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学习文章生动贴切的比喻。
2.体会作者当时欢乐的心情。
3.体会文章行文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体会文章中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的欣喜之情,比较与前面几篇山水游记在写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课前准备】
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情怀及公安派文学的风格;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二、知识链接
⒈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好几篇游记类散文,请你谈谈对这类文体的认识。
讨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后而不拘一格地写出来,这类文章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物,或偏重借景抒怀,抒发身世之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兼有叙事、写景、抒情、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关于记的知识不直接告诉学生,通过对这类文章进行比较归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指出。)
⒉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获得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小结: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三、初读文体
⒈自主朗读。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中的生字,流畅地读顺文本。
⒉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及个别语句的停顿,教师进行点评。
⒊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流畅地通读,并能读出感情,读完后由同学适当评价。
四、猜读大意
不看书中注释和工具书,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和上下文的意思推测文章大意,不懂的字、词、句作上记号。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存储和运用能力。)
五、合作疏通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中注释、工具书,看自己猜读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校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讨论,询问老师。
六、研读文本
质疑:以组为单位,对阅读中出现的疑惑进行交流。
释疑,梳理。并整合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
可能出现的问题:
⒈这篇游记写了初春的景色,北京初春景色具有了什么特点?
⒉文章第一段中为什么反复抒发作者的郁闷心情?
⒊作者郊游中见到了哪些景色?
⒋作者写这篇游记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⒌文章中的写景状物为什么这样生动自然?
⒍文章中修辞的运用有什么独特之处?
明确:
⒈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⒉欲扬先抑,欲进先退的手法,把作者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后文写出游作了铺垫。
⒊先写所见之景:水、山、柳、麦,后写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继而又由人及物——鸟、鱼。
⒋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厌倦了都市官场的尔虞我诈,寄情于大自然山石草木的情怀。
⒌写景状物时运用了①白描手法。②拟人、写法。③生动的比喻。
⒍(1)比喻:使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2)拟人: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使景物人格化。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特色:
⒈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春风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乐,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
⒉写景状物抓住特征,字字珠玑,写北京气候寒冷之时,用“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其中“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骨,风沙漫天的萧瑟景象。
⒊比喻拟人新奇贴切。
⒋本文注重了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了人们游山玩水的愉快心情,与唐宋时代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七、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诗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 春 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诗
季节
景物
(甲)
?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
(丙)
?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九、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⒈完成课后练习。
⒉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十、板书设计
高柳
土膏
水面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北京初春乍暖还寒 山峦
麦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游人
鸟和鱼
【资料宝藏】
1.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2.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3.课文解读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4.联接式比喻
所谓“联接式比喻”,它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密切的比喻联接在一起,而后面的比喻都是由前面的比喻生发、引申出来的。由于它不仅着眼于比喻内部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而且还注意几个比喻之间的相关,因而在结构上十分严整;又由于它联系紧密,创造的意境又十分协调。如文中有两个比喻,它们之间便是这种关系:“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作者在第一个比喻中,用“镜之新开”比喻“冰皮始解”的湖水,用“冷光之乍出于匣”比喻“波色乍明”,形象、贴切;在第二个比喻中,作者由湖水写到山峦,并由湖水的喻体新开之镜进而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倩女梳妆,这样,两个比喻中的本体与本体(湖水与“山峦”)、喻体与喻体(“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与“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之间,不仅均为相关的同类事物,而且全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你看,这“冰皮始解”的湖水,就像刚打开的一面镜子,这“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湖光,就像新开之镜的冷光刚从镜匣里闪射出来一样,明净清新,纤尘不染;那“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的山峦,好像美丽的少女对镜刚刚梳妆完毕一样,风姿绰约,清丽动人。这分明是一副“倩女新妆图”!再加上两个“始”(“冰皮始解”“髻鬟之始掠”)、两个“乍”(“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一个“新”(“镜之新开”)的运用,便把那如倩女新妆的山水描绘得和谐无间,给自然的山水以灵气,给人以美感和意趣。可见,这一联接式的比喻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化美为媚的动态意象,更向我们表达了乍见新景的惊喜心情。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联想之妙和状物之工。
年全国中考试题汇编之:满井游记
一、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然后答题。(本题共4小题,计8分)
滇游日记
(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 )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 、(2) 、(3) 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欲 上 既 无 援 欲 下 亦 无 地 生 平 所 历 危 境 无 逾 此 者。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05兰州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汗流浃背 (2)呷浪之鳞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11.作者列举了几种游人?用现代汉语回答。(3分)。
二.(一)9.(1)湿透(2)吸而饮10.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啊。
11.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起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装骑驴的人
2006荆州(8分) 阅读选文《山水画卷》,完成9—12题 ?
山水画卷 ?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晴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10.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 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声响。
B. 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的动态之美。
C. 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 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9.C (2分)
10.①争着 ②大约 ③好像 ④在 (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1.①急速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一样。(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②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此题评改时注意不要死扣参考答案)
12.C (2分)
2008年常德市
(甲)湖心亭看雪 (乙)满井游记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18.(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19.A 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22. 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2010:
15.(2010·荆州市,9---14,12分)三(12分)古诗文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10.(2分)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1.(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3.(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14.(2分)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答案】三(12分)古诗文阅读
9.(2分)B
10.(2分)C
11. (2分)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12.(2分)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13.(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
14.(2分)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2011:
承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3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②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10.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D.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娟然如拭 娟然:
(2)上曰:“善。” 善:
1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1分)
是 故 人 君 兼 听 广 纳 则 贵 臣 不 得 拥 蔽 而 下 情 得 以 上 通 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译文: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察纳雅言”等治国方略,魏征在【乙】文中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9.(2011?广西省桂林市)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② 泉而茗者
③ 柳条将舒未舒 ④ 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 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
其特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答案】
14.① 暖和 ② 喝茶 ③ 舒展 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
(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舟山
(二)满井游记(节选)(9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风力虽尚劲 (2)呷浪之鳞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3分)
20.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7.(1)猛,强有力 (2)代鱼
18.(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19.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20.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
《满井游记》练习题
1.解释划线的词?? 局促一室之内 泉而茗者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偕数友 壘而歌者 恶能无纪?? 波色乍明 红装而蹇者 适与余近??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以游堕事 未始无春
2.填空①《满井游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
4.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
5.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6.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锦鳞游泳??B鳞浪层层????C毛羽鳞?????D鳞次栉比10.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毛羽鳞鬣之间? 局促一室之内 B.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D.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1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①作则飞沙走砾?A做??B起??C发作②余寒犹厉??A像??B还??C特别③游人虽未盛?A壮实?B成年?C很多12.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①以物比人
②以人比物
③以物比物
14.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15.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16.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17.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18.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19.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20.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21—23题。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1、这两句话都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两句一共用了 个这种手法。
22. 将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
答:①
②
23、“山峦为晴雪所洗”是什么句式?这种句式在此句中的标志语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7题。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有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4、 解释下列字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茗: 罍: 蹇:
相同之处:
25、这段话用了 修辞手法。
26、划线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答:
27、作者这段话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袁宏道??明??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若脱笼之鹄??4.A???5.B??B??C???6.①?如倩女之面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②?若脱笼之鹄?③?麦田浅鬣才许???7.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即可
4.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5.欲扬先抑。
6.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 柳条……寸许
8.廿二日 稍和 余寒犹厉
9.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