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同步精品测试题
基础知识巩固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战栗(lì) 角逐(jué)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āng)
B.辜负(gū) 恶劣(lüè) 吞噬(shì) 毛骨悚然(sǒng)
C.胆怯(què) 踉跄(liàng) 高涨(zhàng) 语无伦次(lún)
D.蹒跚(pán) 厄运(è) 告罄(qìng) 闷闷不乐(mèn)
2. 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赢弱 步履 畏缩不前 夺框而出 B.帐蓬 无垠 精打细算 不可思议
C.迸发 简陋 耀武扬威 坚持不懈 D.消蚀 僵硬 疲惫不堪 荒无人迹
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垠(界线,边际) 坚持不懈(松懈)
B.告罄(尽;空) 疲惫不堪(能忍受,能承受)
C.步履(脚步) 精疲力竭(干涸)
D.吞噬(咬) 语无伦次(条理;次序)
4. 下列依次填入的词语全对的一项是( )
①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_______。
②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_______。
③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_______严寒的惟一武器。
A.耀眼 责任 防御 B.耀眼 职责 防御
C.显眼 职责 抵御 D.显眼 责任 抵御
5. 下列语句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终于明白 ②对他怎么办? ③不 ④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
⑤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 ⑥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A.①⑤⑥④③② B.①⑤④③②⑥ C.⑤①⑥②④③ D.⑤①④③②⑥
6. 下列成语在语境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小明做了两个小时的作业,已经疲惫不堪。
B.李奶奶生活俭朴,买任何东西都精打细算,货比三家。
C.小红语文没有考好,有些怏怏不乐。
D.小强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把作业都写完了。
7. 下列句子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C.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
D.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8. 对破折号的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解释说明)
B.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补充说明)
C.千万年来积累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的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意思递进)
D.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意思转折)
9. 下列填词和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
①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________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②他(斯科特)只用________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③(斯科特)从________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
④________的天气把两次派出接应的营救队挡了回来。
A.冲破 冷漠 强制(qiǎng) 恶劣(lüè)
B.突破 冷酷 强制(qiáng) 恶劣(lüè)
C.突破 冷酷 强制(qiǎng) 恶劣(liè)
D.冲破 冷漠 强制(qiáng) 恶劣(liè)
10.下列对本科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本文我们得知冰雪覆盖的南极,充满神秘的色彩,吸引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
B.阿蒙森和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
C.虽然斯科特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但是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D.本文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散文创作方面。
课内阅读训练
(一)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1.作者是怎样描绘斯科特等人得知他们是迟到的人之后的沮丧心情的?
12.选文引用斯科特在日记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1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理由。
14.“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难道国旗还会得意吗?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写?
15.本段最后一句说“这一事业”是指什么事业?为什么说这个职责是“冷酷无情”的?
(二)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 )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 )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6.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7.以上选段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成文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
18.文段①开头画横线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19.文段①四处加框的代词,分别指代什么?
这样的时刻: ;它: ;
他: ;这些人: 。
20.联系上下文看,文段①中画波浪线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含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1.“妻子”和“遗孀”的不同在于 ,斯科特上校做出这样的改动表明他 。
22.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斯科特身上体现出一种无私而热烈的爱。这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原文中标出来。
23.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请分别标出来。
24.文段③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标出来。
25.文段④的描述表达怎样的情感?
26.文段⑤是直截了当的议论句,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7.作者在选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感情的?
28.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9.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转,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悲壮的一幕?
30.发挥想象,请你以斯科特的口吻给英国国王写一封信。
31.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作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32.根据选段描写探险家们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训练
(四)
①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嘿哟、嘿哟嘿哟,嘿;嘿哟、嘿哟嘿哟,嘿……”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 a 地驾驭着橡皮船,在 b 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
②波激浪涌,历经沧桑的万里长江,在中华大地上奔流着四千万年了,它同古老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c 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勇敢的子孙。人们感谢长江,人们敬畏长江,人们歌颂长江……然而,千百年来,从未有人敢斗胆直下漂过长江。长江是龙,是猛兽,它时疾时徐,洋洋洒洒6 380千米;恶浪惊天,飞奔突泄,落差5 400米。深峡陡峻,暗礁密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壮哉!危哉!难怪有人谈“江”色变。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乏乘龙伏虎的英雄,且看江中那位青年,桨破飞浪,舟碾激流,竟从长江源头漂流下来了。
③此乃何许人也,敢冒此天险?敢破万古纪录?
④他的名字叫尧茂书。
33.填入a、b、c三个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镇定自若 奔腾汹涌 抚养 B.全神贯注 奔腾咆哮 抚育
C.镇定自若 奔腾咆哮 哺育 D.全神贯注 奔腾汹涌 养育
34.尧茂书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橡皮艇上写“龙的传人号”几个大字?
35.第①段结尾处写到“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6.第②段中为什么要竭力描写长江的凶险?
37.你认为尧茂书的精神同《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五)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美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 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这个惟一,已经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与自豪。但是,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 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⑤杨利伟发现了真理,同时也发现了谬误。但是,实话要实说,却需要勇气。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其实早就有一些亲历太空的宇航员已在实事求是地纠正,说在太空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到长城的。但是,有些媒体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未予报道和纠正。 ⑥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尽管谬传已经成为国人引以为荣的自豪,成为一种神圣的民族辉煌,成为一种史诗般的英雄情结,但它毕竟是谬传,谬传的东西,早晚是要被真实的现实取而代之的。因此,实话实说需要勇气,我们也应该有这个勇气。 ⑦长城是伟大而辉煌的,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却早已在太空中“雁过留声”。据报载,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航行者”太空船,在太空播放的乐曲中,就有一首古老的中国古筝曲《流水》,将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与辉煌,挥洒得酣畅淋漓,丝毫不逊于俯览长城的大写意。 ⑧承认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是杨利伟这新一代航天人实事求是的勇气;但长城已在世界人民的胸中,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神往它的雄姿伟迹。更让人高兴的是,杨利伟航天飞行的成功,不正意味着中国人长城精神的发扬光大与开拓延续?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看不到长城,长城的伟大与辉煌,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航天精神的向往与激励。所以我们说,长城,将与宇宙、日月同辉,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38.结合文章,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惟一”“明确而肯定”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9.为什么在太空中用肉眼能看到长城的谬传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请从第⑤段中找一句话作答。
40.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41.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行文思路,在“……”处补充一个所熟知的典型事例,注意前后连贯。
42.面对杨利伟的真实回答,许多人感到极为遗憾与失望,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期末真题再现
课内阅读题(2008年北京东城初一期末试题)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 A 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 B 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 C 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43.将“悲伤”“悲壮”“悲惨”分别填写在选段的横线上。
A B C
44.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想到了哪些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画线语句,说说你对“伟大的悲剧”的理解。(不超过100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县发生强烈地震的一刹那,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义无返顾地张开自己的双臂,将正在听课的四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一天后,当人们从废墟中将谭老师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着,趴在课桌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而四名学生则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 (《湖南日报》5月17日)
作文能力训练
46.写作。
(1)本文的细节描写令人难忘。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奥次、斯科特死亡前夕的一幕,都令人极为感动。请你以“班中生活点滴”为题,抓住细节,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2)“斯科特队的探险队员不仅失败了,而且无谓地抛洒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某些人对斯科特一行甚至于对“探险”的说法。请你以“生命”为话题,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与看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伟大的悲剧》综合练习答案
基础知识巩固
1. D 2. A 3. C 4. B 5. C 6. D 7. C 8. D 9. D 10. D
课内阅读训练
(一)
11.(注意对划线句子和加点词语的理解)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12.表现了斯科特一行人沮丧和极度绝望的心情。
13.作者为斯科特作转,本身就说明作者对斯科特持肯定的态度。
14.拟人。表现了斯科特一行人沮丧和极度绝望的心情。
15.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二)
16. ái shèn
17.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斯科特面对死神给亲朋写信。
18.比喻。表现其后的恶劣,突出斯科特一行人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
19.“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的时刻;心中的海市蜃楼;斯科特;他所爱的一切人。
20.指走出困境,与亲人团聚的梦想;比喻;因为梦想虽好,但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写更加剧了悲剧的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21.“遗孀”指死了丈夫的女人;为探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22.略。
23. “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4. 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25.表现国王对斯科特等人的极度敬重和沉痛怀念。
26.含义:一个人只要与不幸勇敢地斗争过,尽最大的努力拼搏过,那么即使失败了,他也是成功的,高尚的,伟大的。作用:此句在全文中起总结点题,升华主题的作用。
27.表达方式是叙述、抒情、议论和描写。描写方法是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2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切合题意即可。
29. 他主要从其意义和价值考虑。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斯科特虽然是“失败者”,但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绝不亚于阿蒙森。
30.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语句通顺,语境正确,书信格式正确即可。
3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切合题意即可。
(三)
3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语句通顺,语境正确,正确即可。
课外阅读训练
(四)
33.C
34.为了表明漂流长江的壮举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了“龙的传人”——炎黄子孙。
35.因为尧茂书的长江漂流是炎黄子孙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他的漂流场景就显得特别有气势,给人以“千帆竞发”的感觉。
36.为了反衬尧茂书勇于探索,为民族增光的高尚精神。
37.他们都勇于探索自然奥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民族和国家荣誉为重。
(五)
38.(1)不仅起强调作用,而且更能表现人们的自豪感。(2)不仅起到了修饰作用,而且更能突出杨利伟实话实说的勇气,或更突出表现杨利伟的自信心和语气上的坚定。
39.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然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40.示例:①勇气②我们需要真话
41.示例:哥白尼发现的“日心说”,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真理,他们为了真话,付出的还少吗?
42.示例:杨利伟不愧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他的勇气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
期末试题训练
43.A悲壮B悲伤C悲惨
44.答:他想到了自己的同事、战友和祖国人民,表现他忠于祖国、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关心战友和他人;他也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朋友等有过联系的人,表现他重感情、想念亲人,对生命的留恋和对亲人、朋友的不舍之情。
45.示例:虽然在灾难中自己不幸死亡,是十分悲惨的。但是能在与灾难和死亡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洗礼自己的心灵,是自己的品格变得高尚伟大,甚至挽救他人的生命,或为全人类做出贡献,也虽死犹生。他们伟大的心灵永远留在人间。(标点可忽略不计字入数)
作文能力训练
46.(1)略。(2)例文如下。
生命的赞歌
夏日的夜晚,微风送来一天难得的清凉。父亲、儿子和女儿坐在院中的梧桐树下,静静地欣赏着夜景。四周一片寂静,只有不知名的虫儿在低声吟唱。天空中繁星点点,引起人们无限遐思。梧桐斑驳的树影在风中婆娑。
啪!一声细微而清晰的爆裂声打破了寂静。三人抬头,看见梧桐树苍老的树干上一片老皮剥落了,露出了鲜嫩的新皮。
女儿不由得对剥落在地上的老树皮感慨万千:“你们看,这块老树皮在自己的使命完成后,毫不犹豫地离开自己的岗位,让位给新树皮,这是多么可贵啊!它的斑斑伤痕告诉我们,它曾被风吹过,被雷劈过。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可它并不留恋这世界,在它生命将要结束时,还是离开了,没有一丝遗憾,一点奢求。”女儿说着,俯身捧起那块历尽沧桑的老树皮,静静地凝视着。
儿子却说:“新老交替是万物不可抗拒的规律。老树皮固然值得赞叹,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树皮不更值得讴歌吗?它的出现给这棵梧桐树带来了新的希望,预示着生命的重新开始。那一声细微而清晰的爆裂,不正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吗?爸爸,你看呢?”儿子激动得涨红了脸。
一直无言地坐在一旁的父亲爱抚地摸了摸两人的头,深情地说:“你们说得都对。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有蓬勃的生机和无私的奉献,共同唱出一首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
又是一阵寂静。三人在梧桐树下谛听着虫儿那为生命而唱的赞歌。
评析
纳凉夜话,“一声细微而清晰的爆裂声打破了寂静”,引出了两代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老树皮的无私奉献,乐于交班;新树皮的充满活力,顺利接班。这交接之间不但反映了“新老交替是万物不可抗拒的规律”,而且预示着生命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曲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尤为巧妙的是,本文以夜景描写作为旁衬来烘托主题,如“虫儿在低低吟唱”“谛听着虫儿那为生命而唱的赞歌”等,渲染了夏夜的氛围,也收到了借景抒情、言志的效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实录+反思
设计思路?首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在十分钟内默读完)紧抓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围绕选题自由选点品析,并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第三,重点朗读体现主旨和充满情感的句段,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激发学生主体感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第四,发散思维的有效训练,多侧面地探究主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使他们的思维有所拓展和创新。
教学时数? 两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预设目标?
1、收取信息,概括要点,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教法学法?默读法、朗读法、复述法、竞赛法、讨论法、质疑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根据需要选有关资料。2、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南极资料。2、预习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略读全文
l、默读课文,十分钟内读完。
2、按时间顺序,勾画关键时间词。
3、按人物故事,勾画文中关键人物。
二、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段(1912年1月16日至1月18日)?斯科特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第二部分?3—13段(1月18日至3月29日)?斯科特一行在归途中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最后一个个悲哀地死去。
第三部分?14—16段(10月29日至11月12日)?基地伙伴寻找英雄的遗体遗物,强调了他们尽管失败了,但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悲剧。
三、复述课文
1、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恶劣的气候、没有食物、没有热能、心理压力、全靠脚行……
2、文章中较详细地描写了哪些探险队员牺牲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明确:较详细地记叙了埃文斯、奥茨、其他三人的牺牲情景。学生想到的可能有:人的勇敢和脆弱;探险意味着冒险……
四、积累词语
1、抄写词语
坚持不懈 夜不能眠 精疲力竭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念念有词 精打细算
2、用下列的词语造句:
? 1、风餐露宿
? 2、语无伦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同学们略读了课文,了解了本文的故事情节,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二、回顾课文
我们就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抢答竞赛。(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体验文中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了解特定环境下的人物。)?
1、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是哪一天到达南极点的﹖
2、谁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还拖着十六公斤重的岩石﹖
3、他们中间谁最先死去﹖
4、奥茨是怎样走向死亡的﹖
5、谁的日记一直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6、你能说出最后死去的三名探险队员的姓名吗﹖
7、五名探险队员悲壮覆灭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了南极恶劣气候的句子。[幻灯]
(1)荒无人烟的白色雪原上,……
(2)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
(3)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
(4)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
(5)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冬季比平常来得更早。
(6)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
(7)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
(8)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
三、品读课文,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1、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有感情地朗读,品读中再现英雄的形象,走入他们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挚情。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简析这一细节给你带来怎样的体会与感受。
3、以班为单位,分细节进行交流。
?(1) 学生选择情节。
?(2)?学生选择朗读方式。
?(3)?小组代表阐述体会与感受,其他同学补充。
?(4)?老师点拨,归纳。
学生可能选择的细节有:
?(1)?斯科特接受为胜利者阿蒙森作证的任务。
?(2)?威尔逊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仍拖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3)?奥茨独自走向死亡。
?(4)?斯科特极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四个细节的选择,学生因感受不同,顺序是随机的,应按学生所提供的顺序来赏析,不应拘泥。但每个部分的探讨应深入。在归纳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谈的环境恶劣、命运悲惨及探险家的精神高尚、伟大进行板书,提升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四、质疑讨论,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1、学生速读课文。
2、学生提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4、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2)?“于是决定不再迈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这里为什么用“骄傲”一词﹖
?(3)?作者为什么不去给胜利者写书,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作传呢﹖
(4 ) 奥茨走向死亡时其他人为什么不去阻拦他呢?奥茨为什么把选择死亡轻描淡写为“我到外面走走”呢?
(5 ) 斯科特为什么要把“妻子”改为遗孀呢?
(6 ) 斯科特他们为什么要为竞争对手阿蒙森作证呢?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都可能质疑,许多问题可能教师不曾预设,应该随时解决。两个环节不应生硬脱节)
5、齐读最后一段。
6、总结。
五、深入评说,多侧面探究主旨
1、根据课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怎样看待失败?请分组讨论。?
2、例证?[幻灯]?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成功者拥有了一切,但这些伟大的失败者也应有他们的位置。你所知道的伟大悲剧又有哪些呢﹖
?(1)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漂流长江,探索长江的中国探险家尧茂书,在金沙江上游翻船身亡。但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
?(2)1996年,徒步走中国的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温度高达70度的戈壁沙漠中一去不返。但他400万字的日记和一万余张照片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3)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1986年的“挑战者”号的悲剧再次上演。但依然激励着人类对太空进行探索。
总结: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禀承他们伟大的精神去探索人类未知领域。
六、作业设计?二选一?
1、分组整理积累有关名言警句。如:失败与成功;征服自然与挑战自我;理解“悲剧”……
2、以组为单位办一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抄报或电子报,报名自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
伟大的悲剧
设计思路: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篇幅接近五千字,内涵丰富。文章处理如下: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设目标
第一课时:略读课文。
1、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在十分钟内默读完)紧抓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
2、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3、同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
1、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围绕选题自由选点进行品析,并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究。
2、重点朗读体现主旨和充满情感的语段,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激发学生主体感受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3、发散思维的有效训练,多侧面地探究主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使他们的思维有所拓展和创新。
课堂教学第二课时实录:
师: 上节课,同学们略读了课文《伟大的悲剧》,了解了故事情节,现在,我们就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抢答竞赛。
师: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是哪一天到达南极点的﹖
生:1912年1月18日
师:谁比他们更早到达南极点?
生:挪威探险家阿蒙森
师:谁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还拖着十六公斤重的岩石﹖
生:威尔逊博士
师:在失败的归途中他们中间谁最先死去?
生:埃文斯
师:为了减轻朋友们的负担,选择独自走向死亡的是谁?
生:奥茨
师:你能说出最后死去的三名探险队员的姓名吗?
生: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
[教师板书五位英雄的姓名。通过学生踊跃抢答,回顾了故事有价值的信息。既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究打好基础。]
师:在归途中五名探险队员全军覆没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南极气候的句子。
生1: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
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
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
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
生2: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
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
师: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南极气候的恶劣,再现了五位勇敢的探险者所处的极度艰难的环境。请齐读。
[出示幻灯。在阅读和朗读中体验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了解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渲染悲壮的气氛。]
师: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当我们合起书来,他们面对失败、面对厄运、面对死神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请说出文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
生1:第十段和十一段,写奥茨死去的部分。
生2:也是十段。
生3:写威尔逊的。
生4:也一样。
生5:三人走向死亡的几段,特别是写斯科特的。
师:那么请选择你最难忘的细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结合文中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生:分组讨论
[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围绕选题自由选点进行品析,并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究。讨论花了较长时间。教师在观察询问时,学生有问题提出来。]
师:大家也可以对不能理解的词句进行讨论。
[随机调整教学程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
师:经过了热烈讨论,我们一起来分享讨论的成果。哪组自告奋勇?
生:我们选择威尔逊这段,他们都将跨入死亡,仍然坚韧不拔,特别是威尔逊博士仍拖着十六公斤珍贵的岩石样品。
师:这些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生2:不畏严寒。
生3:坚毅的精神。
师:对待事业他表现出了执着和坚毅的品质。(板书:执着和坚毅)你想成为科学家么?
生:想。
师:真是惺惺相惜。请你选择一种朗读的方式让同学们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生:全班齐读第六段。
[全班齐读第六段。因为学生选择部分并没有按课文顺序,尽管有所预设,但还是有慌张之嫌。例如:板书的“执着和坚毅”来得不自然。]
师:在博士的眼中,岩石样品比生命更珍贵啊。他的朋友们又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呢?
生:我选择写奥茨的部分。
师: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生:我推荐生1。
[生1深情朗读。同学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是对生1深情朗读的回报,说明你是一位伯乐。请你谈谈见解。
生:奥茨不想拖累朋友,牺牲小我,成全大家。
师:从何得知?
生: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面走走,可能要多呆些时候。”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不想让大家为他死亡担心,把去死亡说成“到外面走走”似乎很轻松一样。
师:分析中肯。可是他朋友为什么没有一人拦住他呢?
生:我认为是朋友无力阻拦他,但还是关心他。想让他死得光荣些,有尊严些。
师:哪里体现了朋友对他关爱呢?
生:他们陪着掉了脚趾的病人慢慢地走了一天。
师:这体现了这个团队什么精神?
生:团结精神。
师:[板书:团结协作]这是一支团结的队伍,特别是奥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团队,就那么平静、镇定地把生命交给了死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奥茨像英雄似的走向死神的画面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定格。
[此部分学生选点品析,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究。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激发学生主体感受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可以说水到渠成。]
师:文中还有让你震撼的细节吗?
生:我选择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
师:你推荐谁来读?
生:我们这组读。
[同学鼓掌。]
师:读得不错。为什么对这细节难忘?
生1:因为他们不怕牺牲,敢于向命运挑战。
生2:他们无畏的面对死亡,骄傲的等待死亡。
生3: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
师: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
生:爱情!
[哄堂大笑。]
师: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
生:爱。忠诚。
[掌声。教师板书:爱与忠诚]
生:我还想问个问题,为什么斯科特要把“妻子”改为“遗孀”呢?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因为他想到别人拿到信时,他已经死了,他的妻子已经是遗孀了。
生2:“遗孀”是只死了丈夫的女人,说明他死时还考虑到了死后妻子的生活。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满意。[微笑,学生情绪活跃起来]
生1:我也想问为什么他们是骄傲地等待死亡?
师:好,学会质疑了。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2:这句话中“只有在极度寂静中、他才体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情谊?”为什么“在极度寂静中”后面要用顿号,而不用逗号?
生3:为什么要把“悲伤地、坚决地”划去?
生4:“遗孀”前为什么用“可怕的”?
生5: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
师:这么多的问题啊,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气氛活跃]
师:请你们来回答所讨论的问题。
生1:我回答第一个问题。“骄傲”可表现他们对死神的轻视。
生2:他们完成了到南极的任务,他们无愧于祖国和人民。
师: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由衷的赞叹。
生:我回答第五个问题,“海市蜃楼”是虚的,美的幻觉,不能实现。
师:记忆中的美丽与现实对比,更加衬托了环境的恶劣,命运的悲惨。
生:我来回答我刚提出的问题。“可怕的”是指因为他想到妻子失去丈夫后生活的艰难。
师:[点头。]你对自己回答满意吗?
生:较满意。
师:我回答第三个问题。“悲伤地、坚决地”既表现了他对亲人的眷恋又有视死如归的情感。
师:还有一个问题没人答。为什么只有在极度寂静中他才体会与人类的情谊、才想起祖国,人民?”因为远离了祖国,我们才更深切地体会到祖国在我们心中的位置;远离了父母唠叨原来也是一种深爱。当死神来临斯科特才如此强烈感觉到他对这世界的眷恋和爱。
[看似凌乱地提问与回答中,学生已经进行了发散思维的有效训练,学生从多方面、多侧面地探究问题,学生辨证分析问题能力,思维有所拓展和创新。]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对自己选择的细节朗读、分析与交流,逐渐对斯科特这支探险队面对死亡时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师以为还有一个细节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他们去接受为胜利者作证的这一细节。[请女同学朗读]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他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胜利了。
生2:他们很傻,他们可以撤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啊。
生3:我不同意他这么说。如果那样是对别国的侮辱,也是对自己的侮辱。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师:是啊。当他们失败后,没有以虚假的荣誉去玷污他们圣洁的灵魂,而是坦然地面对失败,勇于承认失败。他们以一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他们热爱的事业。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生:正直、诚实。
[师板书:正直、诚实]
师:我们通过对四个细节品读,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勇敢者。你是如何看待他们去南极探险这一悲剧呢?
生:虽探险失败了,但也是成功了。
师:他们在角逐中失败了,失败的归途中与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又毁灭了生命,但在这过程中他们所折射的高尚的灵魂,震撼了所有得知悲剧的人们。英国国王跪下来悼念他们的民族英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没有去为胜利者写书,却包含深情地为这些失败者作传,他所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而是历史事件背后那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行文之中,作者对英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齐声朗读,教师同步板书:角逐失败、毁灭生命、心灵高尚]
师:悲剧中蕴涵着伟大,你所知道的类似的伟大悲剧又有哪些?
生:居里夫人不断探索。
师:她在探索中走向成功,应不是悲剧。
生:岳飞精忠报国,虽战争失败但爱国精神激励了后人。
[师点头]
生:美国的“哥伦比亚号”坠毁,但依然激励人类向太空探索。例如:杨利伟上太空,美国向火星进军。
师: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这样虽在未成功的事业中悲壮地毁灭了生命,但他们在奋斗中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挑战的精神去激励着后人。同样,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我们也应肩负时代的使命,秉承英雄们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去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去打开宇宙的一扇扇神秘之门,去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教学反思: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 “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沛。如:学生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备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课件94张PPT。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导入你了解南极吗?上页 下页 返回1、地理位置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上页 下页 返回冰雪覆盖的南极上页 下页 返回2、自然环境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2.南极是暴风雪最强之地 。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阵风可达40~50米/秒。最大风速达到100米/秒,被喻为“世界的风极”,“风暴杀手”。 3、南极是世界上冰雪量最多的大陆。南极冰盖面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4、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5、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冰于火的世界,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3、动植物 先看看企鹅岛上憨态可掬的企鹅。他们早已在伸长脖子在企盼我们的到来。南极有七种企鹅,现有1、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7%。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上页 下页 返回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________的悲剧。
伟大——茨威格上页 下页 返回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上页 下页 返回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上页 下页 返回南极图片欣赏上页 下页 返回南 极 冰 川上页 下页 返回雪 域 冰 山上页 下页 返回纳 尔 逊 冰 盖上页 下页 返回积 雪上页 下页 返回晶 莹 的 浮 冰上页 下页 返回阿 德 雷 企 鹅上页 下页 返回帝王企鹅上页 下页 返回南 极 海 狼 在 挠 痒 痒上页 下页 返回鳞 虾上页 下页 返回南 极 地 衣上页 下页 返回乔治王岛上的苔藓上页 下页 返回南 极 的 夜 晚上页 下页 返回南 极 的 极 昼 与 极 夜上页 下页 返回南 极 光上页 下页 返回中 山 站 全 貌上页 下页 返回阿 蒙 森 - 斯 科 特 站上页 下页 返回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它是阿蒙森-斯科特站上页 下页 返回故事背景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各带领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阿蒙森用20条爱斯基摩狗作为交通工具(狗拉雪橇前进),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点。斯科特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作为交通工具,中途狗跑了,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前进速度大打折扣,在1912年1月16日才到达南极点,比阿蒙森迟了33天。由于南极严寒天气突然提前到来,斯科特5人在归途中,与暴风雪天气搏斗两个多月,饥寒交迫,体力不支,3月29日,5名队员全部牺牲。1912年11月12日,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遇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虽然斯科特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上页 下页 返回写作根据及原因 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底片、电影胶卷、书信、遗书,发挥自己天才般的文学想像而写成《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为失败者写传记,斯科特5人坚强、勇敢、诚实守信、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永远给人以极大的鼓舞。
上页 下页 返回读一读,写一写拽拉(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凛冽(lǐn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ì)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风餐露宿(lùsù)
精疲力竭(jié)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yàng) 姗姗来迟(shānshān)
忧心忡忡(chōngchōng) 疲惫不堪(píbèi)
语无伦次(lún) 白雪皑皑(ǎi ǎi)上页 下页 返回拽 毋宁 吞噬 羸弱 告罄 毛骨悚然怏怏不乐 语无伦次按课本注释理解下列词语上页 下页 返回拉。不如。吞食。瘦弱。指财物用完。形容十分恐怖。悚然,恐惧的样子。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话讲行很乱,没有条理。上页 下页 返回无垠癫狂凛冽销蚀 步履 遗孀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查词典自学下列词语(1)上页 下页 返回形容广阔无边。文中指疯癫、疯狂。严寒刺骨。损耗腐蚀。消耗一些资源。行走;脚步。丈夫死后留下的妻子。 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上页 下页 返回风餐露宿夜不成眠 精疲力竭闷闷不乐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 姗姗来迟忧心忡忡查词典自学下列词语(2)上页 下页 返回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夜里不能睡觉。形容焦虑,担心的情形。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形容来得很晚。忧愁的样子。上页 下页 返回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念念有词 精打细算 海市蜃楼查词典自学下列词语(3)上页 下页 返回形容非常疲乏。因为害怕或有顾虑而退缩。 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很轻率。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比喻虚无缥缈而不实际存在的事物。 上页 下页 返回有人说:
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 天下最难的事,是 。 叩访南极上页 下页 返回人类到达南极(1911)上页 下页 返回 听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上页 下页 返回上页 下页 返回上页 下页 返回南极点1912年1月18日12.1.16屠宰场地12.2.17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2.10.29贮藏点12.3.2离贮藏点还差17公里12.3.29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里12.3.21贮藏点12.11.12发现帐篷5
个
人4
个
人3个人上页 下页 返回请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句中要含有“悲”意)跳读课文,思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或斯科特等)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遇难(覆没、牺牲……)不幸上页 下页 返回主要内容:
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上页 下页 返回1、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理解答问上页 下页 返回斯科特
威尔逊
埃文斯
奥茨?
鲍尔斯?英国海军上校博士,负责科学研究英国海军军士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2、斯科特等五人归途中所遇到的不幸有哪些?
请一一列举。(1)恶劣的天气。
(2)路程危险增加十倍。
(3)身体非常虚弱。埃文斯和奥茨相继死去。
(4)储藏点的燃料太少。
(5)燃料告罄,却遭凶猛的暴风雪袭击。上页 下页 返回3、说一说课文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激动难忘。
阿蒙森留下信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为了不拖累同伴,奥茨决定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斯科特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上页 下页 返回答:课文最后两句话: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斯科特虽然是“失败者”,但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绝不亚于阿蒙森。4、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上页 下页 返回5、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表现出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里?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的爱。上页 下页 返回认识自然
挑战人类自我
实现生命的价值
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6、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在归途中,劳累、饥饿、冻伤、暴风雪、举步维艰,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无疑,这是南极探险史上的双重悲剧。但茨威格为他作传并冠之以“伟大的悲剧”,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上页 下页 返回品位佳句品味语句含义: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上页 下页 返回品味语句含义: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受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痛苦万分的心情。上页 下页 返回品味语句含义: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
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
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
受不行吗? 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上页 下页 返回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
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
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
他给所有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比喻?)品味语句含义: 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和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上页 下页 返回5、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
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
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品味语句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虽然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明主题的作用。上页 下页 返回合作探究 1、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那么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等人南极之行的哪些方面?上页 下页 返回(1)失败之悲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上页 下页 返回(2)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上页 下页 返回(3)死亡之悲: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上页 下页 返回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4)世人之悲: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 上页 下页 返回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上页 下页 返回 2. 斯科特他们的探险之悲,你认为是“悲哀” 之悲,还是“悲壮” 之悲?悲壮上页 下页 返回3.文章句句写“悲”,处处是“悲”,难道本文要表现的仅仅是“悲”?伟大悲壮上页 下页 返回4.为什么说斯科特他们伟
大呢?1、诚信,具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无私的爱。上页 下页 返回问题探究文题是《伟大的悲剧》,请结合课文和老师补充的知识。用“悲”在_______,而____“伟大”表述。
总结:上页 下页 返回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上页 下页 返回你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悲剧伟大上页 下页 返回悲 剧 精 神 失败牺牲!勇于探索 勇于牺牲 诚实守信 团结友爱 挑战自我伟大上页 下页 返回斯科特一队的悲惨结局让人悲伤、悲痛为什么茨威格还认为这悲剧是伟大的呢?悲中扮演英雄的角色,
悲中展现“伟大”的魅力!
将有价值的、美的毁灭给人看。
——鲁迅上页 下页 返回延伸课外证观点上页 下页 返回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上页 下页 返回斯科特 威尔逊 奥茨 埃文斯 鲍尔斯上页 下页 返回成功的英雄上页 下页 返回张骞 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玄奘 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上页 下页 返回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上页 下页 返回 克里斯托 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上页 下页 返回 哥伦布的3艘船----“尼纳号”、“平塔号”和“圣马利亚号”正横越大西洋。
上页 下页 返回阿蒙森和他所率领的人员在南极洲的掩蔽所内过冬。他们就在这里修理设备、休息调整,准备向南极冲击。上页 下页 返回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上页 下页 返回失败的英雄上页 下页 返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皇失败的
荆轲上页 下页 返回长江漂流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 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上页 下页 返回美国作家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鲨鱼搏斗的老人。上页 下页 返回伟大的悲剧上页 下页 返回伽利略倍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维萨里《人体构造》引来
横祸,赎罪惨死海岛。上页 下页 返回麦哲伦上页 下页 返回麦哲伦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
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上页 下页 返回1986.1.28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
上页 下页 返回2002年北大“山鹰”登山 队在希夏邦马峰遭到雪崩,5名队员遇难上页 下页 返回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在返回地面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上页 下页 返回真正的英雄上页 下页 返回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上页 下页 返回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
----罗曼 罗兰上页 下页 返回推荐书目:
《人类最糟糕的旅行》
《名人传》序言上页 下页 返回海滩拾贝1、写一篇随笔,谈一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2、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上页 下页 返回 向所有探险英雄致敬!是他们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显示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魄力。上页 下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