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它宣布了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以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性质,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原则等。材料中的“它” ( )
A.有效制止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B.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C.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2023·广东肇庆)1933年12月12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乡苏维埃代表会议每10天由主席召开一次,会议最好到与讨论问题有关系的村去开,乡苏维埃政府至少每月向选民报告工作一次。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
A.贯彻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B.着力建设工农民主政权
C.践行民主革命最高纲领
D.推进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
A.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
B.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基层选举制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
4.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项目 中共 党员 民主 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 华侨 少数 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49% 22.3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 )
A.具有直接民主的性质
B.由政府推选人大代表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5.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至重蹈民国初年的复(覆)辙”“军令政令的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诱导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6.1949年起,在中央与省区之间,中国共产党先后设立了东北、华北等六个行政区。行政区是“各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当时设立行政区的原因是( )
A.实现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
B.长期战乱地方政权不稳定
C.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
D.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
7.宋庆龄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讲:“今天参加这个……会议的,就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民主进步人士的代表。……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让我们现在就着手工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与富强的新中国……”该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9.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一次调查显示:一般妇女讲话非常漂亮,如“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用语,在谈话中时常流露。这表明当时 ( )
A.国民革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B.抗战动员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C.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
D.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不断扩大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B.后者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二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二者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11.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这次会议 (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依法治国”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2.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包括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等。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 )
A.推动抗日民主力量的联合
B.贯彻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
C.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了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试归纳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它宣布了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以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性质,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原则等。材料中的“它” ( )
A.有效制止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B.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C.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法律上宣布推翻了帝制,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D项。
答案:B
2.(2023·广东肇庆)1933年12月12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乡苏维埃代表会议每10天由主席召开一次,会议最好到与讨论问题有关系的村去开,乡苏维埃政府至少每月向选民报告工作一次。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
A.贯彻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B.着力建设工农民主政权
C.践行民主革命最高纲领
D.推进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乡苏维埃代表会议、乡苏维埃政府要与村民、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向选民报告工作,反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要维护工农权益,故选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A项;“民主革命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题干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土地改革运动”发生于1947—1952年,应为“土地革命运动”,排除D项。
答案:B
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
A.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
B.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基层选举制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
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实行的基层民主选举,这是中国较早的基层民主实践,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故选D项。A项中的“各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当时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故排除B项;基层选举制不是当时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
答案:D
4.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项目 中共 党员 民主 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 华侨 少数 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49% 22.3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 )
A.具有直接民主的性质
B.由政府推选人大代表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D项正确。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全国人民及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故B项错误;表格信息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
答案:D
5.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至重蹈民国初年的复(覆)辙”“军令政令的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诱导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解析:文中国民政府的“法统”“大法”“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其独裁统治,故C项正确。
答案:C
6.1949年起,在中央与省区之间,中国共产党先后设立了东北、华北等六个行政区。行政区是“各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当时设立行政区的原因是( )
A.实现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
B.长期战乱地方政权不稳定
C.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
D.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设立行政区是为了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故答案为B项。设立行政区跟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没有关联,排除A项;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一般不会在中央与省区之间再设机构,排除C项; 1949年中苏关系友好,排除D项。
答案:B
7.宋庆龄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讲:“今天参加这个……会议的,就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民主进步人士的代表。……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让我们现在就着手工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与富强的新中国……”该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会,出席大会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解析:根据“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的法律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A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经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C项错误;民主的广泛性应该从参与阶层考虑,材料体现的是民主的成果,D项错误。
答案:A
9.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一次调查显示:一般妇女讲话非常漂亮,如“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用语,在谈话中时常流露。这表明当时 ( )
A.国民革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B.抗战动员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C.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
D.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不断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农村根据地”可知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等名词被农村妇女在谈话中使用,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在农村不断扩大,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合,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只是在农村根据地中,“成为时代主流”说法绝对,C项排除。
答案:D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B.后者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二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二者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材料中“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同意”体现了参议院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材料中“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是总统专制独裁的表现,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否定,故B项正确。
答案:B
11.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这次会议 (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依法治国”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解析:根据“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商量着国家的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B项。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依法治国”提出于1997年,排除C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排除D项。
答案:B
12.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包括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等。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 )
A.推动抗日民主力量的联合
B.贯彻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
C.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的时间和“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等”可知,中国共产党是想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发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国民党实行“训政”,不属于抗日民主力量,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于1937年9月,故B项错误;此时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故C项错误。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答案:(1)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进步性: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为后世立法提供了借鉴。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了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试归纳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解析:(1)本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2)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强调主权在民,主张实行权力的制衡。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其实质是实行独裁统治。
答案:(1)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南京国民政府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