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9 22: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北京怀柔一中高二 4月月考
语 文
本试卷共 10页,共六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题。
材料一
读《史记》有二法:一,常识的读法;二,专究的读法。两种读法,有共同之入门准
备。在此省去赘述。只将各部分之读法略举如下:
第一,以研究著述体例及宗旨为目的而读之。《史记》以极复杂之体裁混合组织,而配
置极完善,前既言之矣。专就“列传”一部分论,其对于社会文化确能面面顾及。政治方面
代表之人物无论矣,学问、艺术方面,亦盛水不漏。试以刘向《七略》比附之:如《仲尼弟
子》《老庄申韩》等传,于先秦学派纲罗略具,《儒林传》于秦、汉间学派渊源叙述特详,
则《六艺略》《诸子略》之属也;如《司马穰苴》《孙子吴起》等传,则《兵书略》之属
也;如《屈原贾生》《司马相如》等传,则《诗赋略》之属也;如《扁鹊仓公传》,则《方
技略》之属也;如《龟策》《日者》两传,则《术数略》之属也。又如《货殖传》之注重社
会经济,《外戚》《佞幸》两传暗示汉代政治祸机所伏,处处皆具特识。又其篇目排列,亦
似有微意。如“本纪”首唐、虞,“世家”首吴泰伯,“列传”首伯夷,皆含有表章让德之
意味。此等事前人多已论列,不尽穿.凿.附.会.也。若以此项目的读《史记》,宜提高眼光,鸟
瞰全书,不可徒拘于寻行数墨,庶几所谓“一家之言”者,可以看出。
第二,以研究古代史迹为目的而读之。《史记》既为最古之通史,欲知古代史迹,总应
以之为研究基础。为此项目的而读,宜先用“观大略”的读法,将全篇一气呵成浏览一过。
再用自己眼光寻出每个时代之关键要点所在,便专向几个要点有关系之事项,注意精读。如
此方能钩.玄.提.要.,不至泛滥无归。
第三,以研究文章技术为目的而读之。《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且
两千年来相承诵习,其语调字法,早已形成文学常识之一部。故专为学文计,亦不能不以此
书为基础。学者如以此项目的读《史记》,则宜择其尤为杰作之十数篇精读之。孰为杰作,
此凭各人赏会,本难有确定标准。吾生平所最爱读者则以下各篇:《项羽本纪》《信陵君列
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候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
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第1页/共16页
上诸篇皆肃括宏深,实叙事文永远之模范。班叔皮称史公:“善序述事理,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文质相称,良史之才。”如诸篇者,询足当之矣。学者宜精读多次,或务成诵,
自能契其神味,辞远鄙倍。至如明、清选家最乐道之《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贾生
列传》等,以吾论之,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 (材料选自梁启超《读〈史记〉法
一二》)
材料二
我从小读《史记》,因为我生长在“文革”那个时代,家里有很多的书。但是学校已经
停课,不能读书了。我在家里只能读我父亲的这些书,在这些书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史
记》。
最开始我读《史记》是从故事开始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但是也给我
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疑团。比如说我们要追寻我们的始祖黄帝,可是《史记》告诉我们黄帝是
少典之子。那么《史记》为什么不从少典讲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就一直在探索,读了
各种各样《史记》的版本注释以及对它的讲解。
后来我又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领悟,不断地思索。我发现黄帝代表中国的始祖,他后面
显示出中国的文化、民族的起源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人创造的。所以黄帝必然是某人的儿
子,他没有神的支撑,就使得中国的文化缺乏了强大的神的绝对性支持。
我们要怎么来让我们的历史深入人心,我们的文化政治传统为大家所接受?《史记》就
给我们描述了尧舜禹三代圣人。这三代圣人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文化传统的建构。
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个个《史记》的故事,去读懂它后面告诉我们最深刻的历史发展的脉
络。比如说《史记》告诉我们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养客。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养客这个风
气?因为当时正处于封建时代瓦解、帝制兴起的时代,留有旧时代的遗风。从“客”我们看
到的是封建时代那种风气的遗存。通过这样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就可以理解,从封建时代到
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所产生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又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的发展造成
影响。
通过读《史记》我们去理解中国的山川地理的形式,才能明白每一个区域在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性。中国的历史从都城的演变来看,它是由西往东走。为什么前面的两千多年它一定
会深深地扎根在关中,而后面出了关中以后,会选择北京这个地方,并且到今天已经维持
700年了。这个变化正好和中国整个经济区域的变化是吻合的。
我们中国的中心区从关中地区移向了华北平原,到现代又从华北平原转向了南方。经济
的总量、人口的密度、文化的发达,都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个大变迁、大发展的前
段,司马迁已经通过故事给我们勾勒出来,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给我们最多的启发。
《史记》这部书是最容易读的,但是要把它读懂也是最难的。难就难在我们如何去整体
第2页/共16页
地理解它。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讲解《史记》的书,大多会讲述《史记》的故事,因为司马迁
文学才华很好,他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和他们的悲欢离合,但实
际上司马迁在每一个故事后面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思考。
读《史记》难就难在如何把这些最深层的意义和它的思考,它所揭示的整个中国历史发
展的脉络整体揭示出来。 (材料选自韩昇等人文
章)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穿凿附会:把讲不通之处进行生硬解释。
B.钩玄提要:探索不懂的地方,摘出纲要
C.辩而不华:不用华丽的辞藻去说明。
D.质而不俚:道理质朴但是不粗俗。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史记》及其阅读方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阅读的方法不止一种,但都必须有共同的入门准备。
B.以研究著述体例及宗旨为目的读《史记》,则必须鸟瞰全书整体把握。
C.以研究古代史迹为目的读《史记》,则需在观大略之后,有所选择地将关键点精读。
D.班固认为文中第四段所举《史记》诸篇皆肃括宏深,实叙事文永远之模范。
3.下列关于战国四公子与成语对应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鸡鸣狗盗——孟尝君 B.围魏救赵——信陵君
C.毛遂自荐——平原君 D.三千珠履——春申君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是围绕阅读《史记》这一话题展开的,但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
写 ,材料二侧重写 。(4分)
5.根据材料二,请分条阐述作者认为读《史记》的意义。(4分)
二、本大题共 7小题,共 21分。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 来吾道夫先路
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 蝉蜕于浊秽
7.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第3页/共16页
B.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C.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B. 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C. 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 于是废先王之.道 复之.秦
C. 是以见.放 信而见.疑
D. 负而.前驱 夫孰异道而.相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 明.道德之广崇
B. 反欲斗.两主
C. 以愚.黔首
D. 忧劳可以兴.国
1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A. 铸以为金人十二
B. 何以复加
C. 燕王吾所立
D. 肇锡余以嘉名
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B.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
史”。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
历史。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内容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的章法。这
种章法在《诗经·秦风·无衣》《诗经·邶风·静女》《诗经·卫风·氓》等诗篇中表现得尤
第4页/共16页
为突出。
三、本大题共 7小题,共 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8题。(共 20分)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
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
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
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
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
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
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
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
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
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
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
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
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
“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
“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
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
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
B.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
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
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
C.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
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闻之,世不绝贤
第5页/共16页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16.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痛改前非 B.革故鼎新 C.迷途知返 D.幡然悔悟
17.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18.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
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5分)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9题。(共 6分)
19.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
(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
是 。(2 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
看法。(4 分)
【答案示例 1】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
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
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
的 臣 子 所 为 。
【答案示例 2】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
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
第6页/共16页
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
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四、本大题共 3小题,共 2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20~21题。(共 9分)
白头吟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③!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
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躞蹀[xiè dié]: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
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嫋嫋:同“袅袅”,动摇貌。
簁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
指纯洁无暇的爱情,意蕴丰厚。
B.“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
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
指出真正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
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21.《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
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6分)
(6 分)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2 分)异:《白头
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1 分)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1
分)《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1 分)形象更加丰富
第7页/共16页
饱满。(1分)
2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2分)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 然秦以区区之地,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3)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6) ,举类迩而见义远。
(7) 不获世之滋垢, 。
(8) ,春与秋其代序。
(9) ,来吾道夫先路!
(10) ,虽九死其犹未悔。
(11) 伏清白以死直兮, 。
(12) 出师未捷身先死, 。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2)致万乘之势
(3)盛衰之理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5)谗谄之蔽明也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日月忽其不淹兮 (9)乘骐骥以驰骋兮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1)固前圣之所厚 (12)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23-26 题。
天下才子半流人
古代的中国文人,极看重行走与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特别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
书的重要性并列在一起,仿佛此二者才是文人创作的入门条件与不.二.法.门.,之后方有下笔
第8页/共16页
如通神的灵性与决绝。行走,于古代中国文人而言,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系主动,一种
乃被动。所谓被动,便是贬黜与流放。比之前者,后者对文人内心的触动以及对其文学创
作的影响力无疑更大、更重要,同时也更深远。
王昌龄当年被流放的原因,史料谓之曰“不.护.细.行.(指不注意小节。)”。对王昌龄,
流放无疑属于“痛并快乐着”,他一方面舍不得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一方面又借此与更
多地方上的文人、隐士、僧道以及官员结交,乃至于朋友遍天下。公元 739 年,王昌龄被
流放岭南。他一路遍访名山大川,于巴陵遇到了李白。当时李白也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二人一.见.如.故.,盘桓多日。临别,王昌龄作《巴陵送李十二》一诗送李白。一年后,王昌
龄得赦,高高兴兴地赶回长安。可他还没有把长安的板凳坐热,就再次因自己的口无遮拦
而被流放至湖南龙标。李白闻讯后,专门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乐
观,去龙标不仅带去了中原的蔬菜种子,在流放地推广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还教人
读书、办了许多诗社,引导当地人吟诗作赋,以至于人称“诗荒开遍夜郎西”。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系今日九江,那时候的九江还属于偏僻之所,他的挚友
元稹闻讯后曾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所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
窗”,可见当时流放令人之揪心。然而就在流放江州期间,白居易几乎完成了他一生文学
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琵琶行》《与元九书》等。后白居易又被放四川忠县,按说
比九江还要路途遥远,但他却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沿长江而上的,一句“鸟得辞笼不择
林”便可一窥白居易彼时的愉悦心情。因白乐天的到来,原本荒僻的四川忠县亦很快成了
文风繁盛之地。
韩愈与柳宗元被封为一代文坛宗师。一个被流放到广东潮州,一个被流放到广西柳州。
两个爱呛火抬杠的文人被抛入了各自人生的最低谷。然而,你看他们二人这个时期相互往
来的诗文,却极少谈到他们各自的失势与不如意,倒是大谈人生理想以及两广美食。尤其
是柳宗元,他一方面书信与刘禹锡谈人生,一方面鸿雁往来和韩愈论美食。韩愈后来则是
吃海鲜吃上了瘾,他写了一首《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寄给长安他的粉丝,不仅仔细描述
了他在广东见到的许多稀奇古怪的食物,而且还讲解了他刚学到的一些生物学知识。
再来说说宋代的苏东坡。从公元 1079 年移知湖州开始,被贬就成为了苏东坡人生的一
种常态。他一路被贬到广东惠州,那个时候广东尚属蛮夷之地,什么也没有,即使如此还
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何其乐观!他还写信给友人:“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
民相待甚厚。”并附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诗篇。这些篇什传到朝廷,
当时的掌朝者章惇道:“苏子瞻尚尔快活。”于是老苏立马又被贬为琼州别驾,前往海南
岛。《宋史》言海南“非人所居”。正是这个“非人所居”的海南,却让苏东坡写下“九
第9页/共16页
死南荒吾不悔”的诗句。仅仅数年后,海南便出现了“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景象,海
南文士还结成了“桄榔诗社”,此被称为海南文化的发轫团体。
宋元以后被流放的文人其实也非常多,但最著名的我以为当属王阳明无疑。他当时是
被流放到贵州的龙场驿做驿丞。贵州的戍所可谓苦不堪言。因为根本就没有可居住的房屋,
王阳明只好结草庵以居之,至此,“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便“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以求诸静一之中”。据说,他这样长期端居默坐,一天夜
里,忽然高兴得雀.跃.欢.呼.,原来他已“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认为“圣人之道”存在于每
一个人的人性里,向外部事物去寻找是错误的。于是他创立“心学”,并写成《五经臆说》
一书,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里的“阳明学派”,甚至被后人尊崇到与朱熹并列的位
置。
文人曾被认为是最柔弱且无力的一群,然而,在人生的逆境中,在无常的命运里,却
是这些人创造了奇迹。反观那些皇帝,无论是南唐后主李煜,还是宋徽钦二帝,他们忘不
掉的是自己昔日的荣华富贵,不能放下身段面对现实。像李煜,干脆“日夕以泪洗面”,
看他的词,那简直幽怨到整个人都快不行了。宋钦宗赵恒,更是“时时仰天号泣”。他们
缺少的恰恰是像苏东坡那样“九死南荒吾不悔”的气度与洒脱。
流放从来都不是一种正常的人生进行时,但于文学而言,于作家来讲,我们今天能够
记住的那些金词锦句,差不多都是他们在流放期间所创作的,更不用说像王阳明那样开创
了中国古代哲学新领域的被流放的文人了。这难说不是印证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这显然是一种力量,更无疑是一份担当。
(取材于狄青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23.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仿佛此二者才是文人创作的入门条件与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指文人要想写出能流传于后世好作品,就要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B. 王昌龄当年被流放的原因,史料谓之曰“不.护.细.行.”
不护细行:指王昌龄被贬并非有重大失误,而只是个性张扬,不拘小节,说话直率。
C. 二人一.见.如.故.,盘桓多日
一见如故:指王昌龄在巴陵遇见了亦遭流放的李白,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D. 他这样长期端居默坐,一天夜里,忽然高兴得雀.跃.欢.呼.
第10页/共16页
雀跃欢呼:指王阳明在艰苦的环境中静心沉思,悟得心是感应万物之根本后的欣喜。
2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无论是主动的行走,还是被动的行走,都会给文人的文学创作带来深远影响。
B. 流放使得王昌龄既有机会遍访名山大川,同时又能结识大量不同身份的朋友。
C. 原本是政敌的韩愈和柳宗元,因为相似的流放遭遇,成为了惺惺相惜的知己。
D.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名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文化意蕴,且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5. 文章第七段谈到李煜、宋徽钦二帝,这样写有何作用?
李宋三人面对人生绝境表现出懦弱无为,与上文文人们遭贬谪后泰然处之、尽力有为,形
成对比,突显了文章的主旨:面对人生逆境,能超脱得失荣辱、生死之念的人,生命才能
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
26. 本文结尾写道:“这显然是一种力量,更无疑是一份担当。”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1)流放使古代文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或成就了名篇名作,或开创了新的学说。(2)
远离朝堂的文人们展现出广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为推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27.作文(50 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谈到“尊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需要“尊
严 ” 。 关 于 “ 尊 严 ” , 你 有 哪 些 思 考 和 认 识 ?
请以“浅谈尊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
言流畅,书写清晰。
拆分材料:国家不能没有尊严,民族不能没有尊严,一个人也需要尊严。(垚 36、善 37、
默 34、玺 30 文 33、梓 33)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凯 34、富 34
自己的观点:尊严是自己挣来的,尊严是相互的(?),尊严是需要维护的。(偌 38)
尊严是宁死不屈,尊严是不失国家(大国)风范,(行 36)
“放下尊严”不容易成立:然 20
第11页/共16页
参考答案
二、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7分。
1. B 2.D 3.B
4. (4分)怎么读(方法) 为什么读(意义和目的)
5. (4分)①引起阅读史书的兴趣;②读懂它后面告诉我们的历史发展脉络;③明白每一个
区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二、本大题共 7小题,共 21分。
6.D 7.B 8.D 9.C 10.A 11.B 12.D
三、本大题共 7小题,共 26分。
13.D 14.C 15.D 16.B
17.(3分)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的,(人们)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会流
亡在外(或:亡了国)。【评分参考】句中“不肖”“疾”“亡”三个要点各 1分。意思对即
可。其他错误酌情扣分。
18.(5分)【答案示例 1】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
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
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
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
【答案示例 2】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
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
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
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评分参考】观点明确 1分,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2分,结合《论语》选文中的信息分析 2
分。
19.(6分)(1)(2分)参考答案:忧虑
(2)(4分)参考答案: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
看法:略
【评分参考】原则 2分,看法 2分。
四、本大题共 3小题,共 21分。
20.B
21.(6分)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2分)异:《白头
第14页/共16页
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1分)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1
分)《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1分)形象更加丰富
饱满。(1分)
2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2)致万乘之势
(3)盛衰之理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5)谗谄之蔽明也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日月忽其不淹兮 (9)乘骐骥以驰骋兮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1)固前圣之所厚 (12)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23. C 24. C
25. 李宋三人面对人生绝境表现出懦弱无为,与上文文人们遭贬谪后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形成对比,突显了文章的主旨:面对人生逆境,能超脱得失荣辱、生死之念的人,生命才能
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
26. (1)流放使古代文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或成就了名篇名作,或开创了新的学
说。(2)远离朝堂的文人们展现出广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为推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
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让)有才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
务。在这个时候,宋国、X国无道,楚庄王包围讨伐 X宋两国,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在返程
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很害怕,请罪
说:“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我特来请罪。”楚
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
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
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我就
是愚钝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
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既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像
我这样活着,凭什么吃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了吃
饭。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醒的人。
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
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
第15页/共16页
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
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
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二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
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才明白
存国保位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
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
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于是
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我饿了要吃东西。”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
问:“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虢君问:“为什么储
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
亡?”车夫回答说:“知道呀。”虢君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
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虢君(听后)
改变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等到歇息的时候,虢君又说:
“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车夫说:“您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
您太贤明。”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
夫回答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虢国。”
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哎,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
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离开了
虢君,虢君于是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
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
第16页/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