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 货币的使用与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3.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2023·浙江6月选考·6·庄票 2022·湖北卷·3·唐朝的铸币政策 2022·湖南卷·2·汉朝的田赋 2021·山东卷·7·近代中国海关税的变化 2021·广东卷·4·元代的赋税制度特征 2021·辽宁卷·5·蠲免 1.“两个原则”:货币体系的演变与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三个演变历程”: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世界货币的演变历程、中国赋税的演变历程
知识点一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间 表现
夏朝 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思维拓展】 明朝法定货币从铜钱到宝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其原因是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政局较为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宝钞信用日益丧失;政府赋税制度改革推动;明朝中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或明朝长期保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
2.民国时期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4)1948年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最终失败。
(5)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2)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3)瓦解:1929年,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特点 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3.21世纪以后的国际货币形势: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概念阐释】 金本位制、本位货币和世界货币体系
(1)金本位制也称“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本位货币简称“本位币”,亦称“主币”“无限法偿货币”,是“辅币”的对称,是一个国家法定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
(3)世界货币体系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采用的货币制度,是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也是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安排和惯例。
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 (1)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2)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另有财产税; (3)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 (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3)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
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统一征收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图解历史】 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解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二、中国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古代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近代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2)1928年起,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现代 (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198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易错阐释】 近代关税和传统关税相比的特点
(1)货物在进出国境时一次性征收,在同一国境内不再重征。
(2)国境关税一律以货币形式征收,而封建社会是以实物形式征收。
(3)近代国家一般不再把财政收入作为征收关税的唯一目的,而是把关税作为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以调节、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和生产。
2.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个人所得税起步于民国时期。
(2)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确立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此后不断完善,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题一 流通媒介——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史学史法
古币的史料价值
史料
说明:图1为三晋通行的由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的铲形币。
图2为齐国、燕国通行的刀类青铜铸币,由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来。
图3为楚国流通的铜贝——蚁鼻钱。
图4为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图5为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即南宋印会子的铜版)。
[探究] 从史料类型、艺术价值、技术价值方面概括材料的史料价值。
提示:史料价值:实物史料,既有金属货币、也有纸币,而且属于不同时期,可以用来研究古代货币演变历史;艺术价值:货币形制不同,可以用来研究对应时代的审美情趣;技术价值:货币材质不同,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铸币技术、印刷技术。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历程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最初以海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后期开始用铜仿制海贝,人工货币出现
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郡国自由铸币,造成货币混乱,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公元前118年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中国古代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货币流通额增加,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大量铸造铁钱,铁钱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对点训练】
1.(2024·肇庆月考)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铸行“开元通宝”钱,钱文为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从此,标示重量的五铢钱淡出历史舞台。“开元通宝”( )
A.是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
B.开启了铸币权的国有化
C.首次完成了货币的标准化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唐朝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开元通宝”不是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排除A项;汉武帝下令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将地方郡国的铸币权收归中央,排除B项;秦朝圆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排除C项。]
2.(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
A.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A [交子的两张券合得起来才能交钱说明宋代商人防伪意识提高,在纸币交易时注重查验真伪,故选A项。“白鹿皮币”是汉武帝为打击诸侯而设定的,与诚信经营章程无关,排除B项;纸币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生,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无关,排除C项;纸币“交子”仅在部分地区流行了很短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还是流通金属货币,排除D项。]
二、价值引领
走向世界的人民币
史料 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的规模及占比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和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规模为2 875亿美元,占比2.5%,与2016年加入SDR时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
——《2021年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市场
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提示:新特点:国际货币出现多元化趋势。
背景: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
【史论形成】 人民币能够做到长期基本稳定的原因
(1)从宏观经济分析,我国始终坚持“四大平衡”的原则,为人民币稳定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力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及货币流通规律组织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
(3)人民币虽然不规定含金量,但它的价值基础还是黄金,它有一定数量的金银外汇储备。
(4)我国实施稳定通货政策,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愿望和信任是人民币稳定的关键所在。
【对点训练】
3.下图为1944年江淮银行改为“华中银行”后发行的五十元(是根据地最早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纸币之一)纸币,在根据地百姓间广为使用。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土地革命导致了货币新变化
B.抗日根据地经济治理取得成效
C.苏维埃政府控制了农村经济
D.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 [据材料“在根据地百姓间广为使用”可知该货币获得民众认可,这实际上反映出抗日根据地经济治理取得成效,故选B项;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措施,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苏维埃政府已经改成边区政府,故C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故D项错误。]
4.(2024·海南高三学业诊断)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月1日起,用人民币按1∶9.5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1日,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在全国流通,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银行发行的银元券。中央人民政府的举措旨在( )
A.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
B.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
C.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
D.发展金融与提振经济
A [中央政府用一定的比价收回之前在边疆地方发行的各种流通券或者停止使用之前发行的银元券,而统一发行和使用人民币,这有利于统一全国财经,通过经济形式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故选A项。]
三、历史解释
黄金的货币地位
史料 19—20世纪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
19世纪 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英国标准货币单位,每英镑7.323 8克纯金。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金本位制
20世纪 1931年,德国和英国相继取消了金本位制,1933年,美国也取消了金本位制。接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金本位制。黄金退出了国际货币流通领域。1944年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各国货币可以通过美元间接兑换黄金,黄金仍然发挥着最终国际货币的职能。1971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暂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决定推动黄金非货币化。从此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摘编自李羽中《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与前景》
[探究]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黄金的货币地位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作出合理解释。(要求:阶段划分合理,阐述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提示: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英国率先确立了金本位制,随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建立金本位制,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②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纷纷废除金本位制,黄金退出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③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长,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以便利对外的经济扩张,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保留了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
④20世纪70年代,受到“滞胀”危机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黄金最终失去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史论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影响
(1)原因
必要性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契机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国独霸
动力 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趋势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对点训练】
5.(2024·潍坊高三月考)如图为1944年发表的时政漫画。漫画中,身穿护士服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摩根索喜形于色,双手抱着代表新货币制度与配额协议的婴儿走出产房,交给英格兰银行。而被故意画成小矮个的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一手“牵着”英格兰银行,一手指着新生婴儿说:“他不是我们的孩子,他有金色的头发!”该漫画表明( )
A.英美争夺世界金融的主导权
B.冷战格局下交流与对抗并存
C.英美战时同盟关系裂痕凸显
D.二战加剧大国间的猜忌心理
A [美元取代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与“身穿护士服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摩根索喜形于色”“英国凯恩斯说:‘他不是我们的孩子,他有金色的头发’”相吻合,故选A项;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且对峙的双方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排除B项;二战及二战后,美英为同盟关系,排除C项;“猜忌心理”说法不妥,排除D项。]
6.下表是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
对外出口 工业产值 黄金储备
1947年 1970年 1948年 1969年 1949年 1971年
32.4% 13.7% 53.4% 40.8% 75% 9.7%
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
A.军备竞赛使美国国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D.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B [根据材料可知,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外出口、工业产值和黄金储备等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黄金储备急剧下降,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军备竞赛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提升了国力,故A项错误;多极世界格局至今尚未形成,仍是一种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不足以冲击美国经济,故D项错误。]
主题二 经济杠杆——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获取解读信息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史料一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打工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史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图
——据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
[探究]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征税新模式”的理解。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00—1800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认识。
提示:(1)理解: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
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无法推行。
影响: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获益,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2)原因:明清社会统一与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有助于人口增加。
认识:赋税制度改革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总趋势是趋向公平、简化;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
赋税品种 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人身控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对点训练】
1.(2023·山东济宁三模)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意在应对( )
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
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
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
A [据材料“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各级官吏对百姓的残暴压榨及藩镇间的战火连绵,致使唐朝后期社会动荡,通过推行两税法,要求主客户都要纳税,强调每三年依据资产核定一次税率,这种扩大税收对象的方式有利于应对当时社会动荡引发民户流动,促进政府税收的增加,故选A项;唐朝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人口迁移,但唐朝社会人口迁移还有其他因素,后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等引发的动荡,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制度改革所涉及到的具体南北地域区分,排除C项;根据基础知识可知,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造成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基础上实行的,而非藩镇割据,排除D项。]
2.(2024·茂名模考)宋朝把全国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占全国户数比大约如表所示。由表可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项目 户数占比 土地占有比 赋税负担
主户 约70% 100% 主要承担者
客户 约30% 无 不承担
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
C.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
D.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
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主户(拥有土地的人家)占宋朝人口大多数,他们还是国家税收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必须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C项正确;“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排除D项。]
二、价值引领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博弈
史料 西周时期已设立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管理的关,但不征收关税。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税率为10%,南宋时期有时税率高达40%,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沿海关、沿江关、内陆关、沿边关四类征收货税。
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但国内原有的关并未被完全取代。宣统年间,海关税收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5%,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改订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关税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关税结构从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存到征收统一国境关税;关税地位从财政收入的补充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古代关税自主到近代以来丧失关税主权,再到逐渐收回关税主权。
原因:列强的侵略和近代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及民族独立与解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实业救国的驱动;政府的努力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史论形成】
1.影响关税政策的主要因素
(1)国家主权是否独立。主权独立国家可以自主确定本国的关税政策,主权受到破坏的国家无法自主决定本国的关税政策。
(2)国家经济实力。关税政策与国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关税政策的调整。
(3)经济理论的影响。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国家奉行的经济理论影响其关税政策。
(4)国内外经济形势。关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5)国家利益。国家政策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关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及意义
(1)变化
①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
②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
③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
(2)意义
①实现了关税体系的近代化。
②维护了国家主权,增加了财政收入。
③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对点训练】
3.(2024·四川宜宾模拟)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税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 5.1 5.1 8.1 6.7 4.1 4.3
1929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B [据表格信息可知,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的商品收税标准越来越高,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有出口的比无出口的收税标准低,有利于国内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4.下图为1864—1879年烟台进出口商品总额示意图。
据此,可以判断烟台( )
A.对外贸易因开埠持续发展
B.民族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C.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D.关税主权被西方列强控制
C [根据图表可知,1864—1879年烟台进口洋货总值总体高于出口土货总值,这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C项。]
考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
1.(2023·浙江6月选考,6)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B [据材料可知,庄票在1846年首次被洋商接受,到19世纪50年代为外商普遍接受,到1869年可以作为抵押物,说明庄票逐渐得到外商的认可,故选B项;“退出”说法错误,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钱庄资本的来源,材料强调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2·湖北卷,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B [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3.(2021·广东卷,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B [由材料可知,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C项错误;财政管理权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
考点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4.(2016·上海卷,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确立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保持固定价格即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C项正确。中国的内战局面不会改变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A、B两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了世界贸易规则,与货币体系无关,D项错误。]
考点三 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
5.(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A [根据材料“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不是汉初的皇帝,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6.(2021·辽宁卷,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B [据材料“偏灾赈蠲外……辄止勿责”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B项;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A项;蠲免是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需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排除D项。]
7.(2021·山东卷,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出现下降趋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他三幅示意图不符合这一变化趋势,排除B、C、D三项。]
素养提升练(三十六)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 )
A.根源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C.反映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
D.旨在瓦解旧贵族的统治
C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晚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同时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该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反映出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井田制的崩溃是其直接原因,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土地税收的改革,与工商业发展无关,其直接结果是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该时期各诸侯国所推行税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
2.(2023·山东聊城二模)有学者认为,西晋儒学家、文学家傅玄提出的“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所务公而制有常”等治税原则颇令后世佩服。之所以“颇令后世佩服”是因为,这些原则( )
A.蕴含了公平便利等思想
B.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涵
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A [“度时宜而立制”指的是根据国家社会形势的发展来确定赋役标准,“量民力以役赋”指的是根据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来征收赋役,“所务公而制有常”指的是要根据国家实际情况的需要制定政策,据此可知,这些治税原则之所以颇令后世佩服,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原则中蕴含了公平便利等思想,故选A项;材料中所述及的是治税原则,属于经济层面的内容,与儒家学说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是述及西晋傅玄所提出的一些治税主张,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实施的情况,也就不能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是述及西晋傅玄所提出的一些治税主张,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实施的情况,也就不能得出“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的结论,排除D项。]
3.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
A.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B [从以重量命名钱币到以国号、年号或吉利语命名,反映出政府在铸币方面的信用度提高和突出,B项正确;货币本身价值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2023·山东聊城二模)唐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规定,旨在( )
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
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
C [唐武德四年即621年,针对隋末唐初社会钱币极为混乱的情况,政府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并用法律手段对“盗铸者”、“私铸钱者”、“未铸者”、“作具未备者”等情况进行严苛的规定,说明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故选C项;唐初之所以“行开元通宝钱”,其目的在于扭转当时钱币混乱,实现钱币的统一,排除A项;唐政府用法律手段对“盗铸者”、“私铸钱者”、“未铸者”、“作具未备者”等情况有严苛的规定,能够体现出国家法律的至高权威,但是这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的历史背景是隋末唐初社会钱币的极为混乱,而不是“钱荒”,排除D项。]
5.美国学者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所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
A.中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被其取代
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A [材料体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受到冲击,中国要求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形成真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新秩序,故A项正确;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目前仍然存在,没有被取代,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速,C项错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表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D项错误。]
6.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 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 )
A.引发了统治危机 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C [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
7.(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B [根据材料“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可知,宋朝和明朝的措施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当时土地兼并不可能被杜绝,D项说法错误,排除。]
8.(2023·山东潍坊模拟预测)如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 )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纳税截止时间早于宋代,宋代给农民的时间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税额,并不能判断政府田赋的多少,排除A项;材料与南北差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9.(2023·山东淄博三模)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C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即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该赋役制度之所以较早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故选C项;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逐渐解体,排除A项;一条鞭法之所以较早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白银数量较多,而非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排除B项;一条鞭法的征收标准是折征银两,与人口数量无关,排除D项。]
10.(2023·山东潍坊三模)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0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收回苏维埃纸币,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这一做法( )
A.旨在活跃敌后根据地经济
B.打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
C.推动了国共合作再次实现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 [据材料“1937年10月”“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做法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需要,故选D项;1937年11月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开辟了敌后战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这一时期国共不再是对立关系,排除B项;银行改称之前,1937年9月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使用货币少说也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圆形钱是中外古代钱币发展演变的共同走向,它既便于携带,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损;方孔,则是中国古代钱币的特点。方孔钱灌注方法虽多有改进,但从古代到近代,却没有花草、人像、赞语、经文,只是铢量、通宝(元宝、重宝等)年号的铭文等。汉武帝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由设在上林苑的三个官署监铸五铢钱,并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自此,全国统一行用这种五铢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最成功的五铢钱时代。古代中国钱币流入朝鲜和高句丽,有力维持了其社会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要。
——摘编自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
材料二
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钱串)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墉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
——据南宋洪适《户部乞免发现钱札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的史料价值。
答案 (1)连续性(或历史悠久,连绵不断);以天圆地方的铸币为主;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中央垄断造币权;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或推动中外交流)。
(2)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纸币的一手史料;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了解宋代纸币情况;是了解宋代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防伪措施的重要史料;反映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尼山祭田纠纷案
材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东省邹县,原、被告乃佃户与圣门后裔。
告状人刘天允等64人声称:自己祖籍邹县鲁元社,各家散住尼山附近的群山窝内,乃是“耕凿山谷,筑堰浚濠,做地为业”的瘠地贫民。由于山水时涨时落,因而壑畔土地朝有夕无,难以纳钱粮。康熙年间,乘着朝廷劝民垦地的机会,尼山学录孔传锡哄骗社内零星烟户,把土地“开投”尼山学录之手,假冒“办祭尼山圣庙”之名,而行“偷漏租赋、遮免差徭”之实,藉此敲剥愚民,又借培植圣脉之名封山禁榷,混将周围群山一概吞并,致令小民手足无措,造成“溢讼数年”之累。
被告(孔府)代理人宋掌书在法庭上作了辩驳与证明:所争祭、学两田乃宋代庆历三年(1043年)所赐,在《阙里志》《邹县志》《山东通志》及《大清会典》上均有记载;此外,孔府所撰《阙里文献考》也有记载,只是因为它是孔府自己所编,不能算作证据。“尼山古来严若泰山,禁比皇陵。自康熙五十三年,被奏老爷(当时的邹县知县)纵这鲁源刘家把山开了。后来虽经严禁,势不可遏。这些年来,牧放樵采,作践不堪了。”邹县知县:“《文献考》吾这里也有,他俱有来历的。是呈览过的,皇上皆见过的。怎么不足为凭呢?”原告声称,所争土地属于民地,乃开垦所得,知县追问:“上了粮了么?”原告回答:“山水下来,朝有夕无,不堪承粮,没上粮。”知县便否定了原告的主张,威胁原告:“恁说这不是祭田,是恁的,怎么讲,恁又罢(把)个欺隐揽到头上了?”“这是朝廷家地,恁为甚么投充躲避,犯个军罪。”原告坦白,之所以告状,是因为康熙五十三年以来一直深受公府家人的欺压,故而想借告状这种外力遏制公府家人的欺压。知县认定这次告状是没影的事儿。原告除了沉默,惟有“求老爷的恩典”。
——据徐忠明《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
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
提取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任意3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信息一:尼山祭田纠纷。
说明:清初鼓励垦荒,废除人头税,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迅猛增长,使人地矛盾尖锐,田地纠纷现象突出。
信息二:原告开垦土地没“上粮”,遭知县否定所有权。
说明:雍正时进行赋税改革,实行摊丁入亩,按照田亩的多少收税,“上粮”与否是国家确认“地权”的重要凭据。
信息三:孔府享有官赐祭、学两田。
说明:古代尊崇儒学,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祭田和学田成为政府维护儒学地位的物质基础。
信息四:知县断案。
说明:中国古代民事纠纷一般属于州县“自理”范围,州县长官拥有很大的裁量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