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21:4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各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023·全国甲卷·29·绅商 2023·湖北卷·6·晚清法律调整 2023·海南卷·6·洋务运动 2023·湖南卷·6·外交自强 2023·新课标卷·29·士绅阶层 2023·湖北卷·7·对洪秀全的评价 2023·广东卷·7·中日创办实业的相同点 2023·广东卷·8·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022·山东卷·5·学习国际法 2022·广东卷·7·清末新政 1.“一个任务”:救亡图存 2.“两大主题”: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 3.“三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四场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一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
1.概况
(1)兴起:洪秀全等在广西组织农民,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北伐、西征,达到军事鼎盛。
(3)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纲领
文件 内容 意义 结果
《天朝田 亩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资政 新篇》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图解历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二、洋务运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自强”“求富”。
3.代表及主张
(1)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
4.活动
经济 军事工业 (官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教育 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军事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5.评价
(1)积极方面: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局限性:洋务新政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教训: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仅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必然失败。
【知识拓展】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官府拨款,企业完全属于国家,属于官办企业。民用企业的资金来源则比较复杂,存在着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其中官督商办、官商合办都有民间资本的介入,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知识点二 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变法
1.背景
(1)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3)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过程
(1)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3.失败原因
(1)客观上: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上: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4.影响
(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经过
(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2)发展: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失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
(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
(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知识拓展】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主题一 理想王国与“同治中兴”——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观点论证
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太平军三次攻破扬州,使“扬州因死尸堆积如山,不堪其臭……官军埋尸,有一二里之长”。占领南京后,“有仓卒路遇者俱被杀,城初破,尸横街巷皆满”。太平军“每至一处,即肆意掳掠,必招本地无赖为眼目,就富家大小,以次搜索。有预为埋藏者,亦十不免一”。太平军攻湖州,“其田之无水者,则稻子早被贼割去,居民处无以为食”。
——摘编自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
史料二 “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革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探究] 据史料一、二,谈谈你对两位学者的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提示:简又文的观点: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无数民众死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罗尔纲的观点:赞扬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高度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认识:同为太平天国史的专家,而得出的观点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两位学者看问题的视角、运用的史料各有侧重。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我们应保持客观理性;重视史料实证。
【史论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近代化的进程。
③太平天国运动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机。
【对点训练】
1.(2024·曲阜师范附中期中考试)下面是容闳对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这一历史事件是(  )
“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 “使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 “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之警觉,而有新国家新思想”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A [据材料“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使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所招抚的皆是社会底层百姓,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A项正确;依据题干“使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可知,此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但义和团运动没有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C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人物阶层属于知识分子,与题干“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不符合,排除B、D两项。]
2.(2023·皖赣三联)下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年份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1∶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A.最终被满汉地主阶级武装联合镇压
B.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
D.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
B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政府从1860—1865年,汉族总督、巡抚比例逐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和曾国藩等淮湘系汉族地主实力大增,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项。]
二、获取解读信息
清政府的自救与社会变革
 史料 清朝在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后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取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同治帝主要作为一种机制而非作为一个个人存在,他手下干练的大臣创造了一些不平凡的成就,引起了急剧的变化,这些成就可以被视为中兴的要素,但只是较低层次的中兴。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全然没有触及。总体来看,同治中兴是一场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治中兴的特点,并加以评析。
提示:特点: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交织;传统的外交体制(或朝贡外交)受到冲击;汉族官僚自发推动的自强运动;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侧重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
评析:开启了中国军事、外交、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统治危机;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未深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史论形成】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兴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化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点训练】
3.(2024·山东青岛模拟)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史》某章节的子目录。据此推断该章节应该是(  )
·11.1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1.2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11.3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
A.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B.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
C.1898年的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A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1864年太平天国被消灭,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清朝也开展了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作为目标。故该章节应该是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A项正确;材料中的子目录未体现“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的子目录未体现“1898年的维新运动”,排除C项;材料中的子目录未体现“清末新政和立宪派”,排除D项。]
4.(2024·河南名校高三考试)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获得十年专利权,明确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行纺织”。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C.有助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C [由材料“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可知,中外通商后,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经济利益,因此上海机器织布局规定“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行纺织”,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C项;“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行纺织”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获得专利权,限制华人经营,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扩张膨胀,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主题二 君主立宪与“扶清灭洋”——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历史解释
“跪着造反”——戊戌维新运动
 史料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探究] 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提示: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这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史论形成】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原因
①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②现实原因: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③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致的。有人说康有为不敢站着呐喊,而是跪着变法的,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对点训练】
1.(2024·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道:“其直省藩、臬、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针对这一状况,康有为建议朝廷(  )
A.实现还政于民 B.改变旧式官僚体制
C.宣传维新思想 D.提倡西学改造国民
B [据材料“其直省藩、臬、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可知,康有为认为政府官员设置和素质都有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调整官僚体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还政于民,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的政治体制问题,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的政治体制问题,与国民无关,通过改造国民无法解决,排除D项。]
2.(2023·山东菏泽一模)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  )
A.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总体安全观的形成
C [梁启超认为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必然要被现代民族国家安全观取代,这是安全观进步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A项;启蒙思想强调的是理性、自由、平等等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已经形成总体安全观,排除D项。]
二、获取解读信息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史料 它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对时局进行的深刻反思。而这些反思又通过当时的各种宣传舆论工具表达出来,成为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史革新《义和团运动
与近代思想启蒙》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提示: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使资产阶级先进分子,认识到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有利于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
【史论形成】 评价义和团运动
(1)积极性: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缺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对点训练】
3.(2024·甘肃天水一模)以下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 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在北京刑部任职)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主张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B [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记载和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表述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表明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B项。]
4.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一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
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A [由材料“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可知,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强硬变为软硬兼施,故选A项;由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可知,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列强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也并没有平等地对待中国,排除B、C项;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后外国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而非强调中国人自己的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一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1.(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 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C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农民阶级)赞美洪秀全,清廷(地主阶级)丑化洪秀全,革命党人(民族资产阶级)美化洪秀全,反映了不同阶级由于立场不同,对洪秀全形象的描述存在差异,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史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人物的多面性,排除B项。三方对洪秀全的描述都侧重于外在形象,排除D项。]
2.(2023·广东卷,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日本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主观目的上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
3.(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A [根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予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轮船招商局的经营管理状况及清政府对其的优惠政策,但并未反映“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行发展”,排除D项。]
4.(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D [由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签订后、1870年、1909年四个时期法律的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不同时期为应对时局变化进行了法律调整,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排除A项。“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说明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不大,排除B项。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
5.(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C [由材料可知,光绪年间,曾出使外国的薛福成认识到强国无视公法的约束,而弱国则事事求助于公法,但是其他国家未必按照公法来对待弱国,这表明在对外交往中薛福成认识到自强的重要性,故选C项;当时弱国习惯求助于公法,公法并不是形同虚设,排除A项;薛福成的观点是弱国求助公法为无用之举,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不是认为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排除B项;薛福成的这段言论并不是在推崇西方,排除D项。]
6.(2022·山东卷,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D [根据材料“——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项内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
考点二 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7.(2023·全国甲卷,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 [根据材料分析,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新在使用资本主义的营运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趋向近代化,但又具有很强的保守性,这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绅商阻碍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排除B项。材料反映传统社会阶级结构遭到冲击,并未体现“被颠覆”,排除C项。]
8.(2023·新课标卷,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D [由材料可知,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谘议局向军机处提出处置行为失当的巡抚,并与士绅联名致电地方官员,这表明在清末新政时期,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实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发展,不利于清政府权威的强化,排除A项。“架空了督抚权力”夸大了谘议局和士绅的影响,排除B项。由“用舍尤应钦定”可知,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C项。]
9.(2023·广东卷,8)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A [根据材料“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赞美退学的行为,将退学新式学堂作为有志气的表现,说明作者并不赞成新式教育,对西学和外国人充满排斥,故选A项;作者反对西学,也反对西方新式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排外色彩,比较符合封建顽固派的思想观念,排除B项;1898年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已经宣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解体,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使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消散,排除D项。]
10.(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C [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出台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科举停废”的信息,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十)
一、选择题
1.(2024·广西高三联考)近40年来,有研究者从社会经济视角,关注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造成的破坏;有学者从情感史角度认为,这场运动使江南尽成废墟,给民众留下难以释怀的伤痛;也有人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大灾难。这启示我们(  )
A.拓展研究视角有助于客观认识历史
B.研究视角越新颖越能接近历史真相
C.研究视角的选取能够决定历史结论
D.近期研究视角比传统视角更加可信
A [据材料“社会经济……情感史角度……全盘否定”可知,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太平天国运动得出了差异性的评价,这说明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需要全面的视角及客观的态度,故选A项;能否揭示真相取决于研究时所用的史料是否是一手史料,研究视角越新颖越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研究视角的选取会对历史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历史结论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研究视角是否可信取决于能否真实反映客观史实,近期视角比传统视角更加可信的说法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A [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D项错误。]
3.(2023·海南统考三模)19世纪60年代,郑观应分析国际局势说:“方今各国争雄,外托和好之名,内存兼并之志。”我们不可夺人,或被人夺。据此可知,郑观应(  )
A.主张国家主权不可侵犯
B.期盼光绪帝能“明定国是”
C.反对欧美列强争霸战争
D.希望国内不同势力消弭纷争
A [根据材料“我们不可夺人,或被人夺”可知,郑观应认为国家主权不可侵犯,A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清朝皇帝为同治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郑观应反对欧美列强争霸战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纷争,没有体现希望消弭国内纷争,排除D项。]
4.在洋务自强运动期间,慈禧太后虚应故事地支持李鸿章的现代化计划,并允许反对势力攻击李鸿章也不加惩处。同时还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容许甚至怂恿保守派的“清议”来牵制进步人士。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慈禧太后(  )
A.猜忌汉族官员 B.加强官员监督
C.不思改变危机 D.抵制洋务运动
A [据材料可知,慈禧太后表面对李鸿章代表的汉族地主支持,实际上允许反对势力攻击李鸿章并且分而治之,用保守派来牵制进步人士,可见,慈禧太后并不信任汉族官员,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汉族地主分而治之,没涉及官员监督,排除B项;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持现代化计划,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慈禧太后并没有真正抵制洋务运动,排除D项。]
5.(2023·海南统考三模)在康有为设想的“太平世”中,人们因专业分工的不同而聚集在一起,大农场、大工厂就是一个自治政府,大农场、大工厂的总管就是自治政府的首长,他统管自治政府的一切事务,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民众手中,自治政府的决策权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的。这一设想(  )
A.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B.深受议会制国家制度的影响
C.革新了基层的管理制度
D.在儒家文化中融入道德意识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康有为设想的“太平世”中,他强调地方自治以及人民的民主决策,这明显是受议会制国家制度影响的体现,B项正确;维新思想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并不能代表广大民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基层管理制度的革新,排除C项;康有为的“太平世”设想是在儒家文化中融入近代西方代议制主张,而非道德意识,排除D项。]
6.(2023·四川绵阳三模)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
A.变法策略的差别 B.宣传途径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差异 D.纪年方式的变化
C [根据材料“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可知,张之洞虽然支持康有为变法,但是其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康有为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在同一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深层次原因是阶级立场的不同,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变法的策略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宣传途径的问题,排除B项;纪年方式的变化是分歧产生的表现,而非本质,排除D项。]
7.(2024·大连模拟)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期间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
A.清朝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
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失败
D.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D [据材料“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可知,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故选D项。]
8.(2024·郑州模拟)如图是晚清周振汉(周汉)刊印的一套反“洋教”的漫画中的一幅。这一漫画反映了(  )
A.漫画是反侵略宣传的主要形式
B.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矛盾尖锐
C.佛道团体成为反帝运动主力
D.知识阶层对西学的理性认识
B [漫画体现了近代道教、佛教反“洋教”的斗争,表明在民族危机下,佛教和道教加入反帝斗争,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极为尖锐,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漫画是反侵略宣传的主要形式,A项错误;一幅漫画不能说明佛道团体成为反帝运动主力,C项错误;由漫画“释道治鬼图”可知,这不是对西学的理性认识,D项错误。]
9.(2023·山东济南二模)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C [根据材料“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农民运动,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但又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具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10.下面为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图。据此分析,当时(  )
A.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思想遭到彻底否定
C.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救亡图存的路径发生重大变化
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02年至1904年,中国译书主要来自日本,而且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而效仿的对象主要是日本,说明救亡图存的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D项;译书不代表文化侵略,故A项错误;当时依然有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著作被翻译,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并未被彻底否定,故B项错误;C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2024·曲阜师范附中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学宏开”
材料一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节录)(1897年)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区区一学,万不裨一;独掌湮河,吾亦知其难矣。然振二千年之颓风,拯二兆人之吁命,力虽孤微,乌可以已?夫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三代女学之盛,宁必逊于美、日哉?遗制绵绵,流风未沫。复前代之遗规,采泰西之美制,仪先圣之明训,急保种之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珍藏本》
材料二 下图为1907年北京《日新画报》登载《不开通》的图文
“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每日下学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劝才好。”
请你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女学宏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
(1)反映时代的信息:1897年、1907年;采泰西之美制、急保种之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反映兴办女学重要性的信息:相夫教子、宜家、善种、万不裨一、兴国智民。
(3)反映兴办女学情况:独掌湮河、下学时刻,街人围观。
(4)反映作者愿望的信息:复前代遗规、竭力规劝。
(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二)历史阐述
(1)角度一:结合材料,从女学创办的历史背景的角度阐述。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西学东渐;清政府“新政”、教育改革;新旧思想冲突。
(2)角度二:结合材料信息从女学创办状况和意义角度阐述。新兴事物,阻力较大。美好的愿望、社会责任感;反对思想守旧、主张救亡图存、女学兴国智民、有利家庭、社会和种族发展等。
(3)角度三:结合女学创办情况,从女学怎样才能实现宏开的角度阐述。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思想解放等。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
12.(2024·山东淄博市期中考试)“苏报案”是清末震动全国大案,也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名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报案 《苏报》于1898年6月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1903年5月,《苏报》聘请章太炎等人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地宣传革命的文章。
清政府的控诉
1903年6月29日,上海道台袁树勋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严重抗议,要求逮捕并处死“鼓吹革命”的章太炎等人以重塑国威。案件审理过程中,清政府多次与列强谈判,甚至不惜以出卖沪宁路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两人“引渡”至南京处以极刑。
列强的反映
租界当局在清廷的外交交涉下,于6月30日发出拘票,章太炎、邹容被逮捕,《苏报》被查封。英法美俄等国对是否引渡态度不一、美俄赞成引渡以换取更多权力,英国担心租借利益受损反对引渡,几经磋商后决定不向清政府引渡。
审讯及结果
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苏报》及被捕者为被告的特殊审讯活动在上海租界法庭开庭。清廷控告章太炎等人大逆不道,煽惑乱党,直呼皇帝名讳,对圣上大不敬。章太炎辩解直呼皇帝名讳,这在租界的法律来说并无不妥,对皇帝不敬的罪名并不成立。之后又进行了两次会审,双方各自聘请律师争辩,清政府要求判章太炎和邹容死刑,结果没有被接受。12月中旬,法庭判处章、邹永远监禁,但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被迫复审。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苏报》停刊。
——摘编自任家宣《论〈苏报〉与清末
革命舆论的建构》
(1)苏报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矛盾?
(2)为什么苏报案会震动全国?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矛盾:清政府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列强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矛盾。  
(2)理由:《苏报》宣传民主革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苏报》案引发中外朝野各方关注;20世纪初,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成长,革命派形成;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形势高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