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21:3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题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目标
导学 基于时空观念,掌握美洲食物物种外传、外来食物物种传入美洲等基础史实。
结合教材及相关图文史料,说出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的路径(推动力),归纳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总体特征,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对于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
重点
难点 不同地区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特点。
食物物种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影响。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列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3)商业革命的到来,__________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逐渐扩展,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4)多种物种自身的优势:玉米、马铃著、甘薯这三大粮食作物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等等。 (5)农艺家的改良和培育。 (二)时间和路线: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______、马铃薯、_________、番茄、_________、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新大陆物种的外传物种传入地区传入途径推广玉米欧洲 亚洲 (中国)由______和_______人带到欧洲(初供观赏)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传遍欧洲。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明朝传入,先在边疆或_____地区种植后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后遍及全国。马铃薯 甘薯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16世纪末_______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推广较为缓慢。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辣椒的传播: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_______”。 辣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物种的传入 (1)种类 ①粮食类:大麦、小麦、水稻等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等 ④经济类:甘蔗等 2.欧洲畜禽的传入 (1)种类:牛、驴、马、猪、羊、鸡等 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②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1)品种丰富,种类齐全:欧亚物种在美洲传播,包括小麦等粮食作物、甘燕等经济作物、苹果等水果类作物、黄瓜等蔬菜头作物,以及鸡、马、牛、羊等禽畜,品种繁多,种共齐全。 (2)伴随殖民扩张: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是西方殖民者在殖民侵略与扩张过程中,将欧、亚、非三洲的物种传入美洲的。 (3)其他地区的物种传入美洲与美洲作物外传同步进行。 (4)在传播优良品种的同时,殖民者将旧大陆的病毒等危害物也传入了美洲。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①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②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2)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的美洲作物被大量种植,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美洲作物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影响。 (1)生产活动:玉米、甘薯等作物大规模种植,拓展了土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荒漠、滩涂等),提高了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2)人口问题: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满足了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了人口增长和流动。 (3)日常生活:促进了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增添了人们对食物营养的需求和饮食兴趣。 (4)商业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5)带来的问题 ①烟草的泛滥导致吸烟人数逐年增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课堂小练 1.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2.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十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3.15世纪末至16世纪,美洲许多独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其传播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或美洲传到亚洲。材料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价格革命的发生 C.美洲农业的发达 D.世界市场的形成 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人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5.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丰收。当地农民还谈道:“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这反映出小麦在美洲的推广( ) A.完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 B.为美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C.拓宽了美洲人民的饮食习惯 D.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6.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 C.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 D.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 8.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9.1500年到1800年的几个世纪中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由此可见,洲际物种交流( ) A.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B.导致世界局部人口的锐减 C.促进了人类交通的近代化 D.一定程度保障粮食的来源 10.布罗代尔认为:“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这是利用两个市场相隔很远,供求双方互不见面,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物种的跨区域交流 C.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 D.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教 师 活 动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