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9 22:47:28

文档简介

周至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 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 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 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得出当时各学派更关注人事,也就是现实的政治、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D项正确;A项“都具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神学迷信观念,排除B项;C项“完成了”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尚未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 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意在
A. 阐明“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弘扬“人生而平等”观念
C. 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D. 宣扬“公平公正至上”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苏格拉底人的哲学体系下,他探讨了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因此在这一体系下,人的理智和道德可以得到发展,即苏格拉底的目的是为了倡导人的全面发展,C正确;A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排除;“人生而平等”是美国《独立宣言》中提出的,排除B;“公平公正至上”强调的是法律适用的原则,而非苏格拉底构建人的哲学目的,排除D。
3. 清初颜元等学者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这反映当时
A. 推崇分封制成为思想主流 B. 朝代更替导致地方割据严重
C. 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权需要 D. 出现反思君主专制新动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颜元等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当时反专制思想的表现。D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其思想是主流思想,排除;B项清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4.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  )
A.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B. “所谓平等,就是各取所需”
C.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D. “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强调的是人应该关心政治、参与城邦政治,和材料主旨一致,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习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平等思想,排除B项;材料也不涉及爱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 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记录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而军队一开出城邦,他就可以决定生死。”据此推知,在古希腊社会治理中
A. 体现了专制独裁特征 B. 具有自由平等观念
C. 萌发了权利制衡意识 D. 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王阿伽门农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得按捺住性子,但是在城邦外有很大权力,国王在城邦内外的区分正是城邦制度分权制衡的体现,C正确;城邦内的国王受到攻讦不能发作,因此不属于专制,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法治理念,排除D。
6. 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 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 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 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生活方式中,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故选A;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但无法体现其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B;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 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武士应时而生。由此可见,武士的性质是(  )
A. 私人武装 B. 政府武装 C. 治安力量 D. 散兵游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日本。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武士阶层的兴起是因为扩大领地的过程中,经常要去抢占别人的土地,要诉诸武力,由此可见武士的性质是私人武装,A项正确;材料涉及武士的兴起是由私人冲突而建立的,排除B项;武士是为保护私人而设,而非维护治安,排除C项;武士是庄园主的武装力量,不是散兵游勇,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十分发达,故A项错误。商业贸易繁荣,过于片面,没有包含“佛教之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9.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C.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从原来只在地中海一带收购香料,变成仅运往里斯本的亚洲香料数量就是以前的数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世界贸易规模扩大,C项正确;香料运输与国际分工无关,而且国际分工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A项错误;更多香料运到欧洲不能说明世界市场的中心在欧洲,B项错误;香料运输不能体现殖民掠夺,D项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商路、商品、贸易中心和贸易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0. 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A. 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
B. 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 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 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AB两项错误;材料介绍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中西交通,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项错误。
11. 1940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采取派遣留学生、免费赠送书籍等方式介绍美国历史和文化。同时美国哥伦比亚等广播公司增加了对拉丁美洲广播时间。《时代》《生活》等美国杂志也开始发行西班牙文版和葡萄牙文版。美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加强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联系 B. 展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C. 消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 D. 确保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1940年”“增加了对拉丁美洲的广播时间”等信息可知,美国在二战期间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宣传,促进了美国人民和拉美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拉美的领导地位,而不是为加强与拉美的文化联系,排除A项;美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文化手段来展开外交,展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是材料所述美国措施的主要目的,也不是题干主旨,排除B项;1940年美国尚未参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D. 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根据材料“规定成一纸空文”“宪法流产”“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说明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过程相当曲折,面临各种困难阻力,即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D项正确;1849年宪法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通过,没有体现两国合作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革命的信息,并且工业革命有利于促进政治的发展,但不能用“保障”,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启蒙运动主要发生在17-18世纪,强调自由、平等、法治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秦朝李斯认为“私学”和“法教”形成了尖锐的文化对立,在推行焚书令后,他又明确要求“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此举实质上反映出( )
A. 私学弊端日益显露 B. 法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 秦朝文化统制的需要 D. 秦政权轻法重学的文化取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官府对教育的控制,本质上体现了文化专制,符合秦文化统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私学弊端,排除;B项,法教禁止其他学术思想,不利于文化传播,排除;D项,题干反映秦朝轻学重法的文化取向,排除。
14. 下为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
时间 教师数量 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 主要成就
1870年 1500 约35 1900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
1880年 1800 约40
1900年 2700 约60
1905年 3000 约70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 B. 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
C.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 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可知,大学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故选A;材料只能说明德国大学教育非常重视科研,但不代表科研已成为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排除B;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只能说明德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却不能说明其体系日益完善,毕竟教育体系,除教育结构体系外,还包括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排除C;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德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却不能直接反映工业革命的开展状况,排除D。
15. 宋朝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多个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 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手工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对印刷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印刷业的分工,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提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下列选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拿破仑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
B. 拿破仑的统治相对于波旁王朝要民主得多
C. 拿破仑虽然反对反法同盟,但对德国一直比较友好
D. 拿破仑彻底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故A项正确;BD项错误,波旁王朝统治过法国,材料强调是德国;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法同盟。所以答案选A。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
17. 梁启超在1923年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第一批近代企业,是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故答案为A项。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是为了改变“制度上不足”而开展的运动,排除BC项;五四运动与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洋务运动学习器物;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上升到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在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18. 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
A. 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
B. 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C. 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
D. 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可知,李大钊强调的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特点,而是侧重于中国有其“特性”;依据材料中“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强调的都是运用理论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1921年”“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人在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D项。A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革命道路模式”是城市中心论,而中国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才改变这种模式而逐渐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从李大钊、张太雷、恽代英几个中国人的观点不能得出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的结论,排除。
19. 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
孔子讲学图
A.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
B. 为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大批人才
C. 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D. 开创了封建教育的新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孔子与弟子讲学时的情景,孔子招收弟子采取“有教无类”的原则,创建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不能以孔子代替百家争鸣,排除A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 D. 孙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表明强调德和礼,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内容,B项正确;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韩非是法家代表,强调法治,排除C项;孙武是兵家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 )
A.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 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 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不是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所以东方文明没有衰落,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不是东西方文化被毁灭,排除D项。故选A项。
22.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
A. 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 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 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 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的观点是在强调通过战争,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与重构,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用的是进化论观点,史观和分析都不正确,排除A项;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与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不符,B项错误;“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没有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C项不符合题意。
23.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片一江南制造总局可知,这是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图片二的福州船政局的军舰也是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制造的战舰;图片三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故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史实是洋务运动,A正确;B、C、D错误。
24.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的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订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中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 经济全球化开始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区域集团化加强 D. 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A;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开始,排除B;区域集团化以1967年欧洲共同体为开端,排除C。
25. 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不符合当时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得不到当权者的响应,故选C;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符合统治者需要,被统治者推崇,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联系所学孟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26.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7.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限定符号组成。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材料通常为石质材料、陶片、木料和莎草纸。其中最为普遍的材料是(  )
A. 石质材料 B. 陶片 C. 木料 D. 莎草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古埃及最有特色的是用尼罗河沿岸的植物莎草做成的纸,在上面以细木棍沾颜料书写,D项正确;埃及使用的不是石质材料,排除A项;陶片不是埃及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木料不是埃及的书写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与下图呈现内容相关的文化成就是(  )
A. 儒略历 B. 《医学集成》
C. “阿拉伯数字” D. 《天方夜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图片展示的是阿拉伯数字,是从印度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数字而不是历法,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数字而不是医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数字而不是文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9.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6、17、18世纪先后控制黑奴贸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是殖民争夺的结果,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D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不是同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0.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人口迁移和疾病的爆发,使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大量死亡,几乎灭绝,使得原有文明遭受到毁灭打击,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创建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叙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人口的迁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共计40分)
31.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解析】
【详解】(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点睛】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
32.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一个要,两个要,三个要点)
(2)变化: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回答“从意识形态到国家利益”给)
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回答具体史实酌情给分)
(3)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出以商业活动为依托;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表明中西方双向交流;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体现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反映出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体现出丰富了中国文化;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表明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性质地域范围等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访问了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的调整、巩固政权经济建设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材料“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表明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材料“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表明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周至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 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 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 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 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意在
A. 阐明“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弘扬“人生而平等”观念
C. 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D. 宣扬“公平公正至上”理念
3. 清初颜元等学者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这反映当时
A. 推崇分封制成为思想主流 B. 朝代更替导致地方割据严重
C. 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权需要 D. 出现反思君主专制的新动向
4.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  )
A.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B. “所谓平等,就各取所需”
C.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D. “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5. 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记录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而军队一开出城邦,他就可以决定生死。”据此推知,在古希腊社会治理中
A. 体现了专制独裁特征 B. 具有自由平等观念
C. 萌发了权利制衡意识 D. 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6. 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 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 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 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7. 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武士应时而生。由此可见,武士的性质是(  )
A. 私人武装 B. 政府武装 C. 治安力量 D. 散兵游勇
8.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9.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10. 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A. 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
B. 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 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 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11. 1940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采取派遣留学生、免费赠送书籍等方式介绍美国历史和文化。同时美国哥伦比亚等广播公司增加了对拉丁美洲的广播时间。《时代》《生活》等美国杂志也开始发行西班牙文版和葡萄牙文版。美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加强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联系 B. 展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C. 消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 D. 确保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
12. 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D. 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
13. 秦朝李斯认为“私学”和“法教”形成了尖锐的文化对立,在推行焚书令后,他又明确要求“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此举实质上反映出( )
A. 私学弊端日益显露 B. 法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 秦朝文化统制的需要 D. 秦政权轻法重学的文化取向
14. 下为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
时间 教师数量 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 主要成就
1870年 1500 约35 1900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
1880年 1800 约40
1900年 2700 约60
1905年 3000 约70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 B. 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
C.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 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15. 宋朝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多个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 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手工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16. 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提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下列选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拿破仑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
B. 拿破仑的统治相对于波旁王朝要民主得多
C. 拿破仑虽然反对反法同盟,但对德国一直比较友好
D. 拿破仑彻底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17. 梁启超在1923年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8. 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
A. 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
B. 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C. 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19. 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
孔子讲学图
A.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
B. 为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大批人才
C. 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D. 开创了封建教育新局面
20.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 D. 孙武
21. “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 )
A.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 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 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22.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
A. 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 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 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 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23.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辛亥革命
24.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的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订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中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 经济全球化开始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区域集团化加强 D. 民族的解放运动
25. 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26.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叛逆
27.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限定符号组成。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材料通常为石质材料、陶片、木料和莎草纸。其中最为普遍的材料是(  )
A. 石质材料 B. 陶片 C. 木料 D. 莎草纸
28. 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与下图呈现内容相关的文化成就是(  )
A. 儒略历 B. 《医学集成》
C. “阿拉伯数字” D. 《天方夜谭》
29.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30.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二.综合题(共计40分)
31.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32.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