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中认为“X”是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X”应该是指 ( )
A.采集植物 B.烧烤食物
C.使用工具 D.原始农业
2.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栽培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 )
A.黄河中上游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3.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同属全球范围内的原生文明发祥地。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两地同属河流灌溉农业
B.两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和大麦
C.两地土地都归贵族和公民占有
D.两地文明都产生了种姓制度
4.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
A.土地的私有化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修建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5.在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达58件之多,有的墓甚至还有一支象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有了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6.《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或驯化出一些其他大陆没有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包括 ( )
①马铃薯 ②玉米 ③骆马 ④山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妇女地位的下降
B.私有制的产生
C.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
D.军事首领地位上升
9.下列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小麦 ④粟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从采集狩猎到农业和畜牧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对这一转变过程的描述,认识正确的是 ( )
A.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南美洲
B.农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畜牧业和定居产生的
C.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D.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农业
11.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社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2.学术界认为,文明时代出现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关于国家出现原因的表述有误的是 ( )
A.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阶级产生后需要调节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田园房屋。
——摘编自《浅谈汉谟拉比颁布的土地制度》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三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蹠(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制度分为哪几类 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8年、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中认为“X”是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X”应该是指 ( )
A.采集植物 B.烧烤食物
C.使用工具 D.原始农业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可知,“X”是指原始农业,人类依靠农业栽培植物养活自己,因此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答案:D
2.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栽培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 )
A.黄河中上游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故选B项。
答案:B
3.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同属全球范围内的原生文明发祥地。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两地同属河流灌溉农业
B.两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和大麦
C.两地土地都归贵族和公民占有
D.两地文明都产生了种姓制度
解析: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灌溉农业区,河流灌溉影响了文明的兴衰,因此A项正确;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排除B项;两地土地基本都归王室、神庙占有,排除C项;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产生了种姓制度,排除D项。
答案:A
4.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
A.土地的私有化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修建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解析:材料中“随着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修建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5.在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达58件之多,有的墓甚至还有一支象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有了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不同的墓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证明当时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因此C项正确;A、B 两项都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排除。
答案:C
6.《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牛耕出现的时间,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故B、D两项排除。
答案:C
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或驯化出一些其他大陆没有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包括 ( )
①马铃薯 ②玉米 ③骆马 ④山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①马铃薯和②玉米都是美洲人独立培育出来的粮食作物,③骆马是美洲人驯化出来的动物,④山羊是西亚居民最早饲养的家畜,因此排除带④的选项,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妇女地位的下降
B.私有制的产生
C.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
D.军事首领地位上升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进而产生国家,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
答案:B
9.下列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小麦 ④粟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地在中美洲,故①错误。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故③错误。我国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②④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10.从采集狩猎到农业和畜牧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对这一转变过程的描述,认识正确的是 ( )
A.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南美洲
B.农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畜牧业和定居产生的
C.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D.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农业
解析: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因此排除A项;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排除B项;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排除D项。
答案:C
11.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社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玉米磨坊设置在村社中心……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可知,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D两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答案:C
12.学术界认为,文明时代出现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关于国家出现原因的表述有误的是 ( )
A.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阶级产生后需要调节阶级之间的矛盾
解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和阶级、国家的出现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故B、C、D三项都是国家出现的原因。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田园房屋。
——摘编自《浅谈汉谟拉比颁布的土地制度》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三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蹠(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制度分为哪几类 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的信息“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概括类别,其目的结合古巴比伦王国的性质分析。第(2)问,需要提取材料二中图片隐含信息:一是工具的类型为“铁器”;二是工具的种类为多种不同的农具,由此分析其现象及影响。第(3)问,分析材料三中的信息“不过十亩”“治田百亩”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2)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
立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8年、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来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从人口、定居、分工、私有、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
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 等等。
(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