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上语文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1、字词注音:
谢太傅 ( ) 雪骤 ( ) 差可拟 ( )
柳絮 ( ) 无奕 ( ) 谢道韫 ( )
2、填空:
《世说新语》是 (朝代)人 (人名)组织编写的。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俄而:
儿女: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课内研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翻译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用原文回答,陈元方是从那两方面反驳陈太丘朋友的?
3、你如何评价元方和友人?
4、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三、课外冲浪: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3、“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
四、中考链接
1、(2009河北)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3分)
北京4月22日电 今天上午,由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在素有“中华第一国门”之称的首都国际机场启动。我省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驻足欣赏。
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一边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拳等河北绝技的循环演出,一边是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民间绝活儿的现场演示。此外,在T1、T2两个航站楼也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河北文化展示活动.
2、(2009泸州)
根据下列消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语并填写在横线上。(4分)
4月23日下午,中国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60周年。这是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胡锦涛主席乘坐“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检阅中外舰艇。
关键词语:
答案:一、1、fù zhòu chà nǐ yùn yì xù 2、南朝宋 刘义庆3、不久,一会儿。古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专指子女。高兴的样子。 相比。不如。约定。才。玩耍。回头看。丢下。离开。拉。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这里指远方的父亲。
二、1、①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②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示例:元方:聪明,据理力争。朋友:不守信,没礼貌,但知错能改。4、做人要守信、明礼、知错就改等。
三、1、(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2、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3、“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4、治病 治国
四、1、“文化国门·河北华章”活动启动
2、中国(或:中国青岛) 海上阅兵 建军60周年 多国海军(或:中外舰艇) 胡锦涛(或:胡锦涛检阅)。(“海上阅兵” “胡锦涛” “多国海军” 或“中外舰艇”三点必答,3分,其余两词任意答出一个1分)。
人教新课标七上语文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学习正确评价人物。
教学设想: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四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顺句子,读懂文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正确把握事情经过,理解掌握议论的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雪》
一、导入:同学们,近期我们这里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大家一定很兴奋,很多同学打起了雪仗,当你面对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哪?(学生交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2、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节奏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小组合作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4、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预设字词、翻译: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儿女:古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专指子女。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俄而雪骤:一会儿,雪下的紧了。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预设: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示例: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示例: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示例: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四、拓展延伸:
1、背诵文章竞赛。
2、片断练笔:以前一段下雪时的情景为内容,题目自拟,写一段描写性文字,200字左右。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了解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谢道韫的咏雪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作业: 1、积累有关写雪的诗句。
2、进一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学生谈司马光、孔融、曹冲等)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检查上一节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3、小组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预设字词:
①与友期行:约定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③门外戏:玩耍
④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这里指远方的父亲。
⑤待君久不至:您
⑥相委而去:丢下。离开
⑦下车引之:拉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预设翻译: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预设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示例:元方:聪明,据理力争。朋友:不守信,没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值得大家探讨,有人说他这样做,也是失礼,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示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3、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示例:做人要守信、明礼等。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翻译下面文言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课堂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作业:1、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诚信”的材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课件24张PPT。咏雪作者、作品:《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字词掌握:谢太傅 俄而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王凝之 谢道韫 fù é zhòu chà nǐ xù yì níng yùn 朗读节奏指导: 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重点字词释义: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儿女:古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专指子女。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翻译句子:因风起:
俄而雪骤:
未若柳絮因风起:
乘着风飘起。 一会儿,雪下的紧了。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合作探究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示例: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合作探究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示例: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合作探究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片断练笔: 以前一段下雪时的情景为内容,题目自拟,写一段描写性文字,200字左右。 作业: 1、积累有关写雪的诗句。
2、进一步背诵课文。陈太丘与友期重点字词: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约定才玩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这里指远方的父亲。重点字词: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下车引之:
⑧元方入门不顾:
您丢下。离开拉回头看翻译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翻译句子: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翻译句子: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友太丘友元方家君你你合作探究: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示例:元方:聪明,据理力争。朋友:不守信,没礼貌,但知错能改。合作探究:2、“元方入门不顾”,值得大家探讨,有人说他这样做,也是失礼,你是怎么看的? 合作探究:3、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拓展延伸: 翻译下面文言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作业: 1、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诚信”的材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