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近代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 2023·湖南卷·13·文艺复兴 2022·全国乙卷·33·文艺复兴 2022·湖北卷·12·文艺复兴 2022·湖南卷·12·启蒙运动 2022·浙江卷·17·启蒙运动 2022·广东卷·11·科学革命 2021·山东卷·11·宗教改革 1.“一条线索”: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 2.“三个思想发展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3.“四个重要概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
知识点一 文艺复兴
1.背景
(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3.内容
(1)核心: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主张: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4.历程及成就
阶段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特色
兴起 14世纪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发展 15世纪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美术三杰”)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扩展 15世纪后期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图解历史】 文艺复兴
知识点二 宗教改革
1.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
3.概况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内容: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②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2)扩展: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4.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 马丁·路德的主张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每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知识点三 近代科学的兴起
1.时间:16—17世纪。
2.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3.成就
(1)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4.意义
(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历史纵横”(《中外历史纲要》下P49)——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思考:如何辩证认识基督教神学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提示: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基督教自然神学有着很深的渊源,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来源于基督教神学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理性的传承。基督教神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实际上是近代科学的“前科学”。
知识点四 启蒙运动
1.背景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实质: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3.历程: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4.精神内核:“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认为人的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5.主张
思想家 观点 共性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对未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 来社会提出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6.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概念阐释】 理性主义
主题一 “人”的发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历史解释
史料 时期 作品特点
甲 公元4世纪以来,大量的圣母形象出现在宗教艺术作品特别是宗教绘画作品中!如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圣母子》 圣母形象属于呆板的宗教形象,表情冷漠超然,流露着悲伤的情愫,表现痛苦、悲泣的风格,其头部有圣光,以此表达神性
乙 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被大量描绘,出现大量相关绘画及雕塑作品,如马萨乔的作品《圣母加冕》与《三位一体》,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 画家在民俗生活中寻找素材,圣母逐渐开始转变为凡人妇女的形象,拥有凡人妇女的温柔与亲和。艺术家们也试图营造温馨的画面,使得神的形象更加接近凡人并拥有凡人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圣母形象被称为“谦卑圣母”
[探究] 以“圣母形象”为探究主题,对上述两则史料进行辨析。
提示:①史料类型:甲、乙两则史料都主要以实物史料的形式出现。
②史料记载者的地位、立场:甲史料描绘的是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形象,反映出中世纪对现实人物形象所做的抽象化、符号化的处理,传达出神性特质;以封闭的背景、僵硬刻板的人物为主要特征,圣母像神圣庄严。乙史料描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形象,随着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艺术家们冲破了教会的控制,基督教艺术逐渐趋于世俗化,圣母形象也更为丰富,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风格。
③史料记载内容:材料中描绘的圣母形象,反映了两个历史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基督教传播和自身发展的过程。
④史料形成的时代背景:甲史料所述是中世纪基督教产生和发展、宗教氛围浓厚时期的产物;乙史料所述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勃发的产物。
【史论形成】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2.文艺复兴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文学艺术 方面 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文学、艺术等
自然科学 方面 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经济方面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2)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以及物质享受和奢靡之风泛滥,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对点训练】
1.(2023·山东淄博二模)“他们认为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他们致力于揭示和颂扬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和独立价值,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他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B.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徒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A [根据材料“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可知,这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A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符合材料“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排除B项;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C项;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学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
2.(2024·菏泽市期中考试)在《国富论》中,斯密试图回答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自利行为有没有合理性?斯密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个人的逐利之心,在“看不见的手”推动下,会通过分工合作,造福他人。这一主张缘于(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理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C.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兴起
D.欧洲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当·斯密认为,人是逐利的,在理性的推动下,会通过分工合作,造福他人,这些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想,B项正确;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自由主义发端于文艺复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
二、历史解释
宗教改革中的社会诉求
史料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摘编自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上帝的公义,乃是凭信心而获得的,因“义人必因信得生”,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
——摘编自马丁·路德《路德文集》
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对话。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
不管哪国君主,只要他奉新教,路德就愿意承认他是本国的宗教首脑。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探究] 据史料概括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体现出新兴资产阶级怎样的诉求。
提示:基本主张:反对购买赎罪券;信仰即可得救;信徒皆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诉求:反对购买赎罪券——建立廉俭教会,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愿望;信仰即可得救——否定教皇、教士权威,体现资产阶级追求自主、自由的思想;信徒皆平等——反映出资产阶级希望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体现出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
【史论形成】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因信称义”彻底否定了教皇和罗马天主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定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3)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
(4)宗教改革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对点训练】
3.有学者认为,就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而言,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
C [据材料“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可知,宗教改革提升了世俗国家的权力,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
4.(2023·四川泸州一模)路德的新教学说一改中世纪愤怒的上帝形象,上帝成了可亲可敬的人类保护神,使人类与上帝和解,同时也使人与自然和解。加尔文派认为自然界是“我们眼前的一本佳作,其中一切受造之物,无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材料表明( )
A.教会的权威受到了严重冲击
B.宗教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C.民族、国家形成推动科学发展
D.宗教改革思想蕴含理性
D [据材料“上帝成了可亲可敬的人类保护神,使人类与上帝和解,同时也使人与自然和解”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赋予了上帝人性,体现了宗教改革中的理性,故选D项。]
主题二 科学理性——近代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一、唯物史观
近代欧洲科学革命的兴起
史料 从15世纪末起,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既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它是科学技术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
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和神学的攻击,提倡理性和科学,冲破神学的长期禁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为坚持科学和真理,敢于向神学挑战,同神学决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重大成果。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探究]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
提示: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冲破神学的长期禁锢;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敢于向神学挑战,不断研究。
【史论形成】 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关系
(1)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为打破“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对点训练】
1.(2024·云南师大附中适应考)在中世纪,对自然界进行过多研究基本上是不被允许的。而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既然自然界是上帝的作品,那研究自然界同样可以达到赞美上帝的目的。它使学者们从“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之类的烦琐争论转向了对自然界的实际探索。这一转向( )
A.提高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地位
B.助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根据材料“它使学者们从‘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之类的烦琐争论转向了对自然界的实际探索”可知,文艺复兴促使人们开始研究自然界,助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故选B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地位,排除A项;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自然界的探索,排除D项。]
2.(2023·湖北武汉联考)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其中“诱发了启蒙运动”是指( )
A.经典力学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
B.英国启蒙运动对法国思想解放影响大
C.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活动中心
D.借鉴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研究人类社会
D [经典力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讲究实验等理性思维,这推动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研究人类社会,故选D项;“诱发”并不属于无限夸大,排除A项;材料“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强调自然科学的作用,并不是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诱发了法国启蒙运动,并没有说明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排除C项。]
二、价值引领
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启蒙运动
史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道路的复归,它所反对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张扬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史料二 启蒙运动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列举如下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加林 三联书店
《法国革命论》 柏克 商务印书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2)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上表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特点:借助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崇尚理性精神;构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
(2)选择:《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理由:启蒙运动等西方文明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选择:《法国革命论》。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史论形成】 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动摇了封建统治。
②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架构。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对点训练】
3.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没有本领创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来,也没有能力构建文明社会。法国的启蒙思想则强调唯理主义,把“理性”提高到相当于“上帝”的地步。与英国相比,法国启蒙思想( )
A.举起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大旗
B.建立在经验事实的理论基础上
C.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C [据材料“法国的启蒙思想……把‘理性’提高到相当于‘上帝’的地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启蒙运动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故选C项。]
4.(2024·青岛市期中考试)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这表明( )
A.法国盛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B.重商主义政策逐渐走向衰落
C.他们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
D.供需起着调节市场的辅助作用
C [根据材料“法国一些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学者认为,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时,经济可以运行得最好,表明他们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了这些学者的观点,不意味着法国盛行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重商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供需对市场起到的作用,排除D项。]
三、时空观念
近代欧洲思想解放历程
史料
[探究] 结合史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提示:示例
论题:近代欧洲掀起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阐释:14—18世纪的西欧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大旗。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冲破了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带领着人们进入了科学的理性时代,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小结: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
(说明:比较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异同点、分析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因果关系等都可。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论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发展与早期殖民扩张;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史论形成】 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内涵
阶段 人文主义内涵
文艺复兴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肯定人的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发展—— 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成熟——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
①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判断与思考。 ②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
【对点训练】
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是使宗教文化世俗化,使科学文化与宗教神学相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而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夺取天主教会的领导权,使政教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宗教。材料最能反映( )
A.科学与神学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B.社会转型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C.两场运动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
D.两场运动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B [题干提及文艺复兴的目标与宗教改革的目标是不同的,这与不同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不同相关,宗教改革对教会的打击较文艺复兴大,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排除A项;两场运动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排除C项;“社会”的觉醒主要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
6.(2024·山东联合质量测评)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为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这反映了两场运动的共同点是( )
A.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D [根据材料“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可知,马丁·路德反抗教会权威,强调因信称义,“卢梭认为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说明卢梭反对王权,凸显人权至上,故选D项;马丁·路德和卢梭的主张都未体现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启蒙运动崇尚理性,宗教改革崇尚信仰至上,排除B项;宗教改革运动主要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启蒙运动主要强调人权自由,排除C项。]
考点一 文艺复兴
1.(2023·湖南卷,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的欧洲,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个性和尊严。材料体现了诗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故选A项。“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说明作者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宗教教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诗人相信社会进步,排除D项。]
2.(2022·全国乙卷,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A [根据材料“竞争意识”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意识”实际上属于文化民族意识,自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法国不断吸收意大利文化,并经历了从模仿到超越的阶段,题干内容属于“试图超越阶段”,法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使得法国人处处想要超越意大利文化,学者的行为显示出捍卫法国学术尊严的意愿和决心,因此“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摆脱”说法绝对,新兴阶层只是反对并未摆脱,法国启蒙运动前尚处于神权束缚下,排除B项;此时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19世纪的革命风暴、殖民掠夺、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排除C项;启蒙运动时期,“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排除D项。]
3.(2022·湖北卷,12)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主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D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不能得出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排除C项。]
考点二 宗教改革
4.(2021·山东卷,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A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项;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项。]
考点三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5.(2022·湖南卷,12)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A [材料中的“这一观念”既推动了大革命和大革命之后的政治发展,也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鼓动作用,所以要找到四个选项中两者都符合的。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两者都符合的是启蒙思想家提倡的平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是以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B项只与大革命和大革命后的政治发展有关,排除;分权与制衡是孟德斯鸠的观点,排除C项;材料中的“这一观念”是对私有财产的肯定,排除D项。]
6.(2022·浙江卷,17)没有巨富与极贫,“不大的一块田地,宅旁有一座花园,一个水声潺潺的泉眼,再加上一片小树林”,是他宣示的社会理想。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阅读其作品,感受其思想,他称得上是( )
①人民主权捍卫者 ②浪漫主义之父 ③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 ④文艺复兴先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材料中学者向往田园式的生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其主张社会相对公平,反对当时大部分国家政府的执政方式,认为人类生而平等,这是卢梭的主张,其主张主权在民,是浪漫主义之父,①②正确,故选A项;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③错误,排除B、D项;卢梭生活在启蒙运动时期,而非文艺复兴先驱,④错误,排除C项。]
7.(2022·广东卷,11)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
D [根据材料“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可知,这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他发明的望远镜,D项正确;达尔文是进化论的提出者,排除A项;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排除B项;爱迪生是一位发明家,比如发明电灯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二十)
一、选择题
1.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这些家族控制了政治、商业和手工业。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即使这些赞助人中包括诸如米兰的史佛拉这样的公爵家族,以及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庇护二世、朱利斯二世和利奥十世等。这说明( )
A.文艺复兴理念得到各阶层认可
B.先进文化的兴起取决于城市发展
C.意大利的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的进步
D [据材料“大商人家族……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可知意大利大商人助推了文艺复兴,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进步,故选D项;材料强调了商人家族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并非各阶层对文艺复兴的态度,排除A项;城市发展促进先进文化兴盛,但并非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意大利政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C项。]
2.(2024·青岛市期中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文艺复兴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很明显,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的中世纪的观点更能导致海外扩张。另一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导向的。”作者意在说明( )
A.文艺复兴推动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
C.文艺复兴未促进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D.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的影响
D [据材料“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的观点更能导致海外扩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导向”可知,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导向的,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的影响,D项正确;文艺复兴推动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C项。]
3.(2023·广西统考三模)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把斗争矛头指向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他们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的世俗世界代替神的天堂,以人权代替神权。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人们便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转移到世俗王权。据此可推知,文艺复兴( )
A.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
B.使君主实现了专制独裁
C.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变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由材料信息“资产阶级把斗争矛头指向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他们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的世俗世界代替神的天堂,以人权代替神权。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人们便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转移到世俗王权”可知,文艺复兴使人们不再把宗教神权作为最高主宰,而是把情感和忠诚转移到世俗王权,这就会加强王权,并进一步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学,但没有摆脱宗教神学束缚,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独裁无关,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社会制度的转变无关,C项错误。]
4.(2023·安徽A10联盟联考)有学者指出,路德宗教改革并非旨在建立民主教会,他幻想以纯粹和平方式实现宗教改革,反对并敌视农民起义,甚至怂恿封建诸侯血腥镇压农民起义。这表明路德宗教改革( )
A.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
B.阻碍了宗教的世俗化进程
C.限制了理性主义发展
D.变相强化了宗教专制愚昧
A [材料说明路德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教会和教皇,支持和维护封建君主势力,故选A项。]
5.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B.使人们获得信仰自由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
D.推翻天主教会的统治
B [材料中主要讲述了马丁·路德为了在德国宣传他的宗教思想,到处了解德国的方言,以便翻译《圣经》。他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因信称义,使人们在宗教信仰方面摆脱教会的控制,故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俾斯麦领导的三次王朝战争使德意志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马丁·路德不排斥宗教信仰,不主张推翻天主教会,排除D项。]
6.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本质上是重返信仰纯洁性和普遍理性的一种尝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对文艺复兴导致的感性复兴的否定,但是就将人类的关注从抽象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这一论断揭示宗教改革( )
A.淡化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否定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
C.继承了西方哲学理性精神
D.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价值
D [由材料“就将人类的关注从抽象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可知,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价值,故选D项;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信仰,没有淡化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排除A项;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宗教改革的理性精神的来源问题,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7.(2023·青岛莱西市一模)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中指出,私有财产和奢侈是政治不平等的根源,同时展示了人在“自然状态”中快乐的生活。主张开明专制、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的伏尔泰读了此文后讽刺道,“读尊著,令人渴望四脚爬行”。这客观上反映出两人( )
A.阶级立场不同
B.均未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C.对专制的态度不同
D.都赞同通过暴力方式进行革命
B [根据材料“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中指出,私有财产和奢侈是政治不平等的根源,同时展示了人在‘自然状态’中快乐的生活”“主张开明专制、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的伏尔泰”可知,卢梭和伏尔泰的不同主张和认识,体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但客观上未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B项正确;两人的阶级立场一样,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卢梭对专制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两者都赞同通过暴力方式进行革命,排除D项。]
8.(2024·山东日照市期中考试)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圣经》的很多事迹都是神话故事,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明白基督教的含义,需要十分了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表明欧洲社会( )
A.宗教改革后新教影响巨大
B.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盛行
C.世俗势力与神权激烈斗争
D.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盛行时期,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理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判断事物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他们主张用理性来分析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反对迷信和盲从。材料中欧洲一些学者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圣经》的教义,对其表示赞同或质疑,反映出当时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的盛行,B项正确;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统称为新教,例如马丁·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材料未涉及其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俗权力和神权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共同体或社会共同体主张的精神形式,材料未体现不同的意识形态,无法得出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排除D项。]
9.(2023·山东济宁二模)18世纪欧洲的一位著名人物提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上述观点体现了( )
A.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 B.宗教改革的主题思想
C.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D.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C [根据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可知,康德强调不盲从于任何权威,批判质疑,理性思考,所以这一观点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C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是人文主义,是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材料强调的是理性思考,排除A项;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不符合理性思考,排除B项;根据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是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不能实现思想启蒙,排除D项。]
10.(2024·泰安市期中考试)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
B.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
C.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D.论证了人民革命权的合理性
B [根据“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可知,历史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辩证发展的过程,B项正确;A项观点与材料相反,排除;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是生产力,故排除C项;材料虽然谈到革命,但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不能确定是赋予人民革命的权力,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2024·山东滨州检测)启蒙运动肇始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影响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英国通过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教会的教产大部分廉价卖给了乡村贵族,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较快生长。另外,英国具有相对独立和宽松的文化氛围,从而催生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牛顿和洛克,他们使得理性精神得以崛起。因此,启蒙运动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
——据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文献资料 内容摘要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从现代民主政治来看,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是直接促发和指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事件——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的改良与革命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汲取思想的共同来源。
福泽谕吉《劝学篇》 发展了西方的天赋人权说,提倡日本的自由人格,并根据《社会契约论》,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使日本文明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任何历史活动都是具体历史时空的产物。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把同一历史活动放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进行考察,会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二,选择一个恰当的时空尺度,自拟主题,论述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1)原因:英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具有相对独立和宽松的文化氛围;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产生。
(2)主题:启蒙运动影响了世界各国。
论述: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大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以及等级特权,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追求民主政治,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法国,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美洲,直接促发和指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对亚洲,推动中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推动日本明治维新全盘学习西方。因此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北美和亚洲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中国)政体实际上是最好的,是世界上唯一完全按父权建立起来的帝国。……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狄德罗:“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孟德斯鸠:“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曾经愿意给自己戴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凶暴。”
卢梭:“我看到(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著名的国家被一群盗匪统治着;我进一步仔细观察这个杰出的民族,我发现他们当奴隶……他们把一切义务和道德看作礼节仪式,只知道敬礼和鞠躬,而不知道什么是人性。”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论题: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借“中国形象”宣传自己的主张。
①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主张开明君主制,中国儒家文化中不提倡神学、倡导理性和仁政的观点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他高度赞扬中国文化。②狄德罗作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以西方当时科学和艺术发展的标准去评判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贬斥中国文化的色彩。③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因此抨击中国的专制主义。④卢梭提倡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他把中国封建统治者称为“盗匪”,把中国民众看作“奴隶”。⑤总之,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中国文化和制度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