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7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 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
A. 可以推测此图创作的的准确时间 B. 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C. 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 D. 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名“《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以及图片相关信息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故C正确。依据图片信息“曲辕犁”可以得出大约在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但不能得出具体时间,排除A。春秋时期“曲辕犁”未出现,排除B。题干图片的风俗画,并非写意画,排除D。
3. 《史记》的撰述宗旨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境界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第二层境界是“考之行事”;第三层境界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 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 B. 古代史学研究侧重事实考据
C. 史学发展取决于史家的努力 D. 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体现了司马迁收集史料的重视;“考之行事”即考察史事,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即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史记》的撰述宗旨是重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对历史事件的总结,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而是强调了《史记》的撰写宗旨,排除A项;虽然史家的努力对史学发展有影响,但史学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而是强调了《史记》的撰写宗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 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
A. 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 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 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 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重视法律建设,已能认识到血亲复仇对于国家的消极影响,故而立法厉行禁止,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孝义即为两汉法律之重要价值之一,其法律价值存在内在冲突,B项正确;仅凭复仇不能代表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儒学影响的是司法实践而非立法观念,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5.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A.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政治制度的导向
C. 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 门阀势力的衰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导向,B项正确;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材料“不娶五姓女”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历史传承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势力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
6. 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佣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 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 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 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主业 D. 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两税法后南方制茶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据此可知,两税法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对比,无从体现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或手工业布局变化,排除C、D项。故选B项。
7.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为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地名也大有内涵。如今天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有孔村和孟村,但是全村却没有孔姓和孟姓;今西安市灞桥区有狄村、骞村等村名。出现这类现象有可能是因为( )
A. 政权的并立与更迭 B. 战争的延续与破坏
C. 民族的迁徙与交融 D.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村和孟村全村却没有孔姓和孟姓,说明这些村子的原住民可能迁徙到别的地方,还有可能与外来居民结婚被同化。因此,出现这类现象有可能是因为民族的迁徙与交融,C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民族的迁徙与交融,与政权的并立与更迭无关,排除A项;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民族的迁徙与交融,战争的延续与破坏虽然也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B项;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民族的迁徙与交融,未涉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且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 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 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 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 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两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并且对往来客商劫掠,不利于丝绸之路中正常的商业往来,这是两宋时期陆路贸易衰落的原因之一,客观上推动了海上贸易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西夏的行为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宋、夏之间战争频繁,是由于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西夏的行为所引起的,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 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 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 与心学一脉相承
C. 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永嘉学派以实际行动、日常行为为主题,强调功利、注重事功,侧重功成事济,学习要服务于“物”“事”等社会实际,D项正确;“格物致知思想”不合史实,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与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相悖,排除A项;“一脉相承”不合史实,永嘉学派强调义理不能脱离功利,而心学侧重重义轻利,排除B项;“维护了”不合逻辑,应为“冲击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
11. 1853年,“金陵失陷,饷源枯竭”,清政府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照地丁银数抽捐,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后捐厘行业渐次增多,抽捐地区不断扩展。1862年,除云南、黑龙江之外,厘金制度遍行全国。这反映了厘金制度
A. 产生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B. 符合中国近代赋税发展趋势
C. 解决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 与晚清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3年,‘金陵失陷,饷源枯竭’”“1862年,除云南、黑龙江之外,厘金制度遍行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厘金制度出现之初,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局卡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因此D项正确;厘金制度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有关,排除A项;厘金制度不符合近代赋税发展的趋势,该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排除B项;晚清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厘金制度并未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 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 B. 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
C. 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 D. 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越来越小,反映了清末买官卖官公开化、合法化,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B项正确;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未体现士阶层对科举制的态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捐官制度对官场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之前一直存在,从没有被捐官制度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 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③京张铁路的修建 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民国二年为1913年,材料“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可用于研究近代中国的铁路发展情况,“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责任内阁制,故含有①④的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时间是1915年,排除含有②的AC项;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排除含有③的D项。故选B项。
14. 观察下面结构图,中间“圆圈”空白处填写最为合适的是( )
A. 晚清政府洋务新政的推行 B. 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中
C.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发行股票,上海出现第一家政权机构、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和香港成立第一家百货公司,都体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在中国的出现,D项正确;洋务新政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后就已经破产,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晚于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项;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前,传统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且材料反映的是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没有涉及到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图所示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官员选拔的相关凭证。这一凭证( )
A. 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证明 B. 反映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C. 说明政府以甄别方式来选拔官员 D. 标志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十七日”“今委任……财政委员会特派员”可知,“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十七日”为1912年11月17日,处于北洋政府时期,该委任状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B项;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排除C项;材料中的委任状并不是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国民政府在内地通过改善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到1943年西南五省通车里程为1.7万公里。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政府旨在( )
A.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 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C. 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 D. 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民政府在内地通过改善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到1943年西南五省通车里程为1.7万公里。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仅在内地通过改善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而且西南空运里程也迅速增加,有利于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和空运里程的改变,未涉及“对西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和空运里程的改变,其主旨是强调对抗战胜利的意义,而非强调“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和空运里程的改变,其主旨是强调对抗战胜利的意义,而非强调“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7.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如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山东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 华北事变后导致山东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D. 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山东先后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民众生活逐渐稳定,闯关东骤减,D正确;首次移民高潮主要是因为军阀混战,A错误;北伐战争的胜利后,国民党新旧军阀依旧混战阳进禾使山东民众移民骤减,B错误;华北事变后没有出现山东民众第二次闯关东高潮,C错误。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 20世纪8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B. 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D. 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五讲四美三热爱”为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典口号,A项正确;三线建设时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提出时间不符,排除B项;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口号,D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 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B. 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 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 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可知,印欧人主要是游牧民族,其人迁徙,向东到达中亚、波斯及印度,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印欧人迁徙,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基督教文化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建立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古代雅典没有税收制度,但富人要为城邦的公共事务捐献自己的财产。这些捐献包括战争税、歌队捐助和战舰捐助。在公元前5世纪,公益捐助是自愿的,之后公益捐助逐渐变成强制性的。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承担过其中的至少一项捐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激化 B.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均的矛盾
C. 贯彻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D. 贵族政治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富人要为城邦的公共事务捐献自己的财产。这些捐献包括战争税、歌队捐助和战舰捐助”体现的是雅典通过公益捐助的行为来协调内部贫富不均衡的问题,B项正确;材料与贵族同平民矛盾激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雅典属于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绝对平等,排除C项;材料与贵族政治地位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束缚,因为神学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A项;资产阶级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 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 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 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 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和希腊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巴格达并未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奥斯曼帝国,无法得知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并未涉及日耳曼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3.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等各种类型乃至到综合交易所先后在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贷款;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和德国相继开办百货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由此反映出( )
A. 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欧洲贸易中心
C. 欧洲的贸易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 D. 东印度公司加快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欧洲出现综合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和股份制贸易公司。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使欧洲发生商业革命,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商路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贸易与金融的相互促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
24.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 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 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 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 D. 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可知,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新建立的疆域以及实力较小的国家同老牌大国一样享受礼遇,这说明在国家事务处理中,体现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没有描述自由民主、也没有欧洲国家至上,以及等级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25. 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成为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美洲地区的开发 B. 香料的大量输入 C. 商业革命的发展 D.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豆原产于美洲,后来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结果,也是商业革命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美洲地区的开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香料与土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从谷物到土豆,反映出食物品种发生了变化,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不会推动土豆成为主食,排除D项。故选C项。
26. 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该体系是:(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维也纳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结束30年战争欧洲国家召开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A先正确; 维亚纳会议是在打败拿破仑之后,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819年,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
A. 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 B. 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 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 D. 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早期(印度)。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世纪早期,印度政府借用古代印度的文字、医神名义、古代文献等,宣传牛痘接种法,易于民众接受,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C项正确;据所学,牛痘接种法是近代英国而非古代印度的医学成果,排除A项;借用古代印度传统文化宣传、推动牛痘接种,并不能弥合殖民地和宗主国的民族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亚洲的觉醒指的是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8.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战争都)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种战争认识观( )
A. 推动欧洲和平主义思潮产生 B. 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客观上纵容绥靖政策的推行 D. 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战争都)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可知,一战后,面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破坏,欧洲各国尽可能的避免战争的爆发,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就是其中一个内容,在客观上导致西方绥靖政策的推行,C项正确;材料中对战争的认识,不但无法维护欧洲和平,反而会助长德国的贪欲,导致战争的爆发,排除A项;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根本无法解决国际争端,排除B项;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9.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据此可知
A. 政务官和事务官“泾渭分明” B. 文官忠实执行政府政策
C. 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 两官分途走向交叉互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美国、日本的事务官(文官)成为了政务官,说明文官的“政治中立”被打破,部分国家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出现交又互融现象,D项正确;A项和C项与材料意思背离。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项。
30. 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 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 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产油国提高油价引发了战后严重的能源危机,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自行车回归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推动荷兰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共识”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危机确实对欧洲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冲击,但它无法解释自行车出行量的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
——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材料二 西人则不然。(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
——《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1894年5月25日)
材料三 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
——【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华人居民为什么反对政府的防疫行动。
【答案】(1)同:都把死者安葬;都使用药物;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的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2)原因: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同:根据材料一“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根据材料二“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相同点有,都把死者安葬。根据材料二“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可知都使用药物。根据材料一“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根据材料二“(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根据材料一“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的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根据材料二“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可知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根据材料一“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可知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根据材料二“(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原因:根据材料三“(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医疗。”得出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得出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根据材料三“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可知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部分)。
传统社会阶段 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社会特有的地主佃户关系和等级制度难以超越;尚未建立统一巩固的中央集权政府,还不具备法律、金融、教育、社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产业必需的各种条件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储蓄的欲望提高。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为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创造条件。
起飞阶段 以产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为基础,兴办了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的资本和劳动力进一步支援了工业化。
成熟阶段 由于现代工业技术日趋实用化,工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产业重心不再是起飞期的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等旧的主导部门,而是被这些产业诱发而壮大起来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产业之间对中间产品需要的相互联系迅速增加。
——摘编自(美)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否定或提出自己的理论,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新航路的开辟符合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探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代替。市场规模突然扩大,商品种类大增,贸易额急剧上升。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建立。经商观念成为社会主流观念,从事商业的人员激增。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社会的分化,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封建主在物价飞涨中遭受巨大损失,财力下降甚至破产,封建势力被削弱;小手工业者和农民两极分化加剧,大部分人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新贵族通过剥削廉价劳动力和高价出售商品,财富迅速增加。所以,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工业革命的发展符合起飞阶段这一理论。探讨: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工业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形成;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产生新的政治诉求,导致西方封建帝国崩溃或者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以全球化眼光来看,促进了全球海洋交通大发展和海洋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商品流通和资本的全球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形成新的势力范围;工业国家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倾销产品,掠夺资源,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新的世界秩序。工业革命的兴起是西方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储蓄的欲望提高。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为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创造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时期符合其特征,可拟定论点为新航路的开辟符合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探讨;阐释可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经济、社会阶级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7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 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
A. 可以推测此图创作的的准确时间 B. 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C. 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 D. 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3. 《史记》的撰述宗旨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境界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第二层境界是“考之行事”;第三层境界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 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 B. 古代史学研究侧重事实考据
C. 史学发展取决于史家的努力 D. 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
4. 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
A. 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 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 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 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5.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A.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政治制度的导向
C. 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 门阀势力的衰弱
6. 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佣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 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 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 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 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7.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为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地名也大有内涵。如今天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有孔村和孟村,但是全村却没有孔姓和孟姓;今西安市灞桥区有狄村、骞村等村名。出现这类现象有可能是因为( )
A. 政权的并立与更迭 B. 战争的延续与破坏
C. 民族的迁徙与交融 D.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8. 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 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 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 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 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9. 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 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 与心学一脉相承
C. 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 主张经世致用
10.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11. 1853年,“金陵失陷,饷源枯竭”,清政府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照地丁银数抽捐,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后捐厘行业渐次增多,抽捐地区不断扩展。1862年,除云南、黑龙江之外,厘金制度遍行全国。这反映了厘金制度
A. 产生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B. 符合中国近代赋税发展趋势
C. 解决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 与晚清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12. 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 B. 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
C. 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 D. 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
13. 如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 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③京张铁路的修建 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观察下面结构图,中间“圆圈”空白处填写最为合适的是( )
A. 晚清政府洋务新政的推行 B. 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中
C.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15. 如图所示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官员选拔的相关凭证。这一凭证( )
A. 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证明 B. 反映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C. 说明政府以甄别方式来选拔官员 D. 标志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确立
16. 国民政府在内地通过改善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到1943年西南五省通车里程为1.7万公里。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政府旨在( )
A.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 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C. 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 D. 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
17.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如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山东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 华北事变后导致山东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D. 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 20世纪8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B. 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D. 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19. 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 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B. 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 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 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20. 古代雅典没有税收制度,但富人要为城邦的公共事务捐献自己的财产。这些捐献包括战争税、歌队捐助和战舰捐助。在公元前5世纪,公益捐助是自愿的,之后公益捐助逐渐变成强制性的。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承担过其中的至少一项捐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激化 B.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均的矛盾
C. 贯彻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D. 贵族政治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
21.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2. 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 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 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 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 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23.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等各种类型乃至到综合交易所先后在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贷款;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和德国相继开办百货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由此反映出( )
A. 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欧洲贸易中心
C. 欧洲的贸易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 D. 东印度公司加快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
24.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 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 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 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 D. 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25. 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成为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美洲地区的开发 B. 香料的大量输入 C. 商业革命的发展 D.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6. 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该体系是:(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维也纳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27. 1819年,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
A. 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 B. 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 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 D. 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28.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战争都)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种战争认识观( )
A. 推动欧洲和平主义思潮产生 B. 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客观上纵容绥靖政策的推行 D. 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29.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据此可知
A. 政务官和事务官“泾渭分明” B. 文官忠实执行政府政策
C. 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 两官分途走向交叉互融
30. 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 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 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
——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材料二 西人则不然。(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
——《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1894年5月25日)
材料三 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
——【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的华人居民为什么反对政府的防疫行动。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部分)。
传统社会阶段 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社会特有的地主佃户关系和等级制度难以超越;尚未建立统一巩固的中央集权政府,还不具备法律、金融、教育、社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产业必需的各种条件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储蓄的欲望提高。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为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创造条件。
起飞阶段 以产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为基础,兴办了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的资本和劳动力进一步支援了工业化。
成熟阶段 由于现代工业技术日趋实用化,工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产业重心不再是起飞期的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等旧的主导部门,而是被这些产业诱发而壮大起来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产业之间对中间产品需要的相互联系迅速增加。
——摘编自(美)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否定或提出自己的理论,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