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4年春期高2025届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中有众多关于饮食的记录。《小雅·鱼丽》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上述内容反映了( )
A. 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C.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 D. 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小雅·鱼丽》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可知材料反映出周代社会生活中,重视饮食的调和适时与心绪平和等养生理念,中和之美观念包括天地之中和、人心之中和、身心之中和和人际之中和,中和理念下,追求尚中致和、推崇温柔敦厚,材料反映的信息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D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A项;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地位,但是材料主要讲述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排除B项;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区域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 B. 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 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 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 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叫“胡”的是走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叫“番”的是走海路传进来的,可以看到一个海权逐渐替代路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转变,C项正确;名字的变化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 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 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 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 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可以看出先进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文物搜集来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物搜集的作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学者的回击,体现的是民族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表是1937—1946年北京外侨人口统计,这反映了( )
时间 户数 口数
男 女 总计
1937年 1690 3081 2306 5387
1939年 8796 17687 13594 31281
1942年 11986 24081 18653 42734
1946年 797 1363 1258 2621
A. 二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 B. 民国政府开放程度提高
C. 民族战争形势影响移民选择 D. 欧洲各国对华侵略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37—1946年,日本占领北京期间,北京外侨人口持续增长,日本战败后,1946年北京外侨人口陡然下跌,南京国民政府对侨民实施了遣返,体现外侨数量受抗日战争形势影响,C正确;根据所学在二战中,中国并非主要移民区,排除A项;1937—1946年,北京被日本占领,无法反映民国政府政策,排除B项;这一时期对华侵略主体为日本,非欧洲列强,排除D项。故选C项。
5. 如图为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双角女神》,创作于约公元前4500—前2000年。图中描绘的是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面部周围有斑点状围帘及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该画作( )
A. 真实还原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 B. 体现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C. 表明建筑艺术受宗教的影响大 D. 反映牛耕技术在当地已普遍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4500-前2000年的阿尔及利亚。根据材料“图中描绘的是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面部周国有班点状围帘及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及所学可知,该岩画体现了古代非洲地区的农业生产信息,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特征,B项正确;该岩画反映了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并不能真实还原当时的生产状况,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而“建筑艺术受宗教的影响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在当地已普遍推广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表是公元前18世纪诞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摘要,这说明该法典注重( )
类别 具体条文示例
诉讼 “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刑法 “在火灾现场扬言救火却趁火打劫者,将他投入熊熊火焰中烧成焦土。”
婚姻 结婚双方必缔结婚约,无婚约的婚姻在法律上无效。 男方应先下聘,男方若毁约另娶,则失其聘金;女方毁约另嫁,则加倍退还聘金。
A. 限制奴隶主阶级特权 B. 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
C. 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D. 突出人人平等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读材料表格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摘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由民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佐证下不能随意控诉杀人罪,自由民不能在火场趁火打劫,“结婚双方必缔结婚约,无婚约的婚姻在法律上无效。”,若男方毁婚约,则男方失去聘金,若女方毁婚约,则女方退换聘金。而以上法典规定出台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主阶级的特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思想,且人文主义发展和兴盛的时间,与《汉谟拉比法典》推行的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突出人人平等的思想”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排除D项。故选C项。
7. 修昔底德是忠诚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记载,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修昔底德的记载表明当时( )
A. 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 B. 希腊城邦已转向帝国形态
C. 法律未能约束权力滥用 D. 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着缺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雅典军队在征服该岛后,对该岛进行屠杀和奴役,希腊文明具有民主特色,也具有扩张色彩,材料现象说明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A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希腊城邦已经转向帝国形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法律约束权力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着缺陷体现在“直接民主”造成权利的误用与滥用,但是材料主要表现雅典的霸权,排除D项。故选A项。
8.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如图),记录道路名称、修建者和距离等信息。在奥古斯都及以后,皇帝繁多的头衔名号以及对皇帝的赞语通常占据了里程碑铭文的大部分内容,站点间距离也有略去不记的情况。这一变化可以解读为( )
A. 里程碑不再具有道路标识意义
B. 帝国时代着力宣扬君主权威
C. 有效的道路管理消除了地区差异
D. 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重视道路建设,从里程碑的基本功能即“提供道路的相关信息”到“奥古斯都及以后”,碑文信息主要成了“皇帝繁多的头衔名号以及对皇帝的赞语”,结合所学,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把“皇帝繁多的头衔名号以及对皇帝的赞语”刻在里程碑上,体现了帝国时代着力宣扬君主权威,B项正确;道路里程碑仍然具有一定的道路标识意义,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地区差异”不可能被消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通过里程碑内容的记述宣扬君主权威,材料没有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 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类线性文字音节表一样。这说明( )
A. 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 B. 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C. 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 D. 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洲的玛雅文字、苏美尔文字、日语、线性文字等的构成基本相似,说明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文字的相似性,无法说明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不同文明的共同特征,而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个性特征,排除B项;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如图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 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 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 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图中的箭头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出发,主要向北非、西亚、中亚一带传播,图中还存在拜占庭帝国,从而可以判断图中箭头展示的是中古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B项正确;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应该始于地中海东岸,而不是麦地那,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没有扩张到西班牙,排除C项;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应该涉及到印度洋沿岸乃至东亚,远超这张图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有学者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多数帝国在观念上往往强调中央集权,在实践中则尽可能地实行地方分权,让地方保持基本自治,自主决定司法、公民权等事务,甚至允许某些城市一定时期内扩张自己的领土。只有在发生麻烦时,国王或总督才会出面干预。这一做法( )
A. 造成地方分裂势力恶性膨胀 B. 扩大了文明的区域
C. 适应了当时帝国治理需要 D.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中的措施可以减少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因地制宜,尊重地方风俗,有助于缓和矛盾,适应了当时帝国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做法不一定导致地方分裂势力恶性膨胀,排除A项;材料强调帝国内统治,和文明区域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古代世界帝国并非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81—997年的高丽(朝鲜)。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大臣崔承老主张对华夏之制,要选择性学习,可以学习华夏的思想文化、礼仪制度革除社会弊端,但是在生活习俗方面可遵循本国传统,说明在学习华夏文化时结合本国情况,注意了选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文化选择性吸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地位的论述,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还有向中国学习的部分,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 B. 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确立
C. 标志着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D. 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的军役,促使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体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即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A项正确;公元10世纪中叶,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已经基本定型,排除B项;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近代,排除C项;材料“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可知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该剧的创作( )
A.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追求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束缚,因为神学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A项;资产阶级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93年,美国史学家特纳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假说”,他认为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边疆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是推动美国社会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在此背景下,又有学者将西部视为“处女地”,提出了“处女地假说”。这些假说( )
A. 客观反映了美国的发展历程 B. 是为“门户开放”政策作辩护
C. 美化了美国历史上的扩张活动 D. 意在构建美国东西部的历史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疆假说”和“处女地假说”等假说,把美国历史上对西部地区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等拓殖活动,解释为文明改造野蛮和美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其实质是美国史学界对其历史上扩张行为的美化,C项正确;材料中的“假说”美化了扩张、掠夺,并非对美国发展历程的全面、客观描述,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与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无关,排除B项;构建美国东西部的历史联系与“(美国)边疆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开展了将亚非拉文学翻译成俄文的大规模文化活动,同时对亚非拉地区的作家和导演进行培训,并组织他们互相交流。这些举措( )
A. 满足了苏联人民的文化需要 B. 对亚非拉殖民主义是致命打击
C. 旨在推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 D. 展开了与西方的意识形态争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苏联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大规模文学、艺术交流,本质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的与西方的争夺,D项正确;仅有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不能说明苏联旨在领导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此时亚非拉基本独立,排除B项;满足了苏联人民的文化需要与“对亚非拉地区的作家和导演进行培训”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个小题,其中17题17分,18题20分,19题15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 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 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
【答案】(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
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
(2)作用: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可知,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根据材料“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可知,保障人身安全;根据材料“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可知,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根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知,一定的贸易自由权;根据材料“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可知,废除封建赋役;根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
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可知,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根据材料“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可知,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材料“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可知,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
(2)作用: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默片”时代,由卓别林担任主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颇受欢迎,《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从1896年到1932年,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艳《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
——摘编自揭祎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电影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异: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西方电影业的诞生。中国: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中国电影问世。
同:电影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2)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原因: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异,根据材料一“《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西方电影业的诞生;根据材料一“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中国电影问世,
第二小问同,根据材料一“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可知,电影都带有娱乐性;根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根据材料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可知,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可知,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并且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文明史开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类进化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开始就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文明多样性。进一步说,人类正是在多样性的竞争和融合中取得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从现实来说,正是有了文明多样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
——摘编自吴兴唐《文明多样性刍议》等
任选一个区域,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区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区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示例观点: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
阐述:古代阿拉伯文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形成和传播,阿拉伯半岛形成了统一国家。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总之,古代的阿拉伯文明在保存东西方古老文化和促进东西方中古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世界。首先,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古代世界区域文明,阐述该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可以古代阿拉伯为例,可拟定观点: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
其次,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可从古代阿拉伯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保存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等方面阐述,如古代阿拉伯文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等等。
最后,总结概括可知:古代的阿拉伯文明在保存东西方古老文化和促进东西方中古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等等。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4年春期高2025届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中有众多关于饮食的记录。《小雅·鱼丽》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上述内容反映了( )
A. 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C.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 D. 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2. 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区域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 B. 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 对外贸易路线重要变化 D. 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3.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 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 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 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 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4. 如表1937—1946年北京外侨人口统计,这反映了( )
时间 户数 口数
男 女 总计
1937年 1690 3081 2306 5387
1939年 8796 17687 13594 31281
1942年 11986 24081 18653 42734
1946年 797 1363 1258 2621
A. 二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 B. 民国政府开放程度提高
C. 民族战争形势影响移民选择 D. 欧洲各国对华侵略加剧
5. 如图为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双角女神》,创作于约公元前4500—前2000年。图中描绘的是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面部周围有斑点状围帘及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该画作( )
A. 真实还原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 B. 体现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C. 表明建筑艺术受宗教的影响大 D. 反映牛耕技术在当地已普遍推广
6. 下表是公元前18世纪诞生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摘要,这说明该法典注重( )
类别 具体条文示例
诉讼 “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刑法 “在火灾现场扬言救火却趁火打劫者,将他投入熊熊火焰中烧成焦土。”
婚姻 结婚双方必缔结婚约,无婚约的婚姻在法律上无效。 男方应先下聘,男方若毁约另娶,则失其聘金;女方毁约另嫁,则加倍退还聘金。
A. 限制奴隶主阶级特权 B. 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
C. 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D. 突出人人平等的思想
7. 修昔底德是忠诚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记载,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修昔底德的记载表明当时( )
A. 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 B. 希腊城邦已转向帝国形态
C. 法律未能约束权力滥用 D. 雅典民主制度存着缺陷
8.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如图),记录道路名称、修建者和距离等信息。在奥古斯都及以后,皇帝繁多的头衔名号以及对皇帝的赞语通常占据了里程碑铭文的大部分内容,站点间距离也有略去不记的情况。这一变化可以解读为( )
A. 里程碑不再具有道路标识意义
B. 帝国时代着力宣扬君主权威
C. 有效的道路管理消除了地区差异
D. 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
9. 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类线性文字音节表一样。这说明( )
A. 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 B. 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C. 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 D. 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
10. 如图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 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 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 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1. 有学者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多数帝国在观念上往往强调中央集权,在实践中则尽可能地实行地方分权,让地方保持基本自治,自主决定司法、公民权等事务,甚至允许某些城市一定时期内扩张自己的领土。只有在发生麻烦时,国王或总督才会出面干预。这一做法( )
A. 造成地方分裂势力恶性膨胀 B. 扩大了文明的区域
C. 适应了当时帝国治理的需要 D.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12.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3. 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 B. 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确立
C. 标志着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D. 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14.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该剧的创作( )
A.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追求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5. 1893年,美国史学家特纳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假说”,他认为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边疆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是推动美国社会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在此背景下,又有学者将西部视为“处女地”,提出了“处女地假说”。这些假说( )
A. 客观反映了美国的发展历程 B. 是为“门户开放”政策作辩护
C. 美化了美国历史上的扩张活动 D. 意在构建美国东西部的历史联系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开展了将亚非拉文学翻译成俄文的大规模文化活动,同时对亚非拉地区的作家和导演进行培训,并组织他们互相交流。这些举措( )
A. 满足了苏联人民的文化需要 B. 对亚非拉殖民主义是致命打击
C. 旨在推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 D. 展开了与西方意识形态争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个小题,其中17题17分,18题20分,19题15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 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 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默片”时代,由卓别林担任主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颇受欢迎,《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从1896年到1932年,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艳《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
——摘编自揭祎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电影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文明史开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类进化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开始就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文明多样性。进一步说,人类正是在多样性的竞争和融合中取得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从现实来说,正是有了文明多样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
——摘编自吴兴唐《文明多样性刍议》等
任选一个区域,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区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区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