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有《刘梦得文集》。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此诗答谢他。诗意感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答谢被抛弃的人怀念老朋友 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反而 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 枯朽的树 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 增长、振作 今日听到你的一曲高歌,令人意兴焕发,更有一杯美酒,令我精神豪兴、百倍增长。诗情赏析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用典。痛苦而孤寂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对此景诗人百感交景,不胜感慨。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想起一首贺知章写的诗: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表达比较含蓄。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乐观豁达的高尚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积极、昂扬辛酸愤懑、坚定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之战遗址——湖北蒲圻赤壁杜牧赤 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的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怀古伤今是他的诗歌一大主题。诗意感知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销蚀拿起三国时期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小乔乃周瑜之妻。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 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 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周瑜曹操二乔二乔铜雀台这是一首咏史诗。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诗情赏析1、本首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
蚀,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有东风,历史就是相反的结果。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4、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两句是议论,假设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赤壁
杜牧文天祥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天祥纪念錧诗意感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代战争荒凉冷落四年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如仕做官,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如今军队溃败,身为被浮,被押送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惶惑和恐惧孤苦无依的样子红心,忠心。史册。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诗情赏析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危难国运的担忧抗战局势的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表现出为国家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精神。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过零丁洋
文天祥拓展延伸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苏轼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水调歌头 苏 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shèngqǐchán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因此写了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苕溪渔隐丛话》诗意感知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端起酒杯宫殿指想象中的宫殿经受不住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比得上不该为什么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的人在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只是希望相隔千里的人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什么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古诗今译诗情赏析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
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5、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上阕:是写景想象,写见月思念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常在,几时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成为流传千世,脍炙人口的佳句。情感剖析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情感内涵: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上阙:望月问天
下阙:对月怀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表现了词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小序中秋 大醉 怀子由(情景、缘由)抒写人生感慨抒写离合之情归纳小结咏月上阕:饮酒问月下阕:难眠怀弟——追求美好生活圆月
衬别离。——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明月
喻清高水调歌头
苏轼拓展延伸“古今一轮月,千寄相思”,咏月诗词拓展: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7、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luán chóu chú xīng 作者简介 张养浩 (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写作背景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关中大旱, 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他这篇《潼关怀古》就是在去任上时写的,表明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同情。 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潼关地处陕、晋、豫交界处,古时中原去西北和西南必经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台塬,东汉时设潼关。
潼关南依泰岭,东南有禁谷之险,谷南有十二连城巩固秦岭诸谷;北临黄河,渭洛二川如屏障,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望无迹涯;中通一条狭隘的羊肠小道,往来仅能容一车一马,人行其间,仰视悬壁,俯察洪流,盘纡峻极,险扼天下。
潼关向有“三秦门户”之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重地。潼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载发生于潼关的战争达40余次,其中有名的大战十余次。诗意感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大小小的山峰,重重叠叠地密聚;黄河波涛汹涌好像发怒一样,潼关一代外临黄河,内依高山,地势险要。眺望长安,心中犹豫不定。 行经秦汉古都,见历史遗迹,备觉伤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封建王朝兴盛,给百姓带来苦难;封建王朝灭亡,给百姓同样带来苦难。诗情赏析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抒情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议论2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③曲为心声, 一切景语皆语, “聚” “怒” 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铺垫下文。3、“望西都,意踟蹰”。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又如何理解? 远望古都,诱发怀古情思,心内百感交集。“意踟蹰”三字,写出作者心头忧郁的情感无以言表的状态。他望着这个曾经扮演过秦汉等朝无数历史故事的地方,无数兴亡的业绩都已经过去了,那代表着盛世的宫阙都已化为尘土。宫阙的存废又代表了时代的变异。面对如今的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4、本文的主旨从哪一句体现出来,有什么好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4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因为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识到无论是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黎民百姓的遭遇都是无边的苦难。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对人民的同情是与他所推崇的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这也与作者直接深入灾区,体察到人民的苦难生活,直接受到人民思想的启迪有关。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拓展延伸请说说你知道的“忧民”诗句: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全文小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既表现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之情,又表现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借周瑜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通过追忆抗元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1.完成课后练习。
2.认真准备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