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继承和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 ( )
A.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B.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 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 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 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 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 )
A.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B.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C.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
D.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
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
( )
A.否定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5.“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 )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6.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7.在1953年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 )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孝文帝为巩固北魏政权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士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10.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的局面,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格局。这表明当时 (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11.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 ( )
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
B.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
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
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
12.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交融;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地吸收中原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 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②就王安石变法,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土地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申报》刊登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材料二 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8月,慈禧又言:“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11月,清廷明谕全国:“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等
(1)光绪帝和慈禧进行变法分别由什么事件触发 据材料概括二人变法的相同点。
(2)简要评价清末的两次变法。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继承和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 ( )
A.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B.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秦国的文化传统,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秦国的社会实际进行改造,“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继承和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并与新的思想观念进行整合,从而上升为新制度的意识形态,使新制度和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答案:A
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 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 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 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 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 )
A.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B.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C.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
D.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
解析: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作用,即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现出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市场的基础或决定作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调整,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D项错误。
答案:A
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
( )
A.否定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解析:据材料“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等信息可知,张居正认为农业和商业可以互补,即否定了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张居正不主张重农抑商,也不主张重商抑农,其是在否定重本抑末的正统思想,没有强调农末适均的主张,B项错误;张居正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而不是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C项错误;当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发展商业的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因此无法得出张居正思想顺应社会变革需求的结论,D项错误。
答案:A
5.“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 )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解析:百日维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国民的觉醒,A项正确。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B项错误;百日维新未能挽救民族危亡,C项错误;百日维新并未实现主权在民,D项错误。
答案:A
6.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解析:“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7.在1953年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 )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基于农民阶级“自发性和盲目性”,其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他赞成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A项符合题意。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是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目标,B项不符合题意;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与“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且这一时期尚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此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小型企业,其他大型企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
答案:D
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孝文帝为巩固北魏政权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士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融,故选A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士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孝文帝在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答案:A
10.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的局面,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格局。这表明当时 (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因此出现了题干所述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与维新变法无关,故C项错误;“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说法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A
11.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 ( )
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
B.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
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
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来鼓励秦人勇猛作战,在君位继承问题上秦人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都体现出不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故D项正确。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说明君位继承多是“择勇猛者立之”,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B项错误;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与材料主旨信息明显不符,C项错误。
答案:D
12.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交融;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地吸收中原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认为”“有人则认为”“也有人在肯定……”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 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②就王安石变法,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土地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过于片面。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2)不同:新政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简评: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深层思考与探索;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革命形势的成熟;推动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3)共同点:服务于当时主要任务的需要;满足了农民自身的需要;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力量。启示:关注民众需要,致力改善民生,引领时代发展,是推动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保证。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申报》刊登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材料二 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8月,慈禧又言:“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11月,清廷明谕全国:“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等
(1)光绪帝和慈禧进行变法分别由什么事件触发 据材料概括二人变法的相同点。
(2)简要评价清末的两次变法。
答案:(1)事件:光绪帝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或签订《马关条约》)形成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慈禧是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或签订《辛丑条约》)。相同点:学习西方,关注教育变革等。
(2)评价:两次变法都是西方侵略所引起的;目的都是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从变法的分歧与博弈的过程中体现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分化和社会的缓慢转型;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都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