含义: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北方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
①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②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知识拓展】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情境体验]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思考:据此分析,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
二、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
1.兴衰演变
(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唐朝的繁荣
贞观 之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开明政治局面
武周 政权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 盛世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3)安史之乱
①原因:唐玄宗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②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763年被唐平定。
③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4)唐朝的灭亡
①875年,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②907年,朱温废唐建梁,唐朝灭亡。
2.唐朝的民族关系
表现 突厥 ①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唐朝中央政权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吐蕃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②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意义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材开发] 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P37)“唐蕃会盟碑”。
思考:该碑有何历史价值?你怎样认识盟约中的“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提示:价值:研究藏族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汉族与藏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认识:会盟适应了唐蕃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当时汉藏民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三、五代十国
1.形成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后周世宗的改革: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渐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主题一 草原、中原、江南三重联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一、观点论证
常态与“变态”
 史料 历史学家阎步克认为: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提示:观点:魏晋南北朝在动荡中渐趋统一。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是这个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也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的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动荡的时局促使大量北民南迁,从而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社会生产得以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各民族间政治和经济的交流,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在动荡的时局中,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一之势渐趋明显。
【史论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局部统一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对点训练】
1.(2024·河北沧州检测)如下图所示,西晋末到刘宋初,至少有90万北方移民南迁。这(  )
A.提升了南方经济影响力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使北方的农业逐渐衰落
D.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A [西晋末到刘宋初,至少有90万北方移民南迁,大量劳动力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提升了南方经济的影响力,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这一过程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无关,排除D项。]2.(2024·长沙模拟)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今临沂市)。这一政策(  )
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
A [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故选A项。]
二、获取解读信息
人口迁徙与江南的开发
 史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的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提示: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史论形成】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影响
①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
④对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
⑤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对点训练】
3.(2024·河南高三联考)考古发现,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建筑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  )
A.军事防御意识淡化
B.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C.庄园经济趋于封闭
D.建筑规模不断缩小
B [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的坞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汉魏至东晋南朝时期,坞堡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晋南朝时期的坞堡以庄园的形式存在,更多地突出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功能,其军事防御功能不断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坞堡功能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南方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故选B项;江南坞堡中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不能说明军事防御意识的淡化,故排除A项;庄园经济本就具有一定封闭性,故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坞堡功能发生变化,并未说明建筑规模缩小,故排除D项。]
4.(2023·海南统考三模)如表内容为《三国志》中关于人口迁徙的部分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
史书 摘要
《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
《魏书·华歆传》 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
《魏书·卫觊传》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吴书·全琮传》 是时中州(今河南)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
A.户籍管理趋向严格规范
B.政府积极推动人口迁移
C.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C [根据材料中“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避乱,这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C项正确;人口的大量流动并不能证明当时户籍管理趋向严格,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是自发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而人口流向南方,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助于推动南北方经济发展走向平衡,排除D项。]
三、价值引领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史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
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提示: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
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
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史论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而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
②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实质
①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
②从社会生产角度——农耕化。
(3)影响
①有利于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
②长期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在民族交融的同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条件。
③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逐渐消失,为统一王朝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对点训练】
5.如图为莫高窟第285窟北壁的《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图》(西魏时期)。图中释迦、多宝二佛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展现出一副智慧超脱和风骨美伦的汉人风流名士形象。作品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时代印记
B.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
C.儒释道交融发展趋势
D.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
A [西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其雕塑中的佛像带有明显的汉化风格,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印记,A项正确;通过一幅作品无法得出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道教风格,排除C项;教化功能是社会功能,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
6.(2024·广东高三联考)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方的汉人认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他们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感叹“北人安可不重”。南方汉人看法的转变说明(  )
A.北魏汉化加深 B.儒家地位动摇
C.南方日渐衰落 D.南北习俗趋同
A [据材料“号洛阳为荒土”“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人安可不重”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晋宋时期南方汉人认为,北方发展落后,然而到北魏后期南方汉人对北方的看法由“荒土”到“礼仪富盛”,认为其尽得华夏文化的传承,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都很好,这种转变是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和民族交融,故选A项;当时儒家思想依然处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并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南方的发展情况,只是强调北魏统一北方后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强调北方地区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南北方的“习俗”以及习俗“趋同”,排除D项。]
主题二 治世与乱世——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观点论证
隋唐的盛世局面
 史料 太宗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是,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吃嗟怨,莫不自安。缘以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初之政敌,皆引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馈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探究] 结合史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贞观之治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提示:论题:多方努力促成贞观之治的社会盛景。
阐述:面对唐初的灾荒,唐太宗实行教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百姓对政府有信心,流亡在外的农民回乡努力发展生产,安分守己,促进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上下一体,同心同德,唐太宗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注意严明吏治,惩治贪赃枉法者,重用异己,促进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于是,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犯罪率低,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经济根本好转,促进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
总之,唐太宗“存百姓的为君之道”促成贞观君臣治国方略的成熟,最终迎来盛世局面。
(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理论亦可)
【史论形成】 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武周政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
(3)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唐朝由盛转衰。
【对点训练】
1.(2024·深圳一模)621年,李世民创办了文学馆,搜罗贤才。馆中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李世民此举(  )
A.抑制了前代门阀势力的扩张
B.奠定了贞观治世的人才基础
C.开启了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
D.实现了唐代政权的和平转移
B [题干所述为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就注重搜罗人才,一些著名的人才都成为他的得力干将,这也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
2.(2024·山东大教育联盟联考)唐朝韩愈《平淮西碑》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描绘道: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  )
A.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遍存在
C.两则记载浮夸无价值
D.盛世蕴藏深刻社会问题
D [从材料信息看,韩愈的记载对唐朝政治极尽赞美之词,而《唐大诏令集》则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综合二者说明盛世时期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故选D项。]
二、历史解释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史料 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略西域的特点,并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
提示:特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
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的军事、移民、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西域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
【史论形成】 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1)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
(2)册封首领: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等等。
(3)武力征服: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进攻,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维护了北部边境安定。
(4)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5)会盟通好:唐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
(6)经济文化交流。
【对点训练】
3.(2023·浙江绍兴二模)唐朝政府与周边民族保持着密切联系。史载:“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唐玄宗亦曰:“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都督府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都督由当地的民族首领担任
C.满足彼此间补充物资的需求
D.唐朝呈现出民族交融的局面
A [材料没有提到都督府的管辖问题,因此,材料无法得出都督府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结论,A项正确;由材料“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可知,都督由当地的民族首领担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可知,满足彼此间补充物资的需求,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可知,唐朝呈现出民族交融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2024·临沂市期中考试)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将西南地区三分为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以宰相、御史大夫、六部尚书等高级文官为节度使,并实行“西拒南抚”军事策略。这些政策(  )
A.保障了西南长治久安
B.维持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C.削弱了西南藩镇力量
D.体现了务实经营的特征
D [据材料“唐政府将西南地区三分为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以宰相、御史大夫、六部尚书等高级文官为节度使……”,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西南地区,变更行政区划,任命高级文官担任节度使,并实行合理的军事策略,说明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更趋向务实,D项正确;“保障了”,表述夸大,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发展,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西南地区管理的特点,并不能看出对西南藩镇的影响,排除C项。]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
1.(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B [由材料可知,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均挑选“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为使节,这表明南北政权之间文化认同趋近,故选B项;南北朝后期北方政权实力占优势,排除A项;频繁遣使并不表明双方政权关系趋向和好,排除C项;南北朝后期,汉族门阀势力逐渐衰落,排除D项。]
2.(2023·湖北卷,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 [根据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代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体现了唐代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未强调区域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
3.(2023·浙江6月选考,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C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宋朝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选C项;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的原因,但与唐初不符,排除A项;“禁卖婚”是打击旧士族,“婚姻不问阀阅”指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都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排除B项;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实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生活与经济格局
4.(2023·山东卷,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D [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
5.(2023·北京卷,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C [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与“君臣相得”“乐闻直谏”相符,故①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意思是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公私仓廪俱丰实” 意思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粮仓储备都非常充盈,描述了“开元盛世”的场景,故②错误;“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强调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文化繁荣,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不符,故③错误;“商旅……常空”大意是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说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故④正确。故选C项。]
6.(2021·山东卷,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B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项;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项;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两项。]
考点三 史学研究
7.(2023·新课标卷,27)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谅原为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旧唐书》属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内容属于历史叙述,相对客观,A项正确;《李元谅颂碑》中并无关于李元谅姓名由来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证实”错误,排除B项;《李元谅墓志》为793年李元谅去世之后所立,属于唐朝后期,而《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晚于《李元谅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旧唐书》记载,排除C项;“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2021·广东卷,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B中的“还原”说法错误,排除;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
素养提升练(三)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德州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汉晋春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
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
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
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
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
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
D [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可知,三则材料都说明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交战,故选D项;据材料“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可知,《晋书》中记载诸葛亮战败,排除A项;三则材料对魏军、蜀军胜负表述不一,排除B项;C项说法只符合《晋书》记载,不符合《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表述,排除C项。]
2.(2024·广东惠州调研)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宗法制度的瓦解
B [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但魏晋重视祖籍,唐中叶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世族门阀的衰落,故选B项。]
3.(2024·山西运城高三期中)三国时期,孙吴田租改制频繁且剧烈。以下为若干论述。
旱田征收旱米,具体称作“旱租米”、“旱税米”、“旱限米”等。但嘉禾三年以后的吴简未再见到此类记载 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
湖南地区普通吏民耕种的租、税田,每亩收租米12斗,秦朝和西汉当地大约每亩收租1斗3升 《走马楼吴简嘉禾五年诸乡田顷亩收米乡住簿研究》(2020年)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吴简是出土文物,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B.后人研究是二手材料,故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C.《三国志》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
D.吴简与《三国志》记载一致,可断定田租低
C [据材料“军兴日久……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可知,《三国志》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献,但具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故选C项;仅凭一件出土文物,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排除A项;后人研究是二手史料,但结论是依据出土文物等得出的,具有较高可信度,排除B项;不能仅凭借一个实物史料或者文献史料记载一致就得出一个结论,还需多方考证,排除D项。]
4.(2024·百师联盟广东高三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黄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
A.边疆民族不断内迁 B.华夏认同观念凸显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 [由材料“匈奴成了汉氏之甥”“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可知,匈奴人、鲜卑人、羌人都建立了沿袭中原朝代名字的国家,且都承认与华夏族有关或是华夏族的后裔,以此强调政权的合法性,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并未涉及少数民族内迁的信息,排除A项;仅从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无法推知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包括生产方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材料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
5.(202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月考)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年)总储粮量约为5 833 400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B.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
C.均田制的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隋唐结束分裂后北方长期稳定
A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洛阳地区地处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因此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皇家粮仓,用以储存南方运来的粮食,体现了大运河开通对南粮北运的重要作用,A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不能得出对农民的剥削沉重与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均田制无关,C项错误;D项“北方长期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
6.(2024·武汉模拟)唐中宗时,中亚粟特人的男装被改造为唐朝女性的时髦服装,女子穿胡服、戴胡帽的现象大量涌现。刘禹锡诗云:“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这反映了当时(  )
A.外来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B.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审美情趣呈现多元化
D.诗歌描写以服饰为主
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女性争穿胡服、争戴胡帽,唐代文人以诗歌的方式对这一现象予以赞美,既说明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又反映唐朝审美情趣呈多元化特征,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外来文化成为思想主流,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女子的服饰穿着问题,不是社会地位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选用的只是一首唐诗,无法借此说明唐代诗歌主要是描写服饰,排除D项。]
7.(2024·黄冈模拟)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这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  )
《扬场图》   《耕牛图》     《采桑图》
A.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
C.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
D.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C [从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耕牛图》《采桑图》可以看出,当时鲜卑族存在农耕生产方式,说明北方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农耕化,故选C项;通过三幅壁画无法看出当时鲜卑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排除A项;仅从材料并不能判断这是民族交融的开始,排除B项;《扬场图》《耕牛图》《采桑图》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排除D项。]
8.(2023·山东大教育联盟押题)下表展示的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  )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 (806—820 年)户数 下降 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 736 652 866 887 76.8 36.52
南方 3 117 624 1 506 548 51.68 63.48
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
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
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
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
D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
9.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B [羁縻州府是一种对少数民族的笼络政策,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六大都护府统辖,体现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扩大,B项正确;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在财政上有自主权,羁縻州府有一定的独立性,排除A项;羁縻州府实行的是当地人治理当地人,而不是中央派遣官员去治理,因此对民族交融的影响有限,排除C项;在秦汉时已经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材料也有“数量远超历代的信息”,说明不是创新,排除D项。]
10.(2022·济宁三模)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B [依据材料“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藩镇的存在会威胁中央权力,“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2024·安徽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秦
图二 唐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秦唐间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秦朝交通以陆路为主,各族间经常进行交流;唐朝海陆并举,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说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修建驰道等,便利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自汉代开通的海、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交流。
示例二:信息:秦朝农耕文明比较先进,与周边游牧文明并存;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影响遍及欧亚。
说明:秦朝统一六国,对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战争,并筑长城抵御匈奴等,保证国内经济建设安全,与外部的经济交流较少;唐朝国力强盛,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融洽。丝绸、茶叶等广受外国欢迎,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12.(2023·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政要》与“贞观之治”
材料一 《贞观政要》目录
卷名 篇名
卷一 论君道第一 论政体第二
卷二 论任贤第三 论求谏第四 论纳谏第五
卷三 论君臣鉴戒第六 论择官第七 论封建第八
卷四 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论尊敬师傅第十 论教威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论仁义第十三 论患义第十四 论孝友第十五 论公平第十六 论诚信第十七
卷六 论俭约第十八 论谦让第十九 论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论悔过第二十四 论奢纵第二十五 论贪部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论文史第二十八 论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论务农第三十 论刑法第三十一 论教令第三十二 论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议征伐第三十五 议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论行幸第三十七 论畋猎第三十八 论灾祥第三十九 论慎终第四十
【注】 贞观(627—649年),唐太宗年号。吴兢(670—749年),唐朝大臣,著名史学家,居史馆任职三十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著称。
——据【唐】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3年
出版的谢保成集校本)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材料三 “贞观之治”一直是后世效法的对象,唐代的玄宗、宣宗就格外崇慕太宗,宣宗还有“小太宗”之誉,宋代之后“每读太宗事,未尝不慕之”的类似话语充斥于典籍。需要说明的是,把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作为“治世”的基本内涵,并不意味着“治世”就必须同时具备这些内容。现代学者卜宪群就将“盛世”“治世”的核心内涵精练地归纳为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礼法合治。
——摘编自秦中亮《论中国古代“治世”
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
材料四 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将自己的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
——摘自吴宗国《〈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政要》的史料价值与历史价值。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贞观之治”何以成为后世效法对象予以说明。
答案 (1)史料价值:唐代史学家吴兢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属文献史料、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该书内容详细,分类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谋臣在治国理政时讨论的重大问题以及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还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可用于研究唐初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也为研究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史料。
历史价值:该书蕴含的重民思想、为君之道、施政方针、治国方略等,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封建统治理论和实践的教科书与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宝贵遗产,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不竭的精神财富。
(2)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
治国方略:“贞观之治”具备“治世”的核心内涵,如以民为本的伦理观、选贤任能的用人观、礼法合治的治理观等;践行了尧舜、三代帝道王道的治国理念,与后世政治理想相契合。
施政措施:唐太宗重视科举,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尊道崇儒礼佛,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治理成效:建立起高效的政务决策机制,形成了君子治国群体;开创了自尧舜、三代、文景之后久未出现的“治世”局面;为盛唐治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后世评价:《贞观政要》等典籍对贞观之治记载详尽、总结精辟;唐及以后的政治家、史学家们对“贞观之治”极力推崇与效仿;因尧舜之治等年代久远、记载匮乏,使“贞观之治”成为最近的现实治世样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