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时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2.下面是两宋部分集镇商税岁入比较表(单位:贯),据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 )
地名 全州税额 商税岁额 所占比例
越州 66 537.76 12 082.65 18.16%
常州 110 196.49 47 679 43.28%
润州 39 502.962 6 309.962 15.97%
绍兴府 105 314.014 21 649.117 20.56%
镇江府 206 296 131 349 63.67%
A.商业贸易型集镇正在兴起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
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3.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4.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古代集镇和城市课题时,找到如下史料,哪一项是最为可信的(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
B.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宋史》关于宋代商业市镇的记载
D.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
5.中国商朝时的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这种现象表明 ( )
A.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体制
B.已经形成对神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C.宗庙祭祀在国家体制中地位重要
D.城市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核心场所
6.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7.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多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木材使用很少,其原因在于 ( )
A.木材价格昂贵,成本较高
B.加工水平低下,加工木材不便
C.气候干燥少雨,缺乏木材
D.房屋结构复杂,不便木材使用
8.古代美洲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 ( )
A.印第安人过游猎生活,寻找猎物
B.印第安人需要寻找水源,到处迁徙
C.印第安人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
D.印第安人和其他种族冲突,四处流浪
9.(2023·广东肇庆)陆游有诗云:“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草市冬冬杆鼓闹,竹檐烂烂华灯挂。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D.坊市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10.明朝中期工商业集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对这一状况的合理解释是 ( )
A.集镇成为当地的行政机构所在地
B.体现了北方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C.集镇经济形态出现了专业化分布
D.推动了区域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11.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古代民居历史悠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
B.房屋建筑结构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构成
C.人们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
D.巢居和穴居构成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12.中国自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这是深受 ( )
A.道家思想影响
B.儒家思想影响
C.法家思想影响
D.墨家思想影响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富人私宅多慕斯:多慕斯多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这样的结构在防盗上是一个绝好的设计。多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幸运。
(1)材料一这种建筑方式有哪些优势
(2)古罗马富人多慕斯的建筑设计有何特点 其目的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时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可知,周朝王城建造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前后设计都有严格规定,体现了周朝的礼制规范和秩序。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下面是两宋部分集镇商税岁入比较表(单位:贯),据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 )
地名 全州税额 商税岁额 所占比例
越州 66 537.76 12 082.65 18.16%
常州 110 196.49 47 679 43.28%
润州 39 502.962 6 309.962 15.97%
绍兴府 105 314.014 21 649.117 20.56%
镇江府 206 296 131 349 63.67%
A.商业贸易型集镇正在兴起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
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解析:从图表内容可知,常州和镇江府的集镇商税接近甚至超过全州商税的一半,可知这两个地区出现以商业贸易型为主的集镇,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镇商税占整个地区税额的比例,不能反映国家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指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与材料中商税比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集镇商税在不同地区占全部税额的比例,没有体现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故D项错误。
答案:A
3.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后”“意大利”“诸如市政厅、学校……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市政厅的底部……供市民集会使用”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建筑侧重关注市民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故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故选D项;由材料看不出城市建设的主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答案:D
4.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古代集镇和城市课题时,找到如下史料,哪一项是最为可信的(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
B.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宋史》关于宋代商业市镇的记载
D.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
解析:“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 和“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都是后人所为,证据力不够,故排除A、B两项;《宋史》的记载经过了史学家的加工,具有主观认知色彩,可排除C项;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是原始文物,最为可信,故选
D项。
答案:D
5.中国商朝时的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这种现象表明 ( )
A.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体制
B.已经形成对神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C.宗庙祭祀在国家体制中地位重要
D.城市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核心场所
解析: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这表明宗庙在国家体制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C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商朝还未形成君主专制;B、D两项通过题干信息并不能反映。
答案:C
6.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解析:欧洲中古时期新出现的一些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而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7.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多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木材使用很少,其原因在于 ( )
A.木材价格昂贵,成本较高
B.加工水平低下,加工木材不便
C.气候干燥少雨,缺乏木材
D.房屋结构复杂,不便木材使用
解析:古代两河流域,因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因素,没有森林,缺乏木材,所以人们建造房屋的时候,多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只有支撑屋顶的栋梁才使用木材。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
8.古代美洲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 ( )
A.印第安人过游猎生活,寻找猎物
B.印第安人需要寻找水源,到处迁徙
C.印第安人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
D.印第安人和其他种族冲突,四处流浪
解析:古代美洲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土壤肥力就会耗尽,只能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这是造成他们经常迁徙的根
源,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9.(2023·广东肇庆)陆游有诗云:“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草市冬冬杆鼓闹,竹檐烂烂华灯挂。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D.坊市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市场有优场(演戏的场所)、酒坊,有杆鼓、戏剧等娱乐活动,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受到削弱”不符合史实,应为“有所加强”,排除C项;宋代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排除D项。
答案:B
10.明朝中期工商业集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对这一状况的合理解释是 ( )
A.集镇成为当地的行政机构所在地
B.体现了北方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C.集镇经济形态出现了专业化分布
D.推动了区域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明朝中期工商业集镇大都分布于江南地区,从而推动了南方区域经济发展,也说明经济重心在南方地区,所以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通过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D
11.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古代民居历史悠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
B.房屋建筑结构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构成
C.人们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
D.巢居和穴居构成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解析:A、B两项都是关于两河流域民居的叙述,因此可排除;D项是关于中国古代南北地区民居的表述,可排除。因此只有C项符合 题意。
答案:C
12.中国自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这是深受 ( )
A.道家思想影响
B.儒家思想影响
C.法家思想影响
D.墨家思想影响
解析: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富人私宅多慕斯:多慕斯多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这样的结构在防盗上是一个绝好的设计。多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幸运。
(1)材料一这种建筑方式有哪些优势
(2)古罗马富人多慕斯的建筑设计有何特点 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内向封闭式的结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主要材质是大理石”归纳;第二小问通过时代背景及富人建筑的特点入手分析。
答案:(1)优势:远离低洼湿地,避开虫兽侵袭,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
(2)特点: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前厅往往有天窗和蓄水池,多为大理石材质建筑。目的:防盗安全,便于采光和收集雨水,取材方便,凸显富丽堂皇。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中居所的建筑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通过材料二“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信息提炼。第(3)问,根据材料三“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概括得出结论。
答案:(1)图一是北美大平原地区印第安人的帐篷,图二是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公共居所。
(2)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发达,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
(3)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